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精选(九篇)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第1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一、品析经典对话,揣摩深意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闻其声如见其人。除了人物的独白之外,两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交谈,即对话,更能将人物的性格及所思所想展现出来,成为展示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成为我在教学中解读该诗歌中人物的一扇窗口,看到几位主人公的审视、经历及相互关系等。

刘兰芝一出场,即连用四个排比句自述“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可在焦家却是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她在两三年间受了太多压抑和委屈,于是一座火山喷射了――“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初次就见识了兰芝不屈从、不退让的性格,印象颇深。紧接着,焦仲卿与焦母展开了第二次对话,焦仲卿替兰芝申辩,但焦母却是一边训斥――“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边利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其蛮横、贪婪的特点暴露无遗;而焦仲卿也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来反击,但焦母坚持“会不相从许”,忽视儿子、儿媳的深情。焦仲卿深爱兰芝,精神上没有屈从母亲,但还是先将兰芝送回家,可以说焦仲卿对于母亲孝顺,性格相对软弱。解读这一段段经典的对话,再现当时场景,就能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到焦刘二人的深情,体会到焦母的蛮横无理,体会到兰芝的勇敢坚强和仲卿的无奈,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自然顺理成章。

二、捕捉矛盾冲突,追溯缘起

生活本就是一部矛盾重重的戏剧。捕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的产生、发展,就可以探寻事情的起源,看到人物性格、思想的复杂性,看到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剥离开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如雕似镂。在教学中,我以刘兰芝与焦母、刘兰芝与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分析各个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思想冲突,透析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焦母和刘兄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前者逼儿子休妻,后者逼妹妹改嫁,引起了两位主人公的激烈反抗,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先来看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兰芝心灵手巧与仲卿十分恩爱,但却不被婆婆接受、容纳,矛盾由此产生,且不可改变。在这次矛盾冲突中,我们一直在推敲焦母不满意兰芝的地方。从其言谈中,我们得知焦刘门第不合,想要给仲卿找“秦罗敷”这样的女子;从当时的背景下,我们推论兰芝婚后无子,也可能是焦母不满意的地方之一。总之,封建家长插手儿子婚姻,阻碍其婚姻幸福,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随后,兰芝返回刘家,与刘兄的矛盾更是明显。“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样的逼问,这样明显的趋炎附势,让兰芝无处容身,把她逼上了绝境,矛盾冲突也达到高潮。在此情景下,兰芝投水,仲卿自挂东南枝。在这样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愈发鲜明,一边是抗争到底的男女主人公,一边是联手逼迫的封建家长。婚姻自由、爱情自由在封建礼教之下终成为泡影。

三、探究细节刻画,透视心理

细节刻画也是塑造人物的手法之一。作者精心选择的细节,能直接暗示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个性。细节让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因此,我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化身福尔摩斯,探究《孔雀东南飞》中的细节,围绕人物的肖像、服饰、动作、神态、言语等,透视主要人物的心理,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孔雀东南飞》有多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如仲卿在央求母亲留下兰芝时,他“长跪告”,而其母则“捶床大怒”,仲卿只得“默无声”,他对母亲还抱有幻想,其软弱可见一斑。而兰芝在辞别回家时,对焦母是针锋相对,对小姑则是谆谆叮咛,“泪落连珠子”,读出了兰芝的倔强,看出了兰芝的善良;回到娘家,刘母“大拊掌”,叹息女儿被休,刘兄却不能坐视将攀高枝的机会丢掉,在“心中烦”后找来妹妹训话;兰芝在成婚前,“默无声”、“掩口啼”、“出门啼”,与仲卿相见后“举手拍马鞍”,内心的煎熬一目了然。细节,让人物形象非常逼真,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探究细节刻画,能让我们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总之,我们一直提倡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倡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切入。在《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解读,全面把握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矛盾冲突,体味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皮亚雷.浅议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J].青年文学家,2009,(12).

第2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可是这篇文章很长,它反映的时代事件离我们也很遥远,很难引起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篇幅太长,如果串讲,很容易让如此经典的文章陷入枯燥的尴尬境地。所以今年我并没急着上《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课文,我一直在苦苦的思索和等待,我要寻求一个契机,要让孔雀真正飞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中考试后的在一次交流中,第三小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我突然一下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呢?为什么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经典,美的文章却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呢?也许该反思我们的教学。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忽略了同学们自己的创造性,轻视了他们本身的个人能力,让他们远离了文学?我借鉴了他们小组的创意,将同学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将《孔雀东南飞》改变成话剧,半个月后分小组表演。

这个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我一直都忐忑不安,我不知道这样的大胆尝试将会带来怎样的《孔雀东南飞》。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同学们的话剧版《孔雀东南飞》在我的期待和不安中如期而至。正因为这一次尝试,才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每一组不仅设计了背景音乐,比如《梁祝》,王菲的《因为爱情》,涂鸿刚的《孔雀东南飞》等,还设计了许多与情节相符的背景图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设计了许多重要的桥段,让这个故事变得更真实动人。下面我列举几组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三组的同学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骄横,武断的婆婆。

婆婆:“兰芝,你过来。”

兰芝:“婆婆早,不知婆婆唤儿媳何事?”

