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毕业生转正总结精选(九篇)

毕业生转正总结

第1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档案 转递

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及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包括毕业生的就业通知书、在校学业成绩表、体检表、各学年的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党团材料、奖惩证明及高考录取信息等原始材料,是唯一能真正证明个人学习经历的凭证。大学生毕业后在进行择业、考研、考公务员、资格证申请、结婚等与日常生活或事业发展相关选择时都需要依据个人档案做相应证明,特别是就业后转正,定级、参加劳动保险等,更离不开档案。正是档案涉及了毕业生个人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档案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毕业生档案的最后出口,怎样做到把毕业生档案完整无误地转递至其应该留存的地方,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结合多年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1.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毕业生档案转递是一项重要而严肃的工作,不论是毕业生还是管理者,都要认识到档案对毕业生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到若档案错乱或者丢失对毕业生影响的严重性,要提高重视程度,增强责任意识。本着对每一个毕业生负责的精神,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毕业生档案在形成和转递中不出任何差错。

2.要重视转递中各环节的管理

首先,要明确毕业生档案的最终去处,这是要提醒毕业生重视的,在这一环节应注意:(1)在没有搞清用人单位是否具有人事主管权之前不要把档案转入这个单位,应将其落入这个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防止丢失或跳槽时用人单位扣住档案不放。(2)要询问清楚用人单位性质,如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他们或他们主管单位是有人事管理权的,可以接收档案,其他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各类民营机构无人事管理权,由人才中心实施人事接收毕业生档案。(3)将要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由于落户困难,多采取人户分离的就业方式,这样毕业生的档案最好先不要落在就业城市,而先行落回毕业生生源所在地,待日后需要调整时也是人事主管部门之间的转递,保证不会出现差错。

其次,整理形成毕业生档案和转递是重要一环:(1)档案的整理。目前多数院校学生档案是放在各院系管理的,毕业生档案形成和转递由各院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压力,便于管理。我们在档案管理中采取的是专人专管负责制,任务明晰,责任到人,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毕业生档案转递正值毕业季,一方面学生就业急需档案,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很多材料正在形成且分布在多个部门,学生多,材料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需要专管老师反复多次去各部门督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毕业生所需的材料全部汇齐,加班加点,集中整理,在此不建议较多人突击,避免人多事杂忙中出错。正常应该是由专管老师按专业、班级、学号把毕业生的各种材料按档案目录内容分好,流水捡拾,集齐后对照标有毕业生编号、专业、姓名的档案袋信息,无误后放入其中。每生如此,依次按专业、班级分别放置。待所有毕业生材料全部装袋结束后,再统一按学生的转递单位开具档案转递通知单,依次放入所开具学生的档案袋内,并对档案进行专业、姓名、档案材料内容及转递信总核对,正确后封袋密封。整个过程清晰、有序、不易出现错误。(2)档案的转递。在整理毕业生档案的同时,应把毕业生档案转递的信息按邮政部门的要求采集好,按专业、班级、序号统一发送至邮政EMS终端,由他们打印出所有档案的转递清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尽可能把一些诸如单位名称、地址、接收人、电话、邮编等信息提供准确,以保证邮件能转递成功。专管老师要督促邮政部门及时反馈打印出的转递清单,并按邮政部门要求装袋贴单,码放整齐待邮政收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再次核对毕业生转递信息及专业、姓名,避免张冠李戴,出现错误。

最后,在毕业生档案顺利寄出后,要尽快回收邮件转递的运单号,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方便毕业生查询自己档案的转递实时状态。

总之,毕业生档案转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虽不是多么繁杂,难度也不大,但它对毕业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一点也马虎不得。多年来我们在档案转递的实际工作中,正是由于重视以上各个环节的工作,在转递中未出现过档案错乱或丢失的现象,受到毕业生的赞许。因此要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耐心是必备的,认真细致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这是我在多年档案转递过程中获得的一些体会,也希望这有助于今后把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第2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6-009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9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I Fujun1, MENG Xuduo2

