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铜陵矿山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探究

铜陵矿山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探究

摘要:铜陵作为千年古铜都,矿业开采历史源远流长。以铜陵地区矿山音乐文化为研究主题,通过田野调查、走访老矿工等方式,对历史遗存的铜陵矿山音乐进行收集、整理,从创作内容、音乐风格等方面解析其艺术特征。同时结合铜陵城市文化背景探究矿山音乐文化功能,以期对铜陵地区矿业文化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铜陵;矿山音乐;艺术特征;文化功能

铜陵矿山音乐是在铜陵矿业生产铸造过程中产生的,以铜陵矿山劳作为素材,反映矿山生产及矿工生活的音乐。它伴随铜陵矿产行业的起落兴衰,蕴藏着丰厚的行业文化内涵。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就研究现状来看,直接以矿山音乐作为切入点的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梁茂[1-2]对五四时期煤矿音乐进行整理、分析,发表了《安源工人歌咏的传统》《“五四”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等;2010年,李耀然[3]以河北地区煤矿音乐为研究对象,撰写的《河北开滦煤矿音乐研究》是国内第一篇研究矿山音乐的论文;2016年,吴明微[4]以近现代中国煤矿劳动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以“话语”为研究视角,深入探究煤矿劳动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话语主题所构建的多样音乐文化事项、特征、功能及建构方式、建构意图、话语语境等问题。综上,以铜陵乃至皖南地区矿山音乐为核心的专项研究十分稀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会不断加大,为此,本文以铜陵矿山音乐为切入点,搜集了铜陵矿山歌曲,解析其艺术特征,探究其文化功能,以期为铜陵矿区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1铜陵矿山音乐的文化背景

天宝年间,诗仙李白二游秋浦时,曾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诗组,其中第十四首这样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我国诗歌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句,极为珍贵。秋浦河位于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与铜陵接壤,铜陵采冶铜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而池州并无大规模矿产业史的记载,笔者有理由推断,李白笔下炉火熊熊、红星四溅的冶炼场景就发生在现在的铜陵,震撼天地的歌曲就是矿工劳作时唱的号子。这是最早关于铜陵矿山音乐的记载。十分可惜的是,早期口口相传的劳动号子,并没有以文本的方式保存下来。随着现代化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老矿工的相继离世,劳动号子也一起埋入了地下。1956年,安徽省在原铜官山铜矿的基础之上,成立了铜陵市。三千多年的采矿史,注定了铜陵将会成为矿山之城。依托有力的资源优势,铜陵迅速成为中国的铜产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都来自这里,最多的时候,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就有四百多个大大小小的采矿场。工业发展的全面复兴,也给矿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时涌现出了一批歌颂矿山生产、描绘矿工生活的歌曲,如《干劲越大歌越多》《矿山的早晨》《铜官工人迎新年》等,生动细腻地勾勒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铜陵矿产业繁荣蓬勃的一面。可好景不长,过度开采,环保意识局限,加之管理的疏漏,资源枯竭的程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2009年,铜陵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城市资源枯竭名单,走上了城市转型之路。

2铜陵矿山音乐的艺术特征

通过调查走访,目前搜集到的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大众歌曲。

2.1创作内容:生活化向艺术化转变

早期(1949—1980年)音乐创作题材大都来源于生活,作者也多为矿工中的音乐爱好者,作品内容亲切质朴。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围绕矿工生活展开,题材丰富生动,有描绘美好爱情的《美丽的眼睛》,描绘日常生活的《山路弯弯》,还有以矿区特有物品为载体传达矿工情感的《铜草花》等等。此类作品创作风格多样、艺术价值较高,贴近矿工的心声,从中能更好地体会这一特殊群体对爱情、生活等各方面的渴望与追求。另一类产生于五六十年代,以劳动生产为核心,多服务于生产宣传。歌曲短小精悍,以2/4拍为主,高昂的曲调、铿锵的节奏,描绘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真挚朴实的爱国情怀与满腔澎湃的生产热情,如《铜官工人迎新年》《龙舞颂》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为了更好地宣传城市文化,铜陵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一大批关于城市风貌的歌曲,其中一部分以矿山文化作为支点,向世人展现了三千年古铜都精神。该时期的作品多出自专业音乐人,通过实地采风,获取创作灵感,创作技法纯熟,将矿山音乐文化提升到全新高度,扩大了城市影响力,其中《铜官大印》被评为第九届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主题曲。