婆婆:“我问你,昨天的布织得怎样?”

兰芝:“婆婆,再过两个时辰,就完工了。”

婆婆:“什么,还要两个时辰,你个,昨晚在干吗?”

兰芝:“婆婆息怒,儿媳已经很努力了,三日断五匹,已经很快了。”

婆婆:“啥?快?你个小,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我问你,你到焦家几年了?”

兰芝:“三年了,婆婆。”

婆婆:“三年,你也知道三年了,三年母鸡也该下个蛋,石头也该孵出儿,你看看你,到现在也没给焦家添一男半女,你还有啥脸呆在焦家,快?快有啥用?我们焦家娶你是让你给焦家延续香火的,不是要一个丫头,你懂不懂?滚,气死我了。”

兰芝:“婆婆……”

婆婆:“滚!”

兰芝:“婆婆……”

婆婆:“滚,你个,没听见吗?”

婆婆的骄横,武断;兰芝的委曲求全,在两位同学的淋漓尽致的表演下呼之欲出,扣人心弦。并且还道出了他们认为兰芝被休的原因之一是无子。

而第一组的同学别出心裁的设计出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一个人物:三公子。

话说兰芝被休,一个人正在家门口徘徊,这时太守家的三公子带着家丁刚巧路过。

三公子:“大富,那个小娘子是谁家的?”

家丁大富:“公子,你有所不知,那可是我们城中美艳双绝中的一绝刘兰芝哦!乖乖,长的的标致。”(三公子用手中的折扇敲了一下大富的头,打断了他的话。)

三公子色迷迷的看着款款而行的兰芝直到兰芝进入她家的大门。

三公子自言自语:“美人,的是个美人。”

大富:“三公子,是不是看上这家小娘子,机会来了,她被焦仲卿休了。”

三公子:“焦仲卿?就是那个呆头呆脑的小吏。天理不公啊,他还娶了刘兰芝。像我三公子一表人才,学富五车都没娶到兰芝,天理何在啊?”

大富:“三公子,现在不是机会来了?”

三公子(踢了大富一脚):“你个猪,娶兰芝,一个二手货,你让我脸往那里放?”

(思忖几秒钟)三公子:“明天让我爹提亲,大不了过两年休了再娶。”

这组的同学别出心裁的加了三公子巧遇兰芝这一情节,让太守的提亲变得更加真实。并且扮演三公子是他们组的廖超同学,他大胆的把三公子那种纨绔子弟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们加入三公子这个形象,不仅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而且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兰芝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婆婆的骄横,也不仅仅是无子。更重要的是那个社会,兰芝无论是嫁给焦仲卿还是三公子,她都无法逃避被休的命运。这条命,这口气,从来都由不得她自己,也许死才是她一生中唯一一件能自己做主的事。

“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里兰芝的悲剧更让人扼腕叹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五组同学,他们将《梁祝》与《孔雀东南飞》相联系起来,运用了最近最热的穿越手法。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殉情后,并没有死,而是穿越到东汉末年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身上。可是在母亲的逼迫下,父兄的威逼下,双双依然没有收获到幸福,最终还是走上了殉情的悲剧。看到这里很多同学忍不住潸然泪下。

还有那见钱眼开,趋炎附势的兄长;懦弱顺从的刘母等在同学们自己的创造中,表演中活了过来,走进了语文课堂。

这不仅仅是一场话剧的盛宴,而围绕这些问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 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在同学的创造和表演中也一一的揭晓,“水到渠成”。

真正的语文课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作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而《孔雀东南飞》让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话剧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走进了课堂,走进了人物,让《孔雀东南飞》真正的飞了起来。

第3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延展性阅读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02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在高考背景下,很多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还处在主观、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由于课程压力、高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存在一些偏差。那怎样才能协调好高考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把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呢?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孔雀东南飞》时,尝试了一种延展性阅读探究的模式――比较阅读模式,即把课内教学问题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通过课内讲授发现探究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性阅读,最后再回归课内,解决并升华探究点内容。下面,笔者就以语文必修二讲授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例,探究语文延展性阅读之比较阅读模式。

一、在课内讲授过程中发现探究点

所谓探究点,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能够和历史文化现象或者主流的学术思想联系起来。3.能够与课外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到《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结尾时,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通过讨论,大多数学

诗”,高一新生接触、阅读诗歌较少,不喜欢阅读诗歌,也不会阅读诗歌。针对这个现状,我先从“读懂”这个角度出发,把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定为:通过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和意味。通过对课本中四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读懂诗人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了延展阅读,学生感悟到了诗歌之魅力,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同时,结合《雨巷》一课的内容,教师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雨”的意象的古诗词,通过“激趣”――“诵读”――“授法”――“品鉴”,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延展阅读中,进而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殿堂中,鼓励他们在课外自行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之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青春的诗行”诗歌“悦读会”,各小组自己找诗歌,自己配乐,自己做课件做视频,自己选择诵读、表演方式,有的小组甚至自己创作诗歌来参加比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相信那节课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同时,我们又力争做到“以读促写”“因写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作文素材,有效避免了学生陷入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境。另外,通过摘抄、赏析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写读书笔记,力争带领学生把阅读的作用最大化。

