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扶贫贷款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农业扶贫贷款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斐然。农业扶贫贷款工作,也处于新旧脱贫形势转变的关键期。新时期,农业扶贫贷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比如:散户抗风险能力差,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信贷风险高。产业扶贫严重走样,贷款执行措施不明确,政府花钱老百姓受罪。扶贫机制不活,金融服务手段不足,扶贫金融资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重视产业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协调好扶贫投资,银行寻求业务突破,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以期为盘活农业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谋取新思路,探索新办法。

关键词:扶贫;贷款;产业

引言

农业扶贫贷款是由国内金融机构承担的一种政策性贷款业务,是当前国内脱贫攻坚、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发放形式来看,有精准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有精准到龙头企业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贷款。近些年,就农业扶贫攻坚计划的执行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切实得到改善,经济、交通、生产等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农业扶贫贷款工作还有很多问题要正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农业扶贫贷款存在的问题

1.1散户抗风险能力差,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信贷风险高

不同其他产业项目,农业信贷风险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产业自身弱质性。农业对自然依赖性强,自身抗风险应急能力差,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威胁到最终产出效益,使收入得不到保障,增加信贷风险。第二,信用环境较差。农业扶贫贷款面向基层老百姓,这一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之各金融机构及政府对扶贫贷款宣传不力,导致老百姓对农业扶贫贷款的认识有误差,贷款还款积极性不高,还款合同到期也是一拖再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个别老百姓甚至认为,扶贫贷款是救济款,人人有份,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偿还。极差的信用环境,给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非常不利于后期小额贷款的发放。第三,贷款利用不合理。单纯为贷款而贷款,贷款周期、农产品获益程度等事先都未计划好,从而影响到最终还款。个别贷款为贴补家用,改善生活,完全没有能力还款。第四,没有抵质押物。在抵押物方面,农民仅有房屋、农机具等。但是,多数未被公证,此类资产形同虚设,难受法律保护。由于没有有效的担保抵押,农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1.2产业扶贫严重走样,贷款执行措施不明确,政府花钱老百姓受罪

产业带聚集经济效益,为产业扶贫注入金融“活水”,农业扶贫贷款先行先试的这些年,切实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产业发展随意性强。个别地区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切实际硬性争取扶贫贷款项目,不合适宜地推进某一产业项目,忽视成本、效益、技术等影响因素,政府强行投入数百万扶贫贷款额度,导致一哄而上发展,最后整体失败。第二,配套深加工产业链不健全。缺乏配套产业链条,几乎成为农业产业扶贫失败的共性。调查发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地方政府切实在粮、果、蔬等产业项目加大扶贫贷款额度。但是,由于产业深加工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效益低下多数无疾而终。有扶贫干部这样反思:“农业产业不同其他,行业风险高,没有熟谙市场和技术的龙头企业带动,仅靠干部和群众的一腔热情,最终是国家花了钱,农民反而受了害。”

1.3扶贫机制不活,金融服务手段不足,扶贫金融资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紧跟国家脱贫攻坚战战略布局,银行在农业扶贫贷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个体扶贫、产业扶贫外,银行工作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第一,扶贫机制不畅。当前,农业扶贫项目的决策权、资金分配的决定权,最终都由党委及政府决定,有明显的计划、行政色彩。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审批在省级,具体实施在基层,审批周期长、涉及部门多,导致贷款到位严重延迟。此外,政府主导的扶贫贴息贷款投向,往往造成脱贫项目与农业银行意愿项目的错位,导致后期资金配置的严重低效化。第二,服务产品单一。当前,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金融服务围绕此展开,产品种类单一。此外,除个别地区有扶贫债券资金、利扶贫资金外,多数地区还没有创新的金融服务项目,金融服务的手段过于单一。

