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

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

淮水自桐柏山六盘谷出,经群山林莽,绕苍松翠柏,自天上来,一路奔涌,流淌至安徽境内,舒缓开阔。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淮河中,粼粼的水波上,浮起的是她晨起后温润的梳妆。然而,若她泼辣起来,水流令人目眩的旋转,訇然撞在堤岸上,飞溅出无数碎片,仿作旋舞,犹如看见舞者“暂借郎肩作画楼,行云送去舞腰身”。浓郁的乡土和人文气息形成了安徽花鼓灯独特的艺术风格,沿淮人民质朴、爽朗、乐观的性格赋予了花鼓灯舞蹈朴实刚健、热烈奔放、诙谐幽默的基本格调,同时,上善若水,邻淮而生又使得花鼓灯不乏轻盈潇洒、豪放敏捷、细腻优美的表现力。

一、花鼓灯的艺术形式

花鼓灯艺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广大群众中,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具有以舞蹈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化特征。这一带的群众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是南北相融、兼而有之。因此,哺育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所处地域也兼容南北气韵。花鼓灯的艺术形式绚烂多姿,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大场”、“小场”、“盘鼓”。大场又称“大花场”是大家一起表演的集体舞蹈,不同地区人数有单双之分;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的抒情性舞蹈。在“小花场”中有《抢手绢》、《抢板凳》、《抢扇子》等传统保留节目;盘鼓是武术、杂技合二为一并融合在花鼓灯舞蹈表演中的技术、技巧。主要分为“上盘鼓”、“中盘鼓”、“下盘鼓”三种表演形式。在角色扮演方面,男角称作“鼓架子”或“鼓上”,女角称作“兰花”或“拉花”,过去兰花都由男子装扮,直到建国后,破除封建才开始采用女性演员;在音乐方面,分为歌唱部分和锣鼓演奏,歌唱的都是“花鼓歌”,这在花鼓灯流传地区,无人不传唱,唱曲有的轻快活泼,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明朗欢快,有的哀怨情长;相比歌唱,锣鼓演奏则是花鼓灯舞蹈表演艺术形式中的重中之重,锣鼓伴奏鲜明准确、热烈粗犷,感染力极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舞蹈中锣鼓点和舞者动作密切相关,在这强烈的锣鼓乐的打击下达到与舞蹈律动结合对应,形成乐舞兼备、精彩夺人的美妙场面。

二、民间艺人在花鼓灯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作用

花鼓灯动作丰富多彩,不同地区形成的风格特征代表着当地的风向标,广大群众在观赏舞貌,参与并感受其艺术风格带来的享受时,民间艺人的引导作用就贯穿始终。花鼓灯的表演者大多是民间艺人,他们本身各司其职,并不是职业的歌舞艺人,在表演者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这些因素使花鼓灯成为大众喜闻乐见,贴近现实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玩灯人”是花鼓灯艺术的先驱代表,对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在表演形式中有固定程式,以“兰花”与“鼓架子”贯穿表演,当地有名的艺人都是以扮演“兰花”或“鼓架子”见长,如冯国佩塑造的女角“兰花”秀丽、端庄,时而细腻、含蓄,时而娇媚、风流;石金礼扮演的男角“鼓架子”动作矫健、活泼热情、感情真挚。由此艺人在表演形式上的引导及传承作用显而易见,可做简单归纳:

1、民间艺人在农闲时外出搭班演出,提高技艺,发挥花鼓灯艺术竞技、娱乐的精神;

2、民间艺人在继承前代动作特点,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风格特征,成为花鼓灯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民间艺人通过现实生活的经验,创作的一系列“小花场”中的传统保留剧目,都对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4、当地农村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感受着花鼓艺术,积攒着下一辈的后继者。正是在这些“玩灯人”前仆后继的影响下,花鼓灯的艺术表演形式多姿多彩,迸发出美丽光环。

三、关于花鼓灯艺术传承中的问题及保护浅见

现当代,全世界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日新月异,许多民间艺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消失殆尽,因此正视花鼓灯传承中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今,国家倡导城乡一体化,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深刻性的改变,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在民间传承人中也面临脱节,老一辈的艺人逐渐退下,新一批的继承人却不能延续,导致花鼓灯艺术人才的缺失。再次,建国后国家也派专门的研究人员去搜集、整理了舞蹈素材,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但没有把花鼓灯艺术形式中的其他程式进行系统分工,现在所使用的花鼓灯教材并没有达到形神皆似,只是单纯的训练舞蹈动作,对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传承是片面的,所以根据种种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保护浅见。首先,在专业研究人员搜集、整理,采取相关录音录像的手段保存的基础上,应该把收集的资料系统分工化,使其艺术形式创新化,通过舞蹈教育机构对舞蹈素材和形式的提炼、加工后,来归纳、总结教材中的不足,把握民间艺人的风格魅力,仔细区分艺人的风格特色,在花鼓灯活泼、热烈、敏捷、优美、细腻的总体特征之上,发扬艺人各自的风格特点,活灵活现的展示花鼓灯艺术的风格魅力。其次,在传承人的问题上,我们要提高重视。社会应该培育良好的传承环境,不能只局限在当地花鼓灯培训班的选拔上,而是要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媒介引导民间艺术形式传承的新型发展方向,使年轻人在接触、传承民间文化时也与现代社会接轨。再次,国家在倡导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破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我们要统筹好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县、乡政府在响应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号召下,要积极保护民间文化的传承环境,建立花鼓灯文化保护村、博物馆,在风俗节日中,主动前去组织民间艺人表演前的准备工作,提供演出经费,使艺人在传承民间文化时无后顾之忧。最后,县、乡政府,可适当设置灯节、艺术界,让广大花鼓灯班子交流、沟通,激发花鼓灯艺术本身的竞技精神,促进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珵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