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石雕刻技术范文

石雕刻技术全文(5篇)

石雕刻技术

第1篇:石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装饰纹样 造型原理 构成法则 艺术载体 应用形式

建筑装饰雕刻的吉祥纹样是民间美术中内容繁多的一个分支体系,要想了解并运用其精华,必须深入其中,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分析其形,研究其意,应用其魂。传统建筑装饰雕刻是吉祥纹样应用的主要手段,在建筑构件和室内家具、陈设上表现尤为突出。古代的能工巧匠用有限的工具在各种材质上进行雕刻,有木雕、砖雕、石雕、玉雕、象牙雕最普及的是在古民居的建筑构件上进行雕刻,如雀替上的木雕吉祥纹样、墙头的砖雕吉祥纹样、牌坊下抱鼓石的石雕吉祥纹样。如开封山陕甘会馆大殿外檐的东西次间上方,由二龙戏珠、莲花、桂花、莲蓬等组成木雕吉祥纹样。

一、建筑装饰中雕刻纹样的造型原理

(一)提炼净化,想象再造

“提炼净化,想象再造”是针对原有传统吉祥纹样的变革与创新。提炼净化既要大胆地删除繁琐的多余部分,又要细腻地提取精华部分;想象再造是对已提炼元素做进一步的剖析与延展,在提炼净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具体可以借助原图形已有的文化底蕴和特别的吉祥寓意,以及独特的造型进行全新的联想、幻象以及置换,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新的图形语言。如开封山陕甘会馆牌坊中间的抱鼓石,分别釆用浮雕技法雕刻着“苍龙行云”“丹凤朝阳”。

(二)空间制约,适形造型

“空间制约,适形造型”是传统装饰图形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形纹样自古以来一直被广泛运用,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常以镶嵌式的手法,依次嵌入主题图形、辅助图形。如开封山陕甘会馆照壁内檐西上方,由喜鹊、莲蓬、芦草组图“喜得连科”;一只鹭鸶、莲花和芦草组成“一路连科”砖雕纹样;在西厢房的北三间额枋之上,有组砖雕吉祥纹样“四海长春”,由长春花(月季花)、寓意根基牢固的盘石、象征四海的海波组图,寓意山河统一、社稷巩固、一派祥和、四海长春。

(三)打散重构,二次抽象

传统装饰图形的造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模拟与仿生,分解打散这种象形的造型,并运用平面构成中对称、重复、渐变、相似等手段,将这些规律与寓意创作出新的形式与秩序;依循纹样本身的形态和比例,重新规划出一种图形的秩序美,将图形元素点、线、面等形式添加到新的图形语言中,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新图形;还可以是与原纹样图形特征毫无关联的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图形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将相关和不相关的图形形式组织在一起,创造出新颖的、充满装饰韵味的全新艺术造型。

(四)异物同构,共生造型

“异物同构,共生造型”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互不相干的物象大胆的结合,有序地组合出一个新、奇、特的新造型。这种神秘的异物同构图形在中国举不胜举,如龙、凤纹样便是其中的典范。龙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龙角似鹿,龙嘴似鳄,龙掌似虎,龙爪似鹰,龙鳞似鱼,龙身似蛇。龙形历经千年的变化与传承,才形成了今天的形象,它已化身为中国的象征。开封山陕甘会馆更像是一个龙纹样的世界,随处可见龙纹样装饰。异物同构是一种理想化、浪漫化、象征化的造型方法,除了上述将两种或多种互不相干的物象大胆地组合成一种新图形的表现方法之外,还可以是两种或多种物象参与构图,但各自保持原有图形的完整性,用一种区别于异物同构的说法,叫做异物并立同构法。这种造型方法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雕刻艺术中吉祥纹样的应用非常多,如在西厢房雀替上,由葡萄、松鼠、白头翁组图“多子多寿”,白头翁嘴衔一枚葡萄,松鼠上下蹦跳;在东厢房次间的雀替上,由仙鹤、凤凰、神鹿、松树、梧桐树等组图的“与天同寿”等。