2.2创作风格:民族性与多样性结合

随着老矿工的相继离世,原始的劳动号子已无从查找,存留下来的音乐主要以近现代创作的流行音乐为主体,从创作风格形态来看,并未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影响,仍保留着传统音乐创作风格:(1)受当地原生态艺术影响,将矿山文化与民歌风格相结合,冶炼厂工人们创作出具有民歌风格特征的矿山歌曲。以《炼出铜锭垒上天》为例,该曲为铜官山冶炼厂工人集体创作,C宫调式,运用了劳动号子一领众合的演唱方式,领唱高亢嘹亮,乐句偏自由,常在高音做自由延长,全曲情绪火热,仿佛置身于矿山劳作中。(2)带有政治感召力的进行曲风格。特殊的时代气息烙印在作品中,平稳的节奏、朗朗的曲调,不仅易于传唱,更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高涨的工作热情。以《干劲越大歌越多》为例,该曲为C宫调,五声调式的运用赋予作品民族性,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句法,带给听众鼓舞人心的力量。此类作品多以合唱为表现形式。(3)题材多样化的艺术歌曲。铜陵作为移民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知青涌入,给这座城注入无限生命力。知青中不乏优秀的作词作曲家,他们将矿山劳作生活作为创作核心。改革开放后创作的矿山歌曲更注重矿工的内心世界,风格题材多样化,更具艺术性。以《无声的语汇》(见谱例1)、《炉火照天地》为例。《无声的语汇》为两段体,A段旋律以级进为主,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如矿工正在酣睡,“晚风”“大雁”莫要打扰,描绘了爱人对矿工的情义。B段整体旋律音区偏高,仍以级进为主,其中“袖珍的圆镜”“毛巾上的花蕾”是爱人希望矿工能悟出的无声语汇,细腻地展现了那一代人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炉火照天地》歌词出自李白的诗句,作品开头以略带自由吟唱的方式展开,第十小节回归四四拍的律动,带有动力性的附点八分音符加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矿工热闹的冶炼场景。在结尾,作曲家又一次将速度拉慢,用歌颂的口吻再次唱响“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矿山音乐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一种文化元素或现象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达到多种目的[1]。矿山音乐作为矿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体现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其文化功能,对城市发展、人文教育等都有着现实意义。

3.1宣传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产生活百废待兴,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重工业生产基地。1949年12月,中央决定由华东工业部设立铜官山铜矿筹备处,全国各路建设大军纷至沓来。1956年,这里成为全中国最小的地级市。作为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代,铜陵的铜产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一半。这样的高产量背后是无数矿工的超负荷工作,支撑他们的是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血。当时各地的矿山都组成了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很多带有红色情怀的矿山音乐,通过朗朗上口的曲调、铿锵有力的歌词,将党的政治思想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并且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在人民与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此时的矿山音乐更像是强心针,给矿工们带来鼓舞的力量,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铜官山工人迎新年》创作于1959年,作品中“铜沙滚翻,机轮飞转”,生动描绘了欣欣向荣的生产画面;“既要高产又要安全”是国家对矿工们的嘱托,高产要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了人权,社会才能稳定发展;“白天黑夜苦干巧干,创造业绩,喜报频传,迎接伟大的六〇年”,透出矿工们不怕艰苦、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以及新年到来的希冀与期盼。简短的三段式,体现出矿工们浓浓的爱国情怀与坚毅的生产动力。

