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烟草行业创新发展研究

烟草行业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烟草行业产品创新为对象,分析了烟草行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国烟草行业当前发展的不足,从控烟视角下对我国烟草行业产品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对研究我国烟草行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烟草行业;控烟;创新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烟草产品的危害,全球范围内控烟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这样的环境下,卷烟行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的差异化以及相对绿色健康的竞争,如何践行“国家利益至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措施,用产品创新之路为烟草行业开辟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烟草行业的新课题。

一、烟草行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烟草行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财政税收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烟草行业的发展重点是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对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若不加以妥善解决,烟草行业在新常态下要想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困难是很大的,至少在短期内将会影响行业年度税利目标的顺利实现,从长期看也会给行业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随着控烟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烟草制品销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因此,在控烟环境下,要开拓市场稳定销路,实现财政目标,必须进行烟草产品创新,调整烟草产品结构,稳定消费市场。

(二)保证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各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当前,阻碍我国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主要是烟草行业当前发展模式会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具体表现除了危害身体健康外,还表现为烟草行业从产品链上游至下游均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实现我国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烟草科技创新,降低烟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

(三)提高烟草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我国烟草企业的特殊性质,烟草企业普遍较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烟草行业产品相对单一,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实力也不够强大,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国外烟草公司正在不断进入我国烟草市场,渗透进来的国外烟草产品不断挤占国产烟草产品的市场份额。国外烟草公司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优良的性价比以及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给我国烟草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因此,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提高中国烟草企业的产品实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四)顺应控烟趋势及消费者需求的需要

随着国际控烟运动高涨,我国加紧了控烟政策,控烟法规政策更加严格,在严峻的控烟形势下,我国香烟消费群体仍旧巨大。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调查:我国吸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并且吸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和女性群体。我国香烟消费市场仍旧巨大,青少年群体和女性群体市场有很大潜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卷烟消费者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低焦油、低危害卷烟市场不断扩大,新型烟草制品开始出现,低危害香烟市场迅速扩展,给卷烟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消费市场环境。加快烟草产品创新开发,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树立品牌效应,减弱对宣传媒介的依赖,不仅顺应国内外控烟日益严格的趋势,更迎合了卷烟消费者日益健康化的消费诉求。因此,在控烟的大环境下,实施烟草产品创新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我国烟草行业发展创新的不足

中国烟草行业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并取得部分成绩,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制约着我国烟草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烟草行业管理体系和运作体系制约产品创新

我国烟草行业由于政府限制,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我国实行的烟草专卖制度和垂直领导制度,使烟草行业处于高度监管的管理和运营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烟草行业相对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缺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部分烟草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设备和产品更新,僵化于较为稳定、倾向于一成不变的产品运营环境,不利于烟草行业的产品创新氛围的形成。

(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备

创新平台对于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至关重要,创新平台包括鼓励创新的环境、用于创新的生产设备、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从事创新工作的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我国烟草行业环境相对封闭,创新氛围不强,导致行业企业普遍不注重创新平台的建设,在经费、人员、时间、知识储备上投入的时间不够,没有形成完备的创新平台,制约着产品创新的实施。

(三)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经费,我国烟草行业在新型卷烟为主体的新型烟草制品研发、减害降焦技术重大专项以及中式卷烟研究开发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研发资金,而我国烟草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显然不够,直接制约了烟草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烟草行业持续创新。

三、控烟背景下我国烟草行业创新发展对策

烟草产品创新对于维持国家财政收入、保证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烟草企业竞争力以及顺应控烟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当前控烟大形势下,进行烟草产品创新是大势所趋。

(一)注重开展多维度产品创新

1.加快新型烟草制品研制。随着世界范围内控烟禁烟运动的开展,为迎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诉求,烟草产品功能创新的方向是无害化,烟草产品结构也朝着多样化和新型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烟草制品“降焦减害”的要求,烟草行业必须积极研制新型的低危害烟草制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工作,加快新型烟草制品研制。2.深入开展纵向产品创新。在核心产品层次,我国烟草行业各企业可以从原材料的差异化角度入手,进行差异化产品创新;在品牌培育角度,我国烟草行业各企业应对现有品牌和新品牌进行差异化打造,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不同的生产和销售,以不同配方、不同包装、不同营销方式来差异化培育品牌;在形式产品和附加服务方面进行差异化创新,形成具有企业明显特色的产品,在卷烟包装上进行创新,树立产品本身的独特的包装风格,树立特有的品牌包装形象,吸引消费者,维持消费者“黏性”。3.及时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从近年来各类香烟销售情况来看,只在传统卷烟产品结构内部调整数量,不足以保证烟草行业的长期发展。创新调整产品结构,要以市场需求向,要促进烟草行业继续向前发展,还应该通过产品创新,创造新的产品,丰富当前产品结构,从而进一步挖掘和引领消费者需求。

(二)建立健全与产品创新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1.建设烟草企业创新平台。烟草企业建设与高校、研究院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将本企业的实际产品开发经验与先进的科学技术集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的产学研联合,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进一步促进烟草行业产品创新的实施。2.完善烟草行业研发经费制度。我国烟草行业应当建立起科研创新经费的长期持续投入机制,确保全行业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使研发投入水平与建设创新型行业的要求相适应。加强企业主体的投入力度,结合国家专项科技经费投入、建立起研发经费监督体系,合理安排科技投入的使用强化研发经费管理、完善研发经费预算、决算制度。3.改进烟草企业用人机制。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烟草企业,需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思维灵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在行业内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让企业科技人才能够享受到相应待遇,促使科技人员安心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职称制度、评聘分开制度、科技人才返聘制度等人才管理制度,提高科技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并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行业人员晋升的指标之一,促进科技人才的发展。

(三)积极推进智能化发展

1.建设烟草行业智能信息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员,烟草行业应当顺应“互联网+”的智能化趋势,建立一个规模覆盖全生产销售流程、自上而下有组织体系的智能信息体系,一方面对烟草企业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可以实时把控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反馈时时调整各个环节的运作,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实现企业内资源调配。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信息网络,可以收集来自上游供应商至下游客户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使供应商数据和消费市场数据快速准确匹配,从而更有效地分析市场需求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我国烟草行业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效率。2.推动烟草产品的智能化传播。针对性地分析卷烟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传播方案。以智能移动设备客户端为核心,加强烟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使消费者从线下被动接受烟草产品转向线上互动创造信息;聚合烟草消费者资源,通过相关软件平台,为卷烟品牌营销和产品培育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通过后台烟民数据的分析,增加烟民参与感,解决消费者痛点和需求,使信息从消费者顺畅反馈到烟草企业,为精准营销提供更好条件,这其实也为烟草公司解决了筛选目标用户群、调研目标市场两方面需求。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我国烟草行业打开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转型的新途径。我国烟草企业应该利用好全球化浪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潮流,积极主动地与国外烟草企业进行创新,寻求合作。一方面,我国烟草企业应学习、借鉴外国烟草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观点,将其与国内烟草行业、国内消费者市场需求相结合,致力于本土烟草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我国烟草企业应与国外烟草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中国烟草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李文倩.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4(11):111-112.

[2]王影.中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8):102-102.

[3]骆嵩.专卖制度下烟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28):57-58.

作者:陈波 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