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探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探究

摘要:该文主要针对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进行研究,结合对文学史的了解,分析探讨流派特点及其美学特点,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其他流派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认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在女性作家的带领下,女性主义得以突破传统限制,纠正了传统的偏见,女性作家也得以通过写作来彰显女性主义色彩,抒发女性主义话语。

关键词:女性主义;英美;文学;流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美派多主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作为依据,不断充实理论知识,这一做法也同样适用于她们的社会批评方式。由于英美派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研究活动,因此她们通常更重视感性材料的分析,抽象画思维则较少见,而这正是制约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全面发展的关键。

1流派的特点

从流派特点的层面来看,英美派善于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且十分重视女性本身的文学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站在女性的角度审视文学史。这一类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家主要通过突破传统批评手段及价值观念的束缚,来撰写专属女性的文学史。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自己的著作《一间自己的屋子》里谈到雌雄同体概念,并针对“女性失语症”等系列话题进行了探讨。(2)女性主义美学研究。英美新女性主义倡导批判和革新“双性同体美学”标准,颂扬女性文化的女性美学。(3)性别理论研究。伍尔芙曾提倡女作家在“失语”语境中创造新语言,通过对现有语句的调整与转换,将其塑造为符合自己思想的自然形态。同时,她还主张一种能可用于弥补男性造成的分裂与空隙的“小语言”,即通过对话语秩序的重新整合,形成具有新的象征和命名的语言,以此来摆脱夫权理论的话语方式。

2对文学史的认识

最初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家针对传统批评方式和理念提出了质疑,并撰写了专属女性的文学史,在新的文学史中,英美派女性主义批判家摒弃了诸多错误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妇女的偏见,并大力挖掘优秀女作家的文学作品。她们通过对女作家作品的探析,尝试从女性主义的层面来剖析其意识发展,以确保在建立女性文学传统的过程中,能充分彰显女性真实的“自我”。基于此,声名远扬的经验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艾琳•肖瓦尔特在《迈向女性主义的诗学》一文中,将英美女性主义文学划分成了三个不同时期,分别为:模仿期、反叛期和自我发现期。其中,模仿期为1840—1880年,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对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不以为意,追求在写作上能达到男性文化成就。反叛期为1880—1920年,在这一阶段里,女性开始对传统对女性的偏见提出了抗议,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解放女权主义文学。自我发觉期从1920年起延续至今,该时期女性不仅反对对男性文学的模仿,同时也超越了与男性对立的层次,她们将女性自身的经验视为自主艺术的根源,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真正的“女性化”文学。在这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女性作家从默默无闻与男人一起写作,到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学进行反抗与批判,直至建立以女性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女性文学演变史。女性主义的代表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谈到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其另一部作品《到灯塔去》则是她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运用范本。在小说《到灯塔去》一书中,主人公兰姆赛夫妇充分彰显了男性和女性及其子等级的二元对立,两者均为传统婚姻家庭的典范,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古老法则,这样的一个家庭看似温馨和睦,实则暗流涌动。这是一部颇具女性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其对女性主义的诠释是史无前例的。

3对美学的研究

在70年代英美女性主义话语诞生前,文艺美学界秉承着“双性同体美学”的原则对女性著作进行批判,但事实上,这种标准更倾向于男性美学标准。进入到60年代末期后,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对男性文化进行了批判,批判内容涉及领域广泛,还牵扯到了男性美学标准等,自此,颂扬女性文化的女性美学就此诞生。70年代女性主义批评揭露了男性批评的权威,并就“想象力是否带有性别”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在大部分女性主义批评家看来,想象力根本无法从性别特征所组成的潜意识结构中挣脱。一直到今天,双性同体诗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批评的关注。最初,女性主义美学建立于广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有凯特•米勒特、艾琳、苏珊•古芭等,代表作有《她们自己的文学》、《妇女小说中的原型模式》等。在女性主义美学家看来,女性的作品应充分彰显出女性意识,女性写作业应该具备一种独特与清晰连贯的文学传统。而那些抛弃了自己女性特征的女作家,其创作的作品无疑会失去一部分灵魂。女性的特征促使女性作家的创作别具魅力,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身为女性的写作立场。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充斥着对男权主义的不满和抵抗,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中的雌雄同体概念则实现了对二元对立的颠覆与重构。

