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精选(九篇)

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

第1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第2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关注细节描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关注动作描写,用动作、行为展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进行的描写。茅盾说过“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说明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逼真的动作描写可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

利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所谓“关键性的动作”就是指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例如:学生习作《学游泳》中“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大喊‘我要回家’”。其中“两腿发软”、“紧紧抱住”、“两腿夹住”,这些都属于关键性的动作,这些动作真实地表现小朋友刚学游泳时胆小害怕的心理。

2、动作要连贯。对于人物在完成某件事时,我们可以用大的动作进行概括,也可以用许多具体连贯的小动作进行描述。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我们要将大的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细小的动作进行描写。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部分,作者将“买”这一大的动作分解成“走”“探”“攀”“缩”等动作过程,这些小的动作将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的艰难与努力情景描写出来,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倘若仅用一句“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来概述,就看不出父亲的艰难与努力,父亲慈爱的形象就表现不出来,文章感人的力量就大打折扣。

二、关注语言描写,用语言表达人物心声

古人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能直接表现他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品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往往能使读者“闻其声见其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母亲知道真相前的描写:“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与后来知道真相后:“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的!’”这两次截然不同的语言,形象地透露出在母亲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有钱没钱,准确形象地刻画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本质特征。

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人物的语言特点,让人物说他自己能说、该说的话,不能什么人都说相同风格的话。例如: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时,一位农村妇女绝对说不出类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她只能说出类似“只有好好读书,多认识些字,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出苦力的生活,过上好日子”的话等,这才符合她的身份及文化层次。

三、关注外貌描写,用外貌体现人物个性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神情、容貌、肖像、衣着、身材等的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可以体现他的气质与精神状态。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笑容、眼神与外貌特征。然而,一些同学一写老师便是戴眼镜,一写母亲便是两鬓斑白,搬用套话,千人一面,毫无特点,留给读者只是笼统的印象,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写出人物独特的地方,这样才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阿累《一面》中对于鲁迅的外貌描写,“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鲁迅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的精神品质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塑造了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战士形象。

四、关注心理描写,用心理反映人物精神状态

心理描写是把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心里想的、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它是对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所思所想,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心事,表白他的快乐或悲愁、昂扬或颓废、希望或失望,这样的描写有利于读者直接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一段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它讽刺了德国人的霸道与蛮横侵略,写出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也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法国语言及法国的热爱之情。

五、关注环境描写,用环境烘托渲染人物

第3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一、肖像描写,展示风貌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并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对“星期五”的肖像描写:“他四肢结实,但并不粗大,个子很高,处处长得都很匀称,年纪看来大约有二十六岁。他五官生得很端正,没有那种狰狞可怕的样子,脸上带着一种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又具有欧洲人的和蔼可亲;头发长而且黑,略带褐色,然而又不像巴西人、弗吉尼亚人和其他美洲土人那样褐黄得难看,却是一种爽朗的橄榄色,看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脸是圆圆的,胖胖的,鼻子很小,但又不像黑人那样扁,一张嘴的样子也很好,嘴唇很薄,牙齿生得很整齐,白得同象牙一样。”

这段肖像描写,首先概述了“星期五”的四肢、五官的大体样子,然后抓住“星期五”头发的颜色、牙齿整齐洁白等特征对其进行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肖像描写不要求写人物的全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要选取能够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身份地位、展现人物内在气质和独特心理、符合人物性格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第二,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有需要才写,而不能每写一人就必须写这个人的肖像。

【活学活用】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外公(爷爷)的外貌。

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写,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语言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如施耐庵《水浒传》中: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厮恁么粗鲁,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鲁?”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鲁,却是什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

这段文字对宋江、李逵与戴宗的语言和态度的描写截然不同。李逵是破产农民,坦率直露,表里如一,不知变通;戴宗是西院押牢节级,出口“官人”“仁兄”符合其身份、经历,用“犯上”威吓李逵,也表现出他素以“上等人”自居的口吻和贵贱尊卑的等级观念。

语言描写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练、生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可使人物逼真传神,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二是人物语言能推动情节发展。

【活学活用】

以上节选的《水浒传》文段中的语言描写独具个性。请你设计一个场面,侧重描写人物的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

三、动作描写,透露心态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体现,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神态。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如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果真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你看,“坐”“笑”“焚”“操”这些动作描写充分透露出诸葛亮在司马懿临城时泰然自若、临危不惧的心理。童子一“捧”一“执”的镇定,百姓“洒扫”的沉稳,进一步烘托出“空城计”导演孔明的“波澜不惊”的心态。

