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选(九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第1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最近拜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有所启发和感悟,书中有很多值的我们教师学习的地方。书中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斯宾塞先生将自认为"不是一个神童"的孩子,培养成为“取得的成就比神童都大”的教育过程。

他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下面是他做过的一个实验:我带两群孩子到德文特河边,告诉其中的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在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另一群孩子我只是告诉他们: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我就会惩罚谁。随着我的一声口令,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要知道从河边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结果呢,知道教堂在举行婚礼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孩子多了,大家也就不怕惩罚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一群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轻松得多,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情当做了一个命令,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当然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说,应该先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

再比如:他对一位远道而来的教育学者说:“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他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是培养他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在培养小斯宾塞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自助学习的能力所做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还要费心思得多,每一次都要经过苦心的设计。不过,逐渐形成自助学习能力的小斯宾塞,又是对他的这些劳动的奖赏。因此绝不是象别人所说的“是一件偷懒的事”。这让我想起了国外的课堂,那些老外教师的课堂上往往都是问题串。课堂上师生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随处可见。对于这些我是羡慕不已。我想,也许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这本书既关注了儿童的智力因素,又关注了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的。中国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并长期认为学习是严肃得近乎苦“差事”的事。之前,我一直在想:学习可不可以“快乐”?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

做为一名快乐的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第2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约翰.杜威(JohnDewey)与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是教育界的集大成者,他们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二者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对教育的诠释,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成为了教育理论中的经典命题;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以及“教育预备说”也为后来学者研究儿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本文试着从儿童教育本质、儿童教育目的、儿童教育内容以及儿童教育方法上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启示我国的儿童教育。

一、儿童教育本质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方法上有异同。前者关注的是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强调“从做中学”,让儿童从做中去发掘生活的美好,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后者则强调于教师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二者都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感受,强调快乐学习法,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第3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桥下二中 朱众

赫·斯宾塞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但凡成功的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耐心用心。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赏识和鼓励,老师、家长和同伴们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斯宾塞这样说:“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细细咀嚼,确实如此: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阅读本书后,我信奉的教育格言如下:

1、在认识教育这项工作的价值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孩子一旦降生,她既属于家庭,又属于国家和社会。一个品行端正、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孩子,成人后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培育孩子也和父母们在社会中的其他工作一样,是有价值的,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需要所有的做父母的人反省的。

2、在学习教育的知识方面: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教育孩子仅仅有爱是不行的。

3、在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4、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在孩子道德和品质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少地使用人为的惩罚。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爱、有同情心、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做一名善良、宽容、积极乐观、有同情心、公正、民主、整洁、勤劳、节俭习惯的父母,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5、在培养孩子的身体方面: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我认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一个人的身体和心智都健全、健康,经常带孩子到有许多生命生长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在培养孩子的心理方面:坚持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乐观的心理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用适时地肯定和赞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7、在尊重孩子的权利方面:给孩子说话的权力,自尊的权力,机会均等的权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权得到的公平。

8、在认识和发现孩子的潜能方面: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她的潜能和特点;对孩子表现出有潜能的方面,即使我不希望她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取限制她,至少她可以拥有这方面的爱好;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对她暂时表现出的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的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十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

9、在认识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方面:现在我们明白,任何具有永久用处的东西必须费力才会持久,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是一句在财富和知识上同样适用的话;自己观察时一切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诊断需要它,工程师也需要它;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在孩子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

10、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方面:首先懂得爱、懂得感激和回报,让孩子在感恩中体会到友谊、爱的快乐,让孩子用一种豁达的胸怀去包容仇恨,用快乐去化解仇恨,抓住一些特殊的经历培养必要的肃穆和敬仰,生活中要刻意地隐藏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要对适时地对孩子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信任。

11、在培养推动孩子一生的自我教育方面: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她讲的应尽量少,而引导她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12、在认识快乐教育的规律方面:记住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一旦她们发生兴趣,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多一些友好和鼓励,在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更多一些耐心、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每天都应该有一点快乐的运动。

