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知觉体验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知觉体验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知觉体验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摘要:文章主要探索基于知觉体验理论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大方向下,制定出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从知觉体验的理论基础研究入手,结合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思路,试着在教学中融入突破知觉障碍、替代场景、深入体验等实践教学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知觉体验理论;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认知方式,它依赖于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其实质是知识的传递。人才培养是教师、学生与体验、实践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似乎是在一个线性设计程序中进行的,但其中包含的设计思想从来都不是“条理分明”的,而是高度人性化、谨慎和整体性的。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方案应包含综合、创新等特性[1]。

1知觉体验理论概述

知觉是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的整体理解。当外界刺激被应用于感官时,它会组织和解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最终获得体验。这些经历被作为记忆储存在大脑中,等待下一次外部刺激的到来,并参与到知觉的形成中。知觉是一个有意义的感受过程,是通过思维的干预来进行体验的,而感觉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感受来直接获得的,是一种更本能的体验。知觉是在感觉之后发生并具有持续性特点的过程,知觉体验是由五感作为介质形成的。知觉体验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感知心理学来探索和研究环境问题。环境是指人周围的境况,与人不同,环境可以描述并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的本质其实是具有一定秩序和格局的,环境可以被认为是与人相关的一系列因素的总合。人作为主体不仅可以改变外部的事物,这些改变的事物还会反作用于人类(图1)。人与环境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刺激和相应的人类行为。多样的环境行为包括教育、人际关系、防御和居住行为。这种行为中所包含的过程是人们通过感知,继而了解,与外部环境形成一种联结。人所处的环境受到不同的刺激,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的需求和不同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行为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知觉体验大致可分为感觉、知觉和认知三个阶段[2]。经过一定时间内对环境的直接体验和感知后,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刺激进行理解、学习、构建和心理再现。

2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并且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7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园林的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景观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事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技术研究或园林教育的人并不多,在工作中,大多数都是相关企业的园林技术人员。这就可以从侧面看出,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大方向下,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以此为重要参考,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以理性思考和艺术表达为基础的多元化、跨应用的专业[3]。其核心是通过整合科技、人文资源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能力,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缺乏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讲授模式

在教学中,没有以解决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因此缺乏针对性地指导,应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找到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授课中,学生应将所学理论与分析过的案例结合起来,对生活环境中相关的景观进行调研形成主动体验模式,并且根据自己的调研进行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理论的理解进行拔高,形成一种学习过程的完整闭环。

2.2不对等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对等的关系,缺少以对风景园林的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过程[4]。教师将学生当做参与者,没有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他们应该进行双边合作,建立师生组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试图控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2.3封闭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学趋于封闭式教学,许多知识点很难只通过一次笔试、一篇论文或结课设计作业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教师评估的重点是学生课堂教学、课堂互动、小组互动和课外实践,并进行动态调查和综合评估,发展学生的多维思维。

2.4参与感欠缺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应该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景观现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学生不能发现生活中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场景设计,在设计时无法完整结合其所学的知识,从而缺乏整体的认知能力。没有加入参与性、经验性、感知性的方法,以至于不能将教室内外的知识连接起来。除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外,社会实践也给景观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风景园林的象征性意义入手,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景观文化属性的理解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景园林真正的含义。

3基于知觉体验理论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风景园林服务领域的迅速扩大,风景园林行业关注的问题也从单纯的艺术美学转向更为复杂的问题,风景园林已成为多种科学的综合体,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这就要求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拥有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和运用各个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主动感知能力。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感性思维的支撑,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感性思维,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教师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将知觉体验应用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深入研究知觉体验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3.1建设知觉体验为指导的园林专业课程

