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分析

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分析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意识、高尚生态情感、生态智慧和文明生态行为的生态人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蕴含着对人才生态道德知情意行规范的要求;生态红线观、绿色发展理念、生态责任意识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构建课堂教育体系,注重情感体验教育,加强制度约束和观念引导是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而“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理应自觉承担建设美丽中国的重担,成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推动者和主力军。他们的生态道德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否真正实现。因此,挖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伦理内涵,凸显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这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升华的客观要求,又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需要。

一、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伦理内涵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时期,对于“道德是什么”,“道德教育是什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什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应该有更理性的思考。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道德是什么”,“道德教育是什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什么”众说纷纭,而本人认为道德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善恶对错评价中所形成的应该共同遵守的规矩、准则和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文明素养行为为目标,对公民开展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道德现状的特点,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大学生施加生态道德意识、准则和规范影响,使其养成高尚生态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意识、高尚生态情感、生态智慧和文明生态行为的生态人,引导大学生认知上求真,即大学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自然规则,正确面对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严重环境资源危机问题,不断创新,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和方法;意志上向善,即大学生要善待自然,珍爱自然;情感上尚美,即大学生要热爱并欣赏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东西,对建设美丽中国持乐观态度;行为上向上,即大学生要从点滴、从小事、从细节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行为底线。

二、蕴含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基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健康中国”,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此,高校要加强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为目标的生态道德教育,即要树立生态红线观、绿色发展理念、生态责任意识等。

(一)生态红线观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在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生态红线一旦被突破,生态平衡必然遭到破坏,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以后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往往难以恢复原状。因此,生态红线不能触碰,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影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要超越传统生态观,不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单纯把生态资源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毫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大自然;要从细、实、小处着力,倡导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二)绿色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走一条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以及绿色管理的绿色发展之路,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绿色逼发展”、“绿色即发展”的信念;树立创新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树立共享理念,倡导使用绿色产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

(三)生态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前提;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应该为人类社会多作贡献,人的价值就在于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如果一个人只依赖于社会生活而不为社会作贡献,那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为此,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每个人在享受义务时也要承担社会所赋予我们的重任。如今,美丽中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我们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应树立生态责任主体意识,胸怀“生态文明建设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心系生态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挑战中,不断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使命,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倡导者和模范践行者。

三、契合美丽中国建设诉求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路径

丹尼尔•科尔曼说过:“拯救地球的运动应当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为我们自己、我们的社区和我们这个物种寻找一种更好地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深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生活与我们所仰赖地自然生态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关键在养,在于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养成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设计出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契合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路径。

(一)构建课堂教育体系,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

说:“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知情意行地统一体中,生态道德认知是生态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一要开发生态道德教育教材体系,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知识、了解自然与社会,了解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二要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创新教法和学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

(二)注重情感体验教育,锤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是在认知基础上,经过外在因素影响和自我体认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此,我们应契合美丽中国建设诉求,创新情感体验教育法,让大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对他人关心、对动物怜悯、对生命爱护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等生态道德情感,坚定生态道德信念。一要开展形式多样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每年世界环境日开展全院师生签名活动,倡议全院师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开展爱鸟周活动等活动;二要创新社会实践,如在植树节开展义务认领树活动,开展森林康养的调查研究,开展校内和校外生态志愿服务行等活动。

(三)加强制度约束和观念引导,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文明行为

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是知行脱节,如何实现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到生态道德行为质的转变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和观念引导,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文明行为。一高校应将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纳入《大学生行为手册》,在宿舍区设立生态十倡议和十不准制度牌,从而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常用有利于生态良好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二要进行观念引导,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自觉投身环保,献身生态;自觉节约资源;自觉绿色消费;自觉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不随便践踏草地;自觉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2]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作者:邓喜英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