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毕业一年总结精选(九篇)

毕业一年总结

第1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05级课程实训的初步尝试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目的制定了调查问卷,在05级进行人力资源岗位的课程实训时,每2人(一组)一份问卷、一名03级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要求05级的每名同学写出调查过程及感受,这个环节的考核方式是:上交填好的调查问卷、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每组在最后的实训总结课上用PPT的方式讲解调查访谈过程、问卷中的主要观点、调查的感受和启示等。经过调查获得了如下数据:目前(2006年12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21%。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6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6年3月起到目前(2006年12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7.89%。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4.21%。曾在1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0%。目前(2006年12月)没有工作的有6人,其中正在本科深造学习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暂时没工作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这些数据对我们制订08级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之处。更重要的是,05级的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与师兄(姐)的联系与友谊,了解了师兄(姐)们的工作情况,间接熟悉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且无形中上了一堂容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择业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课外教育课,不仅达到了实训的目的,也获得了额外的收获,使得学生课程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的尝试获得了双赢。

06级到09级课程实训的继续跟进有了05级的成功尝试,我们在以后年级(第三学期)的课程实训都加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一项内容,而且在05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调查和课程实训的课堂交流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更从容地完成任务及更好地分享其他同学在调查中的收获及感受。实训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与05级的基本一致,部分的改动有:06级是两个班,04级是一个班,调查的时候基本是两名06级的学生结组调查一名04级毕业生;07级、08级是一个班,05级、06级是两个班,调查的时候是07级、08级的一名学生调查05级、06级的两名毕业生。调查获得的数据如下:1.06级对04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8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18%。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7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7年月起到目前(2008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5.38%。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26人,占总人数的66.67%。目前(2008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2.07级对05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9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77.63%。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21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5.59%。从08年7月起到目前(2009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5.26%。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6.31%。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2人,占总人数的55.26%。目前(2009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17人,占总人数的22.37%。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2.63%。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3.08级对06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10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06%。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3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9年7月起到目前(2010年1月)为止,曾在3个以上(包含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8.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9.12%。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5人,占总人数的66.18%。目前(2010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4%。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7%。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

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鉴于篇幅关系,2009级对2007级的调查数据,2010级对2008级的调查数据,2011级对2009级的调查数据就不在这里一一展示了。单从一届、几届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得的数据可能还看不出太多的规律,但是如果一届届地做下来,这些数据将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规律性内容,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建设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的结合体现在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人力资源专业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对第三学期人力资源岗位模拟实训的主要目的、要求及内容描述见表2。上述两个表节选自2011级和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文字说明部分,表2中“与上届毕业生访谈”就是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即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鉴于以往学生实训时反映时间有点短的问题,2012级的计划对第三学期的实训在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的3周调整为4周,增加的1周时间主要用于与毕业生访谈、写调查报告和准备课上交流的ppt等。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延伸管理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可持续性的需要。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就业率及合格率,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课堂上所学课程的反馈,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反应评价等。根据上述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而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如何把它变为常态,人力资源专业几年来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相结合的尝试,不愧为一种经济、实惠,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都达到共赢的模式。当然,本文中只做了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所得的数据还有局限。下一步,需要做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跟踪,这样获得的数据就更有意义。人力资源的岗位实训是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花钱买模拟软件、建校内实训室、专业负责人利用个人关系网与企业联络、建校外实训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做法。但突破传统思维、“曲线进入”毕业生的所在单位与岗位,利用毕业生与学校的特殊关系,利用校友们的横向沟通,把学生的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训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教学、实训、科研良性发展的很好途径。

作者:于静慧

第2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第3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

>> 大学毕业,我选择了直销 情感:女人是男人的毕业课 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动画专业的毕业创作课教学 如何上好毕业年级英语复习课 中国五类特殊毕业生怎样选择出国 聋校毕业生前途选择的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率的路径选择 毕业了,我们要如何选择? 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赴加专业? 我们的毕业选择题 弹性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该理性选择工作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与分析 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浅谈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选择 浅析90后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问题 大学毕业该不该选择自愿失业 重庆中职学生毕业前景的多向性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毕业选择课 毕业选择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意外的精彩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

我的职业生涯,并未按照大学毕业时的选择延伸,但生活为我铺开的另一条路充满了意外的精彩。

我就读的是北京轻工大学(现北京工商大学),这并非我首选。高考报志愿时,我一心想上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希望将来从事与国防相关的科研工作。但由于志愿填报的“技术性失误”,我的第一志愿最终落空。

