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精选(九篇)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

第1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利益关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势必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高校突发事件也会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确立应急预案,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错失最佳时机,不能取得良好效果。高校突发事件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新时期,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高校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突发事件是发生于高校内部不以管理者意愿为转移的超常规事件,具有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危害校园安全稳定,因而往往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在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为恢复校园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生活,所遵循的应急管理理念和模式,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方法和措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原则上应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不甚乐观。在高校应急管理中,仍存在着管理意识理念淡薄、管理制度建设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威胁着校园的安全稳定发展。新时期,结果高校自身特色,构建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三、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研究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近期各类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都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新时期提高高校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具有其突发性,并伴随着严重的后果。事件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只有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做好积极的准备,有充足的对策和保障措施,才能更好的防控、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一)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高校应急管理理念的落后严重的阻碍着高校应急管理水平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尚未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理念和“全程管理理念”,及时有效的高校应急管理,必然需要学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合力完成,必然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全程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必须重视“大校园”的应急管理理念。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因而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加注重与政府各类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与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再次,高校也应注重对新媒体的运用,通过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新媒体,提高宣传和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合作交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构建覆盖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媒体的“大校园”应急管理体系。

(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先后制定了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但这些高校多少都存在着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支撑、缺乏合理完善的制度等问题。高校应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有充足法律制度依据与强制执行能力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在国家法律方面,高校应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加大力度推动《校园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在相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合理健全之前,高校也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各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对指南类文件,以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与合法性;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出台一系列硬性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预案与演练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问责机制,在面对非常规的突发事件时,做到组织有方、反应敏捷、措施得当。

(三)改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高校应急管理模式仍相对比较滞后,经常注重事后处置而轻视事前防控。所以,高校的应急管理模式应发生重心的改变,把应急管理的工作重心从善后处置转移到综合防控和高效处置中来,切实的保障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致灾因子的不确定性。因而,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注重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和长期预防,将各方面事前预防做足,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具体而言,高校应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建立预防机制,积极预防而非消极应对。

(四)推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应急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层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系统,包括相应的职能部门、相关的职能人员等。推进建设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就必须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和特点,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从而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一案三制”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各级人民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办公室负责处理各项突发事件。但高校中并没有设立统一的、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或组织,也没有固定专业的工作人员。高校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事后建立的临时工作小组,高校应急管理人员也以保卫人员为主。

高校应建设专业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对象,建设院、系两级的应急管理体系,由校领导牵头,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后续的安置工作。同时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组建高校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共同推进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施莹.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兰州大学, 2015.

【2】 孙嘉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 小作家选刊, 2015(22).

【3】 杨政.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中北大学, 2013.

第2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 急诊;质量;人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17―01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足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急诊科护理质量提高,是保障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的关键。

1、基础设施是完成医疗护理工作的保障

首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各项急诊、急救工作的基础。设置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并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配备相应的抢救床、留观床等。其次,配备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

2、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

要保汪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2.1 急诊科工作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急诊病人大多数病情急,来势凶猛,突发事件较多。这就要求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

2.2 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顺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3、加强各项能力培养,提升急诊护士专业素质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各项抢救操作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各种急救知识和要求,技术熟练、动作敏捷,要争分夺秒。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做出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

3.1 快速反应能力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足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快速出诊急救能力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出诊,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设备操控能力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

4、保障措施到位,体现人性化服务

4.1 现代服务理念现代服务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4.2 现代效益理念这足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货,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3 优化急诊抢救的程序急诊抢救重在“急”宁,对危急的,医护人员急病人所急,开通绿色通道,使病人得到快速的救治。

4.4 服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急诊候诊区装饰了多处温馨提示镜画、服务告知、壁画、路标指引牌等,减轻病人焦躁心理,方便病人就诊。并制作了有关急诊科简介、院前急救知识、抢救指引、输液安全等宣传小册子供病人取阅。

4.5 更新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利,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米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与护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得力,服务到位,使急诊科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 急诊; 质量控制; 方法和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3-02

急诊科是应急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公共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和救治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急危性、繁杂性、多学科性,数量不确定性等等。医护人员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反应与不确定性、应用全科知识与高技术含量性、机智果断敏捷性、高度协调联动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医疗护理风险、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1]

