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运用留白艺术点亮语文课堂

运用留白艺术点亮语文课堂

摘要:将留白艺术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从插图的留白、题目的留白、标点的留白、填补情节的留白、结尾的的留白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白艺术;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留白”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是为了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收到虚实结合、形神相映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有画的艺术境界。如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图中就是一位穿着蓑衣的牧童躺在广阔的原野,寥寥几笔,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透过图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烂漫和对乡村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其实,语文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我们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创造性的使用文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感悟,去再创造,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我从插图的留白、题目的留白、标点的留白、填补情节的留白、结尾的留白,谈谈如何运用留白艺术点亮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用插图的留白,开发形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重要。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千古名句。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表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仅仅反映的是某一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认真专研教材,挖掘图画背后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充分发挥想象,对图画及文本进行再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学习《桂花雨》一文时,很多同学对“桂花雨”不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图,发挥想象,学生一看,哇!树上桂花好多呀,作者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桂花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像下雨,通过直观的插图,展开想象,抽象的语言文字就不难理解了,就这样,巧用插图,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轻松学文目的。

二、挖掘题目的留白,猜想内容抓住中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优秀的文章都有一个好的题目,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抓住“眼睛”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信息,我们透过这“眼睛”就能够想到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感情。题目是最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地方,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学生在看过文章题目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疑问,进而主动探索,这时就会在内心产生心理上的阅读空白,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不断上升,从而产生阅读需求。例如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题目中的留白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想到什么呢?他们会质疑,咦!这个题目好奇怪,与我们以前学的不一样,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哦!明白了。有的说,作者是在提醒我们文章写的是冬阳下发生的事,有的说写的是童年发生的趣事,有的说写的是关于骆驼的事,这样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抓住标点的留白,大胆想象感悟创新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语气,分清句子的结构,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猜测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它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尤其是文中表示语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引号等。它们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小不点”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会“从无字句处读书”,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文《梅花魂》中写到:想不到外祖父竟然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和妈妈要回国了,外祖父却因为回不了国而哭了,描写了分别的场面。这里运用了引号和省略,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这里为什么要用引号、句末还用省略号?小小的标点就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有的说引号强调了外祖父的哭声和小孩差不多;有的说说明外祖父很伤心,舍不得离开我们;有的说,是外祖父也很想和我们一起回国却回不了国而伤心,主要是为了表达外祖父的爱国热情。省略号说明哭了很久,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的说,说明外祖父也想了很多,说明他极其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的祖国。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掀起了一片思潮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还要去挖掘文本的思想价值,不能忽视了标点符号的价值和作用,抓住标点的留白,引导学生思考,大胆想象,感悟创新就这样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四、填补情节处的留白,推断想象加深认知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特有的情节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挖掘其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想象。有些文章,作者为了文章的结构考虑,概括性很强,于是就会将其中的某些情节省略掉,有的甚至会在一些关键的情节之处戛然而止,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可是小学生年龄较小,见识不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填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填补文本的情节留白,挖掘课文语言的不确定点,在文章的留白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在填补文章中的留白内容时,除了用文字的形式,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说话或者小练笔的形式来补充文章中的留白内容。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认识和感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白杨》一文时,写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写的比较概括“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老师可以适当点拨,究竟哪儿需要,学生马上兴奋起来了——大戈壁需要它,学校需要它,城市绿化需要它等,然后我们就进行句子的训练。例如:学校需要它,它就在学校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城市绿化需要它,它就在学校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白杨树的认识,还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五、结尾的留白,调动思维激发兴趣

优秀的文章往往会让人感觉言已尽而意未尽,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要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独创思维。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结尾写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一家的生活多么贫穷,丈夫为了一家人,每天得在风浪里出生入死,桑娜每天从早忙到晚,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桑娜还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他们一家的生活会怎么样呢?然后叫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文章,有的学生自言自语地说,啊,这下怎么办?他们一家该怎么过啊?他们一定会更苦吧?他们该怎样度过难关呢?一系列的问题在脑子里闪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孩子那金子般的心也得到了升华。此时的留白,引起读者对省略部分作符合逻辑的想象,以此来扩充内容,完成创造,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留白艺术,通过文本的“留白”、教师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

作者:朱明媚 单位:单位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