1992年大学毕业时,我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进入了轻工部下属的一个计算中心。农村孩子凭借努力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心里很高兴。7月3日离校,第二天我就早早去上班了。但生活又转了个弯儿。工作不久,我发现这与理想的职业生涯相去甚远。而此前我经常去看联想的展览,就向联想投简历,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纠结的选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

小时候家里穷,我初中毕业上了师范,17岁参加工作。1998年,考上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研究生。这个系是留学先锋系,我也蠢蠢欲动。课余时间,就做兼职为留学做积累。当时在新东方教GRE逻辑,做得很开心,赚钱也多。2001年毕业时,新东方向我发来邀请,那时它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气候。我很纠结,也像很多人那样跑过人才市场,看过公务员考试,申请过留学,最后都放弃了。

下定决心去新东方,是切身体会到英语培训的巨大市场。当年大学生排长队报班,几百人如饥似渴地听你讲课,我经常被自己感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获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未来真正有生命力的就业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如今的大学生应该不会像我曾经那样纠结。 偏爱小公司

易宝支付CEO唐彬

1991年,我从南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我读的是少年班,毕业时才18岁,就和很多同学一样继续读研。上大学时,很崇拜杨振宁,梦想着留学深造。那时留学政策还没放开,我就选择了本校的硕博连读。读研第二年,我申请到了去斯坦福大学读博的机会。那里重理论也重实践,让人思路很开阔。

第4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呈现下滑趋势

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0%。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学历来看,2006年对研究生的需求较2005年吸纳的研究生数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生需求与2005年吸纳的本科生数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

各就业渠道需求毕业生比例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学历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测算,预计2006年不同性质单位需求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64528名,占3.9%;事业单位242789名,占14.6%;国有企业418336名,占25.2%;非国有单位937333名,占56.3%。与上年需求毕业生情况相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需求数量略有下降,非国有单位需求情况继续呈上升趋势,非国有单位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

从学历上看,2006年用人单位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统计地区对本科生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5.5%(各类单位对不同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例见图1)。

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需求呈上升势头

从统计地区中对毕业生需求数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情况看,2006年中西部省份有安徽、陕西和贵州,需求数量分别是144822名、121889名和97461名,三省合计364172名,占总需求的22%;而在2005年,需求总数排名前10位地区中的中西部省份分别是重庆、贵州和云南,三省市共需求毕业生175655名,占当年总需求的15%。同时,2006年西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在人才需求上的数量呈上升势头,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所增加的同时,东部的山东、江苏、北京、广州对毕业生需求数量分别为228600名、196804名、86087名和66000名,需求量仍然较大。这也说明在目前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仍将会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

需求专业相对比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与2005年专业需求相比,2006年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总体变化不大,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共需求毕业生587126名,占总需求数的35.3%。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需求增长较快,进入了前十名,需求数为31756名,与去年需求数17227名相比有大幅增长,预计2006年这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相对较好。除表1所列的排序前十位专业外,2006年统计地区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还有师范、法律、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临床医学、化工制药、材料学、通信工程、金融等。

副省级市专业需求类型同中存异

第5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召开的专题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黄菊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我省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部署****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刚才,德祥同志代表省教育厅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教育系统进一步做好****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省人事厅、劳动厅、财政厅、团省委的负责同志都做了很好的发言,对各自系统都提出了工作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克服了本科扩招第一次就业高峰

的到来和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取得了年度就业率8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的良好成绩,形成了政府重视、各部门通力配合、高校和用人单位积极努力的良好工作氛围。特别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省政府制定的42条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丝毫不能自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的形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还很多,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从全国宏观就业形势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三大群体数量急速攀升,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我省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年增力68万人,增幅达62%,供需矛盾突出。二是从全省就业形势看。截至 3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2万人,登记失业率7.5%;有就业需求的还有 15 0万人;在新就业的人员当中,有70%是在服务业就业,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之我省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辽西北地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社会可供就业的岗位还很有限;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的压力。三是今年仍是我省高校毕业生的高峰年。全省高校新毕业生人数12.54万人,比上年净增2万多人,增幅达20%,加之历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学生沉淀到今年就业,****年全省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14万人以上。在应届毕业生当中,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4.7万人,占新毕业人数的37.5%, ****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有57.1%; 师范类毕业生9200多人,由于各地中小学项编占岗和不合格教师还没有彻底清退,严重影响了师范类毕业会就业上岗。因此,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依然很大,对此我们必须做好