1.1 首先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标准进行环境与硬件建设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1000m2。设有分诊处、诊断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隔离病房、监护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4张,监护床位2张,留观床位16张,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1.2 设备要求 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急救120车4辆,抢救物品,抢救药品随车配置,抢救室、监护室备抢救车,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完善。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完备。在全县建立半小时急救圈,与乡镇卫生院形成急救网络,由我院急诊科安装了GPS定位扫描系统,统一进行救护车的调度、使用、跟踪与监测,为生命救治争取了最佳时间。

2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1]

2.1 人力资源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5/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医疗护理实行小组值班。每班至少3-5名医生、3-5名护士,24小时人力资源使用均衡,随时备有二线援助人员,实行弹性与均衡相结合的排班制度。

2.2 人员资质护士长 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10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8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 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具有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30%的人员通过了三甲医院培训。

2.3.1 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 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上岗。

2.3.2 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 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院内、科内每周业务学习1次,年内每人完成25学分。每半年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 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学术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培育全科医疗护理人才。

3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2]

3.1 迅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观念 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 优质服务观念 优质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病人及家属满意是优质服务的金标准。向服务要安全。

3.5 服务效益观念 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效果。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体现人文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体现生命的价值,以院前抢救、院内救治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服务创效益、效益促发展。

4 规范服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

4.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解决先救治、后付费的保障措施,体现医院管理的人文理念。

4.2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急诊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4.3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和急诊工作单元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 制定紧急医疗护理应急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 实施规避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有效遏制不良事件发生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实行分类交接制度:如120出警情况交接;留观病人交接;临时输液病人交接;监护隔离病人交接;抢救病人交接等等,将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日工作重点和每日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 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控制目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失误”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级、科室、小组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组长对本组本岗位工作质量全面负责,班班工作,班班落实,班班回顾,对组长实行延时(提前15分钟到岗、延后15分钟下班)自查补漏的管理流程。(2)公示质量控制目标,知晓率为100%。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8%;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5%;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6%;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悬挂各种抢救流程图。(4)完善有效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等、及时下达危重病人通知书,规范尸检流程。(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在抢救病人时,采取家属回避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 体会 随着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全民健康保健的鼎力投入,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3]。更加彰显了急诊科工作的社会公益性、救治技术的权威性、生命回归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5,25.

第4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 柔性管理理论;急诊护理管理;职业满足感;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33-01

柔性管理,是指基于人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重视人的个性、心理、能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以非强制方式,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组织意识通过个人的自觉行为来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其中心原则[1]。在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也逐步引入了柔性管理理念[2]。医院急诊护理具有急、忙、易感染、综合性强等特点[3],使得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我院为减轻护士压力,保护其身心健康,同时满足患者需求,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柔性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护理人员26名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在7-80岁,平均(36.2±2.1)岁。2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0-37岁,平均(28.3±3.1)岁,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大专生16名,中专生2名。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护士13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中学习并引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柔性管理相关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1.2.1 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组织培训。经调查,我科室大部分护士对柔性管理的内涵都不够了解,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柔性管理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柔性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传统管理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组织制度其中心原则,它凭借组织职权来实现管理目标;柔性管理则以“人”为管理中心,它凭借组织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对个人意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实现管理目标。②构建自主管理环境。分权管理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分权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自主管理,即让护理人员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根据每名护士的性格特点、护理水平等情况,负责不同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如病房管理质控员由管理能力强者担任,消毒隔离质控员由工作细致、认真者担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柔性激励机制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激励,物质激励用于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低层次需求,精神激励则能满足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尊重的高层次要求。激励方式的选择,要以护理人员具体的工作、情感、生活状况为依据,做到因人而异,以满足不同护士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例如,为鼓励护士提出建议而设立“合理建议奖”;为鼓励护士发现并上报问题而设立“差错上报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实验组护士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77.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后,护士的工作满意、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柔性管理能有效舒缓护士的工作压力[4],使护士以积极、轻松的心态面对工作,提高其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由此看来,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

参考文献

[1] 王芝,姜梅.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3-314.

[2] 胡德英,刘义兰,许娟,等.医院护理柔性管理调查问卷的研制与意义[J].护理研究,2012,26(34):3262-3264.

[3] 刘军霞,张军霞.柔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9):257-258.