三、阅读时间的延展

在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状下,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外阅读上,显然不太现实。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他们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我从每周的五个语文课时中,抽出每周星期一的语文课为阅读课,专课专用。当然,短短一节课,学生的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我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把课内的阅读“延展”到课余时间的阅读。一个学期观察下来,我发现,每周星期一的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如饥似渴、静心阅读的场面让人感动。最难得的是,他们对手边未阅读完的书籍那种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神态,更让教师觉得欣慰。下课铃响了,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课间不愿出去打闹,课余时间自觉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就连那些平时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听家长的反馈,不少学生双休日、寒暑假在家,也都会自觉拿出课外书进行阅读。我知道,经过教师的苦心经营,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阅读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延展式阅读”模式,是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切实有效的阅读课模式,旨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与指导,把课内阅读延伸拓展到课外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和看法:这样的结尾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思想习惯,给人以希望等比较传统粗浅和共性的认识。

二、找准课外阅读的延伸点

所谓延伸点,就是根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相关提示与启发。比如,讲到《孔雀东南飞》结尾时,我提出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对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得出比较传统认识后,我又趁机引导学生,问他们哪些文学作品或故事传说的结尾和

《孔雀东南飞》类似。学生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窦娥冤》《牛郎织女》等作品。我又问学生,他们读到过哪些外国悲剧作品,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问他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结尾是怎样的,学生基本都说不出来。我趁机布置课外延伸阅读内容:全班四组,利用一周时间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具体任务分配如下。

(一)阅读篇目

第一组:《梁山伯与祝英台》《哈姆雷特》。

第二组:《窦娥冤》《奥赛罗》。

第三组:《牛郎织女》《李尔王》。

第四组:《赵氏孤儿》《麦克白》。

(二)阅读核心问题

比较本组阅读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结尾有何不同。继续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喜剧结局。

(三)阅读要求

以一周时间为限,重点探究阅读作品的结尾,要写读书笔记。

三、开读书会,交流阅读心得感受

课外阅读过程中,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书的感悟需要分享和碰撞,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激发更长久的阅读兴趣。各组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组:我们读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阅读过程中被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所打动,虽然结尾是梁祝化蝶双飞,貌似美好,但是让我们觉得更加悲凉。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用一近似神话的结尾,反而映射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悲哀。而悲剧《哈姆雷特》,结尾处几位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反而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这样的结尾显得更加理性。

第二组:《窦娥冤》看得让人心里难过,结尾设计更显戏剧性,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已经反映出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的主题,但后面窦娥父亲窦天章做官为窦娥翻案的设计,我们认为反而削弱了《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奥赛罗》的悲剧其实就是性格的悲剧,让人看了心碎,却很真实。

第三组:《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之一,这个故事让人读起来确实有凄美的感受,但结尾喜鹊搭桥的内容,我们反而觉得很真实,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理的作用: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李尔王》读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李尔王的悲剧我们读起来觉得和中国一些帝王的没落有相似点,又有些不同,基本都是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理智的缺失,结尾读起来觉得太惨了,心里不舒服。

第四组:《赵氏孤儿》这部文学作品,让人觉得悲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作品中一些人物的侠义精神所感动。结尾应该也属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读《麦克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君王中一些篡权的昏君的形象。结尾处他的死也是属于罪有应得,和《赵氏孤儿》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回归课文,教师总结提升,深入讲解

读书会,教师总结实录: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学无止境。学问这个东西很奇妙,你越去研究越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也会促进你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阅读。在你们完成本组阅读任务的时候老师也进行了课外阅读,那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大家都提到了,中国的悲剧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喜剧来结局,而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悲剧作品却是以悲剧贯穿,结尾也很悲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老师通过课外阅读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因供同学们思考。

1.故事以悲剧为主,结尾有一些亮色,可以向人们表明美好的事物或者情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希望。

2.中国人思想里有大团圆的传统与观念。

3.中国人具有宽容精神以及“和”的理念。

4.由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即悲而不怨,喜而不狂。所以,悲剧作品的结尾带有喜剧的色彩正是这种思想“中和”的效果。这才是根源所在。以上理由也正是《孔雀东南飞》以喜剧结局的原因。而西方作品受《圣经》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基本是一悲到底。

第4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爱热闹陷肤浅,是阅读教学的典型病症。二者的症结在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贯穿阅读思维,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无论采用“传统”还是“新课改”教法,都应在教学中贯穿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种思维,整合、协调、发展三维目标,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

一 阅读教学贯穿阅读思维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第4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思考领悟部分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阅读与鉴赏部分也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可见,语文教学贯穿思维训练已成为国家教学标准。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把阅读水平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个层次,这刚好体现了阅读教学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大思维训练层次。这个阅读层级是由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程度为依据划定的。