再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渔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渔叉扎进正好在那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渔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渔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这里运用细致的笔调,使人物的动作行为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渔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老头儿的伟力、气魄和智慧。

描写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可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学活用】

罗贯中和海明威笔下的动作描写很好地凸现出人物心理。请你运用这种技法描写一位老年人,突出“爱”的主题。

四、心理描写,丰满形象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在众多的写作手法中,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

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这段心理描写,突出了祥子买车后的激动心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力车夫梦想的卑微和生活的辛酸,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刻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活学活用】

期中考试结束了,一向名列前茅的你考砸了,班主任找你谈话。请描写你走出老师办公室的心理活动。

五、细节描写,凸显特色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的典型情节、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细微的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举止、心理活动中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们注意,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如果把事件的主要情节比作树干的话,那么细节就是枝叶,它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在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时,只有挑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有意义的细节,才能写出特色。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景物细节描写: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息,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寄予深刻的内涵,烘托人物的心情。一是自然景物描写:“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象征着苏维埃春天的到来。二是社会环境描写:“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这些描写表明保尔急着在病愈后去参加劳动,为恢复苏维埃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文段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活学活用】

情境:雨天,你走在放学的路上,路过一座花坛……

要求:细腻描写景物;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行文中,注意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融合。

【自我介绍】

曾止戈,就读于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曾在校担任默深文学社文学部部长,两次参加全国作文新奥赛分获一、二等奖,多篇作品在《中国妇女报》《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报》《青少年日记》《疯狂作文》《作文与考试》《少年写作》《高中生》《作文之友》等报刊上发表。

妈妈是一名语文老师,从小就要我写日记,将每天发生过的事情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本子越写越多,最后竟然在我的小书桌上占领了一席之地。我的作文水平就在那几年突飞猛进。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用写作表露心迹。不要忘记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文字。它可以是日积月累心中积淀酝酿而成的一段话,也可以是有感生情而引发的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这些都是你心中通过见闻所浓缩起来的作文灵感。我喜欢积累身边的素材,因为那些才是最真实最贴切的故事浓缩起来的现实。

千万别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当你不知如何下笔时,应抓住关键点,运用发散性思维把你所联想到的东西依次散开,这样就会豁然开朗,最后理清思路,一气呵成。

文字像是首钢琴曲,它亲切悦耳,沁人心脾,激发我写作的原始欲望,冥冥中灵感便在笔端流淌。我热爱文学因为它能带给我希望。

【多彩人物】

缘分这东西,真好。我们不仅在一个班,而且还是同桌。你如灿烂的阳光,让我的天空蔚蓝高远。

――551班 袁 箩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有梦的青年,会为自己追求的东西奋斗。

――551班 陈钦志

我知道美丽会老去,生命之外还有生命;知道风里有诗句,感谢遇见你。

――548班 马 慧

我眼中的你,年华美丽,盛开如诗。

――550班 许仕杰

第4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写作人物描写静动态描写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描写的内容。

一、细描与白描

1.细描。细描是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进行浓笔涂抹,细描是文章的血肉。可以说,没有精湛的细描,就不会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文章的真实感。大文豪鲁迅说过,描写人物最好写他的眼睛。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情景就采用了细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正是这个细描,写出了父亲的艰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先前买酒时,付钱时得意洋洋地“排”出九文大钱,而到后来却“摸”。这些细描,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而又迂腐穷酸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2.白描。白描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比如,《孔乙己》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里未加任何夸张、渲染,可是一个饱受欺凌的旧知识份子孔乙己的形象却鲜活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二、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常用的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常用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种衬托,描写出罗敷无与伦比的惊人之美,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