第5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 新观念 企业

一、现代安全管理的定义

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

二、现代安全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管理层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促使所有的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层。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安全文化的重视。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全体职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起基础作用的是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理解力。应使职工的安全态度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重点放在教育人员掌握他们使用的装置和设备的基本知识,了解安全操作的必要性和违规的结果。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从根本上预防事故。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充分利用管理的控制机能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步骤

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念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念文化打造安全文化,企业要努力提高全员安全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哲学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尊重人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并将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企业安全理念融入到企业各级管理实践中,建立起管理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强化各级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树立生产服从安全,效益服从安全,一切依靠安全的管理理念,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氛围。要将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安全理念融入到全体员工每一天的操作中,体现在作业现场的每一个环节中,培育员工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2.企业人员全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要培育全员参与的安全行为文化,企业要通过行为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员工行为的安全性,使每一位员工都要认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和不被别人伤害,确保企业生产顺行,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氛围。要建立健全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工种的作业标准,建立职工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教育职工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和习惯;企业必须用安全生产法和企业规章制度来强化、约束员工的作业行为,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标准化作业,严格执行上岗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

3.提高全员的安全管理文化意识

构建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安全管理文化,要将安全生产的价值观融入到各项工作制度之中,建立起企业独具特色的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度。企业要建立起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行为,使安全管理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持续改进、反映迅速的长效机制,对各项具体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创新、充实和完善,分解细化目标,不留制度和管理上的空档,实现预防为主、管理持续改进的良好状态。同时,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通过熟知和强化演练,提高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事故处置能力。 打造人人保安全的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足够成本。作为一个企业,做好人、财、物的保障工作尤为重要。要不断充实安监人员,落实安全经费,完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安全技术的升级改造;对设备实施点检定休制,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加强对备品备件的质量管理,采取招、投标办法,制定多级验收制度,把好进货、运输、存储和装机前的各种检查工作,确保备品备件的质量和生产设备的安全。

四、以激励的方式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设

物质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物质利益方面需要所采取的激励,例如,奖金、奖品、增加工资、提高福利标准等;精神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所采取的激励,例如,表扬、评先进、委以重任、提升等。物质激励反映了人对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因此,它是企业基本的激励形式。精神激励反映了人对需要追求的升华,它是不能以物质激励所能代替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人们对自尊、成就、理想的实现等精神上需要的满足欲望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激励的要求必然显得更加突出;物质奖励的作用遵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在短时期作用明显,但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激励作用就开始消退,其边际效应将趋向为零。

五、现代安全管理中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我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作出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

1.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机构。

2.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

3.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

4.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

5.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

6.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

7.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

8.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9.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经费保障。

10.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

六、结语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一切为了员工、一切相信员工、一切依靠员工的基本准则,牢牢抓住安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形成独具特色、富有生机和较强感染力的安全文化体系,才能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冬芝,郑霞忠.现代企业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第6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山区桥梁;安全管理;安全控制;应急预案

1 前言

桥梁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差,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特点,这些都加重了安全管理的难度,限制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相对于平原区的桥梁,受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施工难度更大,现场安全隐患更多。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开始重视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但是施工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施工安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分析事故致因,从多种致因理论中找出适合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事故分析的理论,对应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工序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伤害类型,研究得到山区施工中发生几率最大的事故类型。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主要事故类型和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2]。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到,施工中风险级别较高、发生几率大的事故分别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应用了事故树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事故树,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识别了引起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系统、有序地从施工中涉及的人、物、管理、环境等四个方面,结合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找出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的技术方法。

2 相关知识简介

“应急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研究只是近年来的事。但是,学者们对于应急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较为久远的时间,尽管当时可能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应急管理概念。国内学者陈安教授认为,出于对应急管理的层次性特征的考虑,按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危害程度来分,风险的表现可以是三种情形干扰情形、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与此相对应的应有三个层次的管理概念,这就是干扰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3]。可以认为,干扰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预防危机管理则是应急管理的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阻止危机发生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高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危机己经发生,进行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最早是化工生产企业为预防、预测和应急处理“关键生产装置事故”、“重点生产部位事故”、“化学泄漏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它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种事故和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主要涉及火灾、爆炸、中毒毒物泄漏、工伤事故、自然灾害、刑事案件、恐怖活动等[4-5]。所涉及的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其它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等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特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3 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