(1.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2.China Academ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intensified, on the one hand,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es caus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highly qualified labor fo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ause a large number of lowquality labor exclusion, which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our labor market, especially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aspects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analyzed from a lack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rspecti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produced urgen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llege graduat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从全球视野来看,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处于世界第四次产业大转移的轴心,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经济增长已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今后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的核心,而这又必将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更复杂的影响。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自身的供给是否能够合理对接。高校毕业生作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之一,其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多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在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缺乏。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力求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推动后续研究的开展。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青年失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目前国际就业形势中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我国来说,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扩张期,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由1999年的90万人增至2014年的727万人。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有23万余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研究的文献有上万篇。笔者选取了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分别从供给、需求、供需匹配以及大学生创业四个角度对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进行梳理。

1.基于供给视角的研究

从供给视角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因素、高等教育培养因素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三个维度。

(1)高校扩招政策的是与非。

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影响的分析是从供给角度讨论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成因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对这一问题的是非判断,不同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焦点则集中在扩招政策是不是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成因。赖德胜、姚裕群、吴要武等都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必然会直接导致大学生数量的骤增,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他们都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相伴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1~3]。 相反,郑功成、谭永生等学者却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并无直接关系,他们虽然也承认现阶段已经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认为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并不等于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过剩的问题,相反未来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学生[4~5]。

(2)高等教育培养偏差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在从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和专业匹配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多数学者都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由于其并没有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进程”而发展,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严重现象。莫荣、刘颖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过度重复建设并缺少特色,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6~7]。

(3)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不合理。

从大学生个人因素角度来看,麦可思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6.1%)、泛渤海湾区域(23.1%)、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1.1%);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1%、25.3%和20.8%[8]。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期望仍然很高,东部和发达沿海地区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职业声望等工作特征标准比较符合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因此,其就业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结构矛盾。

2.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

从需求角度来看,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需求总量不足;二是就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1)高校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企业相对需求量不足。

从需求总量上看,部分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高校学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增量与存量的规模远超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可吸纳能力,就业环境变紧成为必然[9]。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160万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10]。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总量不少,但相对比重仍然较低,目前我国每千人中中小企业仅有8.9家,城镇人口每千人中也不过只有19家中小企业[11]。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发展规模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量。

(2)当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从需求结构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将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分析。首先,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正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主要是以低端岗位和技术高端岗位需求为主,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正好与这样的岗位需求错位[12]。其次,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结构偏离度比较大。耿献辉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在2007年总共吸纳了83.13%的高校毕业生,而同期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23.49%,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贡献高达55.19%的制造业却只吸纳了9.78%的高校毕业就业人员[13]。 在实证研究方面,杨河清等的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企业每年都对高校毕业生有需求,每年都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比率仅为44%,并且对高校毕业生有需求的企业所招聘的人数大部分都在10人以下[14]。

3.基于市场供求匹配视角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视角主要关注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过程中的中介环节,其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需的对接。笔者主要从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匹配质量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1)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低效和分割性劳动力市场问题。

赖德胜、杨伟国、刘铸等学者从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单一、闭塞,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同时,高校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距过大,加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就业萎缩,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出现相对过剩[15~17]。

(2)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莫荣、曾湘泉、严秋菊等学者从就业指导及其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他们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无论从机构设置、师资力量水平、工作场地与经费,还是从职能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建设,乃至于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仍然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将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方对接。此类方式的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18~20]。

(3)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差。

在就业匹配质量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过度教育视角和匹配质量实证研究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晓蓓、亓朋的研究得出,中国劳动力中教育过度的比例占39%[21]。 刘扬研究发现,我国近三成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不匹配;专业与工作匹配除受专业本身的影响外,还受到性别、学校特征和实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22]。代懋等通过建立教育、专业、能力匹配的理论模型,对中国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匹配质量调查,结果发现1/3的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不匹配问题,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显著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同时,46%的大学毕业生存在“高能低配”问题,性别、学历、社会实践、找工作渠道均会对能力匹配产生显著影响[23]。

4.关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毕业即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选择方向。目前学术界研究大学生创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定性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一般理论研究。