二、传统建筑装饰吉祥纹样的构成形式

(一)单独式

单独式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具象形或抽象形进行变异的图形构成方式。单独式图形周围基本上不配置其他图形,也没有被限制的外形。常用的单独式图形有植物、动物、人物等,还有自然中的日、月、山、河等,以及由各种文字变异而来的抽象图形,这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单独式图形。单独式图形在形式上极其灵活,在现代设计中很多个性鲜明的标志设计都是由灵活多样的单独式图形演化而来的。

(二)连续式

连续式图形是指将单独式纹样按照一定的骨架,进行规律或不规律的连续排列而形成的连续状图形。连续式图形分为带状连续式和面状连续式。带状连续式又称二方连续,是以单独式图形为个体重复排列而形成的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其骨架有多种,如散点式、接圆式、波浪式、折线式,以及综合式等。面状连续式图形不受外形的限制,可无限延长图形,基本骨架有散点式、连缀式、重叠式等,在结构布局上均衡稳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面状连续式图形在变化时,无论单位形如何变异,都不能影响其整体的秩序美感。如开封山陕甘会馆中有多处“福从天降”的木雕装饰纹样。

(三)适合式

适合式图形的构图必须适合特定的外形,因此,适合式图形大都受外形的限制,但这也正是适合式图形的魅力所在。它的外形多样,有方形、圆形、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几何图形;还有多种自然形,如梅花形、桃形、葫芦形等;还有人造形,如器具形、家具形、服装形等各种异形。丰富的外形为适合式图形的适形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从内部结构上可分为直立式、旋转式、辐射式、转换式、散点式等。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内,适合式纹样也随处可见。如在东西厢房的墙头上,每墙两组大狮子身上有一只小狮子嬉戏的“太师少师”纹样;在牌楼的抱鼓石上有一大一小两只猴子在松树间跳跃、皆以背部示人的“辈辈封侯”石雕。

(四)太极图式

太极图式又称阴阳鱼,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图。太极图在造型上展现了一种相互转化、对应统一的形式美。由太极图式还发展派生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所特有的S形构图。太极图式在民间又被通俗地称为“喜相逢”(通常是偶数,成双成对),运用时以“鸾凤和鸣”“龙凤呈祥”“四喜娃娃”“二龙戏珠”等形式出现。由太极图式延伸而来的二分对称式、四分对称式,以及“万”字形图式和回旋图式,都是由古老的太极图式发展而来。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内,照壁上的砖雕“二龙戏珠”就是太极图式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典范。

三、传统建筑装饰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从地面铺装到立面造型,小到家居陈设小件、家具,大到公共空间造型、建筑构件,随处可见传统装饰吉祥纹样的样子。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吉祥文字、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其内容依然是传统吉祥纹样中的福、禄、寿、喜、财五个方面;但从表现手段和应用材料上,传统吉祥纹样一直在进行创新。

(一)新的装饰手法的运用

传统装饰吉祥纹样种类繁多、形态繁复,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并不易于融入现代艺术设计风格。要想将传统吉祥纹样恰当地运用到现代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具备两点基本的设计素养:一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纹样有深刻的理解,二是对现代艺术设计元素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以传统吉祥纹样为原形,通过抽象、概括、提炼等手法,拆解、创造新的设计元素,再以不同的技术手段、装饰材料,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从而使设计更加丰满、新颖,更具有文化内涵。开封山陕甘会馆就是很好的实例,会馆牌楼彩绘,色泽艳丽、真实生动;建筑构件也都有吉祥纹样的身影,如抱鼓石上的石雕纹样,墙头上的砖雕纹样,雀替、房檐上的木雕纹样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吉祥纹样的装饰手法有很多,大到室内空间的各个界面,如立面的窗帘软装饰、地面的地毯和地砖拼花;小到室内陈设,如餐具、抱枕、靠垫、装饰画处处都可以展现吉祥主题。