阅读教学贯穿四大阅读思维训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所谓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益和效率,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语文阅读认知思维多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思维多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创造思维多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阅读思维训练得好,三维目标自然能实现得好,有效阅读教学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 《孔雀东南飞》之于阅读思维与有效教学的阐释价值

《孔雀东南飞》教学有阐释四大阅读思维训练与有效教学的巨大空间。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双璧”之一。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情节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文学研究大家均盛赞此诗。原因是该诗的人物描写、主题、悲剧启示等都让读者有巨大的品味和思维空间。梳理和探究上述问题,是训练四大阅读思维的过程,也是实现该课有效教学的积极途径。

三 阅读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贯穿――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1.认知

认知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最低思维标准。所谓认

知,是引领学生用视觉感知和辨认书面文字,对文本进行客观梳理的过程。通常有如下要求: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初读后能够复述文本大意或故事梗概;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能够参照文本注释或提示回答简单的问题。如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教师要学生“概述该诗故事情节的组织特点与方式”,有学生得出“该诗歌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俩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学生借助注释整体阅读梳理文本得出,是认知思维的结果。

认知思维过程是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是思维跃进到更高层次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改课堂热热闹闹,往往忽视这个层面的思维内容,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思想飘浮。这是我们教学中要极力避免的事情。

2.理解

理解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思维标准。阅读理解能力是在认知基础上对文本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这一层次水平通常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能从文本中提出具体问题并分析它;能把几个问题综合、概括起来形成一个问题链;能抽象出文本的主旨、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分析作者采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主旨的关系。这一层次思维主要是训练中学生逻辑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的心理结构主要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初中以上的学生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可见,这一层次思维训练是契合中学生思维特点的。

理解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来实现。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学生细读文本发现刘兰芝被遣原因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并提出了“性格”“恋子”“无子”“威权”“阴谋”等原因。其中有个学生的“焦父逝世影响说”颇有新意。该生发现故事发生时,焦父早已身死。那焦父究竟死于什么时候?学生从“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句,又从焦刘“共事二三年”及封建礼法等推测焦父是逝于焦刘成婚之后。那焦父离世可能对焦母产生什么负面联想呢?极有可能是“扫把星,克公命”之类的想法。这种迷信想法在如今社会尚且不少见,更何况两千年前的汉末。于是该生大胆推测,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焦母不断虐待刘兰芝,以致最终将其休遣回家。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立足文本,将焦父死于何时、焦父逝世对焦母的影响等问题综合起来,形成有机问题链,最终推理得出刘兰芝被遣原因,这是理解思维的典型体现。

理解思维仅仅通过文本细读,容易陷于肤浅。必要时,还需借助一定的背景材料,以达到深度理解。同样是探讨刘兰芝被遣原因,通过文本细读,有学生发现了刘兰芝无子、焦母不喜刘兰芝等情况。但把这些作为刘遭遣的原因,还是缺乏文化背景的支撑。这时我将几个材料展示给学生: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大戴礼记?本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礼记》

看过上述背景材料,学生明白了古代社会父母在休儿妻方面的标准和巨大权力。由此他们对“无子说”和“不悦说”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同时对诗歌“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也就明了了。

3.评价

评价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高级思维标准。评价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表达出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等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性阅读思维高于认知、理解两个层次,它是阅读主体跳出文本之外“居高临下”地对文本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因它带有批判、鉴赏性,又谓之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有如下要求:能评价文本内容的性质和价值;能评价文章表达的技巧和风格;能评价文本的背景、社会作用及时代意义;能评价作者的态度及情感倾向等。

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从表面看,在整个婚姻悲剧中,似乎焦仲卿较之刘兰芝显得懦弱。但结合时代大背景细读文本,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我抛出下面的问题:“有人说《孔》中的悲剧都是焦仲卿软弱造成的,焦仲卿是个怯懦的人,你赞同这种看法吗?”有学生结合其学历史掌握的汉末时代背景,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在那个时代,焦在焦母、刘在兄长面前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无从掌握自己的自由与命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焦为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自由,一直坚决顽强地反抗着:在语言上对母亲直言“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甚至对母发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行动上理性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分离淡化矛盾;在信义上最后竟以死实践“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诺言。学生由此得出“焦仲卿是一个勇敢、理性、至性的男人”的结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把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评价,实现阅读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互统一,这也是理解思维的最高境界。

4.创造

创造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最高思维标准。“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刘兰芝与焦母婆媳关系不融洽,甚至冲突剧烈,演绎了一场婆媳交恶的大戏。于是我提出下面的问题:“刘兰芝的悲剧对现代婆媳关系处理有何启示?”这个问题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保持距离,避免矛盾;男人公正,不偏不倚;调整心态,学会感恩等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的方式。学生们的回答体现了阅读主体离开文本解答超出文本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能力,创造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达到了阅读创造思维的要求。