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包括组织协调机制的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差异性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机制[24]。创业型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25]。大学生在年龄精力、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业优势,应该成为国家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当然先行者[26]。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模式研究方面,马君根据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把创业模式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积累演化型、连锁复制型、技术驱动型和概念创新型;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保持着一种动态的演化路径,因此,在创业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模式由生存创业向机会创业或概念创新的方向转变[27] 。

(2)从定量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实证调查研究。

黄敬宝、王静、侯慧君等多位学者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仍较低。由于缺乏创业意识,或者缺乏创业能力,或者觉得缺乏创业环境,很多大学生只是把创业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能不去创业就不去创业。同时,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及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发、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28~30]。

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总体而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整体产业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持续培育、更新和替代产业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来实现的。在微观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是相关产业环节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主要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通过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来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实现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最终完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动态过程。而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指产业结构本身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发展梯度不一,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承接东部原有产业的作用。随着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动及产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力就业结构也随之变化,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目前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讨论已经得到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

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较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数量方法和计量模型可以对相关研究加以区分,这里通过运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具体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1)有关结构偏离度的研究。

王军礼、张志奇、何景熙等学者应用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与就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负,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严重过剩,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大于1,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不足,还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不能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正,且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其发展是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31~33]。

(2)有关就业弹性的研究。

赵扬、赖德胜等学者通过测算我国每年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数值,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发现: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最小,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还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就业弹性值比较高,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强,但1990年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开始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值一直在增高,并且在吸纳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34~35]。

(3)有关灰色关联度的研究。

胡秀花、邓利平分别对河北省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两省表现出相似的基本规律,即: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关联度比较中,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关联度要大于建筑业;在第三产业内部,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成为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最具吸收力的行业,而房地产业与金融保险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36~37]。

(4)有关斯托克夫指数的研究。

张抗私、盈帅用斯托克夫指数测度了1979~2009年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计算了整体及三次产业的斯托克夫指数。结果表明:1979~2009年间,我国整体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1~4.69。第一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2~6.00,变动最大,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动性强,当经济景气时,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旺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反之劳动力回流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01~0.99,离散程度最小。第三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4~1.40之间波动,离散程度介于第一、二产业之间[38]。

2.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正向效应

刘瀑、葛雨飞等学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产生的积极作用,认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质量、数量与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产业升级过程表现为劳动力人均资本量(K/L)不断增加的过程。产业升级从两个途径提高了有效需求,一是投资乘数效应,二是收入分配效应带动的消费倾向的提高。产业结构资本技术密集化的结果,是使有效需求得以扩大,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决定了就业量的多少。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这一结论也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他们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偏离,影响了就业的增加,这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其吸纳就业的潜力没有彻底发挥出来;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潜力,将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就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提高[39~40]。

此外,国内不少学者还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的正效应。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运用相关计量方法,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角度,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段敏芳等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低就业效应应当归结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不高,从而可以推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41]。 李萍、谌新民通过对东莞企业的调查发现,产业逐步升级使得整个行业趋向稳定,对就业的波动影响较小,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提高,企业和劳动者都愿意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又促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42]。

3.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负向效应

一般而言,产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新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亦即产业的技术升级,但其对就业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的技术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向。

龚玉泉、袁志刚从理论的角度认为产业技术升级对就业的冲击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短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产业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使得企业减少对员工的需求。而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量增加,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产品的销售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社会对该产品的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化,在企业大量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43]。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部分学者利用数量模型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李娟等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我国产业在由低技术产业升级为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劳动者面临的就业风险和收入波动也会增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相较于以低廉的不熟练劳动力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低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的熟练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44]。 刘渝琳等通过GMM证实了在技能偏态的作用下,劳动力在资本广化和深化过程中其就业受到的影响。其研究指出,在不考虑人口红利变化的情况下,当资本深化系数为负时,我国转移劳动力获益较大;一旦资本深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早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溢出效应明显,但随着产业升级和资本深化,农村转移劳动力比城镇人口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问题[45]。

