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前脸变化看乘用车造型设计浅析

前脸变化看乘用车造型设计浅析

摘要:我们发现近年来乘用车的前脸变化频率越来越快,有使人眼花缭乱的感觉。然而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前格栅的造型是有“套路”的,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个别汽车厂商能够在传承与颠覆中,摆脱固有桎梏,走一条独一无二的发展之路。自主品牌的汽车应当何去何从,值得国内汽车界深思。本文揭示的国际乘用车的前脸的演变过程,对国产汽车的外形进步有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前脸变化;造型设计;演变

0引言

汽车的前脸,是一种拟人化的叫法。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定义,通行的看法是汽车的前脸,包括俗称“前格栅”的发动机散热器面罩(下文统一称为“前格栅”)、前保险杠等,属于车身外装件,还有前大灯(头灯或前照灯)[1]。它往往能够彰显出某一车型,乃至某一品牌汽车的特征。每当汽车进行升级或换代时,其前脸必然会有所变化。它既能表明产品的升级转化,又体现了车辆的换代更替。乘用车造型设计演变可以归结为所谓“三年一小改,五年一换代”,以日系车尤为突出。为适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近年来欧美汽车厂商在此方面大有赶超之势。然而欧美、日韩在乘用车前脸造型演变上采用的策略不尽相同,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是否还继续选择“跟随”策略,抑或另辟蹊径,就很值得深思。