4对性别理论的研究

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理论采用的话语方式在新时期不再具有令人信服的权威性。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伍尔芙在作品中大肆宣扬各类具有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理论,充分彰显了女性对拥有话语权和个体自由的渴望。同时,伍尔芙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话语主体设置了大量的对话关系,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主体间性”这一理论表述。旨在充分表明“我”并非是某个孤独、封闭女性个体,更不是全体女性的代言人,而是在女性历史中、群体中,各具差异性、各具主体性的多个个体。这些个体的话语以多声部的形式呈现,虽然与传统话语形式不同,但用于沟通交流并无障碍。在理论中达成平等话语权,亦或喧哗,亦或诙谐,但永远势均力敌,势力均衡。因此,伍尔芙的话语陈述者“我”,不但以主体的身份表述了女性要求,打破了女性缺乏话语权的文化处境,同时还引领了女性彼此间的差异和对话关系,避免了女性主义在进入理论话题后,背职责控诉父权话语的独白方式。正是有了这样的内涵和底蕴,伍尔芙在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述上均充分展露了现代色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性别表述的重要性。女性主义尝试将文本中的性别建构方法和对性别的表述从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研究,这一行为标志着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进入非人本主义分析形势。

5与“法国派”的对比

伍尔芙是最早关注话语方式的人,她对正统的理论文体抱有不同看法,并将实践结果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创作文章表述理论,彻底挣脱了传统理论话语惯有形态的束缚。早期伍尔芙突破话语方式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不过她的这种行为使其成为了一种先驱力量,为后者开辟了新的思路。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在伍尔芙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女性的、不确指的“我”作为理论表述的话语主体,通过叙述和隐喻的意义指称来展开理论。在西苏的不断努力下,新的文体“女性写作”就此诞生,她将该理论在写作中付诸了实践。同伍尔芙相同,隐喻性话语方式同时也是西苏突破理论正统问题、寻找新型话语表述的关键。不过,无论是英国的伍尔芙还是法国的西苏,她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理论话语方式的探讨和创新都是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形成的。从《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女性主义批评打开了通往“奥兰”世界的大门。从理论上来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其理论化的开始,运用突破正统理论和问题的姿态来解决话语问题,这是使其获得长足发展甚至获得理论地位的关键。也正因如此,“女性写作”不但具有颠覆性质,同时更具建构价值。此外,突破话题方式的自觉性,使得女性主义同当论的话题转型趋势逐渐达到了高度统一。从伍尔芙的女性写作再到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写作始终是贯穿主张的主线路,也正因如此,文学理论不但独立于文学,同时在写作方面拥有了更多选择话语方式的空间。通过这种话语方式进行写作,理论写作自身也得到了解放,写作者可以尽情、自由地想象,展现个性色彩。通过以上分析探讨不难察觉,“英美派”和“法国派”显见的异同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相互承继与借鉴,这使得她们得以共同进步,推动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益成熟。在她们的带动下,饱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实现了理论化,成功进入了理论话语中心,女性文学主义批评也得以从异端和边缘地位脱身,跻身成为了当论话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结语

综上,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在女性作家的带领下,女性主义得以突破传统限制,纠正了传统的偏见,女性作家也得以通过写作来彰显女性主义色彩,抒发女性主义话语。为进一步了解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的种种,今后,有关该课题的研究仍需继续跟进,通过分析与借鉴,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添加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甜.英美女性文学对当代女性价值观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4(7):5-6.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59-66.

[3]荆兴梅,刘剑锋.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J].当代外国文学,2011(10):12-18.

作者:赵亮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