三、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

目前,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高校就业需求错位、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非同步性,引发了高素质人才资源浪费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不良后果[46]。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够及时吸纳高校毕业生这类高素质人才来推进产业转型;同时从长期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如何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理清产业调整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国内近年来关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学者只是从结构性失业、专业匹配度等角度间接地对此类问题进行论述。

1.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结构性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47]。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将直接影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由于各个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在择业上对各产业的偏好也各不相同,当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出现不协调时,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必然会增加[48]。

首先,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在我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49]。同时,在行业发展方面,高新技术等新兴行业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产业因其高就业弹性理应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向零趋近,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将难以提高[50]。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远远滞后于毕业人数的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51]。从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性――即吸纳主要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将直接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变化。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部分企业逐步完成自身的新老更替成为现代新型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冲击,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这些企业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来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导致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52]。而高校毕业生虽然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力,但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还达不到一些企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

最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

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目前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毕业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知识滞后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而另一些新兴发展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53]。按照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54]。李彬通过对各产业及其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转换必然要通过科学、科技、产品、知识和管理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只有满足企业创新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需要才能释放出就业需求[55]。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直接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进而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也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而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的背景下,这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人才供给的契合度不高,进而产生大量毕业生失业[56]。

(2)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产业转型升级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必须经历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使整个劳动力市场趋于合理调整,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对其就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国内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加以分析的。工业产业的深化以及发展先进产业将为作为劳动力中高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王义、王海宾等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明确指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带来特别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等。这些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它们的快速发展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第三产业虽然目前对就业的影响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但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非常强,特别是非国有制经济单位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从实证角度来看,相关性分析显示出第三产业给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57~58]。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双赢互补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作为保障,而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随着产业升级的进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产业升级将为大学生拓展新的就业空间[59]。

2.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正是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产业转型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所忽略的重要问题。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需要人才基础保障,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劳动力群体之一,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高校毕业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条件。

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毕业,是作为高素质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其人力资本价值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及其结构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60]。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开发及承接产业转移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对各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至关重要[61]。

(2)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产业增加值较低,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业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62]。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产业转型过程中,要突出产业发展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功能,发展高端的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深化附加值高的工业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的生产能力,使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衔接。

四、结论与讨论

1.对国内现有研究的评价

(1)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观点不一。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般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重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且比较重视运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从总量上来看普遍认为在长期有利于就业,但在短期和结构上是如何具体影响就业的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2)以经济学范式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较少。

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基本观点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业问题。而结构性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有密切的联系,但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互关系的直接研究不多;且大部分研究都将视角放在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范畴中,主要观点都是提倡进行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改革。此外,从文献数量和角度来看,教育领域和产业经济领域文献较多,以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视角研究的文献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各变量因素的数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大多数学者并没有直接关注到大学生就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从高校毕业生角度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更是空白,但这对于研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1)缺乏具体行业和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未来需特别关注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一般理论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方面,缺乏对具体产业行业和产业转移影响就业的研究。对于前者,未来的研究应不仅仅从宏观上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析,还需要对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行业变动甚至新岗位的出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这将产生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于后者,由于产业转移是国内目前不可忽视的一大产业发展趋势,也必将对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对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给高校毕业生流动和就业产生的影响问题给予解答。

(2)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的具体影响研究不足,需从理论机制和实证量化两个角度全面把握此问题。

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现有研究来看,其具体影响效应和程度尚缺乏权威的结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发展乃至岗位兴废对大学生需求的具体变动情况仍缺少成熟的解释。而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来看,如何通过调整高等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为薄弱。如何协调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中间变量和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互相影响的机制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解答。在影响程度方面,目前仍然缺乏准确的量化研究,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匹配程度的研究,造成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效应的具体大小。

(3)研究方法单一,应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采用多类数据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现有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仍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仍比较薄弱。首先,数据来源大部分以国家统计数据为主,无论是变量数还是样本数都不够丰富,难以对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深入研究。而少量的运用实证调查获取的数据,其样本的代表性和覆盖率有限,从全国范围来说较难做出全面和准确的判断,造成相关政策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大。其次,在定量分析技术上,现有研究往往运用某种单一的数据分析方法或计量方法,缺少从整体上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从多角度(包括市场需求方、供给方、高校等)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和不同计量模型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数据来源上应采取大数据的方法,用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来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 姚裕群,伍晓燕. 大学生扩招与就业难的讨论[J]. 首都经济杂志,2003,(10).