第4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斯宾塞;博比特;生活教育;启示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完整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完整的。人受教育的过程也只是人生活过程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要关注人,必然要关注人的生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总量的日益激增,现代教育受其影响下出现了缺乏关注人及人的生活的倾向,偏离了教育要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初衷。本文从斯宾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对我国现代教育如何培养人、促进人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斯宾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可比性

斯宾塞与博比特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就两者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可比性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从产生背景看,都是工业革命时代和社会变革的产物

自1840年爆发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正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格格不入的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偏重外在装饰而轻视与人生活相关的实用知识,这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受古典人文主义影响,英国学校教育主要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注重理性的培养和性格的养成,排斥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斯宾塞就尖锐地指出英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它为了花而忽略了植物,为了想美丽就忘记了实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美的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要贴近人的生活。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浪潮席卷美国,新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惊奇与科学技术力量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增长,促使了学科的分化,也使得学校课程内容不断增加,教师和学生应接不暇。然而,美国的学校依然是传统主义课程,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再加上其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升学率升高以及只有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要参加就业,学校从一种具有固定的教材以及主要关心通过心智训练来提高智力的机构,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场所,这个场所既要满足个人需要又要适合社会需要。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博比特指出“社会有种种转变,所以教育必须根本转移教育立场。”博比特主张,教育应关心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两者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掌握更多的、更先进的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代教育面临着如何处理其与人、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2、在教育目的上,以“生活准备论”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情感及其修养的培养

斯宾塞针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高贵的绅士和文职官员的教育目标以及“学校科目中几乎完全忽略的东西,却是同人生事业最密切关系的。一些钦定的教育机构一直念念叨叨的却几乎是一些陈腐的公式”的状况,他认为“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在博比特看来,教育就是准备人们的各种活动,达到完满的成人生活。他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写道“教育根本是为着成人生活,不是为着儿童生活。教育的根本职责,在准备成人时期五十年生活,不是以儿童及青年二十年的生活为目的。”无论是斯宾塞将“完满生活做准备”视为教育的职责,还是博比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两者对教育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准备人的生活、为了让人过上完满的生活。同时,斯宾塞和博比特都意识到,过完满的生活,仅仅只学习和掌握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不够的,除了谋生的知识,人还必须有与过完满生活相适应的品格、情感、道德。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不仅论证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科学只是在个人能力、道德及宗教训练上的作用。斯宾塞认为,科学会培养理智、自信、独立性、建议和诚实等品质,科学对宗教的修养也是有帮助的。在斯宾塞看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它不单是为了生存,它还是是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基础。博比特在对课程目标做出解释时就指出,课程目标是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分。

3、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基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一教育目的,斯宾塞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依据知识的重要程度对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划分为五类并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五类课程:第一类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第二类是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包括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第三类是准备做父母的活动,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第四类是准备做公民的活动,包括历史知识等;第五类是准备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知识。在博比特看来,为完满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既是教育目的,又是其编制课程内容的标准。他采用活动分析,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类整个经验领域的分析,博比特将人类经验分析为十大领域即:(1)语言的各种活动情意的交通;(2)各种健康活动;(3)做公民的各种活动;(4)一般社会活动——集会和交际;(5)各种休闲、各种娱乐和各种消遣;(6)精神健康;(7)宗教的种种活动;(8)做父母的各种活动;(9)日常生活中必有的技能;(10)事务内各种工作。斯宾塞和博比特紧紧围绕“完满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无论是保全自己的、职业领域的知识亦或是娱乐的、精神健康的知识,这些教育内容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强调教育要教给人对生活有帮助的、实用性的知识,摆脱落后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两者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并且以科学知识为主,兼顾到社会科学,使得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得以彰显。

