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教的启示

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教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产教融合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职业教育与行会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经历了起伏的几百年发展。从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创立发达的“学徒制”,形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18世纪行会影响力减弱,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名存实亡;19世纪行会重新得势,学徒制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工业化时期,学徒制逐步改造;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和“双元制”职业教育,都能见到行会的身影。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德国行会的发展史。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分类及定义

根据国际上不同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传统的类型划分,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可分为三大模式: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属于第三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三)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定义

“双元制”定义:一种岗位相关的企业培训和部分时间制学校教育进行补充的培训形式。德国学者格莱纳特教授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特征,将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归纳为“双元”,代表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

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点

(一)“双元制”的双办学主体

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办学主体主要包含“企业”和“学校”两部分。其中,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大部分培训工作,平均每周为“双元制”学员培训3.5天,学校作为企业教育的补充,平均每周为学员培训1.5天。

(二)“双元制”学员的双重身份

在德国,“双元制”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企业的员工及学校的学生。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规定。

(三)“双元制”的双教育意义

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意义。职业学校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侧重于实践操作。

(四)“双元制”的双法律体系

在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中,“双元制”学员在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的依据是由联邦政府颁发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和《职业培训条例》;而在学校内的教育活动则依据各个联邦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

(五)“双元制”的双主管单位

在德国,联邦政府授权相关的行业协会来管理企业的双元制培训,所以职业教育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因素

(一)完善的法律保障

德国十分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法》和《职业培训条例》授权行业协会对企业的职业教育管理,州文教部通过《理论教学大纲》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

(二)多元化办学投入

德国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根据不同办学主体主要分为企业开支和学校开支两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完全由企业承担,在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则主要由联邦、州政府来负担。

(三)强大的师资队伍

德国高品质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种: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的师父。德国对两类教师都建立了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1.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属于公务员,为终身制,但教师资格的获取非常难。要获取教师资格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接受4-5年的大学正规教育,学习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及教育学课程。第二阶段:进行为期一年的相关专业企业实习,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教师职位一级考试)。第三阶段:到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见习合格后,参加国家第二次教师职位考试(聘用考试),通过后才能担任教师。2.企业中的培训师父。《德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培训师父也有严格的要求,规定只有在德国的高等学校、公立或国家认可的工程师学校或高级经济专科学校中通过了与受培训者的培训职业相应的专业的结业考试,且有一定年限(5年以上)从事该职业的工作经历的员工,经过“师父”培训后,才能成为师父。

(四)深度的产教融合

作为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企业和学校都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构成互补。学生交替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学习,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五)互通的教育体系

德国灵活的教育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开了上升通道,是“双元制”能够成功的有利条件。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学习后的任一阶段,普通学校的学生可选择转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在完成文化课考核后升入高等院校。

(六)学习领域课程及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外部得益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内则得益于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梳理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有两大亮点:一是学习领域引导课程改革。德国职业教育摆脱了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采用了具有德国特色的行动领域课程,学校教学大纲的内容均是根据学习领域划分。二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在校学习和资格考试的分离

德国“双元制”的学生一般要经历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的“中期考试”是在学习了一年或者一年半时进行,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第二次是由全国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考试,参加对象为学满三年规定期限且中期考试合格的学生。第二次考试的监考和评分以及资格证书的颁发均由德国工商会组织,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从而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含金量。由于行业协会管辖下的企业实行了资格证书准入制,且收入水平与资格证书高低直接相关,所以学生均高度重视复习考试,从而保障了教育培训的质量。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宣传,良性引导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我国职业教育在数量上虽然占有半壁江山,但是在意识形态、社会认同感以及国家宣传力度上都明显滞后。一方面,人才结构失衡,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稀缺,低端技能人才找不到好工作,导致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君子不器”的意识对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扭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误解,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首要事情。

(二)政策支持,提升师资教资队伍质量

高品质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职业收入水平,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将社会中各类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2.建立严格职业教师准入制度。职业学校招聘教师不仅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书,而且要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一定年限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经验。3.从政策层面,建立企业培训教师制度。将企业中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通过政府相关等级的培训师父认证后,作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或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辅导教师,加强了职教师资力量。

(三)教学改革,学习领域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与德国国情不同,但是可以借鉴德国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将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深度对接。可以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从而实现校企的产教深度融合。同时,进行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让所学课程内容具体且贴近实际生产、生活。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边做边学,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系列方法技巧的应用。

(四)教育互通,打通职业教育上升渠道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属于“断头”教育,占有高中学历教育半壁江山的中职学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这样的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符合,也与我国需要更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符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不能相互流通,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瓶颈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也符合国家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加强宣传,良性引导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让社会逐步认可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提升行会影响力及企业积极性,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产教融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打通职业教育上升渠道,相信我国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06):119-128.

[2]余连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02):10-13.

[3]徐朔.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4(05):56-69.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

作者:乐小路 单位: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