第5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首先我谈的是语文从哪里来的话题。

语文者,首先是语言,然后成文章。所以要把作为基础的语词讲通、讲透、讲出情趣。

《石钟山记》中,讲到“莫”字,我会让学生知道,“莫”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日”落入“草”中,本义是“暮”,后来“莫”借为副词和不定代词,于是就造出了一个形声字“暮”以示区别。“莫”与“暮”实际上是古今字。这里牵涉到一个规律,学生掌握了,触类旁通,“益”、“溢”等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鉴赏,这个“惊”字教参中解释为“令人心惊”,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不易弄懂,教师如果注意到“惊”是“”的简化字,本义是马受了惊。讲解就能化抽象为具体。“惊涛”应该解释为波涛像受惊的骏马奔腾而来,想像一下这形态,这声音,多么壮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问孔雀为什么“东南”飞,而不“西北”飞。教学中教师经常开玩笑说因为西北有高楼,孔雀只能东南飞。但玩笑毕竟是玩笑教学中学生是不能搪塞的,如果老师知道汉代西北为内,东南为外,那么就可以获得一种解释,刘兰芝正是被逐在外的,所以称为东南飞。

第二个讲语文到哪里去?

应该说语文是活在当下的学问,不论是上下五千年,还是纵横八万里,都可以看得到她的影子,听得到她的声音,闻得到她的气味,感觉到她的呼吸。

《伊索寓言》在2600年之前就诞生了,然而钱钟书老先生在他的时代看到《伊索寓言》的影子,所以他写出了《读伊索寓言》,同样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能读出时代特色,读出新意来呢!

为了讲清现代的人碰见鸟充兽、碰见兽充鸟、求不凡的特点,我发动学生在回顾春节晚会节目中找到现代版的蝙蝠:

这种人和潘长江比个大、和陈佩斯比美发、和帕瓦罗蒂比劈叉、和美国总统布什比说中国话。学生在收获笑声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

为了让大家明白现代的屠夫“医生”隐藏身份,坏得可怕的本质。我又引导同学观看《今日说法》,知晓这样的事件:商贩们违规使用吊白块、苏丹红、瘦肉精等化工制剂,而不顾这些制剂使得百姓瘫痪、致癌,他们看中的只是这些制剂能使食品色泽特别晶莹,使得更多的人来购买,从而牟取暴利。他们打着医生的旗号却干着屠夫的勾当。

第6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2012年,王晓波放弃进入北京市气象局工作、获得北京市户口的机会,以半路出家的身份,进入杨丽萍的舞蹈队跳舞。

2011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崂山脚下,月季飘香。在位于青岛的著名学府――中国海洋大学附近的街市上,气象学硕士生王晓波发现了一张杨丽萍早年跳舞的旧光碟《彩云深处》。他刚要掏钱买,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孩却抢先把光碟拿在了手上。

售货员说,这是店里仅存的一张杨丽萍的舞蹈光碟,让两人自行商量取舍。王晓波对女孩说:“这张碟我找了很久了,你把它给我吧,加价都可以!”女孩白了王晓波一眼,飞快地把光碟抱在胸前说:“我也喜欢杨丽萍。君子不夺人所好。”王晓波急得脸都红了,女孩却自顾付款,把碟片放进包里,走人。

王晓波1984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教师。他家住的房子前面是一片阔野,灌木葱茏,野草芳萋,是鸟类和陆栖雉类小动物的天堂。小时候,身为独生子的王晓波没有玩伴,性格又内向,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去观察、模仿各种鸟,甚至给孵蛋的雉鸡絮窝。

2005年,王晓波考入云南大学金融专业。2006年,在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颁奖会上,王晓波有幸目睹了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那美丽的身影和精巧的舞蹈顿时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和快乐。回学校的路上,王晓波特意到书店买了一盘杨丽萍的舞蹈光碟,看得如痴如醉。

那天,他用手指做了一个孔雀头的造型,室友们惊呼:“你的‘孔雀指’与杨丽萍的‘孔雀指’特别像。”对着镜子,王晓波也发现,自己的手指纤细、柔软,手型活灵活现。他学着雉类动物走路时头部一点一点的样子,用手臂和手指自创造型,把室友们都逗笑了。

王晓波迷上孔雀舞后,他买了一张昆明动物园的月票,课余时间就去观察孔雀,一呆就是半天,不觉得沉闷。对孔雀越了解,他就对杨丽萍越敬仰。

2009年,带着对动物的热爱,王晓波报考了与本科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并顺利考取,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1月初,王晓波在网上得到消息,杨丽萍要来青岛演出《云南映象》。他大喜,花480元买票,逃课去看了演出。

美丽的场景,比视频中更有神韵的舞姿,让他心潮澎湃。那之后的许多天,王晓波都做着同样的梦:自己化身成了孔雀,翩翩起舞……

那张杨丽萍的舞蹈光碟被那个女孩抢先买走后,王晓波很怅然。几天后,他和招远籍同学曲铭去食堂吃饭。在布满婆娑树影的青石路上,王晓波忽然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是那个跟他争抢光碟的女孩。女孩穿着干练的白衬衫牛仔裤,身材苗条,青春洋溢。