3.2精神慰藉功能

长期从事于压力研究的心理学博士PeullRea-on研究表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事故中,70%左右是由工作中产生的压力所导致[5]。长期处在糟乱嘈杂、危险高压的环境中,矿工需要压力的释放口。2014年,《出彩中国人》第一季中的矿工组合就曾说过:“第一次下井,坐在电机车上,两边都是轰隆隆的响声,让我感到非常压抑,直到我跟着大家一起放开喉咙唱歌,那一刻我感觉充满力量。”音乐在疗愈情绪障碍及舒缓精神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矿山音乐作为矿工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带来愉悦心情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上班路上》用轻松的口吻描绘了上班路上的艰难险峻。“松柏、山花与我为伴,临渊小道危险重重,可我胆大心细,一路山歌走得欢。眼见钻塔,耳闻机声,更让我腿似弯弓、心如箭,扑到机台边。”短短几句话,道出千万矿工的心声,以苦做甜,心系生产,国家需要大过天。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唱着山歌干到底。矿山音乐除了愉悦心情外,更有抒发情感、缓解内心苦闷的作用。矿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薪资与劳动强度也不成正比,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高危高强度的工作也换不来一家人所需的粮食,时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只有靠音乐来抒怀。《自从认识了你》(谱例2)是一首带有自述感的歌曲,描绘了矿工过去的苦闷境遇及遇到心上人后心态的转变。“过去自暴自弃,摇头叹息,当上矿工她竟断然离去”,高危的工作让矿工们在婚嫁上也十分苦恼,“感谢生活,感谢机遇,认识了你”,抒发了心中的惆怅,给有着同样问题的矿工带去了心理安慰。

3.3文化输出功能

矿山音乐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硬件设施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城市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3.3.1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形象。世界上有许多因为音乐家而闻名的城市,例如“音乐之都”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作为莫扎特的故乡,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先锋者———厦门市,成功将鼓浪屿打造成“钢琴之岛”。铜陵作为老牌的矿产资源型城市,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打造以矿山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名片,深化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提高海内外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工业兴市的同时,探索发展第三产业。自铜矿枯竭危机过后,铜陵一直在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2010年,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已正式获批,坐落于铜官山区的铜矿遗址,也是铜陵的发源地。3.3.2加强城市营销,推动城市转型。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带动了阳朔整体GDP增长了5%,随后创作的“印象系列”都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增长有助推作用。据《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艺术产业探索新模式在“文艺+互联网”“文艺+城市化”“文艺+旅游”等方面出现了新的消费模式,今后艺术产品在形态的多样性、市场化,以及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方面将更为突出,各类古镇、音乐节、戏剧节、艺术节等将成为演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以艺术节等形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复制[6]。作为以矿立市的铜陵,矿山文化不可忽视,可以想见,未来探索音乐与矿山文化及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的模式必然会不断深化,以此推进城市营销,增强城市沟通能力。

4结语

矿山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支,在以矿业采集为主的地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矿山音乐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探究,对补充音乐史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皖南地区作为矿业生产基地,地方性矿山音乐对当地的音乐文化影响不可忽视。矿工作为特殊的群体,矿山音乐的影响不仅仅是某支歌曲的熏陶,而是过往年华的浓缩与写照。随着劳动方式的改革、机械化大量运用,历史上曾经丰富矿工文化生活、助推经济发展的矿山音乐也逐渐消隐,重新将其收集保存,对于皖南地区矿工、矿山及矿文化的保护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茂,徐士家.安源工人歌咏的传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1):40-49.

[2]梁茂.“五四”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J].人民音乐,1979(4):7-17.

[3]李耀然.河北开滦煤矿音乐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吴明微.自我言说与他者言说:“话语”视角下中国近现代以来煤矿劳动音乐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4.

[5]邸鸿喜.煤矿工人工作压力结构、传播规律及其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1.

[6]廖红宇.从音乐文化对城市软实力的作用看当代福州城市音乐文化建设[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3):95-103.

作者:李方闽 童锐 单位: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