[3] 吴要武,赵泉. 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10,(9).

[4]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 中国劳动,2006,(4).

[5] 谭永生. 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及其治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 莫荣,刘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 发展,2003,(7).

[7] 刘颖,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讨论[J]. 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8]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趋势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3,(9).

[10] 刘泉红. 清除繁荣背后的隐忧――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下一步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11] 同[5].

[12] 陈英,徐自成. 大学生教育管理社区化浅谈[J]. 现代企业教育,2009,(6).

[13] 耿献辉,刘志民. 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11,(4).

[14] 杨河清,李佳.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 中国劳动,2007,(12).

[15] 同[1].

[16] 杨伟国,王飞. 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人口科学,2004,(4).

[17] 刘铸.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3).

[18] 同[6].

[19] 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04,(6).

[20] 严秋菊.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1] 张晓蓓,亓朋.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22] 刘扬. 教育与工作匹配性研究:本专科生的差异[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分会. 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3] 代懋,王子成,杨伟国. 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3,(6).

[24] 赖德胜,李长安.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 经济学动态,2009,(2).

[25] 边文霞.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研究――基于创业意愿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

[26] 翟纯纯,杨雨超.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博弈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9).

[27] 马君. 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2,(3).

[28] 黄敬宝.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市12所高校为样本[J]. 经济纵横, 2010,(6).

[29] 王静.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 人口与经济,2011,(1).

[30] 侯慧君,林光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9).

[31] 王军礼,徐德举. 我国都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测度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2,(1).

[32] 张志奇. 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12,(2).

[33] 何景熙,何懿. 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6).

[34] 赵杨,刘延平.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12).

[35] 赖德胜,包宁. 中国不同区域动态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1,(6).

[36] 胡秀花,田宝瑞. 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就业的灰色相关度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

[37] 邓利平.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

[38] 张抗私,盈帅.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有何影响?――基于斯托克夫指数的视角[C]//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2011.

[39] 刘瀑. 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耦合机理分析[J]. 经济问题,2010,(4).

[40] 葛雨飞.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2010.

[41] 段敏芳,徐凤辉,田恩舜.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14).

[42] 李萍,谌新民. 人力资本投资、就业稳定性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东莞市的经验数据[J]. 学术研究,2012,(9).

[43] 龚玉泉,袁志刚.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 经济学动态,2002,(10).

[44] 李娟,万璐,唐菡. 产业转型升级、贸易开放与中国劳动市场波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

[45] 刘渝琳,熊婕,李嘉明. 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J]. 财经研究,2014,(6).

[46] 郑彩莲.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研究与对策分析――以浙江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7] 王霆,曾湘泉.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9,(1).

[48] 田永坡. 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C]//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7.

[49] 王义,周红,胡晓霞. 浅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0] 同[47].

[51] 马廷奇. 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5).

[52] 同[49].

[53] 鲁宇红.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4] 詹虎,罗秀.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中国人才,2010,(10).

[55] 李彬.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9,(2).

[56] 同[51].

[57] 同[49].

[58] 王海宾,陈晓文. 产业结构升级下青岛市大学生就业趋向分析[J]. 北方经济,2012,(3).

[59] 陈艳.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透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60] 程宏如. 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协同性与就业实现分析[J]. 前沿,2013,(13).