1从工业设计美学角度来看造型设计演变

现仅从汽车前脸的最主要构成:前格栅、前保险杠及前大灯入手进行解析。

1.1前格栅造型演变

前格栅,也称为“进气格栅”、“中网”等,是构成汽车前脸的最主要外貌特征。单单从前格栅的尺寸来看,近十年来它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这与乘用车整体尺寸有着增大趋势是相吻合的。其次从前格栅的造型来看,近几年主流乘用车前格栅的形状多为倒梯形、扁平六边形等,以及在此基础上作一些细部变化。见图1示。前格栅的造型演变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传承与沿袭相伴。奔驰、宝马、沃尔沃等欧系车历来最为重视汽车外观设计的传承与沿袭,尤其是前格栅的造型。同一品牌不同代别的车型具有一定的传承,同一时期同一品牌不同车型沿袭着相同或相似的造型。比如宝马车闻名遐迩的“双肾”造型。正是沿袭与传承的关系,近年来同一品牌不同车型的欧系车还有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前脸相似度极高,呈现家族脸谱化(谱系化)。这一现象就好比同一家庭中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的共同外貌特征。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引领工业设计与大批量生产相适应的总体趋势,也符合现代设计简约化的倾向,有效降低工业设计在制造过程中占比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品牌价值和形象影响力,将设计与市场营销整合[2]。这便是汽车界造型设计大名鼎鼎的“卡尔斯鲁厄理论”。原先的日系车并不具有这一特点,不同代别的车型或者同一时期推出的不同车型前脸各不相同,相互间的识别度都较高。然而近十年来日系车也越来越多采用了“家族脸谱化”设计。如果说基于同一平台第十一代卡罗拉与雷凌的前脸具有极高相似度不足为怪,那么最新一代的凯美瑞与最新一代的卡罗拉前脸设计则完美地呈现了同一家族的谱系风格。美系车的传承性本也并不突出。比如林肯领航员的2017款与2018款,两者是经过了换代改款,它们的前格栅造型大相径庭,如图2所示,a为2017款的,b为2018款的。另一大美系车的通用汽车公司在乘用车前格栅造型上采取跟福特公司不同的策略:事实上早在2011年前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别克车系就推出了前格栅沿袭一致的“家族脸谱”的不同车型。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如图3所示。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同一时期通用汽车公司的不同车型“家族脸谱”,还是能够区别开来,而不是象某些车系那样“难分伯仲”。从在我国推出的第一代君越2006款车型,通用汽车公司就重新传承了历史上别克车系的“直瀑式”前格栅,并且一直延续到2014款。然而2016、2017、2018三款君越却不再单单是“直瀑式”前格栅,而是加上了“飞翼”。2019款及以后年份的车款,不但完全舍去“直瀑式”,更是一年一个小变样。可以看出通用汽车公司现阶段在汽车前脸造型上采取了“以变求新”的策略。有资料表明,从第一代国产君越开始至今的第三代,无一不是由上汽通用泛亚技术汽车中心设计的。2.复古与简约并举。工业设计,特别是造型设计往往会受到时尚流行的影响。而近年来时尚潮流界的复古风强劲,也反映在乘用车前脸造型设计上。例如新一代的奔驰乘用车运动款的前脸造型与1955年奔驰300SL的何其相似。见图4示。前格栅设计的简约化,我们仍以奔驰轿车为例来说明,其S级及E级前格栅设计,就是从繁复逐渐趋于简约。S级早期的车型,其前格栅造型多为立式+大面积镀铬边框+“丰”字型细网的盾牌型,既有平面车标,又有立体车标。从第一代一直到第六代S级都是沿用下来,不过造型一代比更比一代简约,外观尺寸也逐渐减小,“丰”字型网格中的横条从七条减至三条。而且第七代(W140)、第八代(W220)S级的前格栅上没有了平面车标,只有立体车标。第七代、第八代前格栅的尺寸明显小了很多,前格栅镀铬框架也有所变窄,其外壳支架与引擎盖连成为一体。然而从S级的第八代开始其前格栅的尺寸又呈增大趋势,这显然与车宽不断增大有关。3.模仿与跟风共存。自从2004年第六代(C6)奥迪A6的前脸首次将前格栅与前保险杠连成一体的倒梯形造型推出后,使得奥迪A6前脸更显立体,从前方看仿佛一只大张嘴巴的猛兽,平添了些动感和气派,并赢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喜爱。随后各大汽车厂商争相仿效,并且沿用至今。然而模仿与跟风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多年前国产某品牌的微型客车前格栅就曾模仿宝马车的“双肾”造型,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类似的例子还有奥迪车系的前格栅造型与韩国现代某款SUV的也很雷同。谁跟谁的风,业界自有公论。至于国内某自主品牌的多款车型,都是跟风仿效雷克萨斯的“纺锤形”前脸。更有一家合资的车企,以“外国设计师操刀”照搬雷克萨斯前脸为卖点推销自己的新车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样的“跟风”策略显然是不可缺的。作为工业化起步晚的国家,不可否认我国在汽车设计制造上从初创至今都在模仿,都在追赶之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汽试生产红旗轿车,最初红旗轿车的前脸,采用具有东方神韵的“扇面”造型。其后多次改进设计最终定型。因此提起红旗轿车,国人更多地还是推崇第一代的“老红旗”。在这里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国产自主品牌车企在今后推出新车型时,将会采用更多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汽车前脸设计的策略。

1.2前保险杠造型演变

近年来各大汽车厂商在前保险杠的造型上,又有着与前格栅一体化的倾向,最典型的当属雷克萨斯的“纺锤形”前脸,如图5所示。还有些品牌的车型则有意缩小前格栅尺寸,而将主要的进风口设置在保险杠上。以丰田车系的新车造型为例,见图6。其实早在21世纪的前十年,几乎所有厂商都尝试着在保险杠上设置了或大或小的进风口,只是还未有意识地将其与前格栅朝一体化方向融合设计。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纯电动汽车的进风口大都设置在保险杠处。这可能与纯电动汽车电池组大都布置在车身底部有关,而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也恰恰需要通风散热的。

1.3前大灯造型演变

汽车前脸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前大灯。其设计造型不仅可以引导未来的审美趋向,而且在车身造型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汽车前大灯的设计已经越来越与前格栅造型相呼应,使之更加符合整个车身的造型[3]。这里我们还是以德系车为例,先说说奔驰S级的前大灯。奔驰S级从第五代(W116)开始其前大灯与前格栅就朝着造型设计相呼应的方向不断迈进。到了2013年奔驰公司推出第十代(W222)新S级,其前大灯不论是外形还是内部都有了更多的线条加入,令新款车型的面容威严不减[3]。见图7所示。再来说说奥迪车系前大灯。借助科技的进步,奥迪从率先采用氙气大灯开始,其前大灯的造型也是不断突破,更是被冠以“犀利”。尤其是2014年奥迪A8使用了矩阵式LED前大灯以后[4]。这里不再赘述了。

