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非艺术生源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谈非艺术生源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近几年来,广告学专业的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生源由原来的艺术生变为文化课生。无美术基础的文科考生来学习传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学生及教师均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非艺术生源,在对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使美术基础课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绘画基础能力方面完成从无到有的过渡,使非艺术类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类专业课的学习。

关键词:美术基础课程;广告学专业;非艺术生源

近几年来,广告学专业的生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主要生源由原来的艺术生变为文化课生。无美术基础的文科考生学习传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学生及教师均带来了一定影响。一方面,非艺术类学生在审美感知能力与绘画造型表现能力方面,并未受过系统的培训,这在专业上与经历过美术艺考的艺术类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传统的针对艺术生的设计类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文化课生,教师也就面临着教学方式上的巨大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非艺术生源,在对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非艺术类的生源在美术基础课程中不仅学习掌握绘画造型基础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进入设计类专业课学习理论常识与基本造型技能以及整体提高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非艺术类学生,分析了其学习设计专业及其相关的课程的优势和特性。对于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针对专业特性,进行课程调整

非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绘画、图形创意、构成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的过程中,由于之前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专业训练难度加大。这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抵触的心理。美术基础课是所有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是设计类课程的基础课程①,并且其学习效果会影响学生今后在学习设计类专业课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会对创新综合能力造成直接影响。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美术基础课程需要进行以下调整:

(一)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审美视野艺术学概论、艺术史等理论知识体系是非艺术类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程的主要理论体系,内容也较为枯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为主,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对艺术理论进行讲解,尽量使用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去讲解和扩充书本上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尽快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美术基础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观看大量的案例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审美的敏锐性和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①。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将传统美术基础课程内容介绍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当下流行的话题、实例去引导学生发现美、积累美,通过量的积累,逐渐提高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将看到的案例素材按照海报、插画、字体、装饰、工艺美术等类别分成不同的文件夹保存素材,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问题上,艺术欣赏必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欣赏的教育知识主要涉及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以及著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就广告学专业而言,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将间接地对学生的广告创意表现手法造成影响。美术基础课程可以将当下流行的艺术风格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欣赏积累的过程中意识到审美的重要性,开阔视野,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广告学专业领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专业设计课程中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

(二)弱化绘画造型能力,突出构图色彩训练传统的美术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也是沿袭了传统绘画造型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素描静物的临摹及写生、人物肢体动作速写、水彩水粉画的色彩训练等。但是在非艺术生生源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中对于造型及透视关系的过高要求将不再适用②。因为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广告海报设计还是广告动画设计,所有画面中的视觉元素都是为广告效果服务的。造型和透视问题只要能满足广告表现需求,都不会是重点问题,反而在更多广告案例中会需要追求写意的表现而削弱写实的造型感。如果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最终的教学目标依然纠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造型精准度或画面透视关系等问题,那将与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脱节。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重点从传统的造型能力培养,转向注重画面构图布局的练习。好的构图与合理的布局可以平衡画面结构,给画面带来和谐的美感。通常画面的构图将直接影响作品思想的传达以及作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构图布局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二维乃至三维空间的表现形式和形式美法则,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评析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素材的整合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和合理的色彩搭配意识。色彩的感知能力会直接影响情感的传递与表现,不同的色彩搭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想象与记忆联想。与实物的造型相比,色彩往往让画面更富有感染力。因此,色彩的感知能力相对于造型能力来说更需要重视和培养。

二、挖掘学生创作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美术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基础课是为学生进入设计实践课程做铺垫,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设计实践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他们自己心中美的作品。非艺术类生源学生习惯了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解放,需要将学习思维模式转变为创新思维模式。所以,美术基础课程应当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观察、记忆、临摹到归纳、总结、创新。

(一)“去中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形式。这种“中心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尤其是对于美术基础课程来说,以老师为中心的课程安排,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教学目的,有着课程讲授程式化、课堂组织机械化、学生学习动机难内化的特点,这会造成知识点僵化、学生感到无趣的反面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可以改变过去只按照书本讲授知识内容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去中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或者混合式课堂,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提前上传或录制好课本固有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同时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上的固有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老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课前布置的问题。最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样一来传统的课堂结构将在新时代、新技术下被打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更有利于发散思维与创新思想的培养。

(二)走出课堂,多元化实践学习美术基础教学注重创意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参观美术展和博物馆,甚至多亲近自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学习模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及认知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拓展学生对艺术美学的感知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产生创造性思维。相对于较为固定的课堂环境,博物馆、美术展等多元化的艺术环境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寻找不同的创意表现形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扩展思维,能够吸纳比书本上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在思想意识上,教师应从观念和方法上引导学生放开束缚,注重学生的第一感受,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由感性认识逐步加深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中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展览馆里艺术家创造的人文艺术作品,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反思。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过去美术基础课程传统的最终考核形式是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为辅。这种考核难免会让学生依赖课本,为了考试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考核,笔者认为可以将原有考试形式转变为作品创造并分析鉴赏。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完成“鉴赏—模仿—创作”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同时,建立美术作品在个性、形式、表现、语言等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将评价考核体系的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从欣赏到发现美术基础教育的学习是美术欣赏到美术实践的过程。其中,美术欣赏培养的是综合审美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基础理论,学习美术基础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科学化认识,理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人文内涵,挖掘作品传递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更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研究、构建和反思能力的反馈表现。例如,鼓励学生在美术馆、展览馆中用更具创意的表现形式对展出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和再创作,然后将创作的作品或报告进行汇总,或者针对博物馆、展览馆展出的主题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提交考查报告,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这样一来,学生作品的创作,就从美术欣赏入手逐渐向创意实践转化。这种转变将为学生接下来进入设计课程指明方向。这种方式既能考核学生对于书上艺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也能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

(二)从模仿到创作过去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是通过模仿到创作的模式,先临摹经典美术作品、学习美术技法,再去培养艺术感受。诚然,美术基础的教学不能只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而完全摈弃造型能力的临摹训练,但更不能过分强调造型准确写实而否定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非艺术生专业学生的特点,美术基础课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真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在期末考核的过程中,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不能只是对某一艺术作品的模仿,更要创造和超越。对于最终的期末考核,教师要从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创意表现能力这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判,而学生要能清晰表述所创造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及作品艺术价值,以达到创作体验过程和个人创意表现的双重能力展现。

四、结语

对于非艺术生而言,广告学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启蒙环节。在美育观念逐渐被强调的今天,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广告学专业中的美术基础课程环节、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及把握好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才能构建好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使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基础中得到灌输,形成艺术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并学会运用不同的创意表现形式进行设计创作。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并在今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为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备更强的专业竞争力,而这也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之一。

作者:毕非易 单位: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