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路径探索

内容摘要:文学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是高素质人才养成的必要条件,必须充分明晰文学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文学素质匮乏的现状及原因,为我国高校开展文学素养教育提出如下建议:正确认识文学素养的重大意义;坚持文学素养教育与课程相融合;推进立足实际的教学方式;凸显以文学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路径

面向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人才的优势,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可避免的肩负起为为国家谋富强的重任,应该始终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置于首位。但随着社会中金钱之上、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涌现,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工具性与功利性等特征日益明显,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也仅限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不断忽视文学素养领域的提升,致使大学生群体出现人文素质匮乏的局面,具体表现为“高学历,低素质”。因此,重申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明晰文学素养教育的功能定位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1]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对提升全社会素质具有非凡的影响。因此,从本研究讨论的话题而言,先对文学素养教育的功能进行三个层次的界定。第一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范畴来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等,而文学素养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绝不能将培养目标狭隘的限制于实用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应当与时俱进,深入贯彻庄子“无用之用”的理念,明确无用知识对于学生成长的潜在意义。实用的知识与技术是大学生未来生存的立身之本,决定他们未来的路如何走,但无用知识作为其精神世界的象征将决定他们走多远。文学素质教育作为无用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与道德思想进行宣宣扬,有利于大学生获得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皈依,更加明确人生存的意义以及对美的追求。此外,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社会的缩影,[2]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不难发现,他们的文学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文素质的构成,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二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文学作为一门浑然天成的学科,包含有古今中外各路名家的思想体系,大学生可以在杜甫、文天祥、鲁迅的作品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在李清照、柳永的词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通过文学素养教育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精神追求,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个人学识修养。同时,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便是课程,文学素养教育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之中,才有可能获得载体并发挥效用。大学课程按照专业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有研究者明确指出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3]换言之,将文学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利用其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当充分考虑文学素养教育课程的比重,除了使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应有的知识体系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学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整体结构。第三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定义也在与时俱进。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才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在促使着大学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早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与任务要求,高校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文学素养作为全面素质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其中的奥妙与精髓,感受古哲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但能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学素养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高校应该正确认识文学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积极倡导文学素养与大学生培养方案相融合,帮助大学生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培养崇高的思想感情与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人格。

二.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识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未能明确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可能性。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文学素养教育的课堂上无视学生的走神、迟到等行为,不断削弱学生对文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致使大学生们产生错误思想,不能端正学习文学的正确态度,认为文学素养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更别提唤醒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未能正确认识文学素养对其自身发展的潜在意义。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们一味地注重金钱之上、利己主义等不正确理念,认为文学不能创造财富,对个人生活质量也毫无影响,缺乏对文学的热情与追求。正是由于这种认知误差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也不重视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文学素养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更会通过大学生群体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表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早已刻不容缓。

(二)课程设计存在弊端。我国大学早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将学生限定于一个狭隘的专业之中,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通才教育概念的引入,高校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大学生除了学习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之外,还需要自主选择一些选修课来修满学分,但是这种选课方式极易出现一种现象,即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枯燥无味的文学课程便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冷落。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高校在开设选修类通识课程的时候,文学课程的设置明显偏少数,甚至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未出现文学课程,这其中以理工科专业尤为明显。但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某些大学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会用25%的课时来学习文化艺术与人类学等,[4]这表明国外大学早就已经意识到文学素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课程的标准也未完全统一,文学课程究竟以何种形式开课以及如何保证与文学素养相关的课时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落后陈旧。我国高校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方法相对落后陈旧,主要通过教师的口头传输与“满堂灌”等形式,机械化地使大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学基本常识。文学素养除了文学基本常识之外,还应该包括文学能力的提升,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感受、创作与表达能力。[5]单一模式的授课方法,容易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分离,既不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文学意识,也未能调动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自然而然的使学生丧失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愿。另一方面而言,文学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但是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必须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现实往往是教师在授课的实际过程之中,忽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出现“文学素养教育专业化”的现象,即文学教育学术化、理论化。通过单方面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文学知识,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文学黯然失色,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取文学知识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缺少活力。培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除了开设文学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例如高校内部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虽然弱不起眼,但是也兼具育人效用,通过学校建筑、社团活动、宣传标语的创设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于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活动时,聚焦于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活动,忽略了文学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重视,这极大的缩减了文学素养培育的平台。与此同时,高校的宣传宣讲工作也未做到位,缺乏对文学知识重要性的传播,致使大学生较少关注优秀文学作品,不利于唤醒大学生主动提升文学素养的意识、动机,从而失去一次又一次提升文学素养的好时机。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文化环境的创设也未能跟上科技的发展。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早已发生巨大变革,从纸质书籍转变为网络媒介,[6]这意味着仅靠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我国高校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进行新一轮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大变革。

三.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学素养的重大意义。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文学素养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它绝不仅是单纯向学生传输文学知识,更多的是在文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忧国忧民的意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大学教师应该明确以身作则的重要内涵,主动自觉的进行文学阅读以此提升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通过与学生交流、交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品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最后,从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素养对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学对社会、国家所起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二)坚持文学素养教育与课程相融合。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文学通识教育课程,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感受文学的熏陶,逐步提升文学修养。通识教育的本质绝不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它所带来的好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经验而越发显著。[7]因此,将文学课程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氛围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开设蕴含文学内涵的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不断渗透与文学相关的知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枯燥的讲授文学常识,亦或是通过满堂灌等形式机械的教学,这种方式不仅使文学自身失去活力,更易剥夺大学生所剩无几的兴趣。通过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完美的将文学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使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接收文化的熏陶。

(三)推进立足实际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学知识之前,应充分了解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其充分意识到自身文学素养的匮乏,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的渴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的正确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读书并阅读好书,使其终生受益。最后,在日常教学之外,应该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实际的锻炼以及人际交往的过程,感受文字、文学的魅力,进而巩固其原始阅读动机。除此之外,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文学创作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个体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思维能力。

(四)凸显以文学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高校领导应该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学资源,在图书馆、宣传栏等场所进行积极宣传,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与兴趣。除此之外,高度的肯定与支持大学生主动借阅图书的意识与行为,号召学生们共阅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应该鼓励学院、社团积极开展以文学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例如文学评鉴会、作品分析等等。定期以公众号的形式向师生推送相应的文学作品,以此吸引大学生们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学相结合必须软硬兼施,既需要以物质文化为支撑,同时还要辅之精神文化的熏陶,充分挖掘以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为目标的各种资源,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总而言之,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提升文学素养的过程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任务,需要巨大的耐心、恒心以及成本。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主动顺应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不断分析、总结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积极开展推进优化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措施,充分发挥各方合力,共同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杜钰娇 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