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一个圆柱形水桶精选(九篇)

第1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易错点一、空间几何的概念

例1 下列命题:①底面是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②棱长相等的直四棱柱是正方体;③有两条侧棱都垂直于底面一边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④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为( )。

(A)4 (B)1 (C)2 (D)3

错解:C。③④是正确的。

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概念理解不透。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

解:命题①是假命题,底面是矩形但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平行六面体仍为斜平行六面体;命题②是假命题,底面是菱形,且底面边长与侧棱长都相等的直四棱柱不是正方体;命题③也是假命题,有两条侧棱都垂直于底面一边,不一定侧棱垂直于底面;④是正确的,因为对角线相等,可得出平行六面体的对角面是矩形,从而得到侧棱与底面垂直。

易错点二、直观图的掌握

图1

例2 图1所示的为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ABCO,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的坐标为(2,2),则在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正方形的直观图中,顶点B′到x′轴的距离为。

错解:因为斜二侧画法告诉我们“横不变”,“纵减半”,又原来点B到x轴的距离为1,所以顶点B′到x′轴的距离为1。

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斜二侧画法的规则掌握不牢固。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O′x′轴和O′y′轴,两轴交于点O′,使∠x′O′y′=45°;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或平行于y′轴的线段;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解:点B′到x′轴的距离等于点A′到x′轴的距离d,而O′A′=12OA=1,∠C′O′A′=45°,所以d=22O′A′=22。

易错点三、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3 图2为某四棱柱的俯视图,画出它的三视图(假定已知高)。

图2

错解:可以是图3。

图3

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画三视图时,分不清什么时候画虚线,什么时候画实线,主视图中看不到的轮廓画成了实线。

解:正确作图应是图4。

图4

易错点四、对几何体的考虑不周全

例4 有一张边长分别为10cm和20cm的矩形铁皮,现要用它裹成一个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则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错解:以1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底面周长,以2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的高,则底面的半径r=102π,则圆柱的体积V=Sh=π×(102π)2×20=500π(cm3)。

分析:由于考虑不周,而漏掉了一种情况。实际上矩形铁皮的那个边都可以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其余一个边则作为圆柱的高,所以应分两种情况。

解:由题意可知,应分两种情况:以1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底面周长,以2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的高,则底面的半径r=102π,所以圆柱的体积V=Sh=πr2h=π×(102π)2×20=500π(cm3)。以2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底面周长,以10cm的边作为没有底面的圆柱形铁桶的高,则底面的半径r=202π=10π,

第2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学习方法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1.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方法

数学课本身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中文字、图片所给出的信息,深入思考信息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找出解题思路,并能谈出理由.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新授简单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两道分数应用题:①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2/5,倒出了多少千克?②一桶水倒出了2/5正好倒出20千克,这通水重多少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道题,然后再出示例1: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40%,倒出了多少千克?例2:一桶水倒出了40%,正好倒出了20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因为例1与例2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40%)转化为分数2/5,因此,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两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我在教学时采用与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这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为学法,使学法与教法默契配合,以致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探求规律,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气氛,教师就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时的组织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3.激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第3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田野里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已凋落得差不多了,零零星星的几朵也在微风中摇摇晃晃,似乎摇摇欲坠,更增添了几分情趣。田野里一棵一棵的小苗秧,颜色脆生生的,似乎是娇嫩的婴儿,整齐地躺在田里等待着长大的那一天。而卷心菜、牛心菜、甜菜等形象各异的“大个儿”,大大咧咧的,里里外外包上好几层,十分随意却浑然天成,色泽质朴而又阳光。至于青菜、葱、生菜等农作物也充满了生机,肥肥嫩嫩的,健壮得令人啧啧赞叹。

询问外婆春夏季节的农活,她想了想说:“其实也很少,无非是除杂草、浇水等,最近嘛,还有搬棉花秧,也就这么多了。”所谓搬棉花秧,就是把原本生长在苗塘里的小苗搬到田野了去自由生长。

