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电影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电影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西方电影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价值观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和题材选取的差异。西方电影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和传播工具,在观看西方电影的时候,应该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理念,但是同时应该清醒地摒弃其糟粕。

【关键词】西方电影;中国电影;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差异

一、前言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源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书籍、电视、电影等都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这些文化载体也是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也通过这些文化载体被传播到西方国家并被西方国家学习和接纳。中国老百姓大部分没有机会去西方国家亲身体验其文化特点,只能通过这些载体间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其中一个载体就是电影。每年我国都会审批引进一批优秀的外国电影,其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西方国家的电影,以美国、英国、法国的电影为代表。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观影的同时,中国百姓了解了西方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1.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主流价值观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由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制作拍摄的经典家庭伦理影片《克莱默夫妇》间接表现并传达了美国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影片中,泰德•克莱默是一位努力赚钱养家的广告策划师,妻子乔安娜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和丈夫。泰德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家务事一概不管,这从泰德给孩子煮牛奶那个电影桥段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泰德满以为努力工作支撑家庭乔安娜就会十分满意,但是就在泰德陷入事业低谷期(失业)的时候,乔安娜却向他提出了离婚并且要求孩子的抚养权。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丈夫,因为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泰德在中国人眼中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时为了这个家庭。但是乔安娜并不这么认为,她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反而是乔安娜不知足,但是这就是美国文化,以追求个性为基本,没有个性是不适应欧美文化的。虽然,泰德努力工作养家,即使是失业,法官和陪审团也并没有支持他拥有孩子的抚养权,最终判泰德和乔安娜离婚,孩子的抚养权也归乔安娜。在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女人通常会被唾弃,前夫也会谩骂她的所作所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夫妻一方会尊重另外一方离开的选择,因为,夫妻没有感情而生活在一起,是对人权的亵渎,是对个性的不尊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从传统观念来说,中国人结婚有孩子之后家庭的中心就会变成孩子,家庭的重心也就变成了抚养孩子。即使两个人已经没有了感情,也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勉强生活在一起,这个时候考虑自己反而会被认为是没有道德的表现。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文化的内核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人主义。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电影中,就餐是频繁出现的镜头。西方就餐的方式和中国就餐的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实行的是分餐制和而中国人往往有聚餐习惯。这里体现出了集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差异,同时也体现出了饮食的习惯。分餐使就餐者各吃各的,谁也不影响谁,想吃多少可以吃多少,体现出了各自的自主性,在西方文化中是尊重彼此的表现。而中国是集体主义的文化,家族在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聚餐是一个家族团结的表现,一起吃饭,在一个锅里和碗里吃饭既热闹又能推动友好关系,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人的传统餐桌上,谁单独吃饭不谦让,不劝酒将被认为是不合群的表现,也被认为不尊重别人,长期就会被群体孤立,而这在西方社会中是不被理解。以劝酒为例,在中国喝酒一定要喝好,喝醉方能体现出感情和友谊,敬酒要一轮一轮敬酒,“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在西方餐桌上,敬酒就一回,然后,大家自便。即使从卫生的角度来说分餐制比较卫生,但是中国传统观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现在在中国分餐的时候还是吃西式餐点的时候,比如吃牛排、吃肯德基等,但这局限于非正式的场合,正式的请客场合或家庭聚会场合,一般还是要点或者做一大桌饭菜,大家在觥筹交错中加深感情。

3.宗教文化的差异

西方电影中,常常出现教堂和祈祷的画面。中国电影中也会有宗教的镜头,比如佛教和道教。西方文化中,大部分人信仰宗教,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人并不信仰宗教。虽然,我国人民多是无神论者,但是自汉朝佛教传入我国,本土道教产生后,这两大宗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人民。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的电影剧情往往遵循这个模式,最终好人得到好报,坏人罪有应得。电影《雷雨》是这一佛教意蕴的代表。在第一幕鲁大海说到周家大少爷是报应,第二幕中侍萍说自己是报应,当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尤其是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4.意识形态文化的差异

从政治的层面来讲任何文化形式都应服务于社会政治的需要,而绝不能诋毁国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的电影应该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服务。西方国家在电影时,虽然有批判,但是总体上是宣传本国,甚至是文化输出。在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是美国国旗,宣传的是美国的自由文化和个性文化,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美国。我国年轻人在观看美国的电影后,一些人认为美国的“月亮都是圆的”,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甚至有些别有企图的西方国家借助电影这一手段对我国年轻人进行“和平演变”,这是绝不允许的。西方电影宣传的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文化,而我国电影宣传的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5.题材方面的差异

西方电影较中国有创意,这是西方提倡探究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结果。西方的电影侧重于未来,中国的电影侧重于过去和当前。西方的电影执着于对未来的想象,例如《星球大战》、《火星计划》、《星际穿越》等。中国的电影着迷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近年来,宫廷剧层出不穷,这是我国怀旧文化的体现。当外国的小孩子在畅享于如何进行星际穿越时,我国的儿童和青少年还在想着虚无缥缈的降龙十八掌。《长江七号》、《功夫》虽然采用的是高科技拍摄技术,但是反映的仍然是旧中国和小人物的故事,很少从全人类的发展进行构思和考虑。中国的电影目前娱乐性太强,思想性偏弱。

参考文献:

[1]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2]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作者:蔡童雨 单位:温江中学高中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