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朝鲜戏剧小品的发展探讨

朝鲜戏剧小品的发展探讨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可能始终保持其巅峰状态,都会有起有伏。朝鲜族戏剧小品也是如此。进入21世纪,朝鲜族戏剧小品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在电视或舞台上,越来越少见能使观众感到兴奋的戏剧小品。伴随着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朝鲜族戏剧小品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戏剧市场。过去主动接受戏剧这一文化产品的观众越来越远离戏剧市场,戏剧小品渐渐失去了演出舞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朝鲜族戏剧小品的公演几乎都要靠政府的扶持。朝鲜族戏剧小品出现了下滑趋势,开始面临创作瓶颈。

朝鲜戏剧小品徘徊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变化、传播途径的单一、电视晚会的自身局限性、创作队伍的变化以及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等都严重影响了戏剧小品的发展。小品进入徘徊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娱乐项目的增多,如歌厅、迪厅、夜总会、茶吧以及各种健身运动场所等,将许多原来坐在家里看电视的观众领出家门,进行别的娱乐项目,使人们不再看或是很少看小品。再有,互联网以其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给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与电视相伴并发展的小品却没有积极地去开辟网络这一战场,没有主动拓展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依然以电视晚会为其生存舞台,这样,只能使它的前路越走越窄。

第二,电视晚会的自身局限性对电视小品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虽然小品一度以其特有的短小、明快、贴近群众生活而赢得广大观众的叫好,但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电视晚会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并且更为新兴的电视节目不断出现抢走了一批综艺晚会的观众。同时由于电视晚会的主题限定,如“春晚被定义为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炮,小品也就必须以祥和、欢乐为主。”于是出现在春晚的具有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小品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三,朝鲜族戏剧小品题材的庸俗化及创作的贫乏。小品的剧本要求很高,需要创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厚实的生活积淀,要求做到在短时间里突出主题,塑造形象,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调动观众的情绪,还要避免将小品变成单纯的闹剧。但由于“小品热”来得太快,使社会文化消费对小品的需求突然膨胀起来,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矛盾,小品创作者们为了使这种矛盾得以缓解,就更多地注意“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高。作品内容距大众生活愈来愈远,逃避现实,闭门造车,情节虚假。还有,目前的小品出现了庸俗乏味的现象,朝鲜族戏剧小品深受群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的通俗化,即戏剧小品所要说的、要演的、要表现的,皆为群众所熟悉、关心且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因而小品的情节构思、立意内涵,大都能使观众易于明了,即便有寓意深刻之作,也大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然而,通俗决非就是庸俗,真正有保留价值的精品,大都是单纯而不单薄,简练而不简陋,轻盈而不轻飘,通俗而不庸俗。但从目前某些朝鲜族戏剧小品来看,不能不说存在着一些庸俗化的倾向。如有的小品为了取悦观众,获取廉价效果,故意搞噱头,出洋相;有的小品以演员的长相为内容说长道短,没有实质意义;有的甚至搞一些低级趣味。他们忽略了小品寓教于乐的功能和提高观众审美趣味及艺术鉴赏力的艺术使命。低级庸俗的小品缺乏与观众的坦诚相待,即便一时换得笑声也只能构成对观众自尊心的伤害,使观众大倒胃口,不同程度地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观众在接受此类小品的过程中就逐渐麻木,这种麻木对小品而言就是危机,也正是目前小品难以超越自身求得发展的障碍。同时,剧作者作为幕后英雄是默默无闻的,与台前巨大的成功相比,他们所获得的经济回报是低微的,成功的小品捧红了众多笑星,而幕后英雄们却得不到鲜花和掌声,观众往往将成功的戏剧小品与该作品的演员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剧本的创作者。在经济利益和知名度的驱动下,许多小品创作者将目光转向了其它体裁的创作,小品的创作人才不断流失,出现了创作上的贫乏。目前,无论是小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第四,朝鲜族戏剧小品应该有强烈的艺术审美特征,但现在有些小品完全是为了满足晚会需要而侃出来的,很多作品主题先行,内容空洞,让人难以产生共鸣。小品要回到生活中去不断汲取营养,反映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小品《打嗝》就是为了愉悦观众,只热衷于廉价的噱头,并强行添加笑料,让人看后一笑了之,使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像《烈士证问题》这样极具讽刺性、能够真实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小品已经很难再看到。还出现了许多宣传小品,为获取利润创作的一些小品。这种以中心意图命题、人物的行为和关系单纯是为中心主题服务的小品,无疑流于浅陋平庸,就事论事,过于直露,缺少内涵,就像一篇干巴巴的宣传稿弥漫舞台,使小品失去了应有的生气和灵气,尽管剧中人物慷慨激昂,但观众心如死水,难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第五,朝鲜族戏剧小品产生、兴盛、滞后的现象取决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识面的拓宽,信息量的增大,人们的文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其审美心理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加之现在有些戏剧小品总给人以平庸、单调甚至乏味的感觉,有些小品的作者缺乏生活基础,难以开掘新的角度,创作的小品只是简单地演绎一个概念或是讲述一件事情,并且有些作品格调十分低俗,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期待极不相符。如2003年延边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桑拿浴》,其内容肤浅,没有引人深思之处,更没有体现出小品精致、简练、鲜活、以小见大等特点,因此,观众现在对戏剧小品越来越失望,以至于现在小品的创作只是有目的的临时创作,脱离了小品真正的意义。

