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工程下外国文学史探究式教学

马工程下外国文学史探究式教学

内容摘要:“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于2015年秋季起在全国各大高校逐步使用。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呈现出改变“西化”倾向、回归文学作品等主要特点,强调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本民族理论的坚持,主张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这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要求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变成探究式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分组合作探究、总结探究成果等环节实施探究式教学,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微课、慕课、教学APP软件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应从制度层面为探究式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探究式教学

自2013年9月《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的通知》下发以来,各大高校已在逐步推进“马工程”教材的统一使用。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外国文学史》于2015年7月出版,2015年秋季开始陆续在各高校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郑克鲁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坚持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1]笔者所在单位于2017年组织教师们参加了“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的在线培训,2018年秋季正式开始使用该教材。在为期近两轮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结合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探究式”教学模式入手,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推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的主要特点

“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组汇聚了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在对国内外相关教材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继承以往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认真梳理本课程的理论和成果,使教材达到了思想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与传统教材相比,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呈现出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改变“西化”倾向

因指导思想的鲜明性和坚定性,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力求避免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挪用,改变传统教材不同程度“西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上,“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增加了东方文学的比重,如第一章古代文学部分,增设了包括古埃及文学、古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古印度文学等内容,第二章增设了亚洲文学部分,重点增加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和日本的《源氏物语》等。新教材的编写,提高了东方文学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文学史教材中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二分模式。编写组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鉴吸收、批判继承国外先进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本民族文学理论的坚持,强化教学内容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提高师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2.回归文学作品

编写组充分注意到课程和学习对象的关系,认识到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回归真正的教材。对于外国文学史课程而言,真正的教材是指文学作品,如外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学生应形成关于教材的正确意识,真正回归文学作品,去感知人物形象、理解经典。因此在编写和修改教材的过程中,专家和学者们着重突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案例的选择上着力为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品,从而真正地掌握外国文学史;同时不断地坚持方法的创新,用新的方法客观地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得出新的观点、新的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指导和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外国文学史教学重教轻学,采用讲授和灌输的方式,往往以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经,重要作家作品为纬,注重史实和知识点的分析。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重史实、轻文本,学生的学习也依旧停留在“上课记笔记、考前背重点”的陈旧模式上,对经典作品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完全源于教材或教师的讲授,丝毫没有自己的感知。“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强调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本民族理论的坚持,强调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变成探究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教学,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由学习和讨论为前提,以世界和实际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营造出自由表达、充分质疑、深入讨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团队等各种解难释疑的试错活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2]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马工程”《外国文学史》为依托,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真正实现从“讲授”到“探究”的转变。

1.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宏观角度了解其理念和意义,也要求教师在微观角度具备相应的实施能力,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是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外国文学史》教材,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探究对象。教师首先根据教材章节设置确定阅读对象,列出需要阅读的文本和参考书目的清单。其次,教师经过相关调研,筛选出具有研讨价值的作品,并依据课时数设定若干研讨专题。最后,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难度适合的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也可针对学情,结合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关心的热点切入,启发引导学生共同确定。以《一千零一夜》课程教学为例,学生在精读《渔夫、魔鬼和四色鱼的故事》时,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渔夫的故事》即改编于此,但不同的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结局相较原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语文教材中,渔夫利用智慧让魔鬼重新钻进瓶子里,并且不顾魔鬼的哀求和利诱将瓶子扔回大海。而原著中渔夫在魔鬼认错求饶并许以好处时再次相信了魔鬼,魔鬼最终也兑现了承诺。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两个版本结局的巨大反差,产生研究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设计出该次研讨的问题,即“《渔夫的故事》之改编策略”。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理解了原作中阿拉伯民族的善恶观,也明确了中学语文教材改编时突出的人民性,在对比中形成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立足历史文化语境理解文本的目的。

