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做好铺垫。结合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及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自发自觉地学习音乐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学教学;体态律动

音乐学科是一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尤其近年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出现了较大转变,一种全新的体态律动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自主意识。文章主要分析阐述在小学音乐教学环节,如何运用体态律动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工作,以期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一、结合生活,强化理解

体态律动即一种身体有旋律、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身体运动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及课间活动、游戏等都体现着律动,只是这种司空见惯的情况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1]。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这些常态化动作中蕴含的律动现象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生活特征的音乐让学生听,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选材要有一定的特色,以便于巩固学生的记忆。学生只有对音乐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在题材方面,教师也应注意一定的新颖性,要能够让学生过目难忘,但也注意不要过于突兀,应选择适度的题材,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放弃学习。通过与生活内容相结合的音乐体态运动的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体态律动,凸显节拍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大都组合起不同的音符,以此体现出音乐的节拍,并通过单音符对学生喊拍,这种教学方式形式过于单一,会阻碍学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利用动作凸显音乐节拍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出节拍的韵律美,还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认知。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状态正处于发育过程中,思维灵活,身体的协调性也较好,与体态律动的节奏训练学习具有较强的匹配度。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体态律动知识,让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得到有效调动,也能使学生的律动感得以增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泛的音乐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感知音乐魅力,感受体态律动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内容,为学生营造歌曲意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意境美的同时,感知音乐节拍,自发自觉地进行体态律动,这样可以有效凸显出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关系,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态律动能力。再者,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节拍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世界著名音乐曲目,让学生通过收听这些曲目感知音乐的魅力,并有效提取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在网络上自行搜集与之相关的音乐,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内容在班级内进行共享,并以此为学生构建音乐体态律动学习体系,学生在与人共享的同时,也可以对音乐体态律动问题进行交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音乐节拍,体会体态律动与音乐节拍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音乐学习核心素养,并有效提升学生的体态律动能力。

三、融入乐器,培养乐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通过融入乐器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工作,学生在敲打乐器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训练的节奏进行感受,这与军训环节以口哨为令具有相同的效用,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找到节奏感,还可以按照音乐节奏进行步伐行走。而体态律动与小学生把握音乐节奏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寻找一些乐器或代替乐器的物品,通过敲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对于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敲击鼓槌等方式来感受节奏,并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相应的敲打,以此更深一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通过亲自敲打的方式来感知节奏,学生可以有效融入情境之中,并快速抓取到节奏感,以此提高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再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演唱会的指挥家进行模仿,也可以利用手势对学生进行指导。情感及节奏的表达可以通过手势的快慢来代表,例如高亢的音乐节奏可以通过大幅挥动手臂来表示,节奏缓慢且悠扬的音乐则可以通过小幅度挥动手臂的方式来表示,而手臂的缓慢降落则表示音乐处于中途停顿状态或收尾状态,这种身体节奏的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态律动感知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力。

四、讲解背景,培养审美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音乐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小学生虽然喜欢音乐,却对枯燥的乐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也缺乏欣赏音乐内涵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需要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讲解音乐教材中的乐曲的过程中,以讲述法对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者的情况、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本质内涵,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充分了解到歌曲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音乐的节奏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通过肢体活动感知到音乐的表达内涵,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2]。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对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以不同的体态律动方式进行表达,这种对比式教学能够有效凸显出不同音乐风格的不同魅力,也能确保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悟到不同的体态律动之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深度探究欲望,也可以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肢体语言,感受节奏

小学生喜欢运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身体表达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肢体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提高学生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这样可以有效突破小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的局限,使学生能够通过肢体运动更好地感知音乐。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悠扬婉转的音乐作品中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手部动作表达音乐的节奏,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教师可以以音乐旋律为依托,将音乐的形态用手势进行表达,并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用手势进行律动。学生通过亲自模仿,会有效提升旋律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对于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由于其节奏较快,相比于节奏较慢的音乐作品,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尤其对于一些鼓点节奏较强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点头的方式与鼓点声音相融合,这种头部运动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确保学生更加高效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感知音乐节奏,从而提高体态律动的学习效果。

六、符合特点,体会意境

在对小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音乐教学引导工作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兴趣。小学生的专注力相对不够,容易被身边的趣味性事物吸引目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应凸显学生的音乐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体态律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3]。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舞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播放经典的舞曲曲目,并鼓励学生随着舞曲的节奏舞动身体,使学生能够进入状态,从而有效调动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在体态律动中体会音乐意境。再有,由于小学生的玩心较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态律动,以感知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拍肩膀的体态律动学习,根据音乐的节奏让学生的手向上拍,或者向肩膀的方向拍,这种趣味性较强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的节奏,确保学生从抽象化的音乐知识向直观的身体律动进行转换,有效提升学生的体态律动能力。学生的音乐主体学习意识被有效调动,能够凸显出音乐学习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体态律动的魅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总之,体态律动是一种将音乐节奏与身体律动有机融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触觉、听觉、视觉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律动发生共鸣。此外,体态律动也能优化音乐教学形式,使音乐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使音乐课堂氛围得到活跃,使相对单调乏味的音乐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能力和音乐节奏感,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雪.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21):133.

[2]曹阳.试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41.

[3]孔珊珊.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20):107.

作者:杨小康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