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

谈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

摘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为例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科技创新项目在此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潍坊医学院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医学院校;创新能力;创新项目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当今经济高度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我国自1989年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及2006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断加强。通过参与部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1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而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栋梁之材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竞争是核心。目前,许多国家将人才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把人才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的重要性高出实物资本的三倍多”,美国既高度重视国内人才培养,把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又千方百计地吸引全球人才[1];日本多措并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德国则实施“专业人才战略”,旨在加强国内人才资源开发,全球招揽人才[3]。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始终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成为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

1.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与社会发展相同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被赋予了新使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全球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美国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一个专业研究方向,制订专门的授课体系和教学计划。日本针对高中生和本科生分别设有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与政府、行业协会共同进行的创业培训[4]。英国则普及创新创业理念,改进课程设置与活动实践[4]。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共识和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否则我国高等教育就会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和形势,从而导致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地位[5]。

1.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提升、个性发挥发展和身心健康教育,着眼于全民族素质,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其含义就是要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7],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体现在四个“新”上,其中之一就是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例如日本京都大学的办学理念就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阔视野的学生[8]。

2科技创新项目在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1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

科研创新素质是开展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项目,亲身体验科研活动,消除了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激发创造欲望,培养科研兴趣。通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从事科研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搜集整理资料、检索文献、选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等[9]。

2.2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学习领域

从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到项目完成,在此过程中,如何选题、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撰写实验总结、结题报告或发表文章,都需要不断跟踪和阅读文献,由此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不仅限于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大学生在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不管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调查研究,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都涉及方法应用和技能操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只有自己亲自去应用,才能算是真正掌握。

2.4培养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团结合作,学生在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完成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共同完成任务。另外,由于学生在创新项目的实施中会用到许多超出他们专业知识学习范畴的理论和技能,所以遇到困难或出现疑问是必然的,因此学生就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讨论,或与指导教师一起探讨解决,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5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

创新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大学生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科学研究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怀着对科学研究无限的好奇参与单调、枯燥的研究当中,尤其是在实验技能掌握不扎实,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遇到诸多问题时,难免产生沮丧情绪,甚至于有的学生会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在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鼓励和支持下,坚定信念和意志,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沉下心来查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尽快解决问题,使研究得以继续进行,同时,学生也在应对困难中不断成长。

3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探索

自2007年以来,我校连年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旨在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更早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十多年来,我校教师科研课题组每年都指导部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模式,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重点学科(实验室)科研平台和教师科研课题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驱动,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总体分为4个阶段:(1)观摩学习、培养兴趣阶段;(2)参与实验、预备选题阶段;(3)申报项目、具体实施阶段;(4)分析总结、产出成果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做研究”“做科研”有初步了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并完成校级、省级或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4实施成效

我校科研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依托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实验室、“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神经疾病与再生修复实验室),接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并连续11年指导本科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包括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效。近10年来,共计指导学生30余名,获批部级、校级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十余项,学生作品2009年获山东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全国“挑战杯”作品三等奖,2015年、2017年获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三等奖各1项,2015年、2016年先后入选第八届和第九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成果集,以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十余人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课题组,会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5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扎实实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研究课题,能够有效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及应用,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向平.美国人才战略与策略的借鉴[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9-50.

[2]郑军,支金鑫.日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0):118-129.

[3]陈正.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8(24):75.

[4]齐崇旭.浅谈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7):394.

[5]李芳欣,罗晓婷.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45-46.

[6]毛红芳.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49.

[7]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7.

[8]严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日本京都大学课程设置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81-84.

[9]覃东欢,许伟,王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25):25-27.

作者:庄文欣 吕娥 付文玉 单位:潍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