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建筑艺术价值探究

古建筑艺术价值探究

古民居建筑

1平面布局

在徽州地区,住宅的轴对称这一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无论演变成多少种形式,都少不了这根神圣的轴。宏村的古民居多以方形布置,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内用木构架承重两层楼阁,而用木板,木屏风,木隔扇进行空间的划分。形成了开敞的公共空间(天井,厅堂),半开敞的公共空间(回廊,走道)和私密空间(卧室)。为了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不同心理需求,古代工匠们都做了巧妙的设计。厅堂为祭祀、庆典、议事、会客、饮宴等重要会客场所,所以大多宽敞明亮,层高较大,而且在天井边缘的1.5米处又抬高了一些,并做成有花栏杆的阳台,这就解决了厅堂的采光问题,使人们在厅堂内活动没有压抑阴沉的感觉,也突出了厅堂作为活动中心的地位。厅堂两侧的厢房(卧室),由于是私密空间,因而要求安全、封闭;另外民间有“暗室聚财”的说法,所以卧室中大多数比较狭小,仅靠一侧的窗户采光,室内光线暗淡;有些厢房,为了增强内向、封闭的感觉,还设有1米多高的夹层,来降低卧室顶棚的高度,创造了一个与其居住行为相适应的空间。夹层作为储藏阁楼、谷仓又增加了实用空间。徽州民居中开敞式厅堂因跨度大、多装饰,大都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私密性的卧室因跨度小,便于分割而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民居多以一明两暗的三间式为基础,连接组合成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以下4种。[2]三间式是宏村古民居群最基本的平面形式,三间式的建筑两厢房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厅堂与厢房进深相同,平面呈方形,加上四周高墙围扩,形似一颗玉玺,因此又称为“一颗印”。在三间式的基础上,演化出五间式,如乐贤堂、三立堂。四合式俗称上下厅,也称上下对堂。为三间两进楼房,是两组相同三间式的组合。四合式又有大四合和小四合两种。大四合上厅与下厅相同,中间是天井。上厅里三间式,地坪较高;下厅也是三间式,但地坪较低,进深也比上厅略浅。天井两侧以厢房相接。大四合式的上厅和下厅均有楼层。小四合式上厅三间相同,为正厅。下厅则为平房,设有楼层,而且进深浅,房间小。中间明堂一般构不成厅,只能作通道使用,俗称“穿堂”。四合式房屋一般在下厅要加一扇门,使外人从大门不能直接窥视厅堂,冒华居便是一例。三间两进堂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而成,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前面天井一测沿正面高墙,后面天井一测沿屋后高墙。中间两厅合一屋脊,也称“一脊翻两堂”,连廊内设有楼梯,如宏村湖头23号。三间三进式就是以三间式为一单元,按中轴线纵向排列三进,中间隔以天井,天井两侧以廊连接。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这种组合也可以多单元延伸,如4个三间式单元纵向组合,即为目“型”,成为四进堂,乃至五进堂,多的也有九进堂。每一进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这也是徽州地区复杂的地形决定的。不同于北方村庄的散落和江南水乡的临水连排式住宅,宏村古民居则由以上4种基本定式组合而成,进行纵向和横向拼合,组合时轴线时而平行,时而垂直,形式非常自由,由此产生的整体建筑形象即和谐统一又丰富多变,使宏村民居十分还连。宏村民居以正厅和卧室为基本单元,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而厨房、书房与绣房是派生单元。平面形式较自由,这是由正厅和卧室的严谨规整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决定的。厨房这类辅助性房间充当了填缝找齐的作用,厨房灶台斜上方多开天井,排烟换气一举两得,采光则以侧高窗来解决,储藏空间多沿墙四周堆物。

2民居外观

宏村古民居给人的第一眼就是那翘首长空的马头墙。马头墙大致可以分为坐斗式马头墙,挑斗式马头墙,坐吻式马头墙,鹊尾式马头墙,等等。生动活泼的马头墙,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那变化趋势和运动规律一目了然,在反复交错中形成统一。在墙头的折线变化中,不断重复出现折线与曲线的变化,每一次重复都不尽相同,既一致又不一致。从整体外部轮廓看,形象相似、层层叠降或步步升高,墙头又绘有卷草如意等图案。体量上有大有小,在博大与巧小、壮丽与朴雅、曲线与直线、繁杂与简单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渗透、互为比较,显示出深深的文化内涵。由于徽州民居对入口的隐蔽要求,它总是侧身于宽高比大于1:3的窄巷中,人们只有在很近的地方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匠人们采用了精雕细刻取胜的方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徽州民居的入口尽管千姿百态、有繁有简,但经过长久的比较、提炼和相互示范,已形成了固定准确的模式。从门楼的基本造型可以看出,入口门楼由瓦檐、砖雕和门洞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与门洞的比例大体为1:1,瓦檐是一处挑出的飞檐,用砖雕斗拱挑出,即可遮挡雨水,又可增加美感和气势,瓦檐下方以砖石额坊加雕刻组成它的左右分挑出立体雕像的青砖浮雕,一般雕着神话传说、戏文人物或者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动植物,不论选用什么故事、什么戏文,都体现了主人当时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大门门口有青石台阶,两侧加抱古石或青石栏板,显得威严庄重,一般民宅门口左右放置一块石墩,称“上马石”,是古人出门时,上马或下马的设备。在宏村,还有一种加照壁的八字门楼,一般的除祠堂常用外,民宅中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大门致以浑厚稳重的青石门坊,门坊左右两侧壁大都用以磨石砖砌成,石灰压缝,线条极为清晰,比较讲究的人家,连走壁也是青石筑成,就更加显得富丽、庄重,门楼也同样的雕有一些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如树人堂的院落大门。漏窗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开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调节空气和光线,后来逐步的演化为一种装饰品,使屋内屋外、院内院外形成了一种“闭而不绝,隔而不断,物随步移,景随人迁”的空间形式,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虚实变化。随着使用功能的淡化,人们更加强调它的美学价值,于是将他们的精神与追求,通过漏窗的雕刻形式体现出来,于是漏窗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宏村古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墙黛瓦,远远望去,整个村落往往是绿树丛中灰白一片。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产生了一种详和宁静的效果,而且这种单色的色彩构成,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自然界没有纯白的颜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总是给这白色的墙体染上自己的一笔,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斑驳驳,从而出现了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单纯,青色的蝴蝶小青瓦呈现出黯黑颜色,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复杂、沉重的色调,无形中给人们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历史回归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天井空间