第3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领会执行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要契机,加强对马列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办公自动化等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事项:

1.学生学籍注册、学历注册及学年注册的相关工作

2013.2014级学年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3级注册人数2752人,2014级注册人数4448人。

2015级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5级新生共计录取5565人,注册人数4578人,放弃入学资格985人,保留入学资格2人。

2011届2482名毕业生及2012届2593名毕业生的学历注册工作。

2.学生成绩的相关工作

2014年共完成9802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593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08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2015年共完成12765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752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55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以及每学期点名册及补考单的回收、整理入档案。

3.在校生的学籍异动

每学期进行在校生学籍信息核对的工作,学生信息核对表的制作、打印、发放、保存。近两年共办理一千余学生的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专业、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等相关学籍的异动手续与登记。

4.教务管理平台的维护

作为数据平台的维护者,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补考成绩的正常录入。

5.毕业生信息的核对及毕业证书的办理

2014年完成11级大中专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482人(含结业7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1538人,二专业344人。

2015年完成12级大中专生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593人(含实习不合格5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652人,二专业166人,往届实习不合格延缓到今年毕业人数4人。

6.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的相关工作

2012级共计2602名学生,2013级共计2748名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完成。

7.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及相关高基报表的统计。

每学期学籍异动后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以及每年完成高基报表311,321,331,332四张表格的填写工作。

8.2013级共108名,2014级共155名学生转专业工作的完成

包括转专业申请表的完善,人数的统计,文件的拟定,学籍的异动等相关工作。

9.大中专学生毕业证明书的补办工作。

大中专往届毕业生毕业证明书的办理工作,包括补办资料的填写,毕业证明书的打印,验印及盖章。

10.教务处用章的管理工作

作为教务处办公章的保管者,做好用章的管理,登记工作。

11.协助部门领导完成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工作。

12.参与修订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的相关工作。

13.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

14.完成学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学习生活方面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

第4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因受编制、人员计划、财政收入的限制,每年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中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4和甘政办发20xx04号文件规定的1:19、1:18相比较低,即现有的教职工人数已经富裕,已经无法吸纳多的毕业生;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回我市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对招生的调控,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转变社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搞好社会服务。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三)深化市场配置,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 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第5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学分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毕业实习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不得有半点马虎,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设计)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经验与问题分析),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4]李英贵.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探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第6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除去将近700万应届生的基数压力,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也是造成应届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表现之一是择业地域不匹配。大城市高技能人才富余,而中小城市捉襟见肘。之二是未来知识需求和就业队伍结构不匹配。目前,中国每年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远远超出各经济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而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职位数量增长,将推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013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业将此归因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障碍。”麦肯锡公司合伙人陈立凯表示,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难以完全满足初级岗位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学科的就业前景并不清楚,这就出现了职业技能上的“错配”,以至于难以顺利就业。

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相较往年更加困难,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业仍在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一方面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趋于匮乏,农民工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开始找准定位,能够弯得下腰去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生产性行业中的技术工作。

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如果暂不考虑自主创业的问题,这些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蓝领化的倾向加重,这与社会的需求有关。

“今年毕业699万大学生,真正短缺的是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和蓝领工人,大学毕业生都想当白领,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实际上就业主体仍然在企业,因此必须调整招生结构、教育结构,增加蓝领工人和技术工人供给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大学生近年的就业率不到65%,真正的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在4.3%以下,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需要调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吕政说。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飞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第7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就业服务部

一、就业形势

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2017年招聘季即将到,预计本年度约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身的生活和发展,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目前,中国21~25岁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是16%,是工人失业率的4倍,也就是说大学生失业率比下岗工人要多得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谈到2016年的就业形势时表示,有三个方面对本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f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二、影响就业的因素

1.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

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

2.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

3.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影响到就业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

4.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

5.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2009年以来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6.人口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

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就业服务部工作

为了进一步解决“最难毕业季”,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在就业工作中找准定位和突破点,特设立就业服务部,旨在通过各种部门活动、宣传等方式来向本院学生推广最新的就业相关消息。更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帮助本院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口专业、怎样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更快更精准地在各大招聘中找到合适和心仪的岗位、传播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如何从一名在校学生转型为职场职工等。

在本学期,就业服务部共开展了两次职场礼仪类讲座活动、一次简历制作大赛活动、一次优秀校友回校访谈活动、若干场各大小企业宣讲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积极参与此类活动的大多都为13级毕业生,而其中一部分参与活动的学生经常会中途离开。如何进一步推广部门活动、如何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认识并重视就业服务部成了本部门的首要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