朝鲜族戏剧小品的未来走向

当前朝鲜族戏剧小品出现滞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能就此对其前景丧失信心。朝鲜族戏剧小品的滞后现象,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喜欢小品这一艺术样式,而是对小品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正因如此,小品创作必须超越过去的创作模式,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于观众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徘徊期是小品发展的新机遇。如果要使朝鲜族戏剧小品走出困境,开创新的生存之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小品创作队伍。要想开展小品改革,必须有高水平的戏剧小品艺术人才。尤其作家、导演、演员是小品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是留住既有的作家、导演和演员,防止现有人才的流失。其次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小品创作队伍,定期组织召开小品研讨会和小品展演会。通过研讨会对所展演的小品进行理性层次上的艺术探讨,分析其优劣,指明改革的方向;通过展演不断探索新的小品创新之路;同时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组织讲座和小品创作座谈会,不断更新陈旧的观念,及时了解艺术发展前沿动态,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观念、戏剧观念与当前的审美文化同步发展。只有当这个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发生质变时,戏剧小品的创新才有可能。此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年轻的小品创作队伍,他们是朝鲜族戏剧小品未来的希望。

第二,创作精品小品。小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决定它的世俗性和大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能生产精品,如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俗得很,但它仍不失为精品。面对通俗性较高的小品,当下小品创作往往忽视“小中见大”。小品力求篇幅、场面、开口小,同时也要求角色数量、场次转换少。所以选择素材应注意选择“平凡中见伟大”的事件和人物,而且要着力反映生活的“现在时”。其次就是要追求“平中见巧”,朝鲜戏剧小品不缺少“平凡”,但缺少“巧”,也就是说切入点选择得不够巧,因而造成小品平白直率,缺少迂回曲折的品味。再一个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巧妙手段,目前很多小品的问题是有手段不巧妙。最后要追求“俗中见雅”,当前朝鲜族小品“俗”的够味,甚至造成小品的庸俗、媚俗,但严重缺乏俗雅相容的小品。小品因其小,创作起来比较顺手,但真正创作符合小品美学特征的作品不亚于创作大型戏剧。小品创作不仅要研究小品的种种特征,更要研究小品独具的创作技巧。只有充分掌握小品全方位的美学特征,才有望创作出精品。

第三,发展电视小品。随着朝鲜族戏剧小品的衰竭,它也渐渐失去了表演舞台,但它小巧玲珑的艺术形态仍受电视艺术的青睐。事实上朝鲜族戏剧小品通过电视“火”起来以后才开始走红,尤其当下戏剧小品丧失表演舞台的状况下,小品的今后发展首先应看好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创作精品小品通过电视媒体重新焕发大众对小品的热爱和关注,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最终使小品通过畅快的笑,贴近现实生活,敢于针砭时弊,揭示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告别空洞无味的低廉的笑。(本文作者:韩英姬)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