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郝克明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思想

郝克明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思想

摘要: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和超越,是我国推进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郝克明准确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为学校教育系统功能定位,指明了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方向,她提出以新学习观为引领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郝克明坚持将全球视野、本土情怀和科学架构贯穿于研究中,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我国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郝克明;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是我国推进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既然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与学习,学校教育系统就不能置身于外,而是其中重要的基本部分。没有学校教育,就不能谈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没有按照终身学习思想、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变革和改造,终身学习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终身学习在理论上产生的偏差和混乱,在实践中出现的疏离都更多地集中于对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的认识上。客观上讲,一种组织或制度体系一经形成,就会同时带上其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过长时期历史发展的学校系统,其与生俱来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长时间系统运行的加固而愈加坚固。[1]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的强大惯性依赖,对外界变化反应的极度迟缓,以及人们认知的盲区和滞障上。例如,人们对终身学习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关系的认识偏差,将学校系统超然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之外,都是学校系统长期的封闭与保守阻滞人们正确认识的突出表现,也表明了学校系统实现变革和超越的艰巨性之所在。郝克明以“大教育”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准确回答了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为我国终身学习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思想对推进新时期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样意义重大。当前理论界应当深入学习、研究把握其思想精髓,特撰写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的观点主张

(一)准确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为学校教育系统定位

1.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是在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变革需要的情形下提出并不断发展的,既是时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终身学习的本质要义是学习已经从谋生手段变为与人的生命同在的体验和需要。其特点主要有:(1)学习的终生性。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并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学习———一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学习;(2)学习对象的全民性和平等性。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某一年龄阶段的专利,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所应有的权利;(3)学习和教育内容的全面丰富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包括广泛多元的内容和生命体验;(4)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任何场所、任何形式,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渠道都可以进行,具有更为弹性、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特点。[2]20-27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和特点,突显了包容、开放、友好的教育新需要,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久性的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2.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弊端现行学校教育系统与终身学习理念严重不相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制度的阶段性、体系的封闭性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首先制度的阶段性,带来教育管理上的诸多僵化和呆板,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单一,时间和条件受到很多限制。一个人错过了学校教育,就很难再有机会重返现有的学校教育序列接受教育,或者很难再有其他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需要突破这种阶段性的限制,向终身性转变,使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多元灵活。其次体系的封闭性,使得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相互不融通,甚至排斥,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系统内部壁垒重重,也缺少活力。最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只注重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一次性的青少年教育,对其他类型的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内容形成歧视。需要从以单纯传授知识和能力为主,向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全方位基础转变,并将学习内涵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和正规教育,向接纳其他各类学习内涵于一体的方向转变。郝克明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种种弊端提出批评,认为“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603。她指出:“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3]602“我国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122“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不适应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3]6033.终身学习视野下,现存学校教育系统何去何从如果将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置身于终身学习视野之外,与其他校外教育系统各行其是,学校教育系统就会被认为是游离于终身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或者说终身教育便只是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部分。这会造成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的不完整和缺失,还会由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种种弊端的存在,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产生更大的阻力。国内对终身教育理论的认识误区中,将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并列为两个体系的情况,就是这种片面性认识的具体表现。针对于此,郝克明据理力证,坚持捍卫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她在很多场合、多篇研究和讲话中始终强调: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不是两个并列的系统,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对现存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新的改造和升级。而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进行简单叠加,同样偏离了终身学习理论的准确内涵,难以达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应达致的各类教育间融合沟通的目标。以上两种情形,并列或简单叠加都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解的偏差和误区。郝克明强调指出,不扭转上述片面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不利的影响:一是容易使学校教育置身于终身学习体系之外,把推进终身学习只看作是学校外其他教育的职责,忽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学校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二是不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和资源整合,特别是建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渠道都能成才的立交桥”[3]600。对存在的这两种偏差的症结,她认为根源在于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不清,“终身学习和现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是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延伸,还是按照终身学习的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形式和资源”。“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传统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3]236-237在纠正片面性认识的同时,指明学校教育系统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总之,没有学校教育系统的终身教育是不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但又不是简单相加关系。需要将学校教育纳入终身学习视野之内,在终身学习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造和超越,使之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方向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主张,不仅纠正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认识偏差,为正确的变革导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变革实践提供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她用“革命性”“人类教育的飞跃”来概括终身学习思想引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点和基本内涵,指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时空上教育的拓展,而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是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的第三次飞跃。”“必将带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许多领域的新变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3]236-2371.实现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要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类似,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对象少数到全民、从阶段到终身的发展过程。当今,教育正日益与人的生命亲近并融为一体,教育功能开始归位于教育本真。人才观也随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少数精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经济服务人才观到社会服务人才观,再到人的发展本身。在这个变化下,学习的意义发生根本变化。“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而且正在拓展成为人的发展的要求,成为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乐生的需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学习(教育)也正在成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230这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础和精髓。终身学习不应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把终身学习只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而应更加注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融合,关注学习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学习乐趣。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的:“要视终身学习为一场对现有的学习文化、教育文化的革命,它在所有的层面(无论是概念、组织层面还是教学法层面)都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3]290因此,仅提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已经不够,真正的灵魂之意在学习观的转变及新的学习价值观的形成上。这才是引发方方面面革命性变化的驱动器。2.以新学习观为引领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1)纵向上,将人的学习从青少年阶段转向整个一生,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扩展至为人终其一生的学习打基础。首先,强调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观念和做法妨碍了学生热爱学习,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3]603。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除当前学校教育的狭隘性,提倡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多阶段的成长观和学习理念。在学习内容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主张还有,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特别强调了对人与自然的责任感。[3]78即终身学习所提倡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和课堂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各种知识。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和帮助提高正确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各种信息知识的能力,懂得学什么和怎样学。同时,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3]78-79(2)横向上:从教育类型、教育资源、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横向拓展,加强各类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首先,要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沟通。在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机会。其次,要拓宽学习场所与渠道。除了加强与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和横向联系外,要注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加强学习空间和途径的实体与虚拟的融通,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最后,要推进国际沟通。加强地区和国家间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郝克明特别强调的一点。在高度开放的学习型社会里,必须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全球大视野下,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同时,把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视野扩展到全球,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提高。[3]82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在制度设计上,郝克明提出了具有破冰意义的革命性设想,即学校教育系统,通过实施弹性教育教学制度,向社会成员开放。如,为离开学校的人重返学校继续学习开辟途径,建议从非义务教育阶段入手逐步实行弹性的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集中时间学习,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农村还应发展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的非正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没有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农民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补偿教育的机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应逐步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进一步健全在职攻读申请学位的制度。”[3]51在学校教育内部,为了消除校内班级制的封闭和弊端,她在主张“小班制”的同时,提出大胆的“走班制”设想。这一设想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权利的实现和学习资源的公平、自主选择,同时激活校内的教育资源活水,带来了曙光。与此同时,主张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特别是大学,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其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继续教育服务的功能。与学校教育系统的制度设计相配合,在继续教育部分,郝克明提出继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的途径创新,设计了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认证思路,提出“学分银行”这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议和主张。综上可见,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下的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与超越,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必须克服将学校教育系统独行于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之外的片面认识,而承认其是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一部分和重要基础;必须克服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类型简单相加的片面认识,而认识到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类型的有机整合、融通衔接;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系统实现这种变革与超越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二、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观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思想创见不是空穴来风,其理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来源于其高尚的学术研究品格,是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科学架构、以公为大的使命担当集于一体的结晶。

