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文化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微文化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文学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在网络技术的助推之下,成为了大学生们广泛接触并乐于接受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当前,微文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加强管理,充分把握微文化发展的特点,构建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环境,充分发挥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总理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办好“互联网+教育”,这些论断表明了我国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全新期盼。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文学、微表情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在网络技术的助推之下,成为了大学生们广泛接触并乐于接受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当前,如何应对微文化的迅速发展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1.丰富了校园文化传播的形式

传统校园文化传播的形式比较固定,一般要求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便利的上网环境促使校园文化传播的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和丰富。当前,95后、0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抖音、QQ等成为他们青睐的新媒体。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也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等,学生们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及时了解第一手资讯并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微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2.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大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一方面他们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反馈者、传播者。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不再受时间、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在向学生第一时间提供校园文化建设新动态的同时,提供点赞、转发、评论等功能,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张扬个性、表达情感诉求,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通过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甄别和采纳,从而更好地繁荣本校的校园文化。

3.扩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微文化改变了传统校园文化单向传播的交流方式,它以每个师生为节点进行裂变式、网状式传播,使得师生能够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相关活动并参与其中,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新乡医学院官方微信号“新乡医学院”5月23日的《青春,为祖国诵诗》活动,短短几天内,其转发、点赞量就已达到10万余次,在校内外、师生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传统校园文化的主体性受到削弱

微文化背景下,传统校园文化的话语权受到了作为“草根”代表的大学生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微评论、微表情、微视频等表达和传递自身的意见和想法,获得比以往更为自由的言论权。而网络传播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大大削弱了传统校园文化的主体性。在微文化环境下,虽然大学生、教师等个体微小,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群体力量强大,有时会形成较大的舆论事件和热点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面更加复杂

传统校园文化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各类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播,较少受到来自校外或积极或消极思想的影响。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不断发展,给原本复杂的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说,高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校园里发生的一些事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如果处置不当或不够及时,相关高校的社会形象往往会受到影响。从内部环境来说,以微信、微博等为载体的微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杂着一些虚假、夸大、不真实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取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3.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挑战

一方面,学生的心理与人际交往受到影响。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海量信息和即时的虚拟交流,学生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如果把握不好,过于沉溺于网络,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网络成瘾和对现实中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影响。微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大都是碎片化、零散化的,使得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肢解,这样的表达方式时间久了也会造成人的思维的“被碎片化”。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微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校园文化样态,在师生中有着巨大的受众群体,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微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构建好微文化建设的新环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1.建立学校官微,充分认识微文化的意义

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根据情况实时收取师生们反馈的信息,搭建起学校和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同时,我们要将微文化与学校的主导价值取向、校风、学风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形成健康、活泼、丰富、有特色的校园微文化,传播新时代的正能量,使其达到育人的目的。

2.加强监督和引导,构建微文化建设新环境

微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新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其不良信息、不良传播方式等对我们健康校园文化的冲击,谨防造成不良后果。第一,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网络管理制度,重点对校园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行为,禁止不良言语的传播。第二,做好技术支持,选取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相关人员对网络进行监督和运营指导,运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监控,从源头上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第三,重视舆论引导,高校要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培养意见领袖,引领校园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借助微力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微文化背景下,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有其独特优势,我们要借助这些微力量,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第一,利用微文化传播快、信息新等特点,增加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覆盖面。第二,建立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微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我们将校园主流文化与微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碰撞、交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第三,借助微力量,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努力促进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向前发展。我们可以在校内选择性地扶持一些微文化品牌媒体,并引导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发展相适应,通过文化消费达到价值引领之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爱民,杨丽萍.略论学校微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2]杨锐,夏红.微博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

[3]易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2).

作者:刘宁 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