2.分组合作探究

在完成问题设计后,需要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进一步进行探究,形式一般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习小组的分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按学号自然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5-6人。分组合作探究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文献的查阅、数据的收集、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形成观点并制作PPT;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汇报讲解,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点评,学生进一步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思考,巩固复习在研讨过程中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以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教学为例,在讨论“哈姆莱特思考的问题”时,学生结合原文“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展开探究,从语义的丰富性切入,通过分组讨论,将之理解为“做或不做”“复仇还是不复仇”“成为还是不成为”“生存还是毁灭””从个体、时代和哲学等几个层面具体阐释哈姆莱特思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联系实际,引出了人生面临选择时应该持有正确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分组合作探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探究式教学应该兼顾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和整个班级的多样性。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的时候,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还要引导小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如设立小组长,成员轮流承担文献查阅、数据收集、PPT制作、报告撰写等任务。团队的合理分工与互助协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体能力和团队智慧协同效应也能产生最大化效应。其次,探究式教学因其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教师此时应具备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及时加以适当的引导。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学生试错,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辨中切实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通过互助合作产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成果在课堂实践环节通过答辩、汇报等形式加以呈现后,一定要在课后形成及时总结。一方面,教师可激励学生学生将探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笔者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把课堂上的发现作为研究的起点,将之与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求职考研相结合。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式教学基础上写成毕业论文,如《论包法利医生的平庸之悲》《<呼啸山庄>之丁耐莉形象分析》等。也有学生将课堂上的探究和实习实践相结合,如师范生实习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将探究式教学成果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不再简单地将玛蒂尔德解读为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子,而是通过文本的细读,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诚信、善良的品质和责任精神。还有的学生因探究式教学对外国文学史课程产生强烈兴趣,由此确定自己考研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找出难点,反思不足,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推动后续教学改革。

三.探究式教学的技术手段

以“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的使用为依托,开展外国文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根据教学环境和学情及时更新教学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得到推广。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板书、PPT、各类音视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最新的教育技术,为探究式教学提供新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微课、慕课、教学APP软件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手段。

1.利用微课、慕课促探究

近年来,微课、慕课在高校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教学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在探究式学习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天天录课”等软件录制微课,将“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家专题制作成微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共同探究。如讲解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时,笔者围绕“人怎么样才能幸福?”这一问题设计录制微课,引导学生从斯丹达尔“献给少数幸福者”的英文题词入手,思考“什么才是幸福者?”“为什么幸福者是少数?”“斯丹达尔眼中的幸福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对《红与黑》“幸福”主题的探究,让学生真正跳出诸如“野心家”“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等传统解读的认刻板认知。除了微课以外,慕课也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契机。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国大学慕课网上已经出现了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慕课资源,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构建翻转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笔者在教学“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时,即利用了浙江工商大学外国文学慕课资源,让学生在观看慕课后,探究“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联系”,从而达到充分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

2.通过教学APP软件巧探究

“互联网+”时代,各类教学APP软件纷纷兴起,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需要更是推动这些APP的发展,腾讯课堂、雨课堂、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各展所长。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各类教学APP软件的齐备功能,对学习内容进行巧妙探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超星学习通APP,如通过“找资料”功能搜索“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涉及的经典作品电子书、每编后列出的参考书目和相关论文及时推送给学生,利用“示范学习包”建立课程任务并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探究式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充分使用“讨论”功能话题,及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展开有效互动,使探究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探究式教学的制度保障

探究式教学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重教轻学的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引领了高校外国文学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教师的工作评价和学生的成绩考核中,却不能得到相匹配的体现。为进一步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如从职称评审、学生评教、成绩考核等方面为探究式教学提供长效的制度保障。首先是职称评审制度。不少高校执行职称评审制度时依旧存在“唯论文”的倾向,许多教师因此孜孜于科研而无心在教学上下功夫。要推广探究式教学,必须重新制定职称评审标准,加大探究式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甚至“对探究式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可以执行职称破格制度”[3]。其次是学生评教制度。为了解教师教学质量,各高校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学生评教机制。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劳动,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困难。有些学生缺乏探究热情和意愿,不能理解教师的付出与辛勤,甚至会给出不尽客观公允的评教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须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评教系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评价。最后是成绩考核制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往往是由试卷和分数决定的,考核制度比较单一僵化。探究式教学强调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全程参与。因此成绩的考核可从教师评定、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方面多维度展开,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而非期末试卷分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4]。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应结合教材的新特点,立足于回归文学作品,通过不断探索,推进探究式教学。这对于推动高校外国文学改革,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承勇.“马工程”重点教材:特色·创新·精品[J].中国编辑,2018(2):4-9

[2]张胤,胡菲菲.回归实践、回复问题、回归主体———论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质及实施模式[J].江苏高教,2013(4):67-70

[3]姚山季,钱存华.高校探究式教学改革:实施障碍与超越路径[J].江苏高教,2015(01):79-81

[4]王晓民,李妙然.高校探究式教学过程及运行环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00-103

作者:黄中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