曲铭跟女孩打招呼:“嗨,文静!”“文静就是她呀!”王晓波脱口而出。文静是气象大学有名的校花,也来自招远,她漂亮、开朗、品学兼优,追求者甚多。

文静也认出了王晓波,面露惊讶:“是你呀?”她边笑边道歉:“那天真是对不起!”文静如小女孩般单纯的笑靥,让王晓波忍俊不禁。

那天,三个人一起在食堂吃饭。王晓波了解到,文静比他小5岁,父母都是干部,家境优裕,2010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正在读大一。曲铭吃完饭有事先走了,留下王晓波和文静继续聊天。

文静好奇地问:“你怎么会喜欢杨丽萍的孔雀舞?”内向的王晓波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从自己小时候如何观察小动物,讲到杨丽萍《云南映象》带给他的震撼以及他对孔雀舞的神往。

王晓波伸出手臂,用手指做出孔雀头的造型,顽皮地冲文静点了两下。文静惊道:“你模仿得太像了,你要是能学跳孔雀舞,那就是男版杨丽萍。”王晓波充满豪气地说道:“我也觉得,我如果跳孔雀舞,一定很惊艳。”文静怔怔地看着他。王晓波的脸红了。

第二天傍晚,文静将一个纸袋送到王晓波宿舍楼下,纸袋里是那张杨丽萍舞蹈光碟。王晓波觉得自己夺人所爱,推辞不要。文静很真诚:“看杨丽萍跳孔雀舞,我只是欣赏,你却是梦想,所以,你比我需要它。”她将光碟硬塞进王晓波手里。

虽然王晓波很喜欢文静,但自己在她的众多追求者中毫无优势。他悄悄地把文静放进心里,享受着那份独自品味暗恋的快乐,不去惊扰她的生活。

读研的王晓波课程并不是很紧,于是他决定用课余时间学跳孔雀舞。孔雀舞,是他向往已久的梦想,也是连起他和文静相识的桥梁。他不求与文静感情的结果,但他要在告别文静的那一天,用孔雀舞告诉这个美丽的女孩、也告诉自己:他曾爱过。

王晓波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他不想将学舞的事情让别人知道引发议论。所以,练功房就选在宿舍走廊、实验室、有镜子的卫生间;辅导老师就是杨丽萍的舞蹈光碟。他将光碟下载到手机上,为了不影响别人就关掉声音,看一段视频,做一个舞蹈动作。

由于经常没有热身就开始练舞以及不懂科学训练方法,王晓波吃了很多苦头,后背肌肉拉伤多次,最重的一次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喘气时前胸后背跟着一块疼……但跳舞时那份轻盈而充实的感觉,让王晓波很快乐。更多的时候,他就在心里跳舞。

刚练舞之时,王晓波的体重是138斤,对于跳孔雀舞有些超重,尤其在转圈时经常头晕摔倒。王晓波开始早晚跑步,缩减食量,甚至连喝水都加以控制,最终将体重降到了102斤。此后他旋转自如,舞蹈水平大有长进。

由于怕人发现,王晓波练舞一般在晚上,听到有脚步声,他就马上停止然后做出在健身的样子。一天晚上,随着宿舍楼寂静下来,王晓波再次在卫生间翩翩起舞,和他住在同一楼层的曲铭突然冒了出来,将一包牛肉干交给他。曲铭笑道:“我早发现你学舞了,能把孔雀舞跳到这份上,太能了……这是给你补充能量的东西。”王晓波感动不已。

曲铭隔三岔五就给王晓波送“夜宵”:士力架、巧克力、核桃、牛奶、甚至熏猪手。吃了这些“补品”,王晓波晚上跳舞再没感觉那么累了。曲铭家在农村,母亲身体不好,妹妹还在读中学,经济并不宽裕。在曲铭又一次送东西时,王晓波笑道:“我不能总让你给我买吃的。”他把500元钱塞到曲铭手里。

曲铭推辞,说出实情:“这是文静怕你体能跟不上、买来让我转给你的,我还搭边得了不少免费的零食呢。”一股温润的感觉,在王晓波身体里涌动。此后,每学会一个姿势或者动作,王晓波都会拍成视频发给文静。文静或赞或提意见,非常客观地点评。每个月,王晓波还会很正式地邀请文静到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游玩一次,他会当面给文静演示一个月训练的成果。

2011年10月,文静与同校的刘浩谈起了恋爱。仿佛早在预料中一样,王晓波并不悲伤。更让他欣慰的是,虽然已有男友,但对于他的邀请,文静依然会赴约。王晓波知道,那是一份志趣上的相知,无比宝贵。看孔雀舞,成为王晓波与文静接触的最好理由。

