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召唤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召唤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概念。将召唤结构巧妙地穿插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但在召唤结构的视野下,实际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教学案例来探讨召唤结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并从教材、学生视角、教师视角这三个角度入手,以有限的思维,探讨教学中召唤结构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召唤结构;留白;语文阅读教学

一、召唤结构与阅读教学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正是召唤结构的两个特征。语文阅读文本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有效地利用文章的空白,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融入文本解读中,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召唤结构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模式化,忽略文本开放性

目前某些不合适的教学理念依然影响着阅读教学,再加上追求分数,教师多采用讲授法进行阅读教学。大致的教学过程先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和鉴赏重点字词句,最后总结文章的主旨。长此以往,学生厌恶阅读,遑论结合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去审美创造了。学生对课内文本都毫无感知,在课外阅读时更难有所共鸣。这种阅读教学严重影响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文本的开放性被完全忽略。

(二)课堂无效对话泛滥,忽略召唤结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样百出,易出现无效对话。除了低级的“是不是”“对否”等无效对话外,还有一种隐藏的无效对话。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师:在这首词中,哪一句写的好?哪儿好?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生:……师:大家说的好,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起来品读词中的离愁别绪。本质上讲,这是无效对话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仅读句子,体验不了情感基调。这是教师忽视了文本内在的召唤结构,没有寻找文本中最能体现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空白,没有带着学生去解读不确定性,没有构建一个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离别画面。这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极为不利,亟待纠正。

三、召唤结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召唤结构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得以实现的。本文将从文本、学生、教师三处出发,建构利用召唤结构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将教材文本与“空白”有机结合起来

1.挖掘人物的“空白”,领悟文章主旨

在《祝福》一课中,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旧社会她被践踏、被摧残,最后被吞噬。教师可抓住人物形象塑造这个点,带领学生寻找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留白点———祥林嫂。关于祥林嫂的名字介绍共有两次。第二次介绍祥林嫂,鲁迅短短写了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短短九个字,作者却单独列一段。“仍然”一词似乎暗示她有别的称号。她改嫁了贺老六,出嫁从夫,按理说该改叫贺六嫂之类的,可大家仍然称她祥林嫂,所以隐藏着信息:大家是前夫祥林的人,而不是贺老六的。鲁镇人心底里认为好女不容嫁二夫,大环境就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作者不需大篇幅地叙述生平,却用短短九个字,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让人对旧社会的谴责之情更加强烈。

2.填补文本空白,激发想象力

作家往往会在文章中或者结尾处故意省略笔墨,而抓住这种不确定和空白,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在更深层面上解读文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朋友已远去,诗人的目光还久久地望着友人留在雪地里的马蹄印。“雪上空留马行处”,他究竟是对友人难舍难离呢,还是对自己归未有期的惆怅?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留给读者去品味。因此可设计以下教学活动:请用第一人称补写作者的心理活动,还原送友的场景,将人物未说之话、未做之事补充完整。学生在完成这项活动时,其实是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之中,必须是在对文中之情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描写,是对诗人的深厚友情更深刻地理解。

(二)立足学生主体,引导发现“留白”

1.鼓励学生发现教材中的召唤结构

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做个性分析,并且引导学生在解读文章中渗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如理解《壶口瀑布》的主题思想,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篇出色游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在已有的体验中去找到对作品理解的切入点,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又加深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意义。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空白”,读写共生

教材文质兼美。教师应从读入手,“读”中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再从“写”把“读”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如以《壶口瀑布》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初中生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赏析句子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瀑布图,请学生描绘瀑布,用笔填补壶口瀑布奔腾情形的“白”。通过这种仿写使得读与写有机交融,实现了文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三)教师善用语言,创造“空白”

“题好一半文”,课堂导入亦如是。语文课要求教师必须在“语”上下功夫,通过口语创设情境,快速带领学生走进“文”。如在《壶口瀑布》一文的导入: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梁衡的《壶口瀑布》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还有“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这段导语中,教师引用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这时导入语隐藏的空白跃然眼前,学生调动知识储备,投入语文学习中。同时教师借机点出壶口瀑布不单单讲壮丽的瀑布,还有浩浩荡荡的黄河精神,由此引出《壶口瀑布》。本文从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召唤结构。从理论到运用,需要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能力,这需要教师考量召唤结构的可能性与可实行性,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园.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王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颜亚名.接受美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反思[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1.

作者:欧梅馨 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