(二)新的装饰材料的运用

传统建筑装饰的吉祥纹样同样适用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只是造型需要更为抽象、简洁,从而更符合现代人简约的审美观,因为具象、写实的造型已不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摒弃繁琐)。因此,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工艺、以新颖的材质使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更好地发挥价值。吉祥纹样介入现代室内设计,最典型的材料便是布艺,布艺沙发、靠垫、抱枕、窗帘、窗幔随处可见各类动植物纹样,以及文字纹样,装饰工艺有印花、提花、织绣等。在大型公共场所,如购物广场、商务会馆、高档酒店的大堂、电梯间、走廊多采用石材拼贴,组成多种多样的纹样图形,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纹样内容以花卉、植物变形居多,最直接的寓意表达多为“花开富贵”。室内空间立面装饰的种类繁多,有墙纸、布艺、肌理漆等,造型多采用动植物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雕刻艺术也不再是单一的木雕、石雕、砖雕,多以新型材料、现代工艺来展现,或是以传统工艺搭配其他装饰材料共同展现。如以“荣华富贵”为主题,镂雕的牡丹花卉纹样以往多采用木雕,而现代设计应用中多采用环保材料或树脂材料,以保证色彩丰富、艳丽饱满;或是以琉璃为材质,通过晶莹剔透的材料特点,凸显牡丹花卉纹样所寓意的“富贵”。结语中国是最早使用吉祥纹样做装饰图形的国家。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吉祥纹样题材丰富、应用广泛,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提供着重要的装饰信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装饰纹样的图形艺术提升了民众的审美水平,满足了人们祈福纳吉的心理需求。现代艺术设计应从传统装饰图形中汲取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吉祥纹样的“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现代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图形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6-77.

[2]李爱红.传统图形语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6-39,66-69.

[3]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10.

[4]罗友.浅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现代室内设计[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40.

[5]惠洁.从吉祥图案看中国传统文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9-122.

[6]汪丹.中国传统图案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6(2):23.

[7]徐永义.老字号益源庆的视觉设计思考[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2篇:石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雕刻艺术;家具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想要落实现代学徒制,就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借助教师与师傅的言传身教,有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一、行业背景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虽然接受了学生的定岗实习,但是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充分支持,这种模式没有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效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接受学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解决用工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定岗工作能力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比较重要。对学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符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

二、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分析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工作过程,以服务经济与促进产业发展为准则,学校方面要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以此来分析相关要求与对专业技能上的需求,明确合理的岗位能力结构,保证工作任务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构建出适宜的教学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构建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扩大师傅与徒弟之间的选择空间,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三、从职业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出发

通过对就业岗位进行调查,以此来确定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保证主干课程的准确与有效。学校方面可以组织教师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以此来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设计项目驱动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在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学校方面要与企业进行联合,结合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分析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保证职业标准的有效引入。其次,要制定出完善的课程标准,选择有效的设计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保证设计内容的完整性与项目性。最后,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学校教材,以此来保证课件等方面制作的有效性,加强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四、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实训基地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中要坚持从家具设计、制造以及雕刻工艺出发,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对学校来说,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训车间,建立相关的雕刻实训室,以此来保证设计与实训的效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影响下,也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交流与完善,将学生所设计出的成果转变为实际的产品。通过获取企业中的设备与技术支持,以此来提高实训的效果。可以说实现校企联合,也可以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为现代师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

五、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中,师傅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不仅要承担起技术师傅的重任,同时还要做好生活导师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师生情感,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学校中的教师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积极主动地向设计师与美术大师等学习,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校方面来说,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聘请一些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师需要与校外教师连接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课与评课等方法实现共同提高与发展。此外,也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等方法来引进优秀的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去。只有组建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满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大俊,肖晓,彭朝阳.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对现代学徒制的运用: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16-117.

[2]蔡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3):84-85.

第3篇:石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明显陵;石雕;装饰艺术

湖北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就是其中之一。明显陵相较于其他陵墓而言地理位置优越,参天古树,依山傍水,展现了楚文化气息。明显陵整体建筑造型呈“金瓶葫芦”状,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做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1]。陵墓的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寓意非凡,尤其是石雕艺术,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将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一、明显陵的基本情况

明显陵始建于1519年,虽已经历500多年岁月,但整体保存情况较为完好。由于其陵墓建造的特殊性,受到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陵墓还未被挖掘,神秘面纱还未被完全揭开,其也因此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明显陵2000年便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获得了世人的关注与赞誉。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陵特殊的人文历史背景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世人的眼光也逐渐投向与明显陵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雕刻艺术研究上,虽然现有的完整雕刻保留较少,但对此项目的研究在后续雕刻修复和历史文化传承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明显陵石雕装饰艺术的文化底蕴