这时,我注意到门口那个奇怪的农具。平时所见的农具只有斜凿、钉钯、镰刀、铁?、铁锹等,这个却从来没见过。它个头不大,约大半米长,上面有个横把手,把手上的两点向下延伸开两条细柱子,上面还有一根弯的杆子。

经过询问这才知道这个就是用来搬运棉花苗秧的钵子桶。(钵子:圆柱形器具)为了亲自尝试,我提着此农具来到了田地里。田地布满了一排一排的空的圆柱,似乎是被抽走了。

我用力吧桶往泥土里摁,再使劲提出来,果真泥土嵌在了桶中,地上露出了一个圆柱形的缺口。正当我欣喜时又发愁了,怎么把卡在这个空圆柱中的泥土“拿”出来呢?不“拿”出来克怎么搬苗?而且还得是完整的?

还是外婆亲自出马了。只见她选中一块松弛的土地,用脚用脚把桶往下摁,只见刚才卡在桶里的泥土渐渐渐渐地显露出来了。假设这里有小苗儿,就可以在田中打个洞,再搬进去。

第4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

教材8-10页内容

教学图标:

1、通过实践活动的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区别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了解推导过程。

2、通过把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

重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公式的应用。

教具学具:

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和圆柱形教具一套。

一、创造情境:

1、以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在很早以前,有位年轻美貌的公主一胎生下了两个儿子,全家乐坏了,眼看要满月了,喝喜酒了,还没有给孩子起到名字,全家人急坏了,就赶紧召开了全家紧急会议,根据孩子的长相外貌特征商量决定,大儿子叫圆柱、小儿子圆锥。

(1)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复习什么体积?什么叫容积?

(3)体积和容积的单位。

(4)让学生拿出大小不同的圆柱进行测量。

二、研究探讨进行实际操作:

1、回顾知识,帮助学习深化

A、提问:圆柱由那些图形成的?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高有关)

演示1、进行演示推导过程(出示长方体和圆柱教具

用长方体和圆柱比较)

(长方体的长是圆柱底面圆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

演示2、将圆柱分成若干等给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讨论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圆柱中的圆面就接近长方形,圆柱也就接近长方体,转化后和原来的圆柱比较,底面积不变,高不变,形状变了……

2、通过演示讨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或 V=3.14×r2xh

3、完成课本练一练1、2题

三、反馈练习

1、速算比赛,求圆柱的体积?

(1)r=2cm, h=5cm

(2)d=16dm,h=0.8dm

(3)c=12.56dm,h=5cm

2、数学屋

(1)圆柱形的钢材,底面直径为12cm,高5cm,这种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周长是31.4cm,高30cm。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总结课堂:

第5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直观中产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教学“圆柱知识的综合应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几位同学到小明家里玩,爷爷要在园子里浇花,拿了一只水桶让小明去提水。小明和同学提水回来后,爷爷问大家:“你们知道水桶和油桶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吗?”学生有的回答说:“水桶做成圆柱形的,提起来方便。”有的回答说:“油桶做成圆柱形,盖封住,把它横放好滚动,便于装卸。”“爷爷认为他们的回答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没说出来。”说完,教师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做。通过解题,大家领悟到:用同样面积的铁皮做容器,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大得多,原来水桶做成圆柱形,既省材料,又得到最大的容量。

再如,在教学“认钟表”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本班小朋友周六一天的生活录像,录像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电视、睡觉六部分。然后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请学生们讨论这位同学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生活体验,主动探索,很顺利地认识了整时,掌握了认钟表的基本技能,也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自悟自得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而是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自悟自得。

下面,我们来看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张绍华老师在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的教学实录。

出示准备题:小亮把630毫升果汁倒入7个同样容量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教师指名学生口答)

师:因为杯子同样大小,求每个杯子的容量,只要把630毫升果汁平均分成7份就可以了。

师(出示课本例题,略):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吧?与刚才这道题相比,复杂在哪里?

生1:这题有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而前面一题中只有一种杯子。

师:是啊,6个是小杯,1个是大杯,7个杯子的容量不一样,这720毫升果汁该怎么分呢?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思考,解题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生2: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了3个小杯。

师:为什么要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呢?

