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院制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

书院制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许多人仍然对宗教信仰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其宗教信仰的养成问题也成为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工作之一。基于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需要探索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观念,为其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书院制

1引言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对于人类思想道德的健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观念及信仰特征,准确把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及形成原因,为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全新挑战。书院制作为组织学生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化”教育的平台,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教育提供帮助。而在宗教信仰这一方面,书院制高校能够利用其管理模式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更符合大学生自身需求的精神教育。

2大学生宗教信仰观的现状浅析

宗教信仰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大学阶段的精神教育对学生人格养成以及未来自身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就笔者的问卷结果而言,被调查大学生中,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有宗教信仰的占到了39.06%。虽然与其他研究者调查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是仍可以从中看出,大学生群体中宗教信仰的群体已经出现,并且在逐渐扩大,健全大学生宗教信仰观念的问题不容忽视。为了进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近期开展了一次小型网络问卷,问卷对象主要分布在江苏、贵州等省份的各大高校,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以下是问卷中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两个问题:

1)你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宗教信仰吗?选“非常需要”的同学占4.69%,选“需要”的同学占16.67%,认为“不需要”的占20.83%,也有57.8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可有可无,这源自于现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缺陷,使得我们从不、或者很少将眼光放在对自身人格养成很重要的宗教信仰上。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这种观念是否可以被扭转,取决于高校是否重视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所受到的教育。而在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除了学习、生活以外的更重要的精神关怀。

2)你认为宗教信仰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有38.54%的同学认为宗教信仰“教化人心,能够提升自身精神修养”,7.81%的同学则认为宗教信仰是“伪科学、无用的”,而53.65%的同学选择了“有无宗教信仰对我来说影响不大”。可见,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们心中还是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的,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完善,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宗教迷信”论的错误观点也在逐渐消失。大学生们开始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3导致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不健全的因素分析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充满困惑的阶段,大学生们自己也正在摸索着答案,而引导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和困惑,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1]现阶段,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导致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不健全的因素。“你觉得生活中哪些方面会影响到你的宗教信仰观念?(可多选)”这一题中就可见一二。被调查大学生中,71.35%认为“自己的意愿”在选择宗教信仰中发挥最重要影响,而选择“父母的信仰”的同学,也占到了70.83%,选择“亲戚好友的影响”的同学占了34.38%,除此之外,大学生信仰观念还受到其他方面影响,如书籍报刊、电视电影等的宣传。现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观念在塑造过程与信仰选择中所受到的影响,大部分来自自身的选择与父母的影响。而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大学生的父母的出生主要集中在60年代或者70年代,这一群体普遍没有过接受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的经历,他们传递给下一代的宗教信仰知识是十分局限的。学生们自己在对宗教知识进行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的缺陷以及没有父母或他人的指导,极有可能产生不正确、不科学的宗教观念。当然,学校在精神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宗教信仰观不健全的原因之一。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开设的这两门必修课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刻板,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将其真正消化与理解了。高校这种形式的德育可以说是单向的,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养成的关注。

4高校如何利用书院制管理模式深化对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的教育

在深化对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的教育过程中,“两课”固然不可以摒弃,但是在传统的信仰教育模式中,高校也应该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以共产主义信仰为主拓展一些其他的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观,这才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接受的精神教育。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实中大学生对思想精神层面的要求。笔者在此次调查中提问“你是否读过,或愿意去读一些宗教经典书籍,如《圣经》、《金刚经》等?”选择“曾经读过一点并且很感兴趣,以后还会去阅读”的同学占13.54%,也有13.54%的同学认为“读过宗教经典书籍但是不感兴趣,以后也不会再去读”,44.79%的同学“没有读过,但是如果有机会希望接触一下”,还有28.13%的同学“没有读过,也不想尝试”。可见超过半数同学愿意去接触了解一些宗教知识。阅读宗教经典书籍是宗教信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途径,同时是让人了解宗教文化的最便捷、普适的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在进行宗教文化教育中可以借鉴运用的方法。如今,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仍是学院制,而在国内,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冲破这路线,率先实行“书院制”,把教育重点落实在大学生人格修养方面。在江苏,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高校正在进行书院制探索。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对书院制高校深化对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教育的建议。

4.1正确发挥“两课”教育的作用

就我国社会现状而言,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的宗教文化教育必须基于大学生正确理解与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由此可见[2],“两课”这一传统德育模式不可废除,但需要改进,无论是枯燥呆板的上课形式,抑或教条式的课本内容,还是浮于表面的考核标准,都是亟待高校改进的方面。

4.2书院开设有关宗教文化知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区别于专业必修课,着重于“育”而非“教”,它提供给学生们更多样化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书院内部开展,其中新亚书院专门开设课程讲述本院的历史、精神、文化特色等,获得学生们的欢迎。就国情而言,大陆通识教育选修课已经走入全国大部分高校,大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并且已经有较成熟的实行机制,使得高校在开设有关宗教文化知识的选修课更具可行性,也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除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外,各书院也可根据书院内部情况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4.3书院内部组织有关宗教文化知识讲座与交流会

在收集整理数据时,笔者注意到也有许多学生建议书院邀请一些宗教文化界有名的人士到学校来做一些讲座。在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同时,有关宗教文化知识的讲座与交流会的举办也是深化对大学生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教育的途径之一。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丢掉盲目性。[3]

4.4举办阅读宗教经典书籍的活动

阅读书籍,是大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院在督促大学生阅读书籍时,往往会有以下活动,如以书院班级为单位成立读书小组,暑假和寒假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举办阅读经典书籍的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实施中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书院制高校不妨把一些教化人心的宗教经典书籍也纳入这些活动中去。一方面,大学生对于阅读宗教经典书籍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其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阅读,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5结语

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问题亟须引起高校的重视,而书院制高校作为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探索最合适于学生的德育之路是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总之,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4]

参考文献

[1]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8).

[2]段亚利.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看高校思政课[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6(4).

[3]段亚利.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看高校思政课[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6(4).

[4]何敦培.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及引导[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9.

作者:王黎君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