正面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有:(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2)心理描写,即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进行的描写。(3)行动描写,即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4)语言描写。精美的语言,优美的语言能使文章增色许多。那么,怎样描写语言,运用语言呢?首先,引用风趣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作文升格的一大诀窍。合理而巧妙地运用风趣语言,能够化生硬为生动,变平常为非常。幽默的语言如夏天的凉风能使人清爽;幽默的语言是山间的清泉,令人心旷神怡;幽默的语言可以打开尘封的记忆,使人敞开心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比拟句,“他的学问多得挤掉了头发”。调侃式的,一位老师说:“如果坐在后面说话的同学都能像前面玩手机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中间睡觉的同学了”。这样的语言都能给文章增添色彩。再比如,这样的打油诗:“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觉,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天开眼,与作业再见”。这首反映课业负担繁重的打油诗,幽默中透着一股辛酸,令人耳目一新。其次,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修辞能使语言优美,还能突出主旨,优化结构。比如,“我们用心灵呼唤友谊,让友谊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友谊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友谊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火炉,让友谊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这段排比、比喻句,尽情呕歌了友谊。四个句子条理通畅,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增添了气势。再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第四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灵活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很优美,读这样的语言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再次,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既能增强表达效果,又能展示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比如,“荷花映日的六月,我彷徨于河边。我不愿沉迷于李清照‘冷冷清清’的凄凉,也不愿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沧桑,更不愿‘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泪流满面……”这段文字优美,但不雕琢,句式灵活多样,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流畅悦耳。再比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地轻轻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这段文字引用这些名人诗句,不仅使文章语言优美,增强了表达效果,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三、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比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段文字优美,描绘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动态描写是指以动来写静,或用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描写。比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奔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动态描写,淋漓尽致,仿佛读者看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可分为两类:

1.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如前文“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中的那两段文字。

第5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人物描写 作文教学 技巧与方法 创新研究

写人的作文,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写人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记事文章,记事文侧重于写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生的详细过程,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内容;写人的文章则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人物是主要描写的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步骤与方法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外貌描写:描写人物的外貌就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二、生动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写人千姿百态、仪态万千

什么是动作细节描写呢?动作细节描写是指对能够展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动作,包括一些不经意的细微动作。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小举动,却能一针见血得使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作家刘真就曾这样说:“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部分决定的。”一个出色的作家之所以能让笔下的人物彰显个性本色并能给读者留下持久的印象,是他们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来描摹人物,用精妙的雕刀塑造多姿的形象。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大师的著作里真是俯拾皆是。著名的明清小说家吴敬梓在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用一个“攥”字和一个“缩”字不仅成功刻画出胡屠户嗜钱如命,唯利是图的性格,也能让我们揣测出这一形象当时的复杂心情。就这样胡屠户这一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三、动作细节描写,既要真实贴切,又要言简意赅

动作细节描写要真实可信,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并高于现实生活。动作细节描写完全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的,因此要精挑选那些最能体现主旨和人物特有品质的动作,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加以描写。作文就要从真实生活细节中取材,书写现实。因此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动作细节描写时一定要能够精确、逼真地反映现实中的人事特征。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并非真的发生过,但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用动作细节描写人时,要能把握人物特有的个性特征,并非不加选择的全部描绘,洋洋洒洒不着边际。人物个性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也不尽相同。鉴于动作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凸显主题特殊的作用,我们在用词句对人物进行刻画时务必反复推敲以传其神韵。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细小的动作镌刻于纸,铭刻于心。

四、动作细节描写的提高要训练得法

使学生扎实掌握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写作中熟练运用,只是靠观察生活和品读有关写人的经典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让他们灵活巧妙地正确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想写好细节描写少不了平时的深厚积累,多读勤思是主要的途径。教师要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的细节,让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悟成为细节描写的泉源。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小情节浓墨重彩,于细微处见精神。梅里尔的教学理论指出:只有向学习者提供辅导并且遵循从扶到放、逐渐独立的原则,尝试应用才能收到实效。教师通过专题训练授之以技法,给学生提供细节描写训练的平台,通过有梯度的训练,为学生的独立写作做好铺垫。进行有关精当动词地填(选)词训练,反复推敲用哪一个动词更贴切、更巧妙。

参考文献:

第6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文学形象;翻译;叙事学;语用学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不容忽视。叙事学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叙事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叙事结构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蔡之国,2005,p.31-32)。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或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描写或在私下描写。但每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的特征颇为重要,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因知识匮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价值判断系统有问题,难以避免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的怀疑。

