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

[摘要]阅读教学是文化、生活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文明成长、传承文化的有力手段。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内外整合,能够解决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阅读时间、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建立图书角、建立自主学习策略等手段,多角度地进行阅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慢慢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拓展课外阅读的学习平台,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课程整合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内阅读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远远不能达到学生所需的阅读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且还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一百五十万字。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有补充和延伸作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培养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内外整合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对几个班级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情况进行了统计,记录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时间,观察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方法,发现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少主动翻开一本读物,并认真地将它读完。小学阶段的学生潜意识里把读书当作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对课外读物更是不愿碰触。课间或是假期时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更愿意做一些其他的消遣活动,而不是阅读。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随便翻阅的消遣方式,普遍存在有书不想读、缺乏阅读兴趣的现象。

(二)缺少阅读时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想法影响下,家长为孩子安排了许多学习班,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许多作业,导致学生的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张,无暇关注身边的书籍。这是学生有书不能读的原因之一。再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也不太重视课外阅读,反而更倾向于课下多做练习题,把学生的阅读量仅限于语文课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课外作业,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三)缺乏有效指导

学生阅读因缺少正确引导,找不到阅读方法,从而出现有书不会读的情况。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没有及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自由发挥”状态。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快速通读,在没有认真理解深刻含义、没有摘录和做笔记的习惯、没有读书笔记的情况下,课外阅读收获甚微。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引导,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不高,而且还会丧失阅读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

(一)学好课本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巧用课本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本上的文章相似的读物。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颐和园》,课堂上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兴趣,可以多介绍一些课外的历史读物,普及一些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阅读课外读物。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借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名著的韵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由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意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课堂教学层面延伸到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阅读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获取其中有益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积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过程。

(二)创建图书角,营造阅读气氛

良好的阅读气氛是培养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阅读气氛通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实现预期目标。课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图书角挑选自己心仪的书籍,并与旁边同学的书籍相比较、谈谈读后感,营造一种阅读的气氛带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还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定期组织“读后感”主题班会,请每位学生谈谈近期自己读的一本书,说说推荐理由等。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被这种读书的气氛包围,久而久之也会被熏陶。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多彩、门类多样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中外儿童文学类的《儿童大奖小说系列》《凡尔纳四大科学幻想名著》,科普类的《森林报》《神奇校车》,历史类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还有一些益智类和数学类等。

(三)构建教师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在形成阶段,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为目标,重点落实训练项目,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负责,明确授课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成长特点以及教材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阅读方法可以视情况而定,包括朗读、默读、品读、分角色读等。在不同的年级和教学环节,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习方法,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然后,在精读课文时,教师要根据“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进行自读。学生自读后,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检验自读效果,并针对学生回答时体现的问题再进行引导讨论、互相交流。需要明确的是,自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对学生词、句、篇进行整体练习。最后,教师可以从课文结构角度选择指导方法。对于一些偏感情色彩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精讲一段,带动全篇”的讲课方法,先讲授文章的其中一段,以带动全篇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的来说,指导学生细阅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体验、深挖掘文章内涵,感悟生命意义,理解作者写作思想,从而巧妙运用探索性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四)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策略

1.制作“阅读摘录卡”阅读过程的摘录、做笔记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有益于知识积累和深层把握书中的精髓。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进行检查,形成监督机制,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习惯。2.定时定量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让其在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学校期间,每天规定晨读及课外阅读时间,每星期开设一节课外阅读的语文课。学生睡前、节假日、双休日进行休闲读,完成量化的摘录卡,规定保底量。3.提倡亲子读家庭是教育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做好教育事业的基础,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提倡亲子共读,营造一个家庭阅读氛围,尤其对那些还不是很积极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更需要家长耐心领导。提倡家长订阅报刊,丰富家庭书架,成立家庭图书室。4.师生共读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养成读书兴趣和习惯之前,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教师崇敬的心理,充分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带领学生拿起课外读物。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一起探讨读书后的感悟,共同营造书香气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总而言之,坚持读书,使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文化、生活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从课内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受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角度地进行阅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慢慢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拓展课外阅读的学习平台,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代顺丽,王荣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3]邵德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7(6).

作者:张燕霞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