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谈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摘要]研究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可以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进一步整合,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宁波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是小微企业,他们受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协同创新度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受限。本文全面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结合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

1.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创新路径的颠覆性,都极大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企业价值共创的载体,研究其内部的协同创新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陈劲和王方瑞(2005)认为,协同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种机制,通常有序架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国内外的协同创新实践一般包括纵向协同创新和横向协同创新两方面。金(Kim,2000)通过模型分析了二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将对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进行补贴以降低供应成本,这样可以促使供应商进行创新,降低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成本,从而实现双赢。贝罗(Bello,2004)从制度上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确保供应链中所有成员都参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管理框架模型。布乔治和阿斯特里德(Bjorge&Astrid,2012)基于584家国际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商大多参与到了新产品开发的协同创新中,他们同时分析了供应商不同战略选择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伊利亚斯等(EliasG.C.et.al.,2000)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跨组织的协同创新类型,其目的是知识共享,信任和社会资本影响着协同创新绩效响,知识共享是信任和创新的基础。特瑟和塔加(TetherB.S.&TajarA.,2016)探讨了创新网络中的咨询公司、私人研究机构与公共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这些机构往往具有从事创新工作的“专注度”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实现技术知识互补。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学者从产业角度研究协同创新的实证较少,大部分研究都以理论研究为主,很少有研究把高新技术产业理论、创新生态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从产业创新生态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问题。

2.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宁波依据政策和地区优势,以科技为先导,经济实力着步增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稳定高速发展,将有利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8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3157元。同时,宁波坚持以建设科技创业基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创业品牌,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孵化器经验,大力发展和建设企业孵化器,已经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创业孵化体系。宁波市颁发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20条),这些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需要整合宁波地区各类资源,以实现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宁波市信息科技官网显示,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0.9%和48.5%,比2011年分别提高7.7和11.6个百分点。工业高质量发展。20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3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0.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7.4%和6.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全年共安排56个省市县长项目,其中39个已开工建设。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14.6万平方米,增长5.6%。(见图2)这些都反馈出,宁波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以及提供的各种支持。通过对比2018、2019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增加了408家,技术交易额增加了75.27(亿元)(见图3),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政府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引领下,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级技术中心数量偏少,缺乏在全国知名的创新龙头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大型项目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服务能力较弱,科技人才偏少,各创新主体间协同能力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产业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基础比较弱

协同创新涉及到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诸多机构,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协同能力不强,市场化的创新程度较低,统计发现,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调查的5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97%,这些企业产品的更新主要限于固定资产,缺少科技人员去进行内部研发,2019年,宁波市专利授权量4.7万件,但发明专利权仅为5075件,只占授权专利的10.7%。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不同行业间缺乏协同创新精神,高等院校的研究侧重于学术价值,与行业脱轨严重,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

2.2产业协同创新环境不足,人才资源缺乏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而创新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行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进行协同。近年来,宁波各区非常重视协同创新发展,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成果转化、信息等产业要素交流的政策措施,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协同创新的认知程度较低,创新文化氛围较薄弱。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但是,因为宁波濒临上海和杭州,因此这些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具吸引力,导致宁波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在成果转化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中,只要是技术交易和转化就能享受政策,范围太广,并没有真正起到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

2.3产业协同制度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目前,虽然宁波市已经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等问题,能落地的决策难以形成。一些主管部门、创业园区在协作时,带有功利性,仅仅为了协作而协作。完全因市场需要而自发协同的企业还比较少,甚至有些企业的领导,以参与的心态来考虑问题,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产业协同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宁波高新技术产业要想取得长效发展,需要找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生态系统内的各主体因素的协同程度,以及内部运行机制,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3.构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产业协同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等,这些主体之间的互相支持、相互依赖、协同共生,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链,促进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之间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与配置。这些创业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通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他们以资源共享为前提,共享利益、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创业活动。企业是生态系统内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而创新生态系统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人才、信息、科研成果等大量异质性创新资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发展。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与协调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协同创新的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促使因子间共享互补性的技术、知识与技巧。这种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打破了行业限制,协助主体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交流,为市场和用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进而提升区域竞争力(见图4)。

4.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4.1重视高新技术人才引进与激励

继续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扩宽引智渠道,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变产学研服务的方式,可以向对人才、设备、科研等全方位支持转变,同时,加强宁波与周边发达城市的互动交流,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鼓励人才流动,此外,要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奖励,激发他们科技创新的动力,带动整个系统的创新水平的提升。

4.2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合作协调能力

强化“一盘棋”思想、继续贯彻“一体化”理念,加强政府、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等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因此,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创新资源如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是驱动各创新活动参与者间实现协同的关键载体,通过创新活动相关资源在各创新活动参与者间进行无障碍的有序转移和交换。以达到实现产业的融合互动和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的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环节做好产业对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利用率。

4.3加强产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政策保障措施

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的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产业雷同、同质化竞争。同时,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监管,对重要科技创新资源要统一进行空间布局,统一进行扶持和分配。政府可以采用适当降低税收政策的方式,来降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本,提高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促进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快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管理,要合作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知识转化率,将宁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用于产业技术创新,积极打造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因此,要实现创新生态系统下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就要处理好协同创新系统内的构成因素,处理好“企业-企业”、“企业-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系统内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菊香.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价值共创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2]刘和东,陈雷.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6):199-204.

[3]陈灵敏,王孝孝,毛蕊欣.创业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9):55-60.

[4]张贵,温科,宋新平,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5]郭淑芬,郭金花,李晓琪.合作创新质量、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9-99.

[6]杨剑钊,李晓娣.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J].学术交流,2016(8):134-139.

[7]柯建飞.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实证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91-96.

[8]洪肖程.政府引导下的宁波高新区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7.

[9]陈晓峰,成长春.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2019(03):43-49.

[10]陈能浩.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广东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5):16-18.

[11]袁旭梅,蔡书文,王伟,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建模与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4):63-71.

作者:时晨 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