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修活动

谈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修活动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研修活动应建立学科团队核心价值观,在传承中建构区域研修模式,不断促进学科教师成长。研训教师和学科教师要以躬身入局的姿态,以应时而变的态度,以唯实唯干的敬业精神,不断汲取经验,提炼学科教学模式,提升学科素养,储备人力资源,从而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修活动;团队核心价值观;研修模式;教学模式

区域研修活动要努力促进学科教师群体发展,带动教师个体成长,同时,促进区域教育发展,这需要研训教师积极探寻有效策略。

一、建立团队核心价值观

1.团队核心价值观意义建立团队核心价值观是区域研修活动高效的关键。学科教师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能够有效激发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氛围和向心力,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2.确立团队核心价值观信息技术学科团队的核心价值观首要是归属感,其次是方向感,即教师对团队有归属感,同时团队让教师有方向感。归属感就是把团队拧成一股劲儿,抱团成长,让成员感受到团队进步的力量,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从而达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识。方向感就是团队要建立学科教师的方向意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学科教师要高端站位,引领教师从“关注如何上好一堂课”到“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激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3.落实团队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例如,学科成绩分析是有形,但每年分析什么,分析给谁听,让谁来参会,怎样让后进的学校难为情而不难堪,怎样激发他们自身努力,这又是无形的。有形需要的是逻辑思维,无形的需要的是方法与智慧。二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根据计划开展研修活动,这是理性的,但是要让基层教师认可研修内容并转化为行动,这常常是靠感性的认同,就是所谓的“归属感”。正是有这种归属感,老教师才会主动扶持新教师,基地校负责人才能勇于创新完成任务,年轻骨干教师才乐于分享备考资料……这些走心的教育行为更宝贵。这些可贵的行为,是归属感的表现,也是激发归属感的源泉。研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发扬光大,例如可以通过网络、会议或者一封信等形式传递出来,让团队充满正能量。三是智商与情商相结合。学科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学科素养,这是智商,而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则属于情商。智商决定做事的下限,情商决定做事的上限。当团队将学科教师定位为“教育人”时,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会体验到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幸福,也体验着不断成长进取的快乐,许多教师敢于挑战,开始承担班主任等不同的工作,并在区域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信息学科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不但影响了成员,也让区域其他学科受益。

二、在传承中建构区域研修模式

专题讲座研修模式和案例研修模式是线下研修活动的常用模式。专题讲座研修模式适用于新课程理论提升和观念转变等方面内容;案例研修模式主要是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区域研修模式要对这两种模式继承,更要有创新。以专题讲座研修模式为例,区域研修在继承以往专题讲座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创新研修过程,即在讲座后,及时跟进以基地校小组为单位现场研讨,分享小组心得,会后提交个人心得。这种研修模式突出研修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和真实性,让教师切身体验到他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做一次真实的“学生”。同时,这种研修模式促进教师在研讨碰撞思辨中深入把握教育理论。案例研修模式是以教学现场为研讨对象的研修模式,区域研修也进行了创新的探索:每次研修前确定研修的内容或目标,且目标直接、明确、精短,一次研修就解决一个或一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探究要结合课例,做深、做全。研讨课结束后,以基地校为工作组,全员参与,先讨论再汇报,各组之间互相质疑、互相答疑,最后达成共识或提出更深的课题引发思考,甚至引出下一次研修目标,形成了“目标导学、精准研修”的案例研修新模式。在新模式下,研修交流的内容更集中,交流的方式更交融,大大提升“聚焦问题、共同发展”的集体研修目标的达成度。

三、形成学科教学模式

一是躬身入局,采用案例研修模式,融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教学理念,突出教师培养和案例研修的连续性。研训教师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打磨教学模式,并以连续的研修活动呈现典型教师的成长和典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连续的研修活动能够清晰呈现授课教师的成长、课堂的改善和学生的转变,团队成员自然就能接受新理念引领下的全新教学模式。群体研训后,多数教师教学理念发生较大的转变,很多教师从跃跃欲试到循序渐进,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出击,教师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更让学科课堂焕发生机,彰显生命教育的本质。二是应时而变,多种课堂模式并存共荣。教师在研修实战中,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有了崭新的认知,区域教师结合自身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形成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全放”和“半放”两种操作模式。“全放”模式可梳理为“课前小组任务认领——课堂主讲小组施教——师生合作研讨——师生共同质疑解答”。该模式下,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负责“小组划分体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小组汇报体现形式与内涵相结合,师生合作体现技能与情感相结合,学习方式体现手与脑相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引领。课前任务认领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期初自主选课和教师调配相结合,认领本学期课程,也就是让学生既做教师又做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授课也由刚开始的单一的讲解技能,到分层次的提出问题、全班质疑、参与指导、归纳提升。这种模式能够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受教育的温情和仁爱,以及信任和希望。“半放”模式,即任务驱动下的“呈现任务(教师)——剖析任务(师生)——合作探究(师生)——自主创作(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五步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节奏和课堂环节仍由教师掌控,但是新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思维的形成等方面,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区域学科研训效果突出,同时,我们也深知,学科研修的系统化、规范化还需要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勇于前行不畏艰难的动力。

作者:陈玉雪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