二、斯宾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从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目的以及其具体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两者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测评四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回归人本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不单单局限于知春岁月119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有对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这些也并非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人是完整的、统一的。即便是现代教育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人也不等于这些因素的相加,人在其内涵上远比德、智、体、美、劳要丰富的多。教育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内在的;教育要为政治、经济、科技等服务,是教育的外在目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现代教育越来越突出其为现代经济和政治服务的趋势,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精神的培养和人之为人的整体的品格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带来的经济的繁荣,让人们产生对科技的崇拜心理,也致使现代教育越来越突出其政治经济功能,而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忽视了人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虽几经修改与完善,但偏重教育外在目的的痕迹依然挥之不去,把教育与谋生的手段相挂钩,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文聘、就业甚至部分家长、学生依旧秉持着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这些观点与做法,背离了马克思痊愈“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违背了我国教育目标中全面发展的原则。斯宾塞与博比特将教育的目的归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这就使教育的关注点转向人本身,注意到教育的内在目的。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是我们强调的仍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力”,并非是培养人自身。

2、教育内容的回归生活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无论是原始阶段的技能、技艺的传授,还是现代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这些教育内容都源于人的生活,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因此,人在接受教育这一过程中学习的知识,都是人类生活的知识。教育与人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人、脱离生活的教育,只强调人或是只强调生活的教育都不能称之为教育。人受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应该是为了人以及人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诸多领域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力量,人们对科学也越发表现出一种“救世主”“上帝”的意味,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在这种信奉科学的心理的引导下和唯科学主义的宣扬下,学校教育内容也几乎是知识的天下。我国古代教育深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经书的内容侧重伦理道德教化,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近代尤其是建国后,我国教育又深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知识教育,因此,我国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以,对前人经验的掌握也就成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忽视了与人及人的当下的、未来相关的知识。教育内容不仅要纳入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考虑人当下及未来的生活,要教给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的以及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辍学,除贫穷等因素,许多学生和家长看到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导致的实用性知识减少的弊端而产生的“学习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改变和解决这一状况的重要举措,就教育方面而言,教育内容必须要关注贴近学生的当下生活,并且要顾及和预测其未来生活可能需要的知识,增加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3、教育方法的主体联动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者及教育影响闪着构成的。教育结果的好坏与这三者之间的组合密切相关,更直接与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恰当有关。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赞同“双主体”说法,认为较适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互为主体。但在教育实际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占据统治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明显不足。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因此,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交往活动,它必然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然而,通过观察,目前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上并未很好地突出这一点,鲜有的几次互动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教育中师生交往、互动的实质与价值。笔者认为,教育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的主体联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比重,发挥活动课程的价值。长久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虽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人为割裂了文化或是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文化或是学科知识间彼此关联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的需要。学生在综合课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及促进其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第二,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以及体现的程度如何,与教师是否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直接相关。在学校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依旧是主导。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局面也并未有实质性的转变。与此同时,这一意识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中具体方法的选择,并未过多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将过多成人化的事物及做法要求等强加给学生。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变得困难,主体联动也就无从体现和落实。

4、教育测评的促进发展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是完整的存在。学生在学校的发展,也不单单是知识量的增加、技艺技能的掌握,更有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等因素的发展。因此,对学生所进行的测评也当是包含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道德与情感等因素,也应当是全面客观的。教育测评本身的目的是给教育者、受教育者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某些客观依据,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现代考试虽作为教育测评中诸多方式之一,却始终扮演着特殊的重要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教育结果、学生优劣的试金石甚至唯一标准,这不仅降低了教育的全面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教育测评的初衷。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考试展开,学生未取得高分绞尽脑汁,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究还是侧重了智育,学生的发展并未均衡。在通过提倡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分数仍是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量化评价仍是教育测评中占主导的、最主要的手段。这些使得素质教育的落实变得举步维艰,也是的教育测评失去了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由斯宾塞和博比特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两者对教育与生活管子的探讨,可知教育与人以及与人当下及未来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人的真实生活,人是教育中的人,更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就我国的现代教育而言,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教育与人及人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的全系,将始终是现代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3-54.

[2]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72.