生3:原来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不同的,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每杯果汁的容量相等,问题就好解决了。

师:分析得真好!我们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了3个小杯,也就是假设这些杯子都是――小杯(板书:假设都是小杯),这样每杯的容量就相等了,题目也就变得很容易解答了。

通过课例,我们发现张老师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既有同中辨异,更有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感悟策略的本质内容:只要把题目中两种不同的量,通过假设转化成同一种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而这正是学生对假设策略本质内容的提炼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和积累理性的数学思考经验与感悟的过程。

三、贴近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深化感悟

不同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如果照书本上的思考方法教学,学生肯定感到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便于学生接受。“小方和妈妈去商场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小方的妈妈看中了一个开水壶,价格是97元,他带了165元,该怎么付钱更快?”

我们通过课例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本中的概念、算理、公式等通过图片、图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无需教师过多的言语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第6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亲意识的一些体会:

1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3 教师要积极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 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用削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一样高 ”,有的说“ 一样粗 ”,有的说“ 圆柱去掉很多变成了“圆锥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桶,圆锥桶、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 1/3 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桶的水往圆柱桶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桶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3。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筒的水往空圆锥桶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1/3。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7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姓名: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1.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这样的统计图叫作(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已知总数量,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各部分数量,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回顾2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

)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知识点1

看懂扇形统计图并经行简单分析

1、下面是新街生态园三种蔬菜种植面积的扇形统计图.

(1)已知草莓园的面积是126平方米,三种蔬菜的总面积是

平方米.

(2)黄瓜园的面积是

平方米,西红柿比草莓少

第2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它有(

)条高。

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锥只有(

)条高。

回顾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Ch=rdh=(

)。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1个底面的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S表=S侧+2S底=2xrh+2πr2

课堂讲解20~25min

知识点1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典例1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1米,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了10周。

(1)

压路机前进了多少米?

(2)滚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压过的路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典例2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宽15米直径是0.8米。这台压路机行驶一段距离后,前轮压过的路面有12平方米。这台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了几周?

知识点2

应用圆柱表面积解决常规问题

典例3

一个圆柱地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地底面积是多少?

当堂测试:

1.

填一填,算一算。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地2倍,高变为原来的一半,它的侧面积(

(2)一根长为12分米的圆木,底面半径为2分米,把它锯成6段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3)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7.5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围成(

)种圆柱形纸筒,这些圆柱形纸筒的(

)相等。

(4)如果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8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5)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张长为18.84厘米、宽为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两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长是1.5米。它每滚一周能压多大面积的路面?如果它滚20周,那么它压路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的高是6厘米,如果它的高变为10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56平方厘米。现在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一根2米长的圆柱体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横截面直径为10厘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6.把4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的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4个小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长1米横截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形木头浮在水面上。小明发现它露出水面的部分

正好是一半,求出这根木头与水接触的面积。

8、如图,这顶帽子的帽顶部分是圆柱形,用花布做的,帽沿部分是一个圆环,也是用同样花布做的,已知帽顶的半径、高和帽沿宽都是1分米,那么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9.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0.把一张铁皮按图中阴影部分剪料,正好能制成一只铁皮油桶,求这只油桶的表面积?

上学期知识回顾

1、五年级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00人,没有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5人。达标率是多少?

2、育才小学同学去年植树350棵,死了5棵,后来又补种50棵,全部成活。育才小学去年植树成活率是多少?

3、花生仁的出油率为40%,用600千克的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油600千克,需花生仁多少千克?