2012年6月,毕业季到来。王晓波找到了在北京气象局上班的工作,还可以解决北京市户口。文静衷心地为王晓波高兴,当王晓波盛情地邀请她观看毕业晚会,因为他将表演孔雀舞,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12年6月7日晚,学校体育馆里座无虚席,晚会的帷幕徐徐拉开。几个节目过后,王晓波开始表演《雀之灵》。清冷如水的月光下,一只孔雀翩然起舞,时而侧身轻颤,时而慢移轻挪,手指一突一起,身体一动一止,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感觉……观众们都被震撼了。

王晓波的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女生们尖叫着跑到后台要与他合影。他匆忙地应对着,然后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给文静发了一条短信:“这支舞是我为你跳的,它代表着我一年来对你不曾奢望回应的思念和爱。”

不一会儿,王晓波收到文静的回复:“谢谢。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粉丝和朋友。”王晓波开心地笑了。

那晚的月光非常皎洁,告别校园的王晓波没有遗憾。

就在王晓波打理行李准备去北京报到时,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要在全国招收5名男舞蹈演员,参演大型舞剧《孔雀》。曲铭和另外一个同学偷偷替王晓波报了名,并把王晓波的舞蹈视频寄给了杨丽萍公司。杨丽萍公司很快回复:王晓波初选通过,到昆明复试。

王晓波又高兴又紧张。高兴在于,自己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紧张在于,杨丽萍要找的舞蹈演员,身高必须在1.75米以上、大学舞蹈专业毕业,而自己只有1.71米,更不是舞蹈专业。

王晓波赶赴昆明,杨丽萍亲自主持面试。王晓波有别于专业演员的灵气,让杨丽萍大加赞赏。就这样,王晓波被录取了。

如果留在杨丽萍舞蹈团,北京的工作、户口就得舍弃;倘若去北京,自己喜爱的舞蹈以及追随杨丽萍巡演的机会就会失去。王晓波的父母一致认为他应该去北京,可那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纠结中,王晓波想到了文静。文静鼓励他:“你最应该尊重的是你的内心。工作的机会永远都会有,但加入杨丽萍团队跳孔雀舞,一生恐怕只有一次机会。”顿时,王晓波摇摆的心坚定下来:留在昆明。

然而,真正接触舞蹈,王晓波才发现,把舞蹈当饭碗和把舞蹈当爱好,根本是两回事。由于没受过专业训练,加之缺乏舞蹈功底,排练时,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宿舍一头扎到床上,不想起来。但是,这种辛苦生活所展现的为梦想付出的冲劲,又让王晓波觉得快乐。

2012年8月26日,大型舞剧《孔雀》在昆明首演。王晓波作为杨丽萍的舞伴,吸引了大众目光。王晓波认真地跳着,在旋转腾挪之间,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一向只知道自己内向、安静,而另一个自己则是一团火,一团热爱生活和生命、只想恣意而畅快地活一回自己的火。

演出结束,王晓波非常兴奋,他将演出的视频片段通过微信转发给文静,动情地写道:“人生的旅途,不就是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吗?今天,我做到了!”因为性格原因,此时的文静刚与男友分手,她将满心的苦涩告诉王晓波。王晓波鼓励她:“每一段经历都会让人成长,你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生活,你就不会再陷在失恋的痛苦中了。”

为了帮文静走出失落,跟随杨丽萍参与全国巡演的王晓波,每到一地,都会将周围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微信发给文静。文静积极回应,两人的交流变得愈加频繁,王晓波被压抑的暗恋又升腾了起来。

2013年6月,文静大学毕业,进入青岛气象局工作。离开大学校园后,她时常感觉空虚、失落。王晓波时常利用巡演的间隙,回青岛陪伴文静。与文静相伴的轻松,让他又找到了当年在大学暗恋文静而不敢讲的温馨。他突然觉得,这种陪伴,也是他内心一直想要的感觉。每一次与文静的分开,都会让他心神不宁。

2014年,王晓波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舞台,回青岛。杨丽萍感觉遗憾,真诚挽留他。王晓波告诉杨丽萍:当年,跳舞是他所愿,他不顾一切;现在,爱情是他所愿,他也想不顾一切。

在众人的惋惜声中,王晓波回到了青岛。被他感动的文静,敞开胸怀接受了这位真正用行动爱着自己的男人。

第7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根源

一、概述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令世人感叹,人们赞美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讴歌他们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精神。同时也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表同情与惋惜,在同情与惋惜之余我们总会思考以下问题:1.刘兰芝的近乎完美无缺为何被遣;2.焦仲卿非常懂孝道为何最后不孝;3.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恩爱为何最后却双双殉情。

二、被遣

下面就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谈谈个人看法。《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三、求婚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四、合葬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前路渺茫,最终刘兰芝毅然选择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弃官别母“自挂东南枝”。掩卷沉思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他们坚守自己的爱情,当两人生不能相爱时,最后以死抗争。这是对包办婚姻的有力反抗,更是对封建压迫的有力回击。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里提出“他们之间的爱愈加炽热,最后双双自杀,用以反抗包办婚姻。”。这种叛逆精神使人们反思该如何对待婚姻问题,对后人的婚恋观影响深远。

五、结语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余冠英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伟大不在于故事哀艳,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通过阅读《孔雀东南飞》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本质与罪恶。(作者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齐东野语》[M].中华书局出版,2004.