3.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和不足

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在对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时,应事先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中毒、特殊气候影响等。

(2)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及其内容。

(3)准备充分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

(4)定期按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2)现有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不足

首先,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其次,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另外,应急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救援能力差;还有,应急法制基础不健全;最后,应急预案操作性差,应急难以有序进行。

3.2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原则

1)落实组织机构,统一指挥,职责明确

预案中应当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强调统一指挥,明确施工单位、其他有关单位的组织、分工、配合、协调。施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一般由公司总部、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两级构成。

2)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

结合本单位或本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分析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3)程序简单,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保证在突发事故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及时启动,并紧张有序地实施。

3.3应急预案的编制的步骤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需要应急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应急预案的成功编制需要城市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和团体的积极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的各方进行合作。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是将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可有效地保证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为应急各方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协作与交流机会,有利于统一应急各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一般应包括应急管理部门,下属区或县的行政负责人,消防、公安、环保、卫生、市政、医院、医疗急救、卫生防疫、邮电、交通和运输管理部门,技术专家,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法律顾问,有关企业,以及上级政府或应急机构代表等。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确定后,必须确定小组领导,明确编制计划,保证整个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实施。

2)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危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最大可能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包括组织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必要时请上级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和批准后,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

5)应急预案的实施

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预案的实施便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急预案的实施包括开展预案的宣传贯彻,进行预案的培训,落实和检查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组织预案的演练,并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预案,使应急预案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真正将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6]。

4 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和响应

有了应急预案并不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地对实际发生的事故做出响应。经验表明,如果应急响应人员不能充分理解每项职责和步骤,在对事故进行应急救援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执行应急行动预案,施工单位还必须就预案的整个理念、他们在其中的职责以及执行程序进行培训。培训要确保帮助事故应急救援的有关部门和应急人员充分理解预案。具有事故应急预案而不理解和不明白,在事故应急救援中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应急救援行动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即发生火灾、爆炸和坍塌等重大事故时,为及时营救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减缓事故后果和控制灾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援助行动。

各应急机构应在事故应急的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应急决策,指挥和控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应急行动,从实践中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检验各应急机构之间协调能力和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发现应急救援预案、工作程序、应急资源推备中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修订、更新相关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程序。

应急训练与演习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训练和演习可以看作应急预案的一部分或继续。它是通过培训和演练,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和贯彻。为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5 贵州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分析

针对贵州省山区的基本特征,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制定本预案。

根据从事工程的项目特点,所承接的项目主要有机械设备、电气焊、高空作业等工程施工。可发生和重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安全事故有高处坠落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

5.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项目经理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成员分别由商务经理、生产经理、项目书记、总工程师、机电经理组成。安监部长是应急救援第一执行人,担任副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

生产经理是坍塌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机电经理是触电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现场经理是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火灾及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应急第二负责人,分别负责相应事故救援组织工作的配合工作和事故调查的配合工作。

其中下设主要有:抢险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部、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理组和事故调查组,各个部门、组协调运行,实施自己智能。

5.2 预防与预警

1)预防高处坠落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管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

(2)重点部位项目,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旁站监督制度。

(3)随施工进度,及时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各类竖井安全门栏必须设制警示牌。

(4)各类脚手架及垂直运输设备搭设、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禁止使用。

(5)安全专业人员,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落实解决。

2)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3)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5.3 应急响应

主要包括: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处置、触电事故应急处置、坍塌事故应急处置、电焊伤害事故应急处置、车辆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和机械伤害事故应急处置。

5.4 应急物资及装备

救护人员的装备头盔、防护服、防护靴、防护手套、安全带、呼吸保护器具等灭火剂水、泡沫、、卤代烷、干粉、惰性气体等灭火器干粉、泡沫、、气体灭火器等简易灭火工具扫帚、铁锹、水桶、脸盆、沙箱、石棉被、湿布、干粉袋等消防救护器材救生网、救生梯、救生袋、救生垫、救生滑杆、缓降器等自动苏生器适用于抢救因中毒窒息、胸外伤、溺水、触电等原因造成的呼吸抑制或窒息处于假死状态的伤员。通讯器材固定电话一个,移动电话原则上每个管理人员一人一个,对讲机若干。