[3]博比特.课程编制[M].熊子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Bobbitt,F.(1924),HowtoMakeACurriculum,Boston,MA:HoughtonMifflin,8.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钟启泉,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第5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快乐教育;学生生活;快乐人生

近几年来流行快乐教育,那什么是快乐教育?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而揭示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

尽管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曾提出过“寓教于乐”,但流传至今的只是一些教育格言和片言只语,没有详细的教育实际案例。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奉为理想的教育准则,却很难去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反映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我发现斯宾塞快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教师要想把快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田;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播撒快乐的种子;三是回归学生生活,品L成功的滋味。

一、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活,不但如此,还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之一,所面对的是几十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怎么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向教师敞开心扉呢?只有真诚。教师必须以一颗赤诚之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实现心灵交汇,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是这个过程常常需要我们教师先主动付出真诚,用真情唤起学生的内心。

比如我上学期刚开始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四(2)班,我所面对的是54张新面孔,我的内心久久都无法平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如何赢得孩子们的心呢?反过来再看看眼前的54张新面孔,他们也以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揣摩我会是怎样的老师?我有什么样的风格呢?凶?严?……在我面前的这54个学生,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合起来又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弄不好这54人的班级就会像一盘散沙。我突然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也觉得责任的重大。于是我当机立断,采取攻心术――百分百地投入真情实感。于是,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玩耍。比如跟学生一起踢毽子,交流踢毽子的技巧;和学生一起分组PK乒乓球,输赢都乐在其中;和学生一起搞卫生,一起美化班级板报;等等。在和学生相处中,我常常多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对学生嘘寒问暖。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脸上绽开了更多快乐的笑容,学生越来越懂事,会回报教师以微笑和关心。教师在以每个学生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时,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亲人,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教师对学生付出一分,学生会回报教师十分。有时候教师只教了学生一年,但学生可能会记住教师一辈子。特别是在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他们一旦认定教师为情感倾诉对象,就会全心全意地信赖教师,支持教师。由此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氛围必定是和谐和快乐的。

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中与学生做朋友,学习上对学生严要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己的十分真诚换取学生的十分信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快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快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播撒快乐的种子

记得有一首歌唱道: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当在快乐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时,教师必须要及时捕捉并积极转化它。正如斯宾塞所说:“当孩子对学习行为表现出厌倦以前,功课就应该停止。”特别是对于学习或行为方面有障碍的学生,教师更加不能讽刺和挖苦,反而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和帮助他们,用爱来感染他们,播撒快乐的种子。

比如班里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这几个学生的共同特点都是行为比较怪异,性格也与众不同,有争强好胜的小铭,也有寡言少语的小宁,还有勤奋刻苦的小菲……在刚开始接这个班级的时候,小铭的学习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过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的知识难度慢慢加深,再加上父母离异的原因,小铭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下降,在课堂上也表现得不积极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发现自己对他的关心还不够,没有能够用快乐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感染孩子脆弱的心灵。于是我就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来单独辅导他,和他谈心,真正了解他的内心,给予他正确的引导:“父母选择分开是迫于无奈,但是父母始终会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要宽容父母,理解父母,同时要爱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从那以后,小铭就有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每天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这句人生格言成了小铭快乐生活的动力,也成了小铭学习奋进的动力。

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因为学生在心智、行为能力等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学习困难和行为偏差都是正常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的学习空间。对于比较敏感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最聪明的做法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从关爱入手,从理解入手,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给他们勇气,为他们鼓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快乐教育。

三、回归学生生活,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教育工作应当回归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品尝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快乐教育与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一样,终极目标都是使人获得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因此,帮助学生成功是快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觉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来监督、管理的人。快乐教育的直接好处是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生活,并乐于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快乐教育的宗旨。所以,快乐教育也是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教育的效果相对牢固,形成的能力比较长久,更利于学生走向自治。

快乐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且关注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收获成功的喜悦,教师都应当及时记录下来,并学会适时表扬和鼓励,时常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轨迹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成功的希望也会越来越大。