1.推广部门。

积极推广就业服务部工作职能,与本院大一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相辅相成,从大一时就让学生接触就业类相关资讯。

2.举办更多有新意、有创意的活动。

尝试举办更多就业类相关活动,如: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向,而不是单纯地完成学业。

3.增加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会。

不再单纯地邀请企业领导来校开展讲座,而是改为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交流,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不同企业的择员要求和发展目标。

4.增设就业服务委员。

很多就业相关的信息光靠班长、团支书来转达是远远不够的,班级如增设置了就业服务委员,不仅可以减轻班长、团支书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有助于集中统一推广讯息。

5.让更多学生理解什么是对口企业。

所谓的对口企业并不仅仅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选择企业也并不是只注重自己目前属于的专业,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自身的特长。不仅如此,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学习成绩。

四、就业服务部职能

就业服务部作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职场、了解就业、了解前景。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社会实践。

我们应在大学生做到稳打稳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手头却有精彩纷呈的实践成果、案例、经验,自然可以在求职时得到企业更多的加分。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我们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应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第8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51-02

1 江苏省产业升级概况

在当下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江苏省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江苏省通过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支撑作用、挖掘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式,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效果显著。与此同时,江苏省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鼓励相关部门单位,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地区、企业发展长远竞争力,加快传统制造业实现企业顺利转型的步伐。

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最新消息,2015年经国家统计局核定,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达70 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业转型升级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3万亿元,增长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从地域来看,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苏北产业升级建设取得新成效。在这新一轮大潮中,江苏省加快了智能制造、生产自动化等工业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的脚步,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涌现出来,江苏省正以全球化视野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2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54.8万人,初次就业率为88.9%,其中过半人数选择省内就业。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面临的不仅仅是就业人数的年年突破,还有国民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之关系密切的莫过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供需失衡,也是现如今高校应届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虽说光用这句话来评价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失偏颇,因为就业现状的综合评价不应当仅仅由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专业的对口与否,用人单位的质量好坏,学生就业后的满意程度,等等,都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国家去库存、去产能等政策的推动下,江苏省传统产业中过剩产能等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与这方面对口的学生数量占有相当大比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通信等新兴产业吸纳的毕业生数量猛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应届大学生创业的人数相比以往略有降低,学生在对待创业与就业的问题上,会更加理性地去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道路。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且这部分的比例也年年攀升。还有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去向选择上更加多元化,虽事业单位的热度不减,但网络主播、网店等也开始兴起。

3 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就业问题与产业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目前江苏省正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但一方面,企业的成功转型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产业的调整也必将调整掉一批能力不够的员工。由此,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 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江苏省高校就业市场机制还处于正在完善阶段,产业升级也有助于其进一步成熟,并且市场决定方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学术专业的设置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江苏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产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因此,尽管目前在就业市场与产业结构、用人单位与高校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上仍有所欠缺,但说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从长远来看是可期的。

产业升级的负面效应 一般而言,新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更新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支持,但其对就业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冲击。这其中?Ω咝1弦瞪?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短期影响来看,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江苏省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在对人员的需求上可能相对减少,尤其是对各方面不出众的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更大,毕竟企业需要的不单单是劳动力。而从长期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会进一步加速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

此外,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在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也会增强。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力的参与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而高素质的劳动力更是企业在这场转型浪潮中制胜的关键,因此,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会更高。

总的说来,稳定的经济增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呈有利态势,但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趋于饱和而饱和,从而导致今后高校专业方面存在结构化失衡。加快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过人的综合能力。企业不需要“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下午”的闲人,对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需求将更为加大。

4 解决策略

毕业生 处于产业升级转型期的大学生,自身素质优秀,职业观念正确,就业渠道畅通等,对他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都尤为重要,但都具备这些能力的大学生并不多见。因此,作为毕业生要做到:

1)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得以运用,以成果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2)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与人交流的沟通能力;