以知觉体验理论为指导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是一种基于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就强调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教学的氛围、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倡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1.1定位: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风景园林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为了注重体验感,增加了临摹、测绘、案例分析等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基本技能的感知和训练,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3.1.2定性:加强教学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课程系统的布局强调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主要课程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设计方法上相关的实用创新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扩充,有助于将课程设计延伸到环境心理学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风景园林专业所建立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入知觉体验理论,从而使学生们构建相对科学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5]。3.1.3定向:加强实践教学且优化实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大量的实践教学。只有通过一定的经验和实践,才能形成相应的设计思维,具有风景园林人才独有的创意思维。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增加经验和实践训练环节,使学生既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提升动手实践技能。在课程的规划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来带动创新能力,强调实用创新技术的培养。3.1.4定型: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往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虚拟课程设计。这些虚拟的方案缺乏对实习的考察,因而给出的设计条件简单,在设计过程中过于理想化,并不能体现设计的真实水平,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风景园林课程设置过程中,可适当引入一些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对实际项目的直观体验,鼓励他们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训练和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深化知觉体验为指导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3.2.1认知:感知体验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在风景园林教学中,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包括植物,还包括其他景观成分,并且在整体城市景观环境中,园林景观在对时空、季节变化的感知上比其他要素更直观。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植物、景观的空间组成、景观要素组合和气候的科学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景观元素在风景园林空间感知中的作用和影响。景观要素的使用是以尊重自然生命特性为基础进行设计,这也能体现出人们对景观美学倾向性的选择。3.2.2理解与应用:主观理解与知识内化主要了解的内容包括生物环境和小气候条件。场所由现场的光照、降雨、土壤、风和其他条件组成。例如,景观空间中土壤对地形以及周边的影响、建筑阴影对整体景观视觉呈现的作用等等。在环境空间中,通过规划能够有意识的形成小气候条件。例如,阴影与光照、空气的流通与循环、环境湿度与降水。可以通过制作模拟地形,与自我的真实感知,形成思维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景观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学生单一的线性知识传输。通过这些实践后,学生们通常会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一些知识,可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讨论环节,形成一个知识内化环境。个人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小组中分享,同时可以接收到其他人的感悟,这种沟通非常有效。3.2.3掌握与应用:知觉体验与知识内化让学生掌握景观在空间建设中的作用,根据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景观的形态进行分类、识别和欣赏。根据视觉和空间行为,可以将景观行为划分为引导、限制两大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的进行体验活动。通过对景观的感知,学生会发现其对景观的理解是片面的。通过对场所的感知,学生可以感受到景观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景观之间的比例关系,了解景观之间需要足够的空间,这就是知识通过知觉体验的方式进行内化。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主导,而不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大部分知识的获得来自自我观察,而教师只提供指导[6]。

3.3优化知觉体验为指导的园林专业教学过程

3.3.1在探索中感受风景。在风景园林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参与现场的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感知结果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美丽、最舒适、最愿意待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该地方的特点。教学指导学生发现舒适风格的视觉美感和体验,并要求他们了解景观的组成,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所形成的光、影和空间的变化。3.3.2风景园林设计原理深度勘探。分析元素的设计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为什么美”的形式美原则、“为什么舒适”的小气候原则,“为什么选择驻足”的流线和行为活动原则。教学引导学生对景观的观赏,分析景观元素对风景园林整体的影响“从空间、视觉、光影和小气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注重教学多元化”包括环境空间中的明暗、色彩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形成的小气候条件。3.3.3风景园林知觉要素分析。学生对所选场地形成一个理解过程,从困惑转变为对场地景观建筑空间构成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对空间的“感觉”不仅是原因和结果,也是设计的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风景园林设计就是通过对景观要素的合理安排形成一个逻辑空间,然后通过对场所中的景观元素结合自然以及小气候的创造来实现这一目标。3.3.4确立愿景和目标。对于选定的空间,学生要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设计要点,并且以此为根据建立目标,以突出该空间的潜力。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头脑风暴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时,根据建立的设计目标,通过观察和识别景观空间,收集相关的景观材料与数据,并对受众群体进行调研,对后期的设计形成较为全面的资料基础。3.3.5通过知觉体验联系教学与要素构成。学生对空间和场景设计目标进行深化,进入基本的设计训练,继续推进他们的个人设计概念和方案。在此阶段,学生将透过课程将方案深化,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了主动的引导,使其了解景观设计的本质,其中主要包括协调空间中景观要素的布局、形状、图案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整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步明确景观类型的基础和特定景观类型的选择依据。4结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继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基于知觉体验理论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从概念、抽象的学习逐渐转变为实践、动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提高思考的能力。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风景园林教学中系统的、综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以“知觉体验”驱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挖掘出空间设计与相关领域叠合之间存在的缝隙和碰撞点,形成系统性的设计思维和逻辑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建立对风景园林的关注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创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景观空间体验。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在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知觉体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贤均,王业社,陈立军.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3):20-22.

[2]童姗姗.当代建筑知觉体验探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吴静子.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7.

[4]何伟.观察的可能性―风景园林视角感知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S2):51-55.

[5]李晓东.基于职业需求驱动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8(21):268-270.

[6]伍祺,吴春生,余本锋.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以南昌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综合TPE1、TPE2教学基地规划设计为例[J].江西科学,2020,38(04):574-579.

作者:于冬波 陈思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