4、计算:25%+

14×5.8+3.2÷4

78×15+87.5%×9-4÷117

25×713+40%×613

2

x+40%

x=7.2

117×(3-2

x)=2.4×117

25-23

x=13

5、学校投资3.5万元修建了实验室,比计划节约了0.5万元。实际投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第8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受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但复习课的研究和教学却显得有些薄弱,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进一步明确复习课的意义和掌握复习课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意义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通常把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拆分成若干个单元,再拆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分课时组织教学。例如把“分数”分成“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四个部分,其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分为“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课时教学,这样不仅因课时新的信息量较少且单一,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小学生有效的学习,而且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衔接,前后照应,承上启下有序的编排也顺应了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努力让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掌握知识的弊端。实施新课程之后,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材编排了单元“整理和复习”和期末“总复习”的教学内容,课题本身明确提出整理和复习两项教学要求,即通过整理,让学生系统地从知识整体的高度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复习,一是夯实基础,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二是查漏补缺,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因教师教学的疏漏或者因其他干扰而造成的掌握知识的缺陷,在复习中,用再次获得的学习机会弥补;三是将在课时教学中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使知识横成块、竖成线,让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随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而具备自己的特点。根据复习课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复习课侧重于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这就决定了复习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经过不断地摸索探讨,潜心研究,总结出“整理和复习”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此提供给各位同行,并希望在教学中给予验证。

(一)引入复习

在复习课中,教学内容都是大部分学生在分单元、分课时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学目的是将分散学习的内容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到整体的高度。因此“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引入也有别于新授课教学的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旧知铺垫、导入新课,侧重于根据某个知识板块中最基础、最重点的内容作为“整理和复习”的引入内容。例如,“圆柱”以“由上下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立体图形”这一圆柱的本质属性为引入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用分数解决问题”以分数的意义引出单位“1”的概念,将分数问题的三种基本类型进行整理;“多边形的面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引入内容,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在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指向明确、设计合理的引入复习具备三项功能:一是紧扣知识板块中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发生;二是巩固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是知识延伸发展的依据,如正确的确定单位“1”是正确解决分数问题的前提条件;三是设计合理的引入方式,这样能够促进教学发展的有序性,增强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也有美的享受。

(二)整理复习

在“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系统整理是帮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数学知识上升到整体高度,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引入复习的前提下,整理就是将某一个知识板块的全部知识点,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下面就是“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和体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采用不同方式的整理。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在引入复习时唤起记忆,进一步明确在某一个知识系统中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并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为学生整体地建构认知结构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为培养他们形成数学能力夯实了知识基础。

(三)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整理和复习”课的主体,就是将在整理复习中进一步掌握的知识点经过归纳与整理,设计成具体的练习题,使学生经过练习,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的程度,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步骤,形成技能技巧。练习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⒈基础练习

为了增强学生的识记与理解,系统复习首先要注重夯实基础,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围绕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设计练习题。例如“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练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基本问题的练习。

通过基础练习,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掌握问题的特征,并能应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

⒉综合练习

针对小学数学分单元、分课时学习的特点,“整理和复习”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将学生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归纳整理设计成具有一定综合程度的练习题,使学生通过综合练习,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一是要将某一个知识整体中的知识点综合成具体的练习题;二是习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在新课的教学中知识的盲点,注意查漏补缺;三是综合练习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复习时,围绕以上三点设计的综合练习为: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①一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容积)。②做一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表面积)。③做一节圆柱形的铁皮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侧面积)。④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m3,是求它的(体积)。⑤知道(长宽高)可以求长方体的体积。⑥等体积等高的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 ),等体积等底的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⑦做一个长28cm宽9cm高37cm这样的购物纸袋需要多少纸板?(28×9+28×37×2+37×9×2 cm3)。

(2)判断。正确的在( )内打“√” ,错误的打“×”。①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6倍。(×)。②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缩小到原来的?高扩大到原来的9倍,它的体积不变。(√)。③因为求体积与求容积的计算公式相同,所以物体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④一个正方体与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⒊发展练习

第9篇:一个圆柱形水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数学是一门神圣而又智慧的学科,对人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对数学知识进行探讨研究并有重大贡献的人不乏其数,它与我国古玄学也有着重大渊源。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包容性特征极为契合。那么对于处在小学阶段刚起步的孩子而言,如何让这位抽象且高冷的学科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呢?最主要的四字真经“化繁为简”,即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具体还原数学本质,寓教与生活之中。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新一轮带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练习设计则是促进数学走向新高度的动力之一。