第6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3-03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出现稳中有涨的趋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吻合,与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相吻合。

一、进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体情况

(一)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情况。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从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的角度看,2009年至2012年,除受金融危机不利影响,2010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较往年减少外,历年进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数量保持在1300~1400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则呈稳定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需求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进校用人单位总数 1325 1072 1311 1400

提供就业岗位总数 8200 9300 9960 10300

(二)不同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不同专业就业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专业需求数量历年平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职专业需求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和市场营销。这说明学校定位准确,特色专业如会计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具体见表2。

表2 2009~2012年专业需求情况排名统计表

本科专业 专业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会计学 1862 22.71% 1863 20.03% 2138 21.47% 2291 22.24%

市场营销 1023 12.48% 1068 11.48% 883 8.87% 958 9.30%

工商管理 327 3.99% 538 5.78% 548 5.50% 607 5.89%

金融学 356 4.34% 421 4.53% 458 4.60% 511 4.96%

物流管理 451 5.50% 379 4.08% 438 4.40% 455 4.42%

注:比例数据等于该年各专业需求人数/该年需求总数。

二、专业需求分析

(一)专业需求“热者恒热”。从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情况的角度看,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科专业的检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度各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冷热不均,热者恒热,冷者尤冷。需求量较高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需求量较高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学、会计电算化、会计、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需求量较低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学、文秘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需求量较低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公务事务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

(二)热门需求岗位专业。从2012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情况看,2012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1400家(扣除“双选会”数据),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为10300个,需求专业结构前十名的本科各专业排名为:第一,会计专业2291个,占22.24%;第二,市场营销专业958个,占9.30%;第三,工商管理专业607个,占5.89%;第四,金融学专业511个,占4.96%;第五,物流管理专业455个,占4.42%;第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1个,占3.12%;第七,财务管理专业312个,占3.03%;第八,工程管理专业264个,占2.56%;第九,经济学专业138个,占1.34%;第十,财政学专业100个,占0.97%。需求专科专业前三名的专业为:第一,会计电算化专业704个,占6.83%;第二,会计与审计专业564个,占5.48%;第三,市场营销专业207个,占2.01%。以上各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2009~2011年的比例与2012年的比例是接近的。

(三)热门就业机会岗位专业。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看,2012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3400人,专科毕业生1387人,共4787人。2012年,用人单位进校需求的就业岗位10300个,2012届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2.15个。其中,各个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前十名排名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312个,毕业生51人,就业机会6.12个;第二,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958个,毕业生167人,就业机会5.73个;第三,物流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730个,毕业生176人,就业机会4.14个;第四,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57个,毕业生40人,就业机会3.92个;第五,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8个,毕业生61人,就业机会3.25个;第六,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291个,毕业生730人,就业机会3.14个;第七,国际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7个,毕业生66人,就业机会2.98个;第八,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07个,毕业生70人,就业机会2.96个;第九,保险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29个,毕业生48人,就业机会2.69个;第十,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66个,毕业生63人,就业机会2.63个。

以上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去向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毕业生意愿去向多集中在银行金融、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以及落实的就业去向,居前列的也是商业贸易和银行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模符合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多,近几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提供的各专业就业的岗位数量相应也多。

三、用人单位招聘基本情况分析

(一)单位性质。从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2009~2012年度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2009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占78%,2010年占79.1%,2011年上升到81.2%,而2012年上升到了85.69%。而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率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4.62%,国有企业则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3.6%下降到2012年的8.74%。进校招聘的外资企业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见表3。而这也与2008年至2011年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大体一致。2012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具体见表3。

表3 2009~2012年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名称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2009 所占比例(%) 4.30% 13.60% 78.00% 1.00% 3.10%

2010 所占比例(%) 3.80% 12.80% 79.10% 1.00% 3.30%

2011 所占比例(%) 3.20% 11.10% 81.20% 1.40% 3.30%

2012 所占比例(%) 4.62% 8.74% 85.69% 0.21% 0.74%

(二)地域分布。用人单位地域分布情况、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意愿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呈正相关的。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来看,2012年广西本地就业的占94.27%。其中,以南宁为主,占总数的72.49%。区外就业的占5.73%,以广东为主,占0.26%。201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第一为南宁,占73.1%;第二为桂林,占4.0%;第三为柳州,占3.5%;第四为北海、钦州、贵港,均占1.6%;广西区外共5%。2009~2010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点的比例大致与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接近。

