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体融合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途径

媒体融合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途径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时政新闻的特点和传播现状,然后主要论述了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提升传播力的途径,例如发展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充分整合时政新闻资源以及加强时政新闻四力建设等,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扩展时政新闻受众范围,促进时政新闻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政新闻;传播力;多元化;四力建设

导语

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称为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传递,传统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各级党报和电视台。受当前信息技术的冲击,这种传播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环境,受众范围较为有限。基于此,时政新闻的传播应当主动结合媒体格局的变化,利用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提升传播力和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做党和人民称职的喉舌。

1.时政新闻特点

首先,时政新闻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其内容的取材主要是国际和国内重要领导人讲话,重要政治会议、事件等,具有国际时政新闻、全国时政新闻和区域时政新闻等多种类型,可以将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事政治热点进行传播,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联性较强。其次,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其传播内容特殊性的影响,时政新闻更加倾向指导性报道,可以为群众提供全面、详细的政策宣讲与解读。同时,其推送主体,即传播主体一般都是官方媒体,其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严格,会执行非常严格的三审制度之后才进行报道。确保时政新闻内容的准确,也保证其对群众的思想有正确的引导性。最后,时政新闻的受众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从其发展目的角度来看,其受众是我国的每个公民,但是当前受媒体融合环境影响,时政新闻传统的传播形式和内容风格已经明显落后,受众出现流失现象,需要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1]

2.时政新闻传播现状

首先,新闻行业对时效性的要求严格,时政新闻具有特殊性,在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其尽可能地减少事件发生和新闻、传播之间的时间差。但是,从当前其发展情况来看,时效性还有待提升。因除了记者的信息收集、编写之外,还需要经过层层审核,而其审核的时间在我国时政新闻行业中没有做具体限定,很容易导致出现传播迟缓的情况。同时,也受网络影响,现场新媒体记者或者对事件有所了解的人员,都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将相关信息进行实时传播,影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主体地位。但这类信息基本没有经过全面调查,同时也缺少规范的审核流程,一旦在网上被断章取义并广泛传播,很容易对受众产生误导。其次,时政新闻的政治色彩浓烈,在涉及新政等内容,其解读的效果并不好,内容中往往会带有大量的专用词语,还有一些较为隐晦的词句,不利于受众理解,受众自己的理解可能会和政策文件中的思想相偏离,造成困扰。即使有的时政新闻在编辑传播过程中考虑到这一点,以新闻链接、评论员文章等形式对相应条款进行解读,但是往往形式刻板、风格单一,并不容易被当前思维活跃、追求潮流的年轻受众所认可,阻碍了传播效果。最后,时政新闻的传播形式较为单调,通常内容、语言、传播方式都比较严肃,缺乏亲民性。同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工作人员在稿件上并不会做太多创新,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小。往往单纯凭借自身已有的工作经验,求稳不求新,其“深度”“广度”和“宽度”没有得到有效扩展,内容较为片面单一,表达语言刻板,并不能满足当前受众主体的需求。[2]

3.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提升传播力的途径

3.1发展多样化的传播平台

基于媒体融合,时政新闻想要提升自身的传播力,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将网络平台纳入主流媒体平台的打造规划中,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范围。一方面,需要认识到互联网网民的基数正在不断扩大,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本身就具有及时性。在官方媒体信息之后,网民会根据个人喜好将其进行随看随转,实现信息共享,对时政新闻中的相关报道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实现网民之间的时政新闻共享,扩展了时政新闻受众范围,提升其传播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传统时政新闻在地方性新闻的传播上受区域影响,导致其传播范围基本局限在其固定的区域中,而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打破这一僵局,让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受众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地方性时政新闻,且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构建,受众可以随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浏览,不会受传统时政新闻节目播出时间和报纸发行时间的限制,提升时政新闻的包容性和传播力,对我国人民政治权利有良好的维护作用。[3]

3.2充分整合时政新闻资源

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根本保障还是高质量的内容,在媒体融合环境中也是如此,“内容为王”是新闻永葆活力和生机的关键。基于此,充分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多源数据智能选择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时政新闻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深挖新闻内容背后的价值。例如,在相关条例出台前,条例草案会征集各方意见,时政新闻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分析该条例出台后对国家发展和群众生活会起到什么作用,从而增强时政新闻的说服力,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实现时政新闻传播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将数据中的信息进行简明直观地展示,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同时可以运用动态模式化的传播形式,将数据进行动态化解读。此外,应当善于使用新闻漫画辅助时政新闻传播,其既可以便于受众理解,也可以提升时政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受众的阅读、观看兴趣,促进时政新闻更好的传播。[4]

3.3加强时政新闻“四力”建设

加强新闻工作人员的“四力”建设,即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眼力、脚力、笔力和脑力,不断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用优质的时政新闻内容提升其传播力,其主要加强方式有以下四点。

3.3.1加强“眼力”建设眼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思维上,需要他们以党性原则为工作的根本原则,认识到这是我国新闻观核心要义,应当时刻保持政治清醒,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上做到符合党意、下做到契合民情。一方面,练习向上看的能力,新闻从业人员要拓宽视野,树立大局观,做到善观大势,既可以探究到时政中常人可以看到的内容,也要分析出常人看不清的内容,保证时政新闻内容的深度。另一方面,增强向下看的能力,新闻从业人员应充分把握受众需求变化,关注社会舆论重点,明确普遍存在的信息诉求,使时政新闻内容更加符合受众需求,促进时政新闻的大范围传播。

3.3.2加强“脚力”建设脚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思维上,需要他们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履行党的宗旨,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承和弘扬时政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调查研究。对此,新闻从业人员需要苦练“脚下功夫”,做到“在路上感受时代、在基层体会群众、在现场感受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用到位的脚力,雄健自身笔力,让时政新闻内容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增加“地气”,增强亲民性,从而提高主流媒体音量,让时政新闻中的相关思想可以深入人心,引领社会舆论。