例如,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汉译英中,作者吴敬梓对范进岳父胡屠户的描写用了一系列身势符号动词,译作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例(1)语境:作者在“范进中举”一段文字里对其岳父胡屠户的描写:(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原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译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几处动作语言是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胡屠户嘴里说着要把银子送给范进,但实际行动是一听范进说不要,他就立刻把刚刚伸出去的紧握着的拳头缩了回来,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想让范进把银子拿去。可是真正的意图是掩盖着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罗念生,2004,p.58-63)。译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几个动宾结构,勾勒出胡屠户原本不想把钱送给范进,而又要假装出送给的那个样子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几个动词用得非常贴切。仅仅运用一些动作语言就把胡屠户的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人物关系也变得非常清晰。译者保留了与原作者的相同叙述手法,不让内心活动在字面上有任何显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给译文读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帮助与实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期待选择词汇: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揣摩原作的语用用意,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从原语作者隐含意图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深层含义,再把深层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即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再结合语境假设来理解译语,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节、事件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均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翻译

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铺之以语言。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因为人与社会及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自身矛盾,都无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来。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变化,如喜、怒、哀、乐、犹豫、惊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写极为重要。通过对话和行动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实、传神、感染力强,能让读者很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作家们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围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

翻译是把原语转换成母语的活动,其语用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人们交际时的话语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发话人(speaker)怎样设法表达其“言外之意”,受话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发话人的“弦外之音”?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衔接和连贯均可实现。这种连贯性其实就是读者尽力使文本中的内容连贯的一种文本重构活动,这种重构行为又涉及读者本人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语用学理论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

汉语语用学理论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钱冠连,2002,p.131-134)。根据智力干涉原理,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下面对李白《静夜思》译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对动态对等翻译的解释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

译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译)

译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译,1990,p.86)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其意蕴却深长,令人神往。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孤身远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离恍惚的情绪。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意流畅,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浓浓乡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万千思绪。它写了月,月总令人思乡思亲;它说到霜,显得凄凉;它写了抬头看月,低头思乡,显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译文1)保留其隐含义“thoughtsofmyhome”,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淡淡的离愁或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天涯孤客在明净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怀,也符合英诗的表达习惯,易于接受。

译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现。将隐含变为明示,结果使诗中意境转淡。

译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个动词,分别统领每行诗句的含义,语句简洁明了。其中descry是个正式用语,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与descry的相同之处是侧重于动态的描写。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两个动词共同译出诗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两者都常用于静态描写,这四个词译出了原诗蕴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译出了借助月光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委婉曲折,韵味悠长。译文3)凭借着浅显的文字却清晰地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译出了常年寓居他乡之人的真切感受,达到了译诗与原诗的近似,再现出原诗的风格,令人读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此例的译者是位外国译者,对诗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国内译者的程度,推导出话语隐含意义的能力也逊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达到语用等值。可见,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熊学亮,1999,p.122)。动态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作者的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译语接受者的正确理解为准。原文是作者交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它面对的是原文读者,而译文面对的是译文读者。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

例(4)语境: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无场景,最终将失去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来描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当苔丝从野外过节欢乐的场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仅有一支光线暗淡的蜡烛,女主人公觉得一切都变了,但她的心仍牵挂着外面让人愉悦的节日气氛。原文运用了混合式手法,将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写苔丝的心理活动时,就把景物描写“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细节描写,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动描写whatastep紧紧地结合起来,把苔丝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苔丝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了感彩,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状态。

作家常常就是这样突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涵义。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译者运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测出描写词语里的隐含意义,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将“whatastep”译成“真是天上人间了”,显得自然、具体。这一夸张手法抓住在特定环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真实可信,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体现在译文中。如果将其译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更无法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因为人物的真情实感未能表达出来,心理活动没得到体现,人物形象也就逊色得多。所以,译者应根据文学语言的特点,借助于语境,灵活地选词择句,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在原文语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显示译者的再创作功力。

第7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小学

人物描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描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描绘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来反映文章的主旨。好的人物描写通常可以做到让读者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使得整篇记叙文所描绘的场景跃然纸上。而人物描写作为最基础的一种描法,在小学就着手对学生进行锻炼,无疑会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人物的描写总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人物品格特征、人物所具备技能的特征、人物所常有的情绪的特征、人物日常性格的特征、人物外貌的特征。从这几方面可以很好的将一个人描绘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从写作的培养方面以下四点尤为重要。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是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而外貌描写可以从人物的气质、相貌、衣着、身材等为突破口,在写外貌的时候可以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来写。配合修辞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二、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等等。小学生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训练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人物会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不仅教授了学生怎么去描写人物,同时也教会了他们社会中的一些看不到的规则。通过语言的描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情感展现在纸上。

三、人物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自身修养。动作的方向取决于思想的方向。而从一些日常的动作描写中更是能体现出人的生活环境。《少年闰土》中闰土在田地里插獾的动作描写就极为经典。通过“刺”“捏”“熟练的刺去”等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常年生活在乡下与田地相伴的勇敢的机智的闰土。

四、人物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从来都是最精彩也是最难以处理的。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物所有隐藏起来的品质。在讲授心理描写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互动,让两个学生互相猜彼此的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写下来。最后对比出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真实想法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心理活动会收到影响,从而使人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方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通过人物的描写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身边的人,从生活中取材,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失为一种提升记叙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吉.论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要素[J].考试周刊,2006(08).

