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小议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随着居民寿命普遍显著延长,最近十年世界各国兴起了退休制度改革的浪潮。综观各国的改革方案,不难发现提高退休年限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荷兰于2000年10月修改了医疗保险法,准许重新吸纳60岁以上的退休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参保;德国从2001年起,退休年龄逐渐从60岁提高到63岁;巴西在2003年也开始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做法是将退休年龄从55岁提高到60岁。建立了完全积累型的典型的养老保险模式国家的智利,在2000年3月,专门为那些寻求稳定投资的年长的人提供方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2%提高至33%。[2]这将给各国政府带来巨大的养老资金压力,预计届时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支出将占到其GDP的10%,甚至更多。

国内有关退休延迟问题的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近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人口增多,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家庭占社会的比重增加,导致“倒金字塔”现象越发突出,将出现两个年轻人养活四个老人的状况,这一方面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领取养老金,另一方面意味着为养老金提供经费的在职职工比例下降。[3]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全承担起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老有所养的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现今我国处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旧模式转轨同时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时期[4],正在工作的一代所缴的费用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养老基金还要支付现在已经退休的老职工的养老金,也就是一代人要承受两代甚至两代人以上的缴费份额,以偿还几十年现收现付留下的养老金欠债。[5]借鉴国外远高于我国的退休年龄以及我国的现实状况,延长退休年龄在部分人看来不失为一种缓解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但这一做法面临着激烈的争论。

1.反对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年轻人就业状况的角度。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指出延迟退休政策不利于新生代年轻人就业。延迟退休政策虽然能够推迟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但同时在职时间的延长,导致工作周期的延长,就会使得本应退休的人员继续停留在工作岗位而影响到年轻人的就业,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基本固定,只有遇到退休者才会招收新人。

其二,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从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减员的方式来看,退休、调离、辞退等方式是企业员工更新的主要渠道,而“退休”占据着主要地位,假如这种减员的力度被降低,可能会造成新的就业压力。对于延迟退休企业经营者持反对意见,因为老员工由于资历等原因,其工资远高于新进年轻人的工资水平,而对于岗位的创新能力却远不如年轻人好。

其三,从生活负担较重人群的角度。对于早年失业一直没有正式稳定收入来源的下岗工人,对退休延迟政策持反对态度。下岗工人的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都是自己缴纳,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并且退休年龄延迟则其享受退休生活年限将减少。有些国家或地区出台退休延迟政策,其动机不只是为了缓解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还有解决劳动力紧缺的目的。而在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现实面前,不少地区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采取了对老职工内退方式来解决问题,延迟退休政策与这种举措构成了极大的矛盾。女性对延迟退休的反对呼声也是普遍的,经调查发现,持反对意见的女性占大多数。

2.支持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我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角度。(1)一些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明显地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些对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技术人员、医生、会计等具有年龄优势的职业。例如医生这个职业,医院中“专家”与“主任医师”更吃香,而年轻的大夫不被患者所信任。当一名医生经过毕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老专家”资历时,往往法定退休日期就在眼前了,走到这一步的他们是巴望退休延迟的。(2)人均寿命延长,从数据上也支持退休延迟。如我国人均寿命1957年为57岁,现在达到了73岁,五十多年间增幅接近16岁。(3)受教育期限的延长,支持退休延迟。有报道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到85岁,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将从现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未来人的平均寿命和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趋势,也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实施。如果工作年限过短而领取养老金年限过长,这将是很不平衡的难以维持的状况。目前在现实中,很多精神状况很好的退休人员在退休数年之内接受“返聘”或“它聘”的情况也很普遍。

其二,从实际的养老金收益的角度。在延迟退休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职工多工作几年,所带来的不利面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接受,如从养老金总量来看并不会减少,一是有了更多的在职直接的工资收入,二是缴纳养老金越多、时间越长,将来返还的基数就越高。就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多基数就高,缴费时间越长带来的养老金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并且40岁退休和65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不同的,比如某人40岁退休,其计发月数就是233个月;若其65岁退休,其计发月数为101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本人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这意味着分母越小,每月的养老金拿得就越多。[6]从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来看退休年龄的延迟,意味着本该拿养老金的人群会继续缴纳养老金,从而弥补亏空,缓解压力。有专家测算,从全国来看,这样做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7]

其三,从老年人的工作延长对促进年轻人就业的角度。有人指出,延迟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省”出的钱足够开发新岗位。以我国某东部城市的实际养老金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假设往后推迟一年,该市以每年至少有2万人办理新退休手续、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来计,全市养老统筹基金一年至少可多出3.3亿元,足够开发新岗位供年轻人就业。[8]

3.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其所关注的焦点,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每一个观点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都是需要考虑并解决的。但综观各家观点,以及借鉴国外的改革政策及趋势可以发现,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的。实际上,养老金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人口老龄化。不是因为社保基金不够才延迟退休年龄,而是延迟退休的确对充实养老基金有好处,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9],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每个个体也要增强对社会的贡献意识,而不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国家或者社会的养老福利,坐等养老。延长退休年龄,的确可以适当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但根本上还是基于对每一个职工的长远利益来考量的,基金充实了,实际受益者还是参保人。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因素是多方面的,减少政府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其中城镇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5岁,[8]而很多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多半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从这一现实来看延迟退休并非难以实施,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能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有关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建议

其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要考虑时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并且减少养老金的支出额,从而减少养老金支出的逆漏斗效应。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使得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适当适时、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方式,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具体情况,予以区别对待。所谓适当适时,就是制定和实施延迟退休方案时,进行科学的预算和精算,分阶段有步骤地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以确保延迟退休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家所接受,[10]并且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营。考虑到不同行业、工种的不同需求,可以针对各行各业进行不同的延迟幅度,对于诸如高技术要求行业等一些年龄优势的行业可以较快地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其幅度可以相对较大。可以仿照瑞典等西方国家,制定出一个退休年龄的范围,在范围内的不同年龄享受不同的养老金待遇。亦可参照美国考虑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其二,不同的年龄享受不同的养老金待遇。在众多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人群中,大多数人意识到,不同的工作对职工的资历与经验等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医生、教师、高级技工等专业人士而言,较高的资历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之工作中较少的体力消耗使得该部分人群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仍具有继续工作的能力。相反,参照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的描述,工人退休年龄中有这样一条:“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即对于繁重体力劳动者达到一定工龄后,其退休年龄较之一般的男60周岁、女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的规定来说大约早5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据不同的职业实施不同的退休年龄是具有可行性的。而美国等国所实施的弹性退休制度的方案很好地诠释了不同的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福利的领取之间的相关性,在我国今后实施退休政策的新的路径选择时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参考方案。

其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知识普及。政策的推行最重要的是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关系到公民福利的相关政策更需要公民的理解与支持,人们对一项新的政策产生争论最为直接的就是担心新的政策是否对其利益产生消极影响,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会持续多久,如何才能化解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加大相关政策的知识普及,使群众了解到延迟退休等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至关重要。人们越是理解,新的政策才越容易推行。(本文作者:吴建森、曹超轶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