比如对于一个平时错字连篇的学生,教师应该在他每次进步的作业中加以表扬,这样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学生的错字就会越来越少。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写表扬信的形式来鼓励学生的进步,表扬信的对象不一定非得是学生,也可以是家L。如:“亲爱的家长,您好,您的孩子×××这段时间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全体师生评为‘进步最大的学生’,您也为您的孩子感到骄傲吧!”“亲爱的家长,您好,您的孩子×××在学雷锋活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为班集体争光,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您也为您的孩子感到骄傲吧!”……这一封封表扬信,对平时很少获得表扬的学生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幸,他们的行为会因此而得到强化,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必定会大大增强。教师能做到这样的表扬和肯定,效果一定会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快乐教育与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一样,终极目标都是使人获得成功,得到快乐。总之,教师不应该放过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都可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来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快乐教育的素材。这也是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

育人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它不仅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实施教育和研究教育的过程,更是寻找快乐教育与快乐学习之间联系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化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化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去负担。”这一至理名言我将永远铭记,它将不断指导我去探索快乐教育的真谛,从而达到使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英】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第6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威信方法课堂教学与管理效果

在教学生活中,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学生不尊重老师,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师生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因此而心灰意冷,消极对待工作。面对这种教学困境,树立教师良好的威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让学生感到信服的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威信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信任、自觉服从。“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使人敬而远之。

二、教师树立威信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高尚的品德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整洁得体的服饰、美丽端庄的仪表可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要表现出不同的言行举止。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等等。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要严肃,如语言提醒,眼神注视。学生犯了错误,不要过多的批评,而要让其受到“自然惩罚”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你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但在课下,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做到既严肃又活泼。

其次要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培养高尚的品德。保持适中的音量、亲和的语气、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亲切自然的表情。如:学生提问时,教师应面带微笑,认真倾听,注视对方;课代表交作业时及时说声“谢谢”。对学生许下的承诺要及时兑现等等。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明理懂礼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教材,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出现错误也要敢于承认并改正。其次,教师还应当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学习,以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第三、教学应当讲究技巧和艺术。德国教育家阿尔道夫・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感到枯燥,而是在享受课堂,从而使学生变“要学”为“乐学”,不仅达到教学效果,也能赢得学生的好评,自然就树起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三)教师应尊重学生

被人尊重和关爱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包括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思想、情感、生活习惯等等。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心的内在需要,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更需要认真地加以保护。如: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去挖苦讽刺,而应当多赞美他们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

(四)教师应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真谛。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亲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能建立互信的。

(1)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如:在生活上多嘘寒问暖,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关爱;在学习上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心理上,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

(2)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是爱的化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多一份宽容和厚爱,多一份理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对学生犯的错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批评学生和妄下结论。但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纵容。对犯错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惩罚。

(五)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绝对权威的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观点要多加肯定,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如: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教师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学生。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训斥和惩罚学生。教师应该是个寻找宝藏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应当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激发他们的潜能。如,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努力创造有利于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或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还有广阔的天地,如,和学生一起散步,聊天,打球,组织学生春游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师生关系更加及亲近。让学生把老师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

总之,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尊重和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自己的榜样、人格魅力和高超的艺术去教育,感染学生,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从而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第7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快乐教育在30年前是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针难以贯彻落实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不少地区都推广这一理念,不少学校都开展了这项实验。30年来,快乐教育的群不断深化,快乐教育的实践不断丰富。现在,快乐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途径。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写成了《快乐教育》一书,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其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由于斯宾塞提出的是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它为各国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但我国快乐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地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力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依据及实践探索,并逐步将快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程和全员中去。

立德树人是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传道。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而做人之陕乐价值观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所体现的是我国先贤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与真挚情怀,也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快乐融于他人和集体的快乐之中,将个人的快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因此,当代中国的快乐教育应当是以实现中国梦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润泽学生的幸福感,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绝不是宣扬盲目的享乐主义。

心理健康是中国快乐教育的科学依据。快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快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乐观的性格是学生优良品质的基础和来源,悲观的性格几乎是许多缺点的起源。《论语》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乐的心态、快乐的性格,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动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推进快乐教育的过程中,大家最大的担心是怕一味强调快乐,而放纵学生,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其难以改正缺点、错误甚至恶习。而实际上,快乐教育绝不是降低教育的标准,更不是不让学生吃苦,不进行必要的批评。快乐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努力让学生在经受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错误、失败的体验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明亮的底色,为一生乐观向上奠定基础。

