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历史教学范文

大历史教学全文(5篇)

大历史教学

第1篇:大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物理;研究;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利用常见的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模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在讨论中强化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发源于美国,后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逐渐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自从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改进已经逐步完善与成熟。通过案例教学来比较和学习各种实际案例的经验,进而总结出相关知识的一般规律和结论,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鼓励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总结得出案例表达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和总结知识。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将理论只是转化为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建立《大学物理》案例教学库

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教学库,是将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首要步骤。为贴切教学需要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案例的挑选和编写中必须按照典型性、适用性、贴切性的原则,紧密联系《大学物理》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理论进行案例的挑选和编写,充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学案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学物理》案例教学库,进而为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大学物理》教研机制

第一,准备恰当的教学案例。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基础环节就是准备科学恰当的案例。教师根据《大学物理》教学的需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也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材料了解和思考教学案例,进而通过图书、网络等工具来充分理解教学案例及相关问题,在熟悉教学案例后,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整理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一般在学生对教学案例经过思考和研究之后,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讨论小组分别配备有小组长和秘书来分别负责教学案例的讨论和记录,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分别就教学案例阐述自身的观点,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分享、补充和归纳教学案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此外,《大学物理》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等方式引导和开拓大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关系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模拟的电场线以及其特点,并通过电通量的含义和关系式等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高斯定理是以高等数学的基本工具来阐述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条数(或电通量)的组织下进入班级案例的讨论。

第三,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在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中之重为学生在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对案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进一步开拓思维,通过老师的解析形成新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班级案例综合讨论的方向和结果。例如,在讲解光学部分的等厚干涉时,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牛顿环试验以及劈尖干涉试验,通过试验体会和分析等厚干涉的特点以及干涉图样的不同之处,进一步通过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为教师的理论教学积累了充足的背景知识。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教学阶段。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教学的归纳、评价和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观点进行归纳和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引出正确的理论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知自身思维的不足之处,还在讨论和教师的评价中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散,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要提高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的效果,大学物理教师不但要精心准备案例材料,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完善案例教学的应用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鸣宇,李慧.对大学物理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及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辛旺.物理科研对大学物理教学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

第2篇:大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路径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的主体、目标群体、教育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呈现出新的特色。电大教师在新的特色下面临着新的教学管理挑战,因此,电大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素质,开辟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路径。

一、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

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全面渗透与融合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教育需求的革新来源于社会各个行业在网络发展下的革新[2],促成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赋予电大网络教育的新使命和新特点。网络教育就是要借助计算机设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模式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或者纯粹的互联网学习模式,而是两种学习模式互相结合的产物[3]。近年来电大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人教育方式,先后创设引进了开放教育和奥鹏教育等新形式,拓展办学渠道,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为很多成人创造了就读名牌大学的机会。网络教育为电大教育赋予了新的活力,新的特色。

(一)开放的目标群体

网络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目标群体的全开放式,几乎不受任何传统教育因素的约束。它改变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方式,即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后才能录取的方式。学习者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得规定课程学分后,即可取得相应文凭,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公平理念,是教育资源效率与公平合理配置的科学化体现。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性、互动性和高效率,既能够发挥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也能够实现对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的最大化设计和满足。网络教育通过网络集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通道式的排列组合,学生不再受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主体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再也不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面的教学形式。网络教育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按照教学安排,将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整合在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注册学号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或手机终端上在线学习,可以克服工学矛盾,随时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和考试任务,同时可以与教师就学习问题在线答疑,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督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中教育提供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克服了单向教学沟通局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关系中供求双方的高效互动,并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便利化和快捷化。

(三)共享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实现,通过网络教育,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对一切人敞开了大门,实际就是优势教育资源在教育分配中的均衡,在网络教育推动下,很多教育资源逐渐向普通社会公众开放,并通过教育过程实现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具有节省硬件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不需要大量教师、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教育硬件配套设施前提下,大大节省了学校的办学成本,使教育公平的具体实现更加可能。在这种模式下,电大教育可以整合各种优势教育资源,以开放教育为平台,引入全国著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让想获取优势教育资源的学生就近入学和学习,获得名校的学历和文凭。

二、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网络教育在颠覆电大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同时,也给电大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大趋势,电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教育服务能力才能适应这种趋势。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公平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高效率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教育公平化得以贯彻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主控权。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丰富、方式更便捷,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信息技术化则是电大教师适应这种理念的重要表现。电大教育的开放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育发展对电大是重大的机遇,更是重大的挑战。电大教师必须树立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教育观,对信息技术社会下人才素质结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质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充分考虑网络教育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信息化。

(二)教学技能的改进

网络教育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电大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简单的教学手段,更要掌握教育的信息技术技能。电大教师既要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和提供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网络课程,也要能够通过对网络互动平台技能的掌握,与受教育者远程互动,以实现在信息技术平台硬件基础上对教育知识构成等软件资源的分享。同时,电大教师也要积极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动态,对于网络精品课程、慕课等先进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习,并能够在充分领悟的前提下进行运用。