2农业扶贫贷款问题治理思路

2.1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

改善农村信贷环境,应体现以农民信用为本,着力于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逐步引进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使着农业扶贫贷款走上正确的道路。第一,做好宣传,提高认识。针对农户对信贷、偿还等具体业务认识不清的问题,政府及信贷机构务必须做好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小额信贷的初衷。同时,加强个体诚信教育,提升其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信贷氛围。第二,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贷款额度。金融放贷机构要意识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确保还贷日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的相吻合。为此,建议逐步调整信贷投放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项目安排,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同时,兼顾小农分散经营的需求,当前信贷应以小额贷款为主,降低还贷风险。第三,完善农户档案,健全信用体系。以村为单位,以户为个体,统计做好农户信贷记录,详细记录农户用款、还款情况,为综合评估农户信贷风险提供依据。同时,完善信用档案也能使不规范的民间信用规范化、制度化。此外,通过这种相互监督,以确保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信用优化。第四,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降低农业信贷风险。根本上来讲,保险机制引进农村信贷活动,将彻底解决农民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为此,一方面,就涉农生产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政府部门要加大宏观政策引导,给予必要的金额补贴或减免涉农保险营业税,对参保农户、农企给予一定的政策保费补贴,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利率上给予优惠,确保信贷周期、保险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相吻合。另一方面,真正发挥“农业保险+信贷”的协同效应,需要创新“信贷+保险”产品,扩大风险覆盖面,使之覆盖因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生产过剩等市场因素引起的各种经营亏损,弥补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的无法及时还贷的风险,真正为农户、农业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2.2重视产业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贷款倾向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针对产业扶贫的诸多问题,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应着力于这几方面做出改进:第一,争取多力度的小额贷款扶贫。农业产业小而分散,聚力不强,农村老百姓经济偏弱,还贷和运作资金能力差。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针对已建档立卡的贫苦户,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应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长周期的小额信用贷款,还款周期3年期以上,贷款额度3至5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第二,构建开放性扶贫贷款平台。扶贫贷款扶持什么产业,怎样的产业更接地气,更能调动企业、大户、农户的创业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决定权都应由企业、大户、农户共同商量、决定。政府应尽的职责在于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着力于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健全各利益共同体平等、民主参与协商的行动机制,让产业发展更具参与性、合理性,避免扶持一片、倒一片的窘境。

2.3协调好扶贫投资,银行寻求业务突破,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

就当前时局来看,用好、管好扶贫贷款,在继续强化地方政府权力的同时,银行应持续寻求突破业务上的创新,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第一,强化政府权利。紧密围绕产业规划布局,政府应发挥好宏观调控,制定中长期脱贫计划,建成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信贷扶贫项目库。就此,县级扶贫办要精准到村、到户,编制小康温饱工程规划,筛选符合信贷支持的项目入库,明确当年要支持的项目,经评估将意向项目逐级上报,组建省分行项目库。这样,贷款下放将有的放矢,计划落实将明确方向,为扶贫贷款早下放、早见效创造条件。第二,创新银行业务。一是培育市场主体(龙头公司)与扶植三农相结合。通过市场主体(龙头公司)或政府成立产业基金担保、种植(养殖)户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相结合,争取资金在产业链条内封闭运行,确保贷款用途真实性和盈利性。二是扶贫贷款与商业贷款相结合。通过分贷统还、自主创业等方式帮助脱贫后实现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与之无缝对接,走劳动致富的道路。要充分发挥本地银行人缘、地缘、友缘优势和小法人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决策链条短、反应时间快等优势,充分发挥差异化经营特点,规避红海,驶入蓝海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三是存款与贷款相结合。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上突出平时在农行存款贡献度指标,切实践行“平时存款来我行,难时贷款帮您忙”的服务承诺,在存款组织上对邮政储蓄实施差异营销,不断强化、突出农行在广大农户心目中“多面手”“及时雨”的形象。可以加强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农业银行可以与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相互业务,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人行海北中支课题组,张智选,杨秀红.“十五”期间海北州扶贫贷款政策实施情况调查[J].青海金融,2006,(5):110.

[2]孙天琦.关于商洛小额扶贫贷款的调查报告[J].西安金融,2003,(2):11.

[3]范祖刚.扶贫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贵州农村金融,2001,(12):67.

作者:耿晶 单位:临猗县扶贫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