寓教于乐是中国快乐教育的实践探索。在这里,“教”是目的;“教”通过“乐”的过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即教化功能总是在使人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实现的。当然,由于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美必须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转化为个体可以接受的形式,从而实现形式与热莸娜诤稀=年来,快乐教育和快乐教学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快乐的氛围中愉悦身心,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当然实践也证明,要想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用自身的乐观心态参与快乐教育的研究。所以,快乐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陕乐,也要求教育者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

第8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1920年初,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在两次南美之旅的间隙中,来到纽约,他的美国经纪人未为他安排多少像样的演出,于是他便利用这段空闲,聆听了许多音乐会。他听了霍夫曼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会、加布里洛维奇的充满诗意的演奏,年轻的海菲兹在满座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克莱斯勒依旧维持着自己的地位。这些艺术家中的大多数鲁宾斯坦都认识,以前已听过他们的演奏,他也有机会听到自己的直接竞争者――本诺•莫伊塞维奇和米沙•莱维茨基的表演。稍后,鲁宾斯坦在阿根廷还聆听了法国著名钢琴家艾杜阿•里斯勒的演奏。鲁宾斯坦是抱着向诸位音乐家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听其音乐会的:首先下定决心,在倾听他们弹奏的每一首曲子时,要做到就像第一次听他们的演奏一样,尽管他们的大部分曲目,鲁宾斯坦自己都曾经弹奏过。他下面的看法,可以说就是他边听音乐会边思索的结果。

“直接听这些大艺术家的演奏,让我学会了许多东西,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更使我确信,对当时普遍认可的弹奏方法不予理会是正确的。许多有才华的钢琴学子都屈身于‘莱谢蒂茨基方法’或者‘布列特考普夫方法’,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此类钢琴弹奏法大师们的那些才华稍逊的学生们则不知羞耻地推销这些方法,并以此为生。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像医生一样,应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设法找出其不同的音乐才能和不足。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己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别:矮个子的学生弹奏乐器的方法就不同于高个子;有的人手小,有的人手太大,有的人手指太短。此外,还存在着手的伸展度不同的问题。教授应该仔细观察所有这些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于各个学生的曲子。我发现,最好的教师是职业教师,他们是由于热爱教学工作才当教师的。跟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学琴往往很危险。因为他会把自己强大的个性不自觉地强加给学生,常常把学生只是变成自己蹩脚的模仿者。也有人对自己照料的才子过分关爱,就成年累月地压制着他们独立展翅飞翔的愿望。

“我想对所有有希望的高才生提出一个最严肃认真的建议――这建议发自我的内心深处,来源于我长期的经验:一旦完全掌握了键盘,并已很好地发展了技术,就可停止跟从老师,而自己去学习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大部分十七八岁的年轻钢琴家,已对艺术生涯做好了准备,这时就该开始自己和作曲家的直接对话了。我们演奏家们和画家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果有10位画家为你画肖像,那么,你在每个画家笔下的形象都会略有不同,而每个画家都会发誓说:‘我看到的你就是这个样子!’音乐的阐释也完全一样。每个演奏家都会把自己的才华投入音乐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尽可能把它表现得完美。还有一个建议:不要公开演奏自己不喜欢或不理解、但在曲目中似乎有用的作品,因为演奏这种曲子,无论对作曲家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鲁宾斯坦又引自身的例子说明,钢琴家要不断重读乐谱,从中发现新的宝藏。在巴西演出时,“我演奏的肖邦的作品比已往都多。我弹奏了两首奏鸣曲,在其中我发现的新东西值得说说。《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35号第一乐章,我听过的每位钢琴家,包括我自己,都弹得很快。后来我在仔细读谱时发现,这样弹不对。肖邦太熟悉奏鸣曲曲式了,不可能给第一乐章快板的速度,快板更适合于最后的乐章。尽管作为奏鸣曲结构的基础,第一乐章绝大多数是快板,但此曲开头为广板(乐谱上写的是庄板――译注),继而为速度加快一倍,而不是作为奏鸣曲的基本结构。尾声如果弹得慢些,可以让短小的大调动机听得更为清楚,从而达到结尾部分阴森的效果。在重新研读常弹的作品时,我脑子里常常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我们钢琴家们,经常重复弹奏同一作品,会面临形成坏习惯的危险。年轻的钢琴家们应常带着新的目光来审视音乐,努力去发掘以往没有见到的宝藏。”