说起楚文化就不得不提楚人,他们有着“狂放恣肆、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左传·昭公十二年》曰:“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人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开创了楚国八百年的磅礴基业[2]。楚人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淳朴风俗和巫术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曾在美学专著《美的历程》中提到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将其作为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楚文化的影响、成就与地位不言而喻。书中的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楚人浪漫的想象力。明显陵的石雕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明显陵石雕艺术在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下展现出楚人的浪漫恣肆之情,表达了独具特色的情绪与性格特征。其中,被广泛运用的祥云纹深受楚文化特征的影响,纹理精细夸张,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对明朝乃至后世石雕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明显陵石雕装饰艺术的精雕细琢

石雕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特征为材质坚硬、耐久,是永恒的象征。明显陵石雕以皇家园林的石雕为主,以建筑群的形式呈现,用石雕碑文记录功名。早期的石雕艺术十分古朴,技艺简单,以线刻为主,也有少许工匠采用隐刻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刻技艺逐渐成熟,建筑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石作装饰。从明显陵石雕柱身的轮廓上不难发现,其镌刻着动物、花草与人物,并且体现出工匠雕刻手法的流畅熟练,画面充满生命力。以下笔者从纹饰与石塑即平面与立体两个方面阐述明显陵石雕装饰艺术语言。

1.纹饰

明显陵石雕在纹饰题材上分为几种,按照当时雕刻的风格、样式及特点,生动细腻地刻画建筑物的纹饰及其细节[3]。如,祥云纹、龙纹、花草纹等(表1)纹饰体现出明代皇家陵园森严的等级。(1)祥云纹明显陵园内的建筑物基柱雕刻以祥云纹为主,其数目繁多、雕刻精美,纹饰栩栩如生、蓬勃向上,极具律动感。祥云纹有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寓意,给人积极、正面的观感。其雕刻刀法细腻遒劲,将汉白玉石雕刻得晶莹剔透,展现出我国古代工匠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传达出皇家陵墓的恢宏气势。同时,工匠巧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造像及其陪衬装饰与建筑结构巧妙统一,在彰显气势的同时又显得古朴、协调。(2)龙纹明显陵中将代表君权神威形象的龙作为重点刻画的对象,如,望柱、石栏杆、御道上都有各式各样的龙纹。其一,望柱(图1)。通过研究可知,常见的望柱柱头样式为二十四节气头、石榴头等,龙凤纹、云纹等传统纹饰的柱头亦较为常见,柱头形式丰富且风格独特。明显陵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望柱有石榴形式和龙纹形式,以龙纹为主。这里的龙为阳,强调祭天,以示天子皇权的特殊性质。其二,石作栏杆。石作栏杆常用在须弥座式的台基上,采用汉白玉石,多以龙纹、几何图形的线刻法装饰,简洁大方,并不着色,展现了皇家陵园典雅而雍容的气派。中部栏杆上排列着数条头向上仰的攀龙,表达“攀龙附凤”的寓意。望柱上的龙姿态张狂,爪子锋利且尖锐,鬣毛纷披,令人望之悚然,象征着皇权的高不可攀与至高无上。其三,御道。御道位于陵园殿宇的中轴线上,是台基与地坪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又被称为“丹陛石”,象征皇权。故而雕刻的图案题材多为腾龙纹,而祥云纹在其旁作为装饰,以示皇帝为真龙天子。御道的整体雕刻手法与石作栏杆略有不同,主要采用高浮雕,使龙活灵活现,更具威严。如,将龙安排在最显赫的中心位置,渲染力度与画面篇幅最为突出。画面整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刻画的是龙凤,具有社会稳定、和谐美好的寓意,龙凤在云海中腾飞,姿态矫健,四周散布着海水江崖纹。中部为独龙,彰显皇帝大权独揽的威严,雕工精彩至极。下部与两侧以卷草纹边框为修饰,亦如层层海浪,增添了壮阔的氛围。(3)花草纹花草纹的用途非常广泛,作为主纹、地纹、边饰角饰纹,多雕刻在琉璃影壁与御道上。这些花草纹十分讲究,如,海石榴纹在花类纹样中是权贵的象征,而牡丹纹的运用最为广泛。裬恩门内外两侧的琉璃影壁(图2)是砖雕与石雕艺术的完美结合。上部瓦檐在残存的青砖墙上依稀可见,琉璃坊木构件位于檐下,须弥座位于下部,其上绘有装饰线条。蟠枝琼花图案在绿色琉璃的正面,图样类如牡丹,花作为点缀,叶脉缠绕,以柱体为主,虽然墙体斑驳,但平添了萧瑟之美。在日光照射下,其倒影映于水中,景象可谓美轮美奂。牡丹早在唐代就有“富贵花”之称,宋人周敦颐也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历代将牡丹纹的寓意一脉相承,这也是其为历代王朝皇家陵园所用的重要原因。