镜头切向当前真实的课堂练习中,目前的数学作业里,无论是教材,抑或相关教辅资料,存在着大量单一、杂乱、重复机械的练习作业,部分教师则直接用这些练习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种随意性一方面让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体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后内心缺乏真正成功的喜悦,无法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效率的低下,情感态度的偏差,让学生们内心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那种又爱又恨的苦楚,让曾经身为学生的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出多元化的且赋予数学以生命力的练习则成为数学学科的救赎之道。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从教学目标出发

所谓的针对性,就是要求练习的设计或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做到有的放矢,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最典型的是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解决问题后期,找到“单位1”并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俨然成为关键,也是分数解决问题的重难点。教师即可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单位1”并且判断是已知还是未知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专题比较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如:我在一节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李大爷家养鸡400只,养的鸭只数是鸡的■,求鸭的只数是多少?

②李大爷家养鸡400只,养的鸡只数是鸭的■求鸭的只数是多少?

③李大爷家养鸡400只,养的鸭只数比鸡多■,求鸭的只数是多少?

④李大爷家养鸡400只,养的鸡只数比鸭少■,求鸭的只数是多少?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班级授课的大机制下,同一个知识点,由同一个教师讲述,六十名学生会有六十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的练习需求和情感回馈。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包容这个事实,还要求在练习的设计上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练习题的层次和坡度,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为他们设计引路的“基础题”,又要为基础好的学生安排体现思维拓展的“能力提升题”。我们班有位基础较差的“捣蛋鬼”,无论每次提什么问题他都要举手,站起来却答不来,之后我专门设计一部分简单的课堂练习,并和“捣蛋鬼们”约定好,会的摇手,不会的只举手,这部分学生后来进步很大,做人也变得自信。

三、练习的设计要有示范性,全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问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和总结知识的规律,还应设计一系列的典型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的体系。例如,在对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复习课上,我们可先设计这样一组基础题。

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半径为10分米,高20分米。

①给这个水桶加个箍,求箍的长度是求什么?

②求这个水桶的占地面积,是求什么?

③给这个水桶刷层漆,是求什么?

④求这个水桶装水的体积,相当于求什么?

紧接着,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另外一组题目:

一根圆柱形的木头,半径为10分米,高20分米。

①将这根木头横着放,滚动一周,求滚动面积。

②将这根木头削成最大的圆锥体,求该圆锥体积。

③削掉部分占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④沿着底面直径切割圆柱,表面积增加多少?

⑤沿着圆柱底面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多少?

像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练习设计被开发和解决后,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会更全面、更彻底。

四、练习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

学生的天玩,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是他们天然的导师。在枯燥无味的数学练习中加入有趣的设计,学生必当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减法”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孩子们充当“小大人”去超市帮忙购物,从列清单―做预算的过程中进行加减的计算,遇到小数问题则引导先化小数为整数再计算。这样的方式,不仅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融合了这一单元的数学知识技能,同时,让孩子们感悟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五、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提高全员的参与度

在关注练习设计趣味性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注重练习实体的开放性。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知识”后,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设计包装蛋糕的所需纸盒的面积大小及相应的装饰彩带所需要的长度,团队合作的快乐和实物教学的效应远比单纯让学生去计算一个圆柱表面积来的多。另外,练习的设计亦可扩大主体参与的范围。例如,学生可以在学完新知和进行适宜的练习后,不同的孩子各自出题,家长也可参与探讨,每周出一题,由教师帮助学生收集、梳理、制定复习卷,并写上作者名。学生能从这些练习中感受练习与自我生命的融合,更加愿意去完成这些挑战。这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转化学生对练习的情感态度,出现“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积极姿态。

总之,精心设计的练习是拉近学生与客观学科知识距离的帮手,更是教师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求提前做好对教材、对学生的相关教研工作,重视自身教师素养的提高,重视身边的素材积累,充分发动多元化主体的力量参与到练习设计中。如此,当孩子们再一次遇见数学练习时,脸上便会多一些欣喜和兴趣才好。

【参考文献】

[1]付旭东.小学教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和应用探讨[J].小学教学研究,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