鲁宾斯坦还认为,培养和提高读谱能力(在他那时主要是指阅读乐谱手稿)极为重要。他说,“读谱是有才华的音乐学生的基础功课――会在他们身上激发起了解和认识能接触到的音乐的愿望,有助于他们弄清自己喜爱什么,使之能对要公开演奏的作品做出恰当的选择。所选的作品必须能‘说到’演奏者自己的心里,作品要能向演奏者揭开其最深藏的秘密。然而,有许多钢琴家,他们对在自己的音乐会上演奏的音乐,要么不理解,要么并不太喜欢,他们之所以演奏这些作品,只是因为它们非常受人欢迎,是经纪人为之推荐的。”

他更强调,“长年的经验教育了我,只有当年轻钢琴家能把自己深刻的激动注入自己的确喜爱和理解的音乐之中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时会产生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使听众开始分享你们的激动,虽然听众甚至从未听到过你们演奏的这些作品,或者简直就不喜欢。音乐是圣化了的艺术。那些生来就有才华的人,应感受到一种感情,即他们是伟大的、不朽的音乐创作家们忠实的仆人,他们被选出来就是为了把作曲家们的天才传达给人类。那些把不朽的作品当作便利于他们获得商业利益的工具的人,是这种圣化了的艺术的叛徒。”

他说在聆听其他钢琴家演奏的日子里,“这些思想全都在我的头脑里盘旋。拉赫玛尼诺夫特别对我的口味,尤其在他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则最合乎我的心意。他弹奏自己的协奏曲能让你相信,那是所有时代能谱写出的最伟大的杰作。然而,当这些作品由别的钢琴家弹奏时――哪怕弹得极好――这些作品就明显地现出了它们本来的面目:是辉煌而充满东方柔情的作品、很受听众喜爱的作品。而当拉赫玛尼诺夫弹奏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时,那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演奏方案的创造性和新颖。他演奏的舒曼和肖邦,即使弹得不合我的感觉,其声音也总能让我信服。他是布佐尼之后最令人心动神往的钢琴家。他掌握着奇妙的、生动的、从内心流出而无法模仿的音色的奥秘。我深信,他作为钢琴家要比作曲家伟大得多。我承认,在听他的作品时,我很迷恋于其魅力,但回到家里就感到多少有点不是味,原因在于他表达得甜蜜过浓了。

“约瑟夫•霍夫曼令我不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和美国,都认为他是个巨匠,是安东•鲁宾斯坦的继承人。早年我就认识他了,当时他对音乐的漠不关心使我大失所望。他自己在机械方面很有才华,对钢琴的兴趣主要在于改变其结构,改变键盘的高度,显然他对键盘的完美控制力势必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在演奏大师的作品时,他整个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力度,逐步加强、在高潮点以火山爆发之力结束的渐强(crescendo)的力度。当他以强烈的对比――很弱(pianissimo)之后突然来一个很强(fortissimo)――把听众镇住时,他会获得一种巨大的满足。他还有一个叫人生气的习惯――他很愿意凸显伴奏部分,这部分在其他钢琴家的演奏中是几乎听不到的。不过尽管如此,他仍是个大气的钢琴家,在每次音乐会上都能显示自己的音乐个性,这是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予以否认的。