2.石塑

(1)石像生。秦汉时期,石像生雕刻常见于帝王陵墓,而后世沿用此雕刻。文章研究的石像生位于明显陵中部,是建筑组群的一部分。石像生作为陵墓前仪卫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显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是皇家仪卫的缩影,共计12对,统称为石像生。明显陵的石像造型以具体事物为原型,配以精致细腻的雕工,整体形态似像非像,抽象性和写实性皆具,体现出雕刻艺术中技艺的松弛有度和虚实结合。前8对为动物石像,有狮子、大象等。在动物之中,狮子象征威严的力量,因此古人将其置于道路两旁,以示威严。第9对为武将,身披魁梧盔甲,威武雄壮,神情威严。第11对为文官,身着宽袖大袍,手拿进谏文书,神情平和且宁静。经历百年的风吹雨打,这里的石像生更显庄严与肃静,体现了造型上的装饰意味。(2)石狮。陵园内有许多石狮石雕,大多为母狮与小狮的组合。有的是母狮抱着小狮在石基上嬉戏玩耍,小狮则紧紧抱着母狮;有的是小狮在母狮左侧、中部、脚下玩闹。场画和谐温馨,体现了对繁育与女性的敬重之情,也表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大狮与小狮的搭配也表示出君与臣的关系——臣子要攀附、听命于君王,喻示皇权地位不可动摇。雄狮在石基上戏球,造型有暗示好事发生的寓意。狮身雕工精细,注重体现纹理,精准概括,造型自然,规格较大,雕刻手法多样,如,狮身脖子上的铃铛使用了线刻技法(图3)。从纹饰与造型的角度看,石基雕刻形式统一,以长方体的造型居多。整体造型具有简洁性、规整性,与须弥座雕刻有相似之处,中部有束腰,石基浮雕的两侧均为同类造型,有吉祥如意、日出东方的寓意,在展现皇家权威的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石狮子立于通往陵园正殿的走廊左右两侧,既有守护陵墓建筑与主人的功能,又有装饰的功能,彰显了权力和地位。明代石狮的整体造型圆浑壮硕、沉稳有力、雍容威严,这与明代社会的审美相一致。目前,遗存的明代石狮有不少在明显陵内。

四、明显陵石雕装饰艺术的“画外之韵”

古人常言“境生象外,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韵”[4]。明显陵石雕艺术将“画外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国人自古便倾向于内敛而隐晦的表达,借助动物的特征象征性地表现内心情感,抒发胸臆。石雕装饰艺术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作品“气韵生动”。气韵在明显陵石雕中是对皇家威严的整体展示,是工匠“澄怀观道”后的胸臆。首先,明显陵石雕整体造型采用了概括、夸张和变形的雕刻手法以达到装饰效果,如石像生与石狮子,以此增强仪卫的功能性。石像生反映着明初的政治与文化生活,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其以涓涓细流的姿态汇入中国雕刻艺术的长河。明朝在开展重大活动时,文武百官会列于仪式场地的两侧,其目的是彰显皇威。皇帝死后,亦会有石像生设置在陵前。石狮子与其石基座浑然一体,从侧面看以头部为中心点,以绷直的前腿与紧贴地面的臀部为两个支撑点,整个轮廓就像一个三角形,造型丰满,雕刻细腻,稳定中透露出力量与自信,是明朝自信与强大的写照,威武大气。工匠在雕刻时,先选择自然形态较为接近雕刻对象与较为完整的石材进行切割,以表现不同形态的造型,如平面、斜面、弧面、球体、不规则体等。之后使用不同的雕刻技巧创作并呈现雕刻作品,使石雕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艺术造型的磅礴之气。其次,明显陵中的石雕大多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在设计与选用雕刻方法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匠人在取材时考虑雕刻工艺和材质成分,确保石材色彩和外观较为自然,依托雕刻主题做出取舍,在雕刻中充分利用固有轮廓和纹路,使自然痕迹和人为雕刻和谐统一,让创作所得的工艺品达到浑然天成的雕刻目的。匠人在雕刻与绘画中体现楚文化的气韵,无论是线条勾勒还是神态刻画都惟妙惟肖。工匠在充分展现雕刻技艺的同时凸显造型的气韵,既要保障人物神态、轮廓等造型元素的和谐关系,又要展现出雕刻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气韵具有多重意味,不局限于客观对象的意象造型,从而使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大大提升。匠人依据现实选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写意性,将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充分融合,继而优化雕刻效果。