第8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3-03[作者简介]赵海燕,浙江省宁波市戎徐小学教师。

常规阅读课的机械枯燥和公开教学的华丽登场,成为学生语文世界里两道极不协调的风景。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学定教”这四个字。作为一名有着整整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本以为凭着经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临如何实现“以学定教”这个话题时,笔者才发现自己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二部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十二条规定:“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思路;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建议中提到了“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这是阅读得以呼吸的“土壤”。品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理解、回忆和表达,缺一不可。那么,语言特色“品”什么,该如何“品”呢?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在品味文本语言特色方面的教学心路历程。本课共安排了三个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不同的是,作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截然不同:《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一文,侧重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侧重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则侧重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这三个片段,把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那么,每一个片段我们要带领学生“品”什么?如何去“品”呢?在这一课的设计过程中,因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不同,笔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试图找到撬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寻求品读语言特色的最佳途径。

一、设计一:以阅读为核心――教教材

主问题: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描写小嘎子表现的句子。

1.研读赛前:“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从“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研读赛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想想嘎子在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3.研读赛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比赛的结果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案例反思]

这一设计是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进行的。“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为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小嘎子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懂得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强调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字里行间穿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解读。这样做的不足是学生缺少自主体验和语言实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这样描写的好处,教学也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教教材”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集体无意识”――重点突出,但缺乏落实,没有突破。这也是语文课高时低效的原因所在。

二、设计二:以任务为核心――用教材教

1.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吗?老师的建议是――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文章。自由朗读第一个片段,画出表现主人公小嘎子的词语。你们能用这些词语写几句描写小嘎子的话吗?并说一说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嘎子。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小嘎子的呢?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一把小钥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小胖墩的语句有哪些?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二把小钥匙――抓住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请同学们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用了怎样的构思方法来塑造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你看过的电视情节或读过的书中有这种构思吗?例如大家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三叠式构思”――同样的情节重复出现几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刻画人物的形象。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三把小钥匙――用“三叠式”突出人物特点。

6.内化应用。现在就请你运用老师教给你的描写人物的三把钥匙打开你写自己文章的思维之门。请你想象一下,如果让小嘎子和小胖墩再赛一次,场面会怎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原来一个片段一节课的框架,将前两个片段整合在一节课内,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笔。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既让学生品读感悟,又让学生亲自“试水”,学以致用,设计独具匠心,很有实效性。但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所有描写人物的方法,虽然学习面扩大了,但学生很难真正深入领悟到某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在练笔部分,由于描写人物的方法较多,学生并没有将其全部消化吸收,很难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最重要的是,学生只是刻意地模仿在课堂上梳理出来的方法,并不真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语言特色的品味由于目的性过强,反而失去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任务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如何站在学生阅读的起点,让学生真正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呢?

三、设计三:以言语实践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品味文本语言特色――连续动作的描写

1.你知道人物描写都要描写哪些方面吗?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小胖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圈出描写小胖墩动作的词(跳、退、闪、脱、叉)。在一句话中用连续出现的几个动作就可以写出小胖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试着做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这一连串动作虽然简单,但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动作的连续性和速度。

2.文中还有一段话,描写的是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场面,动作描写紧张有趣,下面请大家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动作的词语,自由练习,要注意读出动作的速度。

小结:小嘎子和小胖墩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摔跤的一连串动作,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小胖墩的机警敏捷、争强好胜、沉不住气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比不同文本语言特色――特写动作的描写

1.自由朗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填写学习单:次序头的动作手的动作心理1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2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3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恐费了灯油2.动作表演,突显文本语言特色。现在,老师就来扮演一下这位严监生,同学们当导演,指导老师的动作,同时请同学们客串一下其他角色。

(1)(伸手的动作特别有力)对吗?(不对,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动作不可能那么有力,应该很虚弱)老师重新做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伸出两个手指),学生一起接读大侄子的问话。