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地域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具体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在城市就业多,县城及乡镇就业少,学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梧州等城市就业,而在各市所辖的县城及乡镇就业的比较少。二是高度集中在南宁市就业,而在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比较少,如2012年在南宁市就业的高达72.49%,在南宁市以外所有地方就业仅仅占27.51%。三是高度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而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少,如2012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高达94.27%,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仅仅占5.73%。

(三)单位招聘人员要求。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对于人才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虽然都说看不同的岗位来决定需要哪种学历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偏重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眼光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数在专业技术上和本科大专学生差异不是特别大;在薪资与学历上,挂钩并不是很大,若是刚进入某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会根据学历的高低来评定薪资的多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对于其毕业院校声誉、成绩优秀、学历高低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个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而在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上大多数企业是非常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此外对综合素质能力也十分看重,专业不符但是综合能力突出者也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做的《2012届毕业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了83条意见和建议,关于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共35条,占42%。家长们要求学校:(1)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14条,占40%;(2)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9条,占26%;(3)加强联系实习单位的12条,占34%。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多角度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这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实例、案例的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结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和毕业生现实需要,认真抓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

对于大学生在校考的各种证书,企业单位有如下看法:学历证书上,企业认为学位证和毕业证稍微重要些,辅修证和双学位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在国家等级考试证书上,企业单位较重视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职业证书上,企业较为重视,如管理认证、技术认证等。总体而言,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对于学历及其他大学生特别看重的证书,企业单位并未将其作为决定因素,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 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视角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其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学校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但社会需求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总体不旺盛,人才需求结构更加不平衡,特别是外语类、管理类、IT类等专业类别的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受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普通感觉工作比较难找。

其二,从人才市场要求的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知识、技能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有的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或滞后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有的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等。

其三,从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来看,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更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未来需求分析

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基于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势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经贸、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行业产生广阔的市场就业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纵深发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大量民营和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会计、财税、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从广西未来发展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重合作,为广西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财经类专业及国际合作的办学专业如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从学校定位与发展看,学校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凸显。学校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新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等多个创新实验区。而从2009~2012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也符合这一特点,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及财政学专业。

总之,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符合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特点。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把学校的龙头和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税、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新增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对刚成立的新兴专业,则寻找突破口,凸出特色,以树立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为提升人才就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全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广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要积极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办好社会满意的财经教育,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石岩,于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调研[J].青年文学家,2012(6)

[3]张凯,李希来.青海省农牧专业高校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钟宇.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013D091)

第7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师院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师院校为解决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问题,部分教师教育专业采用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在提高培养数量的同时,重视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为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所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目的、过程、特点,通过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活动[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从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和状况等方面进行观测。国内外学者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方面,例如云南省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及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了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在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研究方面,梁九妹等研究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力的有关指标体系,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体状况、就业期望、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3];在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方面,董玉刚从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4]。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多。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聚焦于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情况从几个指标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通过内部自我评价,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不同学制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高师院校招生专业的规模与定位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某高师院校对其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研究方法 参数检验是在假设总体分布已知的情况下,针对总体分布的某些参数进行推断检验,因此参数检验对相关变量的分布有严格的要求。在现实中有许多变量的分布是否满足某种特定的分布可能人们事先并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其分布类型,但其分布并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这时候就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5]。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本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时,选择了六个指标作为变量,由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标并不一定满足区间[0,1]的分布,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因此,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把五年制和三年制毕业生作为两个独立样本,通过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数据,推断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的指标选择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6]。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部分专家认为,短期内分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从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率等方面评价。因此,在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以下6个指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1.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可直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统计截止时间在8月31日。 2.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3.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5.职业吻合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6.半年内离职率:从当年毕业时到当年12月31日,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 四、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某高师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独立完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利用该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选择了教师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和半年内离职率两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该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总体水平为2674元/月,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1.0116:1,三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0.9207:1;该校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76.3%,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1.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68.3%,通过数据的规格化处理后,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p#分页标题#e# 五、数据分析结果 将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利用Mann-Whitney检验,五年制指标和三年制指标的秩和分别记为W5、W3,检验基本步骤如下:1.先假设H0:就业竞争力无显著差异H1: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差异2.计算检验统计量3.Mann-Whitney检验结果根据i=j=6,Mann-WhitneyU为15.000,查表可得: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Mann-Whitney检验,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说明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性差异。再通过单一指标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五年制专科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72.6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67.33%,五年制专科生高于三年制专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23.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31.7%,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要低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这两项指标说明,五年制专科生比三年制专科生的专业定位更明确。 (二)五年制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比较扎实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705元,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462元,明显高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更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1届教师教育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发现五年制专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并无显著性差别。若从师资培养质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考虑,建议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四)对不同学制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通过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三年制专业毕业生要高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离职率,说明我们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醒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攻克就业难关,实现自身理想的关键[8]。针对目前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以及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教师等从事生涯教育理论的研究,科学地对高师院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9]。另外,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成为就业中的“短板”,高校应构建“规划—指导—实战”三位一体的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即从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见习,职业社会导师的配置,分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实战实习的控制指导机制四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有效路径,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10]。 七、结语 本研究以就业竞争力评价六个指标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某高师院校2011届不同学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实证分析的对象是针对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毕业生,本研究为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当然,在短期内的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观测,结论才更准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是智力因素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各高校应当重视和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及时跟踪与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抓好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8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预测;SPSS