五、结语

文物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脉和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具有突出的意义,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明显陵建筑雕刻中的石雕装饰艺术由于其特殊性而蕴含深刻的古代皇权观念,展现出具有皇权意味的石雕装饰艺术手法与形式。如,大量运用祥云纹和龙纹象征皇权,使明显陵中的石雕规格提升,焕发出动人的艺术光彩。这些石雕从侧面体现出明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演变,值得人们仔细探讨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显陵建制艺术中的尊重自然[J].华中建筑,2007(10):166-168.

[2]刘满中.明显陵设计与建造中的楚文化因素探议[J].美术观察,2015(4):123-124.

[3]郝雁清.九襄石牌坊石雕纹饰艺术初探[J].西部皮革,2018,40(12):3.

第4篇:石雕刻技术范文

巴林石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精美礼品,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集约化生产的巴林石雕刻业,偏离了巴林石本来的特性,被人们雕刻后,几乎所有的雕刻作品都雷同。我们不妨到市场看一看,每个经营巴林石的店面,所有的印章钮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观赏性,其他的巴林石雕件寓意雷同,佛教和功名利禄成了永久的主题,使得巴林石雕庸俗化、功利化,白白浪费了巴林石那日益减少的珍贵资源,令人惋惜,令人痛惜。

巴林石雕刻品位低下的原因

1.专员雕刻师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随着巴林石雕刻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巴林石雕刻队伍的不断壮大,同时也出现了多数的操刀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不知艺术创造为何事,只是凭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一点点雕技,依葫芦画瓢,自然无艺术品味可言。

2.部分雕刻师过度追逐经济效益。一些从事雕刻工作多年的石雕艺人,被市场冲昏了头脑,在艺术上不思进取,只顾多出产品,多卖些钱,从而大量的简单地重复着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不但丢掉了自己原创的东西,也丢掉了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作品了无新意,全无刀工和章法,失去了灵气,所雕刻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在形象还是在技法上都显得浑浊死气,缺乏品位。

3.民间老雕刻师墨守陈规。创作的态度虽然严肃端正,平时也讲究精雕细刻的艺人,由于思想陈旧保守,不肯吸收新的经验和素材,一味地固守传统技法,闭门造车,表现手法单调乏味,题材陈旧,虽然称之为“作品”,但艺术品位难上档次,难出精品。

改变巴林石雕刻品位策略

1.提高巴林石雕刻队伍素质。要在整体上改变巴林石雕刻艺术品位低下的状况,有赖于在雕刻队伍中下功夫,改弦易辙,要从雕刻艺人的文化上下苦工,向他们打开艺术创作之门,端正艺术学习创作态度,用新的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不再用简单的复制方法搞创作,要冲破传统的禁锢,用新技法表现新题材,新意境,不断有新的精品现世。