3)培养良好的就业观,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

4)主动积累实习经验(企业对用人单位的标准提高意味着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更加过硬,因此光靠书本上的知识难以应对,必须通过实践来增强对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储备)。

高校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后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信息沟通滞后。部分高校就业服务方面没有顺应市场而及时修正,流于形式,对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培养并没有起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要做到:

1)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继续实施并做好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以及创业引领计划的完善工作,继续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努力做好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及创业工作;

3)鼓励开展如SYB、GYB等高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大线上的就业信息覆盖力度,多渠道、多平台地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及时的就业服务;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6)加强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合作双赢;

7)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在基层领域发挥各自专长,真正扎根基层并有所作为,在产业升级的同时推进新一轮技术革新。

政府 为了形成良好的就业市场机制,政府各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作为政府应做到:

1)完善江苏省就业体制改革,保证各个部门之间打破壁垒,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完善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加强高校、企业与人社局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上的“绿色通道”;

3)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提供相关培训及指导,完善江苏省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争取通过创业拉动就业;

4)鼓励大学生到相关基层单位发光发热,引导他们在服务基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满足地区发展需要的同时,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让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施展才华;

第9篇: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

大家好!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值此同学们毕业离校之际,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几年来,同学们怀着求知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珍惜在校时光,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积极进取,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系党总支为同学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你们即将告别母校,奔赴新的学习、工作岗位,开启人生新的航程。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希望你们牢记学校党组织和师长们的嘱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勤于学习,敢于创造,甘于奉献,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让火热的青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闪光,以更加优异的学习工作成绩为党组织和母校增光添彩!

毕业离校,毕业生党员必须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保证党员能够参加新单位党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一项组织措施。不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的一种表现,是违反《党章》的行为,将影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甚至造成党员脱离党组织的严重后果。毕业生党员务必增强组织纪律性,本人按规定到系学生党支部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我们将会为你们提供咨询和指导。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1、毕业生党员本人在系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下填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个人信息务必填写完整、准确。系学生党支部将凭《登记表》上的信息填写《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以下简称《介绍信》)。

2、《登记表》中“转往何处”栏请认真如实填写。毕业生党员应在毕业前与组织关系转入单位、街道、社区或人才(劳动)服务机构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必须事先征得有关单位同意接收组织关系),并将接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名称完整地填写在《登记表》中,以便系学生党支部及时无误地开具《介绍信》。

3、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或主管部门党组织;工作单位无党组织的毕业生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工作单位所在地街道、社区的党组织或本人居住地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也可随同档案转移到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流动服务机构的党组织。

4、毕业考取研究生或专升本,请在《登记表》备注栏注明。

5、毕业离校办理时间党员本人持《毕业生离校通知单》到系学生党支部开具《介绍信》。

6、《介绍信》由党员自己携带,于规定的有效期内按照《介绍信》所写党组织去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一直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为止。同时务必将组织关系介绍信回执联及时邮寄或传真回系党总支。

7、如因转入组织关系单位变动或其他原因需换开《介绍信》的,必须在《介绍信》所规定的有效期内到开具介绍信的单位办理手续,重新开具《介绍信》。对于个人原因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或不及时换开《组织关系介绍信》,导致《介绍信》过期的,本人要作检讨,组织将给予严肃的批评和教育。

8、《介绍信》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如一旦遗失,党员要写明遗失情况,并及时向最后办理转移组织关系的党组织报告,经党组织对遗失情况审查后,如确系本人不慎遗失,应由最后办理转移组织关系的党组织予以补转。对遗失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党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还应给予适当的党纪处分。

9、党员要严格履行党员义务。毕业生党员转出组织关系后,要按要求参加转入单位党组织活动和交纳党费。预备党员要经常向转入单位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以取得党组织对自己的教育帮助,以便按期办理转正手续。超过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不缴纳党费的,按党章有关规定处理。

10、当你在接转组织关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请立即返回学校或电话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和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系党总支办公地点:xx学院校本部xx号实验楼xxx室,联系电话xxxxxxxx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一路顺风!

祝同学们事业辉煌,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