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路径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路径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特别是教材选文,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十分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无论是章节编排还是内容的选择都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面对如此内容丰富的教材,如果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学素养,那就难以真正地挖掘出教材所蕴含的意蕴,也难以帮助学生架起与文本进行沟通的桥梁。如教师在讲授《女神》时,若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没办法和郭沫若的后期作品进行比较,也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及其文学创作,课堂就没有了情趣。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对话,或如高山之瀑,或如长河激流,抒情叙事,皆成文章。“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去教,才能够让所教授的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鼓励创新,拓宽学生文学阅读视野

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和审美熏陶。在对学生的阅读有效性进行衡量时,不应只注重阅读的量,还必须要重视阅读的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文学与阅读的内容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教学要求也十分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变机械灌输为鼓励创新,即鼓励学生创新性阅读,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延伸,也就是要超越文本,超越束缚、禁锢、定势,尽情享受创新阅读带来的乐趣,大胆展示内心的感受,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大门,为学生展示出真、善、美的新天地,为学生创设出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良好外部环境。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文学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就能够发挥出效果的,而重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的体会。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朱自清还是一位诗人,因此在“荷塘月色”中还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以及意境美。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课外延伸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延伸阅读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精心指导,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师不能只注重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对各种文学形象进行解读时要防止步入僵化教条的境地,不能将教师个人的阅读鉴赏体验强加给学生,而必须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情感的内化。当学生能全面立体地去感受文学形象时,就能够对自己的人格和辩证思维进一步完善,并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蕴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非去直接界定或得出一个结论,影响学生的判断。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文学鉴赏的乐趣所在,学会如何独立去思考、感悟。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作者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个过程来对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同时还批判了享乐主义思想,但是如果只是告诉学生文章批判了什么,那么学生就可能产生出“女主人活该倒霉,文中人物都是自作自受”等类似的想法,而不会去想到小人物自身的艰难处境,也难以理解小人物在底层进行挣扎的那种悲哀命运,到最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不会有了。然而这种教学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不能说都是教师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现行高考制度导致的悲哀。文学是一种艺术,有其自身所独有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一些笼统的大概念能够概括的。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做法却与此相反,我们的语文教学造就的是千千万万个读者最终却只有一个鲁四老爷、一个王熙凤。要怎样才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最好的做法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去自己进行体验。《项链》一课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还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强和勤劳以及在后来面对佛来思节夫人时的巨大勇气。为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是喜欢十年前的路瓦栽夫人还是喜欢十年后的路瓦栽夫人,请给出理由。”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体验等都不相同,那么观点、理由等自然就不会相同,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文学写作兴趣

文学教育仅有教师的“教”是不够的,学生自身的积累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学生要积累就必须要对文学有足够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动力。赞可夫曾说过:“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该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呢?古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锦绣文章,并不是光靠想,他们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悟。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自身的体验着手,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情感情景、想像情景等。例如进行景物写作训练时,习作前,先带学生去风景秀丽的公园进行参观,而不谈习作的事。学生面对公园的美丽景致,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出很多的感想和感叹。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需要抓住契机,适时地问一句“这么美的公园,我们怎样才能让它永留心中?”以此来作为引子,激发出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不仅使一次具体、生动的习作能够轻松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喜形于色,乐于写作。

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通过不断运用和实践,才能够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还应有更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应有更丰富的想象,有更真、更美的情和爱,所以,我们必须要正视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走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重重迷雾,让高中语文教育绽放出文学教育的绚丽花朵。(本文作者:林光亮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