2.充分挖掘资深雕刻艺人融入新生雕刻领域。这些年来在多种的艺术门类上,巴林石雕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立于雕刻艺术之林,都仰仗了为数不多但能将全部心血付诸于新作品的一批老中青艺人。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深知艺术创作的“三昧”,不仅将传统的技艺发挥淋漓尽致,而且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我们不但要把传统的文化底蕴带到新的作品中去,也要把新鲜的事物溶入到作品里。即出题材之新,技法之新,更出立意之新,赋予作品强烈的时代感,使其作品既有传统之美又有时代之新。一件精美之作,是综合地运用了各种的雕刻技法,充分展示了色泽的变换,竭力追求意境的雕刻作品,在创作观念和艺术格调上都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予以赋巴林石以生命,能使巴林石焕发出青春。

第5篇:石雕刻技术范文

一、寿山石雕创作体会

我从事寿山石雕刻不经意间已有二十多个春秋,这期间有成功、有喜悦、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汗水、是辛苦、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长期的实践探索.既积累了雕刻经验.也尝试了一些创新,对寿山石雕刻创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由心生.意在刀先

大凡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养是要有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有真诚、朴实的心态,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寿山石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宝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田黄还是老岭,对待每一块石头都要有敬意,怀着这种心态去考量石头,构思作品。既要对其硬度、纹理有准确判断,又要由表及里看出石头基本色彩及其变化趋向。寿山石堪称"一石一世界",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相石审石过程是创作的关键环节,平常行内"一相抵九工"的说法就是指这一环节,真正了解石头是作品成功的根本.所以雕刻家首先应是鉴赏家,慧眼识珠:还得是伯乐,要有洞察力.看透石头的预期模样.?要当好医生,去毛病:当好化妆师,锦上添花......这些角色做到位,一件作品就已成功了大半。历代雕刻大师都高度重视相石环节.林清卿大师有言:"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这说明相石立意要解决石材斑驳、瑕疵、裂痕等问题,”掩拙扬俏",追求完美。我在创作实践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思考揣摩上.有时一块石头思考好几年都下不了刀,有时打泥稿、甚至打石稿,用于反复思考、启发灵感.一旦思考成熟,制作过程便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了。

(二)工不厌精、天道酬勤

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寿山石雕刻艺术永恒的追求.一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原因无非两点:温润的质地、精湛的工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石材没有好工相称,则无完美可言。精美的工艺是人们欣赏的主要目标。"石不能言最可人".雕刻家需要赋予原石’‘最可人"的面貌,靠的就是工艺。工艺精益求精需要耐心和毅力,刀耕二十多年的经验体会到.精工之路没有捷径、无巧可取。还要具备"四心":静心、细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俗话说"慢工出巧匠".石雕又是一门"只减不增"的技术,每一刀都要明确、肯定、有力,柔美,流畅,一旦失误即无回天之术。运刀当如古诗遣词.要做到多一刀太多,少一刀太少,恰如其分。如果说天赋是一个寿山石雕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的话,那么勤奋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三)师古不泥、勇于创新

师古与创新是任何一门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法古训浩如烟海,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和财富。师古是必修课、基础课.一定要学透彻、练扎实。需要注意的是,师古与泥古看似一字之差,但这层窗户纸很多石雕艺人勤奋一生都捅不破。无论圆雕、浮雕.还是薄意,前人留下了海量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参考的样本.但盲目模仿者甚众,推陈出新者凤毛麟角。于是满大街的《十八罗汉》、《指曰高升》、《踏雪寻梅》.....这真的是一种悲哀。一件经典作品往往是石头特质与大师构思.制作浑然天成的,后人雕刻成千上万件.终究是临摹而已,更有甚者十几年如一日雕刻同一题材.生没有自家面貌。我在创作实践中也曾有这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一块石头上手,习惯性的考虑传统题材。但即便是传统题材,也要刻出新意,如《卧薪尝胆》、《琴》等作品,赋予作品文化内涵、现代元素.....让作品讲故事,让观者有思考.回味无穷。题材创新我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特别注重观察生活细节、人物,于是近在身边的老鞋匠、小村姑、和蔼的母亲、可爱的孩童、包子铺、剃头摊儿......都成为我创作的模特和蓝本。作品再现生活,与时俱进.极富现代气息.打破了人们对寿山石雕刻的传统认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作品问世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带来一些荣誉和认可,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在这一题材领域的自家面貌,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四)石以载道、大美至简