5.5 预案管理

1)培训

根据受训人员和工作岗位的不同,选择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鉴别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的能力与意识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故自救与互救能力各种救援器材和工具使用知识与上下级联系的方法和各种信号的含义工作岗位存在哪些危险隐患防护用具的使用和自制简单防护用具紧急状态下如何行动。

2)演练

项目部按照假设的事故情景,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实际演练,将演练方案及经过记录在案。

5.6 预案修订与完善

1)为了能把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应急救援中去,以及对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预案应进行及时更新,必要时重新编写。

2)对危险源和新增装置、人员变化进行定期检查,对预案及时更新。

3)在实践和演习中提高水平,对预案进一步合理化。

6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介绍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方法,对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山区桥梁施工现有应急救援工作及应急预案的不足进行阐述,详细说明了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过程,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与响应工作的进行流程,并对山区桥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宋晓东.山区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

[2]杨沪湘.高烈度地震山区桥梁抗震设计研究[J].公路,2009,""(8)

[3]王航.山区桥梁基础的设计与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6)

[4]田炜.西部山区桥梁深水基础钻孔平台施工[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第7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制度。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应急管理的规定。

2、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全县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强化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各校应急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和参谋助手作用。

3、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落实应急管理“两个必须”理念,即管行业必须管应急,管业务必须管应急,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二、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工作

4、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指导各中小学、幼儿园完善安全工作综合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督促各中小学、幼儿园优化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5、推进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系统建设建设。积极推进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应急平台建设,抓好应急资源数据建设,实现应急资源数据互联网和信息共享。

6、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咨询制度。应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积极组织学校应急救援队伍与日常应急管理及综合演习训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救援队伍在灾情研判、技术指导、方案拟定中的参谋助手作用、有效避免违章指挥、盲目救援。

7、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教育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使各中小学、幼儿园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相关人员掌握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义务知识,切实提高学校应急管理人员应急避灾避险工作意识和能力。

8、加大学校应急管理投入力度。指导各中小学、幼儿园扎实开展火灾救援、地震疏散等相关应急演练工作,加大应急培训、事故预警和队伍运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大力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9、建立教育系统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在应急队伍装备、资金方面予以支持,着重解决应急救援队伍面临的人员不稳定问题。

10、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全县教育系统应急救援队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实战能力。

四、做好事故灾难应对处置

11、强化应急值守。建立全县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应急值班体系。县教育局,各中小学、幼儿园应坚持24小时专人应急值守,做到信息畅通,预测预警及时。

12、完善应对事故灾难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处置决策、力量协调、现场指挥等应急管理制度。

13、加强对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督促指导。实行总指挥领导下的组织负责制,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指挥程序。

14、建立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相关制度。加大落实力度,将安全生产事故处置的总结与评估报告,纳入事故调查报告一并进行通报,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第8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提高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国际、国内矛盾相互交织,高校正发生着各种深刻的变化,这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也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如何增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积极维护高校稳定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这一定义,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由大学生自身不当行为或其他某种内在偶发性因素导致的突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必须立即处理、对学生身心或学校造成影响的事件。

2、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1)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突发事件”即表明其具有“突发”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具体发生时间、影响等等,往往是难以预测的,而且演变十分迅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尽管发生事件有一定的契机,但是这个契机也是偶然因素居多的。如大学生因学业、感情等问题引发的自杀行为,宿舍火灾事故等。

(2)社会危害性严重。高校人员聚集、密度大,如稍有疏忽,突发事件就可能迅速发生。同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容易迅速聚集,客观上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比如某些政治事件、热点问题或学校管理缺失所引起的学生聚集、游行、示威等。

(3)成因、发展及影响复杂。高校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的高校在校生都在两至三万人之间,而且一所高校还有若干个校区,比较分散;高校更是知识密集型的地方,不但汇集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更掌握着国内外前沿高端科技。在此条件下,突发事件的成因、发展以及影响变得复杂起来,带有更大的隐蔽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如利用高科技犯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1、应急管理理念滞后,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我国高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普遍存在缺乏危机意识的问题,忽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多没有树立前期防范、中期处理和后期善后的一系列全程管理的理念,只是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中的一项普通任务,未从源头上加以重视,往往要到事件发生后,才寻求解决之道。

