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伊门多夫艺术创作的反思

伊门多夫艺术创作的反思

摘要:本文以伊门多夫相关创作为例,将其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段进行梳理,进而对新表现主义中艺术家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作品上的处理方法与伊门多夫进行对比,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伊门多夫;社会责任;新表现主义;当代

约尔格•伊门多夫(J?rgImmendorff)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德国布勒克得,曾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受其导师博伊于斯与思想的影响,在绘画主题的选择与取舍中,他深谙如何运用大量具有现实隐喻的形象符号来表达他的政治意图。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变革,他的这种表现方式在当时是极为新鲜与受欢迎的。

一、向“绘画”的回归

伊门多夫生活的年代正好是美国波普和极少主义艺术盛行的时期,创作观念上的差异使其对当时的美国艺术嗤之以鼻。他呼吁艺术家去抵制这种资本主义美术,他的早期作品与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革命主题宣传画的有一定的类似。不难看出这种以特定的符号来隐喻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方法主要是对博伊于斯的模仿。博伊于斯常用蜂蜜、死去的兔子、油脂等符号来诠释他的思想,而伊门多夫则是通过领袖形象、动物、斧子、镰刀等形象来进行表达。伊门多夫生活在二战后分裂的柏林,不同政权下居民生活的反差激发了他对现实更深地思考,他认为现实的分裂不仅仅存在于东西德这片土地上,整个世界都在因美苏的冷战而显得破碎不堪。在《德国咖啡馆》系列作品中,不同时空地点的政治人物、代表东西德政治符号的图像等内容被囊括在咖啡馆狭窄的画面中,被分裂的画面犹如中间隐藏在报纸后面的德国普通居民的精神世界。当以伊门多夫为首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和苏联艺术都不相同的德国艺术时,他们不约而地同选择绘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60-70年代的德国,艺术从古典主义向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新表现主义不断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在此时选择对“绘画”的回归不仅是对批判古典美并且挑战中产阶级庸俗趣味的表现主义的同情的模仿,同时也是对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思。通过回归“绘画”这种创作手段为了更明确地表现社会议题,是对当时知识分子要投身于社会运动真实面对德国分裂的现实这一现象的同情的模仿。

二、艺术家对于社会议题的选择

那么艺术是否如伊门多夫创作的那样而要肩负社会责任呢?伊门多夫是一个对政治极为敏感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到政治话语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这种认识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与我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应该肩负社会责任,但是否要肩负像伊门多夫那样政治性的社会责任呢?当西方现代艺术产生近一个世纪后,我们已经可以客观地去评价被伊门多夫评价为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艺术家的安迪沃霍尔或极少主义艺术家,他们与伊门多夫一样为人类贡献了观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虽然在艺术追求上伊门多夫更愿意选择他所认同的那种富有政治见解与社会参与感的创作方式,但他也意识到这种方法也只不过是改变人类社会众多途径中的一种。他与同时代美国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分道扬镳,更多的是美苏冷战所带来的结果。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为了某一流派、政党或社会团体的需要。每一位艺术家身处的社会是不同的,但都需要艺术家反思自己所处的当下,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表现人的现实遭遇,而不是放弃自己的行动与话语权,脱离社会生活变成艺术的附属品,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乌托邦中。也许自得其乐的艺术创作对于这个社会无关痛痒,但对于艺术家自己的创造之路,可能就是一条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三、新表现主义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下的反思

2017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宣布开展为其14个月的整顿行动,包括对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的使用设下新限制,这一行为更像是当代中西方的防卫墙。在伊门多夫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德国土地上被激化,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身处不同的阵营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差异,而当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像伊门多夫那个时代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而被伊门多夫称为“文化的舌头”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应如何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与表现呢?改革开放后,中西方的艺术交流加大,中国艺术家到德国留学,新表现主义在中国逐渐获得普及。这一时期学习新表现主义的的艺术家有马路、许江、周春芽等人,面对中国改革的现实、道路和发展前景产生的社会问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回应。例如马路作为第一批受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的艺术家,他不仅要将其在德国学习的成果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同时身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从业者,他也肩负着向大众普及抽象艺术的责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情绪的表达、材料的应用与对中国传统意象的追求等内容的研究,似乎除此之外,从其作品中似乎看不到复杂的文化符号。笔者认为他的这一选择更多的基于中国美术发展欠缺对抽象艺术的理解这一历史事实所作出的决定,他作品中绘画语言的不断纯化也是新表现主义不断中国化这一过程的体现。许江的油画作品中将新表现主义的笔触与中国水墨用笔相结合,挺立于大地的向日葵富有中国精神的象征。周春芽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与德国表现主义技法相结合,其作品《绿狗》系列作品中,借助其宠物“黑根”的夸张的造型,以戏虐的表情与高饱和度的色彩表达了他对人与生俱有的情爱、欲望的理解。周春芽这种借物喻人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人极为相似,其作品是新表现主义与中国文人绘画一次有趣的结合。他们的艺术实践让人看到中国艺术家跳脱了对新表现主义的单纯模仿,他们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定程度上与新表现主义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共情。但他们与伊门多夫作品中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与对战争历史的反叛性相比,中国的艺术家似乎在行动上更为缓和,这种现象是新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因地制宜,还是一种艺术家面对中国现实政治环境的权宜之策?新表现主义在德国与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对波普艺术、极少艺术的反叛,是对表现主义批判古典主义的一种同情的模仿。而在80年代的中国,新表现主义是与波普、极少、观念、行为等艺术流派同时进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的,新表现主义在德国形成的条件在中国是不具备的,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更关心的是如何吸收新表现主义的表现形式,去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与德国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强烈的不满而产生各种对社会问题的批判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对之前发生的文化禁锢历史进行反思,但整体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与前进的,也就说造成新表现主义的反叛精神虽然并没有体现得十分激烈,但依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激荡。但在当前互联网的各种限制所引申出的保守主义似乎又将占据主流,因而反思当下,通过绘画去表达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依然在需要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体现。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力度相对来说显得较为缓和,但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深入社会不断更新自我认知的方式依然在流传,反观中国本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在面对当代转型的问题上是否做到了对自身民族传统艺术流传脉络的反思?对当下民族民间艺术参与到当代艺术潮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创作者对自身所处生活环境作用于艺术创作所造成的影响的思考,在这些层面上要参考新表现主义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产生变化的深层原因进行镜照地深入比较。

参考文献:

[1]段正渠.西方当代绘画大师约格尔•伊门多夫[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2]孙越.中国当代基督徒艺术家的绘画艺术解读[D].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

作者:胡扬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