(三)角色定位的转换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源泉。现在,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源,教师与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的咨询者、道路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育中的主角,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教师也由教材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的开发者,要在充分了解目标学生群体的特征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将信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满足目标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电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掌握从哪里学、怎样学的技能,帮助他们高效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的探索与整理,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四)教学模式的转型

教学模式的转型取决于社会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一般有固定的硬件设施和相对封闭的软件资源,往往是“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比较僵硬地实现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网络教育采用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没有固定的硬件设施,教育软件资源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网络教育背景下,教育资源不仅仅具有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也具有知识传授的个性化特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者,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并实现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多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

(五)师生关系的改观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相对固定和封闭。在网络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具有高度开放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元化的扩展。教师必须通过网络技术,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被接受,学生真正回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局面,自主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口号。

三、电大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

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产物,是教育资源效率和公平科学化配置的重要载体。在现实教育情况下,单纯套用最前沿的技术而抛弃原有的教学平台和授课方式是不可行的[4]。积极适应网络教育发展的最新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对电大教师未来教育范式转变的重要要求。教师是任何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化应用的网络教育中也是如此,因此,网络教学的应用程度与电大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探求电大教师在网络教学管理中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更加关键。

(一)树立多元教育理念

网络教育模式中,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角色承担更加多元化,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为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要素,学习过程指导、教学过程合作、网络教育产品开发等为辅助要素的多角色集合。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角色的教育理念,既要精练基本的教育知识,也要提升教育技能,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师要强化教学的适应性和专业性意识,为广大学员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辅导、课堂教育及网络培训,最大限度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另外,电大教育涉及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还涉及满足多种社会需求的技能培训,因此电大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接受教育和知识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执教理念。

(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知识更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不断更新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发展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继续教育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冲击下变成现实,对于采用互联网教学的教师来说,应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在不断锐减老化,“五年不换教案”已经成为历史。“终身教育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任何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教师则更为重要,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面。”[5]教师要通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塑造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两大平台,在加强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同时,加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教育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政府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

(三)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冲击着社会上众多的传统行业,更是为各行各业提升层次带来了机遇与希望。网络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并将传统教学推向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首先,学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工作。学校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基本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并通过考核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其次,重点培养教学骨干,通过先进教学典型的示范,提高广大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并提高培训质量。最后,设计培训专题模块,实现理论和技能传授与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在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上实现无缝对接。

(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相对的固定性和封闭性导致教育体制僵化,建立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现为“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6],要适应这一新变化,首先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通过网络进行引导、指导、辅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其次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自动化管理。开发教学管理软件和平台,自动处理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作业、考试、学籍管理等事务,实现管理全程信息化和自助化。再次,是交流平台的多样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方式如聊天室、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教师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也能及时获得解答,有助于个体化学习[7]。

(五)健全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推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励广大教师投身网络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运用网络实时统计教师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评价与监控,建立融合教学、互动等过程,教师、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维护者等多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勤罚懒,建立起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电大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推动电大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育会为更多人所接受,教学管理的研究会更加深入。通过树立多元教育理念等多项优化策略的推动,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服务于大众的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的网络教育系统将会逐渐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力.新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及实施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33—37.

[2]郭,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183—184.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4.

[4]周珺,陈东.全媒体环境下成人网络教育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1—84.

[5]张宏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37—39.

[6]李亿豪.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第3篇:大历史教学范文

1.加强创新型“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的构建

创新型“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指的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一种工作机制。其中,“一体化”主要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统一等多个方面。为构建起“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起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形成党委与行政共同决策、行政部门全权负责组织与管理的一项教育工作体系;其二,建立党政干部及两课教师为主的思政工作队伍,将其蕴含的思政教育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其三,连接学校与学生家庭,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2.建立创新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思路

2.1改进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

高等院校应加大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除配备充足的思政教师外,还需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实现考试办法的改进。此外,为顺利建设精品课程,高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思政教师展开全面培养。

2.2全面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与学生教育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才能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采取职务聘任、职前培训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2.3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

在做好学校内部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达到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思政教育,加大教育载体的创新力度,同时持续改进当前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工程。

2.4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具备高水平思政素质的基础便是拥有一个健康且强有力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工作小组,将大学生的心理普查建档、咨询及辅导等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高校还应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5实行科学的思想品德考评机制

为加强并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学校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思想品德考评机制,通过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科学、公正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及表现展开量化评分。加分鼓励表现良好且德行优秀的学生,而对于表现不好且品德低劣的学生,给予减分及纪律处分的惩罚。除此之外,还应倡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及评价,通过签订自律等协议,达到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及法纪观念的教育目的。

2.6大力开展扶贫励志工作

考虑到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因而在实际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出现,在引导并教育学生的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心与帮助。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学校就需要帮助其申请国家助学基金,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项奖学金,给予经济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定的建立;同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简单劳动而获得一定的补助,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2.7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近些年来,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项难题。因此,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在降低学生就业期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积极鼓励学生接受基层就业机会。