无论何种艺术,呈现的面貌是"相",但真正决定作品艺术品位和价值的.是理、是"道",而"道"不可能脱离作品存在,人们常说"形神兼备","形"即"相"."神"即’‘道“。这是个"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辩证问题。如同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件寿山石雕的精品,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原因是作品本身引起了欣赏者的共鸣,共鸣点也许是题材内容,也许是精湛工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雕刻家,赋予作品精神、文化内涵,辅以上乘工艺.便是实现共鸣的途径.这种寻找、实现共鸣的过程便是寿山石雕的创作之"道”!寿山石雕作品尽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的可以把玩,但还是在视觉艺术范畴,也就必定契合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回顾和研究古人前辈的作品就能清晰地显现这-规律。我们看到.寿山石雕最初简单、质朴、粗犷.用于日用、祭祀、随葬,而后逐渐为人欣赏、喜好、收藏,工艺的发馳是曰趋完議湛。尤其近半个世纪,工艺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与现代難进步、收藏市场繁荣的社会发展大环境有关。沿着这-聽看现在、看将来.在工艺水平几近极致的今天.金字塔的底部已经十分厚实,位处塔尖的寿山石雕的精品,工艺技术已退居其次,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思想、是文化.是回归简约.以最简单的刀法线条.表__祖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近些年创作逐渐明确了方向。

二、寿山石雕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寿山石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数量之多.市场之大是空前的.由于资源有限.这种繁荣也许是绝后的,这也引紐午多有识之士的隐忧。如何理性看待这种繁荣,保住市场.让这-古老艺术能够长久.理性.良性地发展下去,是摆在现代石雕人面細-个严峻课题。

(-)轴碰艺术随状与隐忧

1、泥古之风不竭,品味不局、作品雷同,缺乏精品寿山石雕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非常迅速,作品的精细程度与几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技术上的进步并没有带来品味的提升.表现在作品面貌上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人们看到的还是几十年前的题材。古人提出"石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种提法是总结归纳现象,也是正确的.问题是现代的雕刻者困在这一古训里,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很难看到有新意的作品。品味不高.题材内容雷同,很多作品一模一样,寿山石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却被雕成千篇一的模样,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2、资源曰见枯竭.社会化规模生产,浪费严重社会化分工细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寿山石雕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石雕艺人过去单打独斗,各个工序全能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有的干脆流水作业,盲目追求产量不仅使得质量品位下降,更严重的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众所周知,寿山石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而且不可再生.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加工,各个矿洞都已幵采殆尽.尤其近十年收藏热.引发了寿山石大规模、掠夺性地开挖,将军洞、二号矿等等几十个名贵品种矿藏已经绝迹.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3、行业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缺乏行业规范和理论提升近年来,寿山石的开采、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交易市场也规模庞大,这本来是好事。但由于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约束、规范,使得各个环节都没有有效的、理性的控制机制,一个自发的、盲目扩张的市场,在缺乏有效规范的大环境下,膨胀越快,隐患越多.风险越大。近些年来收藏市场这种迅速膨胀继而很快萧条的例子不胜枚举。文化提升也是寿山石雕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关于寿山石文化的典籍就少得可怜,现在市场大好的背景下,却仍然没有得到改观,这需要有识之士重视寿山石文化.需要广大寿山石刻家们共同努力。

(二)寿山石雕的出路与前景

寿山石雕有着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有数以万计的从业队伍.有遍布全国的流通市场、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雕刻家,有着千百万寿山石文化喜爱者,寿山石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上述所列问题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文化和市场走上长久且良性发展的道路。

1、借鉴传统古法,坚定创新之路创新是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寿山石文化的千年底蕴、传统雕刻技法绝不是发展的桎梏,而是珍贵的财富和营养.我们可以吃传统的的奶长大,但我们终究要成长为有个性、有自我的独立的人。所以我主张"尊重传统、继承古法、借古幵今、勇于创新。“这是寿山石文化实现长久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

2、提升文化品位,提倡精品意识长期以来.寿山石在我国玉石界尤其是印石方面形成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寿山石文化也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基础,提高寿山石文化品位应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对寿山石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统工艺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氛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寿山石文化,让更多人喜爱寿山石;三是提倡精品意识,产量服从质量,摒弃工业化流水线规模生产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把寿山石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出精品。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