3.3.3加强“笔力”建设笔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上,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结合媒体融合不断发展的背景,创新时政新闻传播手段和说话方式,改进话语体系,学会讲新话、讲真话、讲短话、讲家常话,学会用短文章体现主旋律,用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用百姓话阐释大道理,尽可能缩短时政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既要避免居高临下,也要避免曲意迎合,不做“标题党”,更不可以为了符合部分受众口而盲目使用网络词语,需要确保其运用的合适语境,增强时政新闻内容的生动性,转变传统较为刻板的编辑模式,实现求实创新,加强对新知识、新问题和新领域的理解,保证自身笔力符合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的需要。

3.3.4加强“脑力”建设脑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辩证思维上,他们应当在相关问题的分析上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拥有联系观、矛盾观、发展观等唯物观念,打造属于时政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需要他们立足于传播主流思想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的独立思考,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以小见大、以此见彼的思考能力,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和业内人士的交流,通过思想上的碰撞提升自身脑力,通过自身独特的思考发挥时政新闻魅力。

3.4发展多元化呈现手段

媒体融合环境中,为了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其在呈现手段的运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AI主持人报道模式。世界首个AI主持人的出现时间是2018年11月7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其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比如,表情合成、语音合成等,将其应用在新媒体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可以有效提升其精准度,并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播报,提升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同时由于AI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会增强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利于其进一步传播。(2)微视频呈现形式。时政新闻应当顺应当前碎片化时代的特点,调整叙事方式,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平台,生产时政新闻微视频,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传递内涵丰富的时政信息。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在全国两会期间,在“触电新闻”App开通“微观两会”小栏目,实时推出两会相关微视频,受众可以在闲暇时间利用移动终端随时关注两会进展,构建和电视大屏幕优势互补的传播矩阵。(3)VR全景呈现手法。VR技术可以将时政新闻产品进行立体化呈现,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可以利用受众的好奇心,使其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新闻内容,是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环境中创新呈现形式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其传播力也有极大地提升作用,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注意。[5]

3.5重视运用算法推荐技术

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需要保证自身内容符合受众需求,而从事不同职业、在不同年龄段和受文化程度不同的受众对时政新闻的需求各有不同,需要进行深度数据分析,根据受众需求保证时政新闻的精准推送。对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时政新闻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算法推荐,利用其中的模型和关联规则等混合算法分析受众信息,研究不同受众对时政新闻内容的偏好,进而在短时间内为受众推送符合其喜好的时政新闻信息,提升传播效率,增强用户黏性。例如,在算法推荐的基础上,将时政新闻漫画、微视频推送给大部分的年轻受众;将具有大量专家解读的时政新闻推送给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受众等,利用受众兴趣点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此外,也可以利用算法推荐在受众获取完相关信息之后,提供类似时政新闻,引导受众全面了解相关事件,提供个性化服务,节省受众信息获取时间,提升受众满意度。

3.6增强时政新闻互动性

时政新闻应当充分利用媒介基础,革新新闻传播理念,增强时政新闻的互动性,增强受众参与感,将传统传播形式中单方面的宣传转变为多方“对话”。时政新闻内容和国计民生有直接关联,而其内容往往带有专业术语,叙事相对抽象且宽泛,急需发展互动新闻模式。一方面,时政新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受众在网络平台上对相关新闻内容的反馈和评论,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解程度和疑问,将其进行整合,然后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重点疑问的解答,并适当在评论区和受众积极互动,也可以发展互动性群众记者模式。例如,选择一个新闻话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预热,创建“群众记者团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选择几名观点鲜明且正能量的群众负责制作时政新闻美篇、在朋友圈发图文、活动感受等,形成朋友圈焦点,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新闻话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选题,补充时政新闻线索,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质量,保证自身的传播力。

3.7树立融媒体思维

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的传播力提升,需要树立融媒体思维,积极面向融媒体环境中的各类媒介资源。首先,发展新媒体思维,既要考虑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入融合过程中传播介质结构的变化,也要结合当前媒体特点,形成分众化、社交化和精准化的传播意识,构建技术和内容相互支撑、报道渠道和内容相互结合的时政新闻传播体系,突出发展优势。其次,发展用户思维,受互联网的影响,当前信息传播主体和信息接收主体之间的界限已经较为模糊,需要时政新闻注重群众话语权回归态势,转变传统“传受”模式,提升受众的体验感。最后,发展服务思维,增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打造感召式、渗透式的时政新闻,并提供多终端平台的服务方式,促进时政新闻的传播。时政新闻对大事件、重要会议等的传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群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满足群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在其内容的表达上进行适当扩展,将其联系到相关的事物和人上,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扩展其舆论范围。

结语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地挖掘新闻内容,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多媒体平台的打造拓展传播范围,加强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尽可能提升自身吸引力,不断提高内容品质,从而保证自身的传播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董玉涵.“Vlog+新闻”模式的时政新闻报道创新——以“食贫道”的“武汉vlog”系列视频为例[J].视听,2020(11):177-178.

[2]崔霞.独特的“深政观察”——借新媒体“出海”探索深化政务报道改革[J].城市党报研究,2020(11):91-93.

[3]熊远树,欧洋.小切口大主题讲故事——《人民日报》时政稿件《餐饮船上岸记》评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164-165.

[4]巩春媛.浅谈主流媒体时政新闻节目对“三贴近”原则的践行——以《新闻联播》登上“微博热搜”为例[J].视听,2020(9):32-33.

[5]张一弛.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146-147.

作者:郁华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