“当加布里洛维奇天使般地演奏浪漫主义音乐时,他的头上几乎可以看到光环。他演奏每个作品时的投入和真诚是那么巨大,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在教堂里望弥撒。听起来所用的音色都是令人愉快的、适当的,踏板使用得那么有光彩,力度又绝对的恰到好处。走出音乐厅时,我感到不能弹得更好了,一切都很完美。然而我不快乐,不幸福,在他的演奏中缺少唯一的、人值得为之活着的一种东西,那就是灵感。一遍遍念读这些话语,我就开始思考――这是三位享有世界声誉的钢琴家,他们演奏的是相同作曲大师的许多作品,有时甚至是相同的作品,但是,在他们的每一次独奏会上,每个人都会令我生活在不同的音乐世界里。音乐才华,不论是作曲的还是演奏的才华,都是与生俱来的,是要求自然发展的,是学不会学不来的,人们能做到的就只是让个人的才华得到发展。

“就莫伊塞维奇和莱维茨基而言,很难否定这两人都具有为取得成就所必要的一切特质――技术、禀赋、记忆力和扎实的音乐才能。他们什么也不缺。可是很奇怪,听完他们的音乐会,人们对曾听过他们的演奏会留不下印象,如果你闭上眼睛,就很容易把莱维茨基当作莫伊谢耶维奇,反之亦然。”

第9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渊源;误区;原则;兴趣;游戏。

快乐教育就是一种用愉快学习环境去唤醒孩子的学习经验,激活孩子情思的教育。

一、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兴趣的作用。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切自主选择的活动无不始自兴趣。而一切课程,包括预设和生成的课程追根究底亦源于兴趣。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

二、游戏是快乐教育的基础。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活动。

有位教育家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重视幼儿的本体性游戏和教师的手段性游戏。因为幼儿本体性游戏,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手段性游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能让幼儿学到必备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发展。两者因相互渗透,而相得益彰。在一次离园前的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告诉他们喜欢玩什么都可以。于是有讲故事的、玩皮球的、垒积木的、画画的等等,孩子玩得是那样认真、那样尽兴,以至于父母来接时,他们仍恋恋不舍。其实在这样的“玩”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本领并不少于课堂上所学到的。

三、寓乐于教寓教于乐。

快乐,不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形式存在的,而且是作为核心价值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古人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誉为人生三乐之一。在美国,有一所名叫斯德维尔的学校,得罗斯福、尼克松、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的子女及孙女们而教之,甚至现任总统奥巴马也送孩子到这里上学。这所学校的校长理查德·洛迪希先生向世界宣示“快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阐释了一个独到的教育理念:

寓乐于教。寓乐于教是让孩子快乐学习,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四、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主流品质,快乐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充满责任,善于合作,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五、为幼儿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六、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教师乐于教育是快乐教育的根本保证。有的教师面对繁重而琐碎的保教工作,面对一群不谙世事、顽劣不驯的幼儿时,心情便开始转“阴”。教师的不良情绪必然会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冷冰冰、缺乏感情”的教学传递给幼儿,这将使幼儿如何快乐起来呢?

教师的不良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的漠视、讽刺、体罚会对幼儿的心灵产生伤害,严重影响幼儿的心里健康,因此教师要永远保持一颗爱心,爱幼教事业,爱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着与幼儿一起成长的喜悦,也体验着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做到春风化雨润无声。同时,教师要善于情绪上的自我调适、自我愉悦,保持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心境,这样才能时时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无论教师心里快乐与否,但在幼儿面前,教师应该永远是快乐的化身,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孩子心田。

七、温情的家庭氛围,快乐成长的源泉。

一位老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要有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我可以断言子女没有一个不成才的。”生活在一个欢乐祥和的家庭里的孩子,每日感受爱的氛围,他眼里的世界自然是快乐安全的。相反一个整日生活在充满谩骂、暴力或冷战的家庭里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恐惧和冷漠,这样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平心而论,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家庭气氛和谐欢乐,心平气和地与子女相处,但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乐观向上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恰如理查德·洛迪希先生所说“: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快乐教育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孩子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孩子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以此文与所有关注幼儿快乐教育的朋友与家长共勉。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迪希(美)。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