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项目物资供应链管理浅析

工程项目物资供应链管理浅析

摘要:为适应工程项目对物资供应服务的新需求,在工程项目物资供应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思维,通过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交互式管理,将项目中施工进度所匹配的物资需求进度与生产商的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匹配,形成以项目需求为驱动的柔性化、多样化、零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项目需求;生产计划;柔性化;多元化;零库存

工程物资供应领域的买卖交易模式容易导致供应企业出现高库存,时效性、多元化、柔性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工程物资需求的发展。另外,当前供应模式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物流配送服务和资金垫付服务两个方面,这两项服务并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配送服务需要前期支付较高的资本支出,投资回收期往往较长,利润率较低;资金垫付服务存在市场利率走低及应收款回款不确定的问题。物流配送和资金垫付业务由于市场壁垒较低,市场竞争充分,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是低价竞争,且时常出现低价恶意竞争的情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形成更稳定、高效的供应模式,通过提高供应效率和质量,增加供应服务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工程物资供应现状

1.1出现供需错配

目前工程项目物资的供应模式多为传统的以销定采的买卖模式,物资供应商在获得项目的需求计划后,再去寻找合适的货源,最后通过物流将货物运送至项目工地,完成物资供应作业。工程项目物资需求往往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工程设计等情况提报,所以物资需求存在多样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而生产厂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基于成本控制和流水线作业的要求,往往采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各种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循环生产。需求单位的建设模式和供给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工程物资市场经常出现供需错配现象。

1.2形成较高的库存物资

由于物资的需求与生产之间存在经常性的错配现象,物资供应方为保障工程项目的需求,必须保证一定的库存,以便及时完成供应任务。然而,产销错配易导致物资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加大库存物资的价格风险,不利于保障供应。

1.3供应时效性不强

现有供应模式中供应的起点为终端客户提报的需求计划,从收到需求计划到组织货源,再安排物流配送,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降低了物资供应的时效性。基建、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场地都较为有限,难以存储大量物资,物资安排需要较高的精确性和时效性,但目前的供应模式难以及时响应这种需求。

1.4多元化、柔性化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保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施工更加精细和集约,项目物资采购更加偏向于小批次、多品种,这就要求供应方能够及时响应这种高频的采购模式。目前传统的供应模式更倾向于大批量单一品种采购,无法及时满足柔性化的需求。传统供应模式已难以满足工程项目物资供应新形势的快速变化,供应链模式的低库存运作、高灵敏度以及柔性化设计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提高供应的利润率和服务质量。

2供应链模式

2.1供应链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以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对项目施工进度、物资需求、运输运力、贸易商库存、生产商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等情况的数据处理,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处理网络,在准确的地点、以最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质优价低的物资。

2.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在于资源横向集成、系统化运作、合作共赢、需求驱动、快速响应和同步运作。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条物资流动的链条,更将客户、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将各个角色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2.3供应链模式的基本结构

供应链模式所表现出的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链”,网链上有一家核心企业,上下游各有若干节点企业。作为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收集客户需求信息,组织、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完成物资供应的作用。首先,收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有助于及时掌握客户的施工计划、工程进度以及物资需求情况,为组织供应链各个节点参与供应提供数据支持;其次,组织、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完成物资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和交付;最后,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实现从物资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到交付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简化流通环节、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运行效率、不断降低成本。

2.4供应链模式的基本要点

供应链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并整合供应链资源,高效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需要整合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客户的需求信息、原材料信息、生产商的生产计划、贸易商的库存情况以及物流运力情况,通过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实现最优的生产供应配送方案。供应链主要在于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收集处理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对供应链的整合。

2.5供应链模式的优势

2.5.1信息的网络式传递。在传统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逐级传递,上级供应商只能看到相邻层级的信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中,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是网格式传递,企业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互联网可较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应信息和市场信息。采取供应链模式,数据平台可及时反映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实时状况。若客户发出需求,供应链将及时接收到需求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某工程项目需要100t钢绞线,需要5日后送达,该需求信息进入信息平台后,原材料供应商会根据100t钢绞线需求将足量的原材料运送至钢绞线生产商,钢绞线生产商会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安排相应的产能生产100t钢绞线,物流配送商不仅会安排运力运送原材料至生产商处,同时会根据生产商的生产情况,安排运力将100t钢绞线运送至项目地点,完成交付工作。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均基于信息的共享,在保障客户及时获得需求物资的同时,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实现柔性化生产。2.5.2订单采购模式。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而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缩短了用户响应的时间,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仍以某工程项目需求100t钢绞线为例,传统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为了满足项目100t钢绞线的需求,需实现100t的库存,在完成100t的交付后,需进行相应补充库存的采购操作,以备项目的下一次需求;而供应链模式的订单采购模式则是采取协调供应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的方式,以满足客户需求计划为目标,根据客户的需求计划,协调原材料供应商的供应计划、物资生产商的生产计划、物流配送商的运输计划,使得这些计划与客户的需求计划保持一致,从而快速完成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物资交付,各个环节库存极低甚至没有成品库存。2.5.3外部资源整合管理。传统的采购管理是项目与供应商之间的买卖管理,是一种交易活动,双方缺乏战略合作意识,未能实现信息共享。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则将简单的买卖行为上升到对外部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管理层面,外部资源整合管理不仅能实现准时采购策略,而且可降低询价成本,提高物资供应的稳定性。供应商、分销商、运输商作为战略共同体,为实现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需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各环节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从而不断提高获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3供应链的风险

3.1中断风险

供应链的中断风险在于供应链中涉及各个环节的配合,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易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中断。所以在整合供应链资源,寻求长期合作商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供应商库,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将产能不足、经营不善的供应商调整出供应商库,同时做好与供应商的交流沟通,帮助供应商提高经营能力。

3.2延期风险

供应链的延期风险主要在于不能及时交货的风险,供应链中某一环节出现延期,便会导致整个交货时间的延期。一旦出现延期,就要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重新进行设计和预计,以便找到最合理的交货时间,再不断优化协调,实现供应响应时间的缩短。

3.3预测风险

预测风险在于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交付能力的预测出现偏差,包括客户的需求计划、原材料的供应周期、成品生产的周期、运输配送的时间等,一旦实际运行情况与预测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必然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所以要分析历史数据,不断修正预测,尽力减少预测偏差带来的风险。

3.4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在于资金回收的风险,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实力各不相同,一旦发生回款不及时,财务实力较弱的企业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进而出现风险。为保障供应链各个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合理开展应收账款管理,适度使用供应链金融工具,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供应链由众多环节企业构成,整个链条具有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点,所以供应链相关企业的风险容易随着供应链上下游进行传导,应积极管理供应链风险,不断探索新的供应链结构,有利于形成更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模式。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由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消费者、客户对产品的质量更加看重。为适应这一变化,各行业对物资采购的要求逐渐从低质大量向高质多元转变。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渠道不仅是工程物资供应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围绕核心企业,满足社会客户,通过对行业内各节点需求、物流、资金等信息的整合分析,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

作者:吴永东 单位:中国铁路物资成都有限公司工程服务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