2、应急管理制度薄弱,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加以保障。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策略。但在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操作方面,存在着设计缺陷、内容薄弱、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法律来约束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严重影响突发事件处理力度。

3、应急管理体系协调力较差,应急管理能力不强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但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人员构成无法稳定、工作内容不能合理衔接,经验教训不能有效地传递;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各个机构间的通力协作,但现实情况却是临时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往往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的过程中,而难以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成功实施。

三、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夯实理论基础,逐渐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1)核心价值管理理念。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核心价值。高校突发事件违纪处理都应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为其核心价值,优先考虑,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突发时间危机处理中的体现。

(2)重在预防的“四早”理念。事前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心,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完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消除”。

2、健全组织体系,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公共治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由决策模块、实施模块、辅助模块组成。

(1)决策模块应由学校的主要党政领导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确认危机事件发生、判定危机成都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行动。

(2)实施模块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党政部门、学生组织以及各类服务组织和力量,主要职责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准确、全面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沟通交换处理意见,快速形成决策和工作不是,及时控制危机局面。

(3)辅助模块主要是指具有特别专业能力、特定资源和设备,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它们可以提供后勤保障及专业指导。[1]

3、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在矛盾初始积累阶段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是可以避免突发危机的。

(1)要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措施,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者的鉴别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处置能力。

(2) 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违法事件的曝光等相关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导向,达成共识,使学生理性看待事件,并对类似事件给予正确的评价。[2]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主要包括系统手机信息、排查危机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等。高校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则立即启动预案,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参考文献】

第9篇: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

[关键词]JCI;临床工程;循证管理;风险管理;监测指标

引言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的国际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规范医院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2],由于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人,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技术监测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3]。因此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临床工程的首要任务。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三级乙等县级医院,开放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330万人次。全院医疗设备8000多台,总价值3.2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院决定引用JCI评审标准,创建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7月以9.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JCI认证。在JCI迎评工作中,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工作整体思路清晰、计划性强、具体工作有条不紊。下面就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的转变做介绍。

1医学工程建设的实践

1.1工作理念的转变

1.1.1循证管理循证管理就是依据证据进行管理决策。临床上早就广泛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治病,我科把循证的方法应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并做了如下改进:(1)加强法律循证。合法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此前设备管理的制度只是书面框架,员工无法依照流程与制度办事,只能请示领导或凭感觉走。因此首先是收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医院层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等相关制度,然后修订维修工程师、仓管人员、临床科室日常使用人员等岗位职责,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用客观数据评价绩效。如在对厂家设备保修的评价中用设备配件送达超过24h的次数、同一故障重复出现次数等指标替换原先的反应迅速、维修质量等项目;用维修台数、维修工时、未完成任务次数来评价员工工作能力,而不是按原来“团队精神强,维修技能强,工作努力”等评价。(3)从系统中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事情做错更多的是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只有系统安全了,个人才安全。如在手术室发生价值10万元的设备附件被护工丢弃事件,通过设备科、手术室等多科协作,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虽然有培训制度,但未涉及护工且缺乏完善的器械交接制度,随后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相关护工进行了培训而未予以处罚,培训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郑焜等[4]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构架。孙麟等[5]从收集、分析、评价证据和开展循证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医院后勤循证管理。循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但在构建循证管理新模式时,循证数据的收集是个庞大的工程,越细的数据与证据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还在进一步平衡中。1.1.2风险管理我院以往只是机械地对省质控规定的8类设备做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1)针对全院的医疗设备(包括新购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且按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式。(2)通过评估发现一些新的重大风险医疗设备,如人工心肺机等,并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风险点做了及时的改进。(3)打破传统的按价格高低管理设备的模式,规定重大风险、高风险设备在采购前需做技术评估,而不按价格在20万元以上才做技术评估;对呼吸气囊等价格低但风险高的设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按固定资产管理等。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对设备做不同等级的维护,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包括技术认证、采购评估、使用培训等管理流程。为此医院引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用在设备管理的全周期,在关键、高风险流程中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事故于未然[6-7]。1.1.3应急管理以前我院应急预案不全,操作流程、应急物资储备不明确,大多员工不清楚如何响应,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1)制定并且学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2)开展大规模创伤急救、集体食物中毒、台风登陆、消防、全院停电、全院停氧气等全院性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现有的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及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明确了应急预案何时由谁启动、如何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召回。(3)全院配备除颤仪、AED除颤仪、喉镜,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在5min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给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功能齐备的环境。应急响应的前提必需有一个完整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要依据上级相关制度与应急流程来明确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与执行,最后通过演习来改进预案、提升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的完整,来保证医疗设备及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急能力[8]。