[2]《仪礼・丧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第8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阅读量的要求大大提高,要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并且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高中生单单凭借自己的独立学习,一般效率不高甚或难以完成任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学会合作就是学生学习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高中语文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小组合作是一种学习组织的方式,教师利用这种手段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可论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布置或共同协商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类似的文本进行解读。那么,我要将小组合作课时设计在第三课时,前面已将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作了详尽的讲解。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探究话题。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的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因素的异同比较等。这些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所以,单靠学生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吃力,这就迫使学生要借助于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合作才能进行。再比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来体会《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特点,增添了趣味性。

二、合理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各个小组、组内的成员分工一定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也一定要分清楚。首先,分给小组的任务应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如在一堂语文展示课上,教师讲授文言文《赤壁赋》阅读。他将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任务分给了一个小组,那个组的组长很紧张,忙乱的将课件演示。课件显示的文言知识没有系统的归纳,组长也没有详尽的讲解。他的声音很小,学生在下面开始沉不住气,一片嗡嗡声,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在另一堂作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小组合作开展得非常成功。教师将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全部作文描写班上一个特指的学生,小组的任务是给别的小组写的作文写评语。由于人物是熟悉的,作文的作者也是熟悉的,要评价的话有了可观性和趣味性,整堂课的气氛非常热闹和融洽。处理小组分工方面应该要合理之外,教师还应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集体荣誉感,把学生的个人责任和全组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由集体合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会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中,也可以避免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的现象。

三、在组织指导上,让学生真正对话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看到学生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也不管是否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等到每人讲完了,小组讨论也结束了。或者只有几位“好生”发言,众人只是“看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目的上指导。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我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引向深入,每位参与讨论者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之处探究其原因,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其次,做好发言指导。让小组成员互相尊重,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要给没有发言的同学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表达完自己的认识或观点。如四人小组,讨论时间为四分钟,那么,每人必须在一分钟内发言完毕。再次,分工指导,小组长一位,负责组织讨论交流;记录员一位,负责记录整理并交流发言;时间监督员一位,负责把握时间。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分工明确,才能提高效率。

四、时间上,必须把握火候,控制时间

第9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范文

论文关键词:试论《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性格悲剧

 

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杰出作品,它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真心相爱却无法相守、最后以死相殉的爱情悲剧。与其说焦刘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迫害所致,倒不如说他们的婚姻悲剧与刘兰芝的性格有着更大的关涉。特殊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环境塑造了刘兰芝追求个性解放以及自由的叛逆性格,而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和“自由”的缺失,又最终导致了刘兰芝个人的反抗在“伦理本位”的社会面前注定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刘兰芝特立独行的性格,导致了她婚姻和爱情的悲剧。刘兰芝的性格悲剧所揭示出来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社会传统的巨大滞后影响力对于初生历史的窒息性。

一、混乱的社会、特殊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刘兰芝独立自主的个性

《孔雀东南飞》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东汉建安末年,在汉献帝(公元196-220年)在位的25年之中,这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瘟疫横行、民不聊生的混乱年代。汉代的最高统治者一直都很重视表彰儒学与孝道,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到儒家思想正式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到了建安时代,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如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要求群臣在举荐人才之时,可以无视其人品的仁孝与否。孔子的后裔孔融对亲子关系发表了更为大胆的议论: “父之于子,当有和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被儒家视为庄严神圣的亲子间的伦理道德,在这种大胆的思想面前被撕的粉碎,化为赤裸裸的生物现象了” [1](P279)。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及其反复倡导推行的礼教已经从统治地位下滑至崩溃的边缘。在这样一个观念剧变的时期,重视自身生命、情感,重视现实人生的意识已经兴起。“人性真率的赤裸裸的表现,不以道德规范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不拘一格的存在方式,大量活生生的事物因此而展现或被创造出来。”[2](P24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礼教标准被颠覆,对妇女的言行也随之减弱。刘兰芝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封建礼教束缚相对宽松的家庭中长成。从诗中的叙述我们得知刘家处于掌权地位的是刘兄,因此很多人推测刘兰芝的父亲要么已经过世,要么长期在外,父位的缺失往往会迫使儿女趋于早熟。因此刘兰芝刚强自立、倔强能干的性格不能不说与刘家以兄代父的家庭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刘母是典型的封建礼教传统下的妇女形象语文教学论文,严格恪守着“三纲”、“五常”,缺乏主见;刘兄性格上的暴躁专横,使得刘兰芝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下遇事不得不要有男子的勇气和胆识—— 面对事情只有具有了透彻的分析与预见性,才能使家庭及个人避免陷入受欺凌的境遇。

二、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与刘兰芝特立独行的性格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悲剧

周礼云,女子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卷第二天官宰下(P10)《内则》要求的女子礼仪:“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臬,治丝茧,织纫组训,学女事以共农服;