2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造型设计演变

汽车整体造型,按照日本人樋口健治所著的《汽车美学》一书中的分类,楔形车身的外形是最契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当今的楔形车造型与上个世纪60年代相比,还是作了一些改变,多是楔形+大弧度曲面。不同车型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前格栅造型设计采取不同的方式。跑车或场地赛车的发动机多为中置或后置,无需太大的前格栅来增加进气以冷却发动机,因而其前脸呈尖形向下,前格栅的尺寸很小,甚至取消了前格栅造型。新能源纯电动的乘用车,由于不存在着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问题,这样前格栅也无需太大。因此,传统车企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大多采用在原有传统动力车型前脸造型基础上直接改成封闭式前格栅。而单纯从事生产纯电动汽车的厂商,其产品造型似乎就没有紧跟前述潮流(指前格栅尺寸增大)。比如特斯拉公司投放市场几款车型的前脸,还有国产纯电动汽车某些厂商(所谓“造车新势力”)接连推出的多款新车型的前脸,都结合了楔形车身,它们的造型就已经能够表明这一点。纯电动汽车在前脸造型上应该是简洁、轻量化、比例空间科学、风阻低等,体现到细节上如无散热格栅设计[5]。单单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推测,今后一段时间新能源纯电动的乘用车还将沿用这种造型。近几年在前格栅的造型上,为了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原先以横向装饰条为主,现在大都改为网格(或蜂窝)状或在横向装饰条加上密集的装饰件。然而越是复杂的造型或过多的装饰件,都将使得汽车高速行驶阻力大大增加。因此这种情形将会有所改变。而雷克萨斯“纺锤形”前格栅从下至上由疏而密,则是既带来不一样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也照顾到了空气动力学格栅[6]。

3从机械工程学角度来看造型设计演变

最近十多年,国内外汽车厂商对汽车的噪声及振动控制越来越重视。研究人员认为造型是影响车身风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汽车行驶过程中,迎面的气流首先吹到前格栅和发动机舱盖上。那么产生风噪的地方之一就是前格栅本身。前格栅是安装支架上,它们之间存在缝隙。当气流吹过前格栅,会产生啸叫声或轰鸣声。因此前格栅的造型必须要考虑减少上述的噪声[7]。伴随前格栅尺寸的增大,这会带来汽车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增大,同时也会增大车身风噪。为了减小高速行驶阻力,也为了降低车身风噪。先是在一些高端车型配置了主动闭合式进气格栅,然后中低端的车型也开始作为标配。随着主动闭合式进气格栅的配置车型越来越多,那么前格栅的布置和造型必然受到影响。

4结语

乘用车的前格栅还会在不断地演变中,然而就目前国内上市的车型,大都还是两种造型:“倒梯形”和“扁平六边形”。而象雷克萨斯新车型那样“纺锤形”造型,确实另类吸睛,但消费者接受程度不一,见智见仁。新一代雷克萨斯总设计师须贺厚一先生在新车会对新造型的解读时,谈到他们对造型设计的哲学思考,谈到他们不同于西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们及中国的汽车设计师们能从中是否得到一些启发?难道我们还甘愿亦步亦趋,继续作“跟随者”?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自然希望我国汽车在造型设计上也能异军突起,迎头赶上。但愿不久就能看到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汽车前脸造型出现在自主品牌的汽车上。

参考文献:

[1]乐玉汉.轿车车身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0-152.

[2]郭惠尧.基于卡尔斯鲁厄理论的品牌基因传导之道[J].美苑,2012(5):4.

[3]张戈.一览众山小奔驰S级外观设计[EB/OL].

[4]车迷老胡.灯厂奥迪的玩灯之路[EB/OL].

[5]郭立峰.中国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趋势[J].汽车工程师,2018(7):11-12.

[6]陈海佣.颠覆与传承雷克萨斯全新LS/LC设计解读[EB/OL].

[7]庞剑.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93-294.

作者:许伟文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