1.2工作方法的转变

1.2.1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基础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借助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定符合国情、院情和JCI标准的医疗设备管理计划、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且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的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制度、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9]。例如我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巡检制度》在制定后,通过实施、反馈、修改已经循环了10多次,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医院还完成检验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降低内镜故障率等5个PDCA案例。JCI质量要求建立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并提供了质量改进的方法,即计划、落实、评估和改进的循环,只要坚持此模式就能不断改进管理质量。目前此模式已落实到医疗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所有的制度、方法、流程都在不断改进。1.2.2建立标准化体系JCI认证准备工作的初期,医疗设备管理由于工作复杂、范围广,科室工程师任务完成的结果千差万别,给总结与统计带来了巨大麻烦,为此建立了医疗设备申购、安装验收、巡查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①在资产核对中,在清点单上只提供2个选项“台账多”“实物多”,其余所有需说明的情况填写在备注栏中,这样资产处理时的筛选就显得简洁明了;②设备的定期巡查中,设计了巡查项目表与标准操作步骤两张表格来防止工程师巡查时重复劳动与遗漏关键项目;③科室内部实行5S管理,医疗设备维修间井然有序,维修工具现在实行上墙定位管理,并提供正确摆放的照片给大家参考。JCI评审标准就是一个完善的医院标准化体系,但是医院还要建立一套用于日常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的操作体系[10]。医疗设备管理标准化还需科学地研究与探索。1.2.3完善工作计划及任务布置方式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遇到事情去解决,完全没有任何计划性,布置的任务都达不到自己预先的效果,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布置没有明确的完成日期、结果报告等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①建立年度医疗器械管理计划,整个计划是医疗设备的申购、质控、维护、维修、培训等的规定,是全科室员工年度任务目标与行为准则;②月末制定下月具体工作计划,如完成某些制度制定、印刷表格更新种类、固定资产清点数量、预防性维护(PM)数量、科室巡查数量、内部学习以及其他临时需优先改进任务等;③每个计划制定与任务布置的同时规定项目的负责人、完成时间、报告周期及时间、报告内容;④制定报告内容标准,按报告周期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申购计划管理,使医院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避免了重复购置与闲置的问题;设备科日常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保证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按期完成,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学习培训计划管理,激励工程师加强学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工队伍。1.2.4监测指标的收集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时纠正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监测指标可分成日常监测和持续改进2类:①通过PM完成率、外包保修合同监测、24h维修受理率等指标监测日常工作;②通过检验类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人为故障率、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的实时监测数据来优先改进相关项目。经科室多个周期的持续改进,使PM完成率维持在90%左右,24h维修受理率维持在99%以上,外包保修合同保养等条款不再遗漏,设备的维护合格率从55%提升到95%,时钟准确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达到95%,通过对医务人员与工程师培训,人为故障率从12.4%降到2.6%。监测指标是打破经验管理的开始,是循证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重要过程,只有完善的、正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2总结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实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与改进计划,按步骤实施,通过记录、监测来改进制度与计划,最后提高服务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中,思维有了转变,会用客观数据与依据分析事物;在分工上更加合理化了,行之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到人;在设备的台账管理中,其账物相符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只有把PDCA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反馈、修改不断循环来建立完善的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才能使工作持续进步。要把JCI标准里面的质量标准扎根于日常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29):74-76.

[3]张博,李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05-106.

[4]郑焜,谢松诚.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8):41-44,49.

[5]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循证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17,(11):6-7.

[6]毕玉,田袁,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7]GreggH.Claycamp,FaiadRahaman,etal.Urban.Thereliability-qualityrelationshipforqualitysystemsandqualityriskmanagement[J].JPharmSciTechno,2012,66(6):512-517.

[8]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588-590.

[9]李辉,康祥顺.PowerBuilder10.0设计师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