(2)老师做第二个动作(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为什么严监生这样做?(因为大侄子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心里很着急)学生接读二侄子的问话。

(3)老师做第三个动作(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学生齐读奶妈说的话。

3.为什么严监生只有这几个动作?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刚才这两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虽然都是进行动作描写,但却有明显的不同。你发现了吗?(小嘎子是连续动作描写,严监生是特写动作描写)都是动作描写,作者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方式?连续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机警敏捷的小嘎子,特写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奄奄一息、吝啬的严监生,这就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

(三)应用文本语言特色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今天我们读了别人的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创作出自己有个性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师有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视频,大家在观看时要注意猪八戒的一举一动,用一两个简单的动词记录下来。看完之后,请大家写一写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看谁描写得最有趣。

[案例反思]

同样是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不同的是,本节课教师关注到了学生自己读书所不能及之处,紧紧抓住连续动作和特写动作的描写,采取对比赏读的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的描写所表达效果的截然不同。对于文本语言特点的品味,教师采用读一读、圈一圈、填一填、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当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生动,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鲜明且深刻的认识。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变得具体可行,有的放矢,实现了一课一得。同时文本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出来,充分发挥了文本欣赏经典、品味经典、学习经典的引领作用。品味语言特色,要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把握学生阅读的拐点,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魅力无限的语言世界。

《人物描写一组》三个不同教学案例给了笔者深刻的启示:

第一,源于师本的文字解读。教师的文本细读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的“源头之水”,离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品味语言就无法实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一类文本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特点,教师首先要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储备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学生需要且必要的、表达独特的“点”展开教学实践。

首先,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深度。教师对语言特色点的把握要有深度,不能面面俱到。如第一、二个教学片段,教师虽然也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语言特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师的引导过于表面化。其次,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厚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特色点的感知层面,要把它放在同类或不同类的文本中,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关照语言表达特色的“面”,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如鱼得水。

第二,走向生本的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是阅读应该坚守的阵地,只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提供真实、宽松、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的理解、习得、积累和运用过程,让文本的语言特色纳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当中。

首先,语言实践要基于文本,有精度。文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话题,同时文本的语言特色提供了言说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表达和交流,但这还不够,教师的指导要精讲精练。文中连续动作和典型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要把握这一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提供更为精当的语言实践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语言实践要跳出文本,有广度。在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方式后,教师要及时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言说的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

语言特色的品味,通过文本的关照、多元的对话、深度的文字密码解读、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文笔的诉求,使阅读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展,同时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阅读做了一次“深呼吸”。

通过这节课的三次教学,笔者切实体会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找到了“以学定教”的核心所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主线,更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节点。本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笔者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让自己的成长做了一次“深呼吸”。

参考文献:

第9篇: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范文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宴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它的考查主要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近几年来,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一直倍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在备考复习中,自然不可忽视。其常见的考点有:

一、把握文意

概括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这是中考小小说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它涉及对小说内容、情节、主旨和作者情感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它既可指文本局部整体,亦可指文本全部整体。常见题型: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概括小说叙写了几件事;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概括小说的主旨;⑤概括小说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主要事迹;⑥对文中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前后照应的关系加以解说;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形式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情节入手,理清故事脉络,弄明白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几个关键问题。

二、评价人物

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作品)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小说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都体现在人物身上,只有正确把握人物,才能深入领悟小说的生活与社会价值。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这些都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常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③评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④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三、分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说来,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而自然环境则指节气时令及相关的自然景物。常见题型: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中考命题常以自然环境考查为主,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题型常见为表述题。

四、品析语言

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不同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不同人物他(她)的个性语言不同,这对我们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度理解小说主题有很大帮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选择、批注和简答。常见的方式如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语言的音乐性、画面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等。

五、领会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 、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命题者自然也会青睐于此。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和简答,考查角度有:文中某事的叙述或某一句(几句)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或其变化过程,简述“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等。

六、揣摩写法

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颇具特色的。命题者常常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写作技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设点命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形式有: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是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说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等等。

七、感悟体验

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题型都为简答。

【答题点拨】

从近年来中考阅读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考生阅读材料时的概括表达能力差,对个性阅读题无从下手。一是不能整体理解全文内容或段落内容,不会区分段落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断章取义,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到位,内容丢三落四;二是语言概括性不强,不能突出要点。为此,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目前常见的题型,我们不妨采用如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