收稿日期:2007―08―15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赣教科:05YB210。

作者介绍:孙剑萍(1971―),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各类开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已达1147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3%,在校生超过7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50%,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然而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报到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资源不足、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尤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状况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待业人数累计已达48.5万人,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这些失业的年轻人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就业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出今后若干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以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参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高专扩招后产生问题的重视。

(一)预测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影响未来五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因素很多,我们选取了毕业生总量、宏观经济环境(GDP)及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弹性系统)作为分析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考虑到2007年的最终就业率尚未公布,因此我们将预测2006年到2010年的变动趋势(2006年作为参考系,其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以修正线性参数)。应用专业统计与预测软件SPSS v13.0For Windows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要求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们收集了连续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②(表1):

(二)相关指标的预测及分析

下面以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据为例,作一分析。

通过SPSSv13.0ForWindow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1):

良性结构问题不良性结构问题问题容易被确定问题不易被确定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全部信息需要解决问题的附加信息关注问题的解决关注问题的本质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的弱动机(“冷认知”)解决办法的强动机(“热认知”)通过对2006年预测值和现实值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趋势拟合预测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近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飞跃扩张,已经脱离了原拟合直线,应对以上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只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就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斜率,从而能更好地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未来的实际状况。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他相关指标也做出预测并修正(表2):

(三)高职高专就业率的预测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总人数,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有关,我们用就业年增长率来表达;二是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有关,我们以最近一年的高职高专就业人数来表达。具体地说,高职就业人数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年增长率和高职高专生就业人数的基数有关,即: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1+就业增长率)×高职生就业人数的基数 (1)

社会就业增长率基本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社会就业增长率=社会就业弹性系数×GDP增长(2)

中国人事部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76.8万人,统计就业率为82.3%。我们以此为基数,计算并测算出2010年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人数。

通过以上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5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表3):

三、分析

分析以上预测数据,如按这样的招生发展态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结构,高职高专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当然,事实上肯定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就目前而言,有两个方面正在改善严峻局面,一是从2006年起,大学生扩招步伐显著放慢;二是国家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增大社会就业容量,但无论如何,就目前的状况应足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第9篇:毕业一年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据笔者调查,目前福建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实行的是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模式。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严重脱离,内容层次不清且逻辑混乱,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本身并不合适,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二是论文撰写具有较强理论倾向性,这一范式的学术意味较浓,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研究高深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直接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实际上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难以到达预期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有关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汇总表、总账、明细账

4、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12月的利润表。

三、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从2006年设立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对首届招收的学生实施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四年来,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符合毕业设计纲要的要求,毕业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回避问题,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举办毕业设计专题介绍,详细介绍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2、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信息化实训结合相结合。该课程可以为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前期准备,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也应有意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及要点。3、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系统全面介绍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报表编制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用毕业设计加实习代替毕业论文加实习不但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目标相适应,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它不仅是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开展毕业设计对我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薛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2] 张静.会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7):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