3.加大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中,思政教育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定期集中培训新任职的辅导员及教师,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进修机会,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其次,完善思政教师的职务评聘制度,明确各项评聘的条件;其三,根据一定的比例标准,设立其专项思政教育经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其四,学校应当成立思政教育研讨会等研究机构,将其教育科研、工作咨询与指导等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第4篇:大历史教学范文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2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第5篇:大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班课改革;合堂大班课改革

前言

当前,席卷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课题:改革不适应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制定一套与之适应的考核改革模式至关重要。在聚焦小班课教改的同时,如何关注合堂大班、破解教改中“不全面、不平衡”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在合堂大班教学中,同步改革考核评价学生

(一)小班“刚性”改革向大班“弹性”延伸我校大学物理教改组十多年来以小班为对象,在全方位、“刚性”多元化实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纸质提问[1]、课后练习、复习小结、写小论文”各教学环节[2-4]中,同步考核学生主动性、参与度、完成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注意如何个性化、人性化评价,成果已获山西省2018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坚持课堂讨论以“稳恒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求解磁场对称分布的载流导线磁场”为例,在要求学生预习以及教师引出定理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首先,以10名学生为一组,分组讨论求解磁感应强度的步骤,分析半径为R均匀无限长载流圆柱体(电流I顺轴线向上,均匀分布在横截面)内外的磁场分布。为此,教师预先指定成绩中等偏上、对物理感兴趣、态度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或班干部为讨论主持人,主持人任务是记录,引导每一位同学发言、讨论,避免偏离主题并维持秩序。鉴于大班课人数多,因此小组讨论主持人的选择非常重要。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巡回在各小组之间,必要时可回答学生遇到的难题,顺势引导学生思路向深度、广度发展,点到为止,并鼓励一些不太活跃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

(三)同步考核与评价课堂讨论结束,教师收阅小组讨论记录,从中了解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注意前后对比与变化,但不在意学生间的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彰显个性。最后,由教师点评课堂讨论:(1)先回答学生讨论中的典型问题;(2)给参与讨论的学生评定成绩。对在讨论中有个人主见的学生“大加赞扬”,对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充分肯定。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堂大班课分组讨论的设计、组织与成绩评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预先做好选题、分组及确定小组长,必要时需对小组长提前培训;(2)巡视中注意反差大的两类学生;(3)因涉及人数多,强调凝聚讨论话题,防止学生跑题或闲谈;(4)掌控好讨论时间;(5)多次评定,保证成绩评定的公平合理,反映学生真实情况。

(五)课前小组讨论课堂小组讨论有时提前在课前进行,上课时以各小组代表汇报的形式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有意以点名形式来了解学生课前讨论情况。

(六)“弹性”实施“纸质提问”针对小班课实行的“纸质提问”,鉴于大班课人数多,因此“弹性”实施“纸质提问”。学生若对某些内容有疑惑,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当面提出或怯于当面提出,可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批改作业时会选择性的批注、回答,并根据提出问题的质量与数量,给出成绩评定。

二、创新考试命题类型

(一)设计“考什么”的题型,引导达成“学什么”的目标利用学生“怎么考、怎么学”的心态,我们每学期在期末试题的命题上下足功夫,不断探索、完善、创新“考理解、考方法、考应用、考能力、考视野”。

(二)多举措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我们所编著的与教材[5,6]配套的习题册中有意设置了少量错误答案,并且提前给学生“报警”不要一味依赖答案,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多思考;同时在每年的期末试题中坚持设计1个小题(占3分)属无解或无法解,意在引导学生在“怎么考、怎么学”中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合堂大班与小班期末成绩对比表1列出的数据是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期末考试中一个含3个自然班(16030141、16030142、16030142)的大合堂班与一个实验班(小班)卷面每道题得分比较。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发现:(1)小班卷面均分要高于合堂大班;(2)有部分题目【附录】如第一题概念与理解的1、2、4、9、10小题,合堂大班中部分班级的得分率接近或远高于小班;(3)第二题分析与计算中的5小题,合堂大班中16030141班的得分率接近小班。总之,在教、学、考同步教改中聚焦小班的同时,要关注合堂大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艳,刘兴来,胡俊丽,等.大学物理教学中师生一对一问答的实践与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3,(2):49-50.

[2]胡俊丽,张旭峰,刘兴来,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考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物理通报,2012,(08):26-27.

[3]胡俊丽,张旭峰,刘兴来,等.增大平时考核的大学物理教改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2,22(06):56-57.

[4]胡俊丽,刘兴来,马东旭,等.大学物理课程期末口试的实践与探索[J].物理通报2015,(10):15-16.

[5]王建邦,张旭峰,杨军,等.大学物理学(第一卷:经典物理基础)[M].第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