在徽派建筑中,天井因其具备多种实用功能而有着重要的地位,房屋的采光、通风并不依靠对外开窗,而是在房屋内设置天井作为采光和通风的换气口,这主要从防火、防盗方面考虑。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天井的设置也是为了把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匠人们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精心策划,有的从几千里外购进奇石、巧石,有的种植珍木异卉,设置石几、石鱼盆。大自然的美经小小天井登堂入室,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可以听到鱼在池中跳跃,鸟在枝头歌唱,白天阳光灿烂,夜晚月白风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4建筑三雕

中国封建社会对建筑的营造法式有严格的等级要求,任何住宅的建筑格式、规模、装饰标准都不得超过皇家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商们只能尽可能地选择上好的石材、木材,在精雕细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徽州地区又有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在明清时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柱基到梁坊,再到厨房的通气孔,从门楼到各式门窗、家俱等。木雕艺术主要是应用在古民居内部结构的装饰上,装饰图案皆精雕细刻,基本上体现了主人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木雕形态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如承志堂的“唐肃宗宴官图”、“渔樵耕读”,等等。石雕艺术多应用于厅厦前的石狮、石鼓、木柱或石柱的基础、外墙中的花窗及祠堂照壁及牌坊上,皆用“黟县青”雕刻而成,这些细刻的石雕可谓动中有静,画中有诗,将一栋建筑装饰的格外古朴典雅。砖雕艺术多用于古民居内、外的门楼(罩)上,厚度不到一寸的青砖上制成镂空,装饰各种人物、禽兽、鸟鱼花草的砖雕,这些图案体现了主人“吉祥”、“丰收”、“富贵”、“长寿”等美好的愿望,及古徽州高超的砖雕艺术。

祠堂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严格的秩序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套教条,既是行为准则,也是建筑法规,据同治修《黟县志》载“徽州聚族者,最重宗法”。【3】由于宗族观念至高无上,祠堂的地位往往高于佛寺神庙。祠堂按其所代表的支族的多寡,又分总祠、支祠、家祠。宏村原总祠(乐叙堂)座落在月沼弦部,现已毁。据历史记载,古时宏村汪氏族人在旧历除夕春节均到这里辞岁拜年,娶亲嫁女必须在大厅中上、下花轿,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也需在此下轿。最隆重的活动要算每年在祖宗的诞辰之日祭祖,族长主祭,后辈各房轮流设祭,仪式繁重而热闹。另外、此祠一直作为族事商议之堂,兼作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敦本堂(四房厅)座落村中心,为支祠,是一座严格轴线的建筑。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大厅内气势恢宏,中门之内为祭祀大厅,大厅分为上下庭,开有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厅,上庭之后为搂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汪氏列祖列宗神位。

书院建筑

宏村古建筑中的书房、花厅一般是附设于私宅之中,供子弟学习的场所。如承志堂的书房是利用边三角地巧妙建造而成,大三角形中套着小三角形(小鱼池)引水入宅,池周围由木结构的美人靠拦起,几步石梯下到水池,上面一方天井,下面两口明塘,清爽文雅,坐在厅中抬头望天,俯首观水,几盆花木,几尾红鱼,置身这间房中品茶读书,其乐无穷。充分而巧妙地利用地形,是处理边角地建设的佳作。南湖书院则是由汪氏家族捐资建立,供本族子弟集中学习的场所。其平面为四合院式,由两座相通的二进建筑联排并置而成,建筑轴线严格,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大厅内气势恢宏,梁柱雄伟,步架规矩,雕刻较好,外观较简洁,唯正面颇豪华,门前飞檐翘角,似有凌空而去之势,两旁黑黝黝的栅栏,使人产生敬畏。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于最后,主从分明,极富变化。书院原为“以书家塾”,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原书院名匾为93岁清朝翰林诗讲著名书法家梁同和所题,可惜时被毁。[4]整个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及祗园等组成。其中志道堂为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是摆放孔子之位、顶礼膜拜的地方,启蒙阁是学生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是供学生阅读四书五经的地方,望湖楼是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书院“正名师以教习”,百余年来为汪氏培养了众多的经商、从政人才。

综上所述,宏村的古建筑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不愧是古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作者:宋学友 单位: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