1.全球视野

强调全球视野是郝克明学术研究的一贯原则。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研究终身学习思想,她更是身体力行。她多次到国外进行终身教育实地考察,始终关注国际终身学习研究的最前沿,非常重视基础性的国际比较研究,仅就“跨进学习社会”课题,她带领课题组与世界银行发展学院进行合作,举办学习型社会国际论坛,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组织以及世行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与课题组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与讨论。在文献研究方面,不仅对国内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已有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文献研究,了解已有的基础、存在的局限及未解决的问题,还收集翻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共计9个国家有关终身教育理论的1195篇相关文献,编辑出版了《世界终身教育研究文献汇编》《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等。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以及会议与交流报告,是郝克明理论前沿性、先进性的来源之所在,她的问题研究、观点主张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世界的最前沿。如在关于学校终身教育论述中,她就列举了英国中小学提供开放的终身学习服务的例子,赞赏其在正规教学时间之外提供系列的教育服务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之做法;列举了欧洲大学协会为促进大学提升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于2008年发表《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的实例等。

2.本土情怀

本土行动是根,无论多么前沿的国际理论思想,如果不与本土实际结合,必将是无土之木,难以存活。郝克明力主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终身学习的论述和实践,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理论宝库[3]237;从我国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这“不仅是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世界终身教育发展应做出的贡献”[3]204。她带领团队多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研讨,决策咨询报告;她考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之所以提出了许多带有破冰意义的可行性建议,源自她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责任情怀,对中国教育国情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洞察。例如,为了改变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相互缺乏沟通和衔接的状况,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她在《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中,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互沟通和联系提出了新的重要的框架构想和建议。[2]56-57

3.科学架构

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历经十余年,不断丰富和丰满,其基本思想、理论主张贯穿于她的全部研究中。这种理论自信,源自于她对国际前沿和本国国情都有总体把握下的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精神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她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在每个研究环节上,从文献基础研究的全面扎实,理论体系确立的完备系统,到研究方法范式的规范严谨等,时时处处表现出她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科学精神。在具体的研究中,她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例如,仅学习型社会一项研究,就发放并回收行业与企业调查问卷两万余份,研究和分析处理相关数据数百万个。正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科学地得出了“文化程度愈高,他的学习参与性越高”的结论,因此,“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基础”[3]218。再如,在另一项调查中,她率领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市17个区10个县的334个中小学近10万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数据成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研究中采用可视化分析法,如人的生命周期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周期比较示意图,都使人印象深刻。可见,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问题的研判,每一点都不是凭空而言。从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中,我们能够深切地领悟她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完整性的阐释和强调,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原则,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学校系统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但事实上,至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研究者仍然集中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本质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偏差和误区还普遍存在。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终身学习推进的健康发展,前提是理论上的清醒和正确把握。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尤其是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观点主张,将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王静,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3-26.

[2]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郝克明.视野战略实践———郝克明终身学习研究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徐莉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