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党的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尤其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彰显的独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视角下,通过研究大学精神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思想政治

在党的报告中称:“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光重视对高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硬件设施的改善,更加注重学校的发展理念、大学精神及文化氛围、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培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培养。由此可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都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居于核心地位,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谓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师生的行为价值和规范体系及其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它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共同的价值理念、办学风格与特色等,可以体现在治学方面、育人方面、人生观方面、价值观方面等校园精神文化的主导方向。所以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同样肩负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助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而对于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独立性首先从研究体系上来看,两者都具有独立的研究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针、原则等方面体现强烈的阶级性,在教育形式和对象上也有明显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之分;而大学精神文化具有应变性,当社会主义文化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大学精神文化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其教育形式则具有感染性,通过大学校园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和改变,在无声无息中产生变化。在大学精神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相对独立又存在必然联系,例如学生本身既创造大学精神文化,但在校园生活中也会因校园独有文化特色所影响和改变。其次从教育层次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中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的讲授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指导人、鼓舞人,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精神文化建设以人为出发点、以受教育者为主要对象,主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再次从教育目的上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对受教育者的熏陶和影响具有随机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具有目的性。最后从操作层面上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校管理政策或具体行政手段来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模式和具体引导方式来完成。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和谐统一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让校园文化活动自觉承担思想教育功能,发挥精神文化的隐性教育力量。大学精神文化是学校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对师生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将起到指引和约束作用,在校园生活中日益对师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精神文化同时具有的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会随时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心思想和外在行为向着社会主旋律的方向发展。鉴于以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传授方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功能,但引导性功能居于首位,其引导性功能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思想上的保证。大学精神文化具有相互冲突与兼容的特性,这些固有的特质给受教育者带来一些不和谐的撞击,造成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多样化和复杂化。受教育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时,就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引导和指明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列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时刻武装人的头脑,注重对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培养,提升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从高校所具有的崇高社会使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且居于中心地位,不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领航灯。在新时期只有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偏离轨道,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再次,由于我国高校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导致精神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些尚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扭转乾坤,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进行有效指引。

三、通过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开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校园精神文化不但是一种校园环境,更是一种教育氛围,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学校精神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作用。通过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协同发展来共同创造和开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特色大学精神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独树一帜、彰显特色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肩负的使命不仅要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要培养处世之道,这是体现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准。对于学校而言,“校训”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是培育大学精神重要的内容,其中校训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对全校师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引和约束作用,并赋予广大师生责任感和荣誉感。李岚清就曾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校训的核心作用。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校训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做到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师大校训就是要时刻提醒师生将来作为人师的行为规范。可见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在无形中感染、陶冶、启迪师生,进而慢慢提升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二)增强大学传统文化氛围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深厚的德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部分为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同时深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和底蕴,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能力,寓传统文化于各项思政教育活动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文化性和特色性,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利用新型媒体文化建设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21世纪新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平台和载体,应当充分重视这块新的文化阵地,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自有优势。促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以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方针,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同时积极建设专业特色网站,用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用正能量、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偏差和行为方式不当等情形进行矫正。充分运用这块主阵地,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形式。

(四)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认知、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调动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形式强化德育教育实践。高校应积极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榜样事迹窗、爱心超市等等,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为契机,倡议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民生民情,广泛开展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行修养内化于心,在无形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格。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时刻发挥不可预估的隐性力量。在新时代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将二者积极整合,互促互进,合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41.

[2]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35.

[3]许晶敏.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高师学报,2002(4):91.

[4]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10.

[5]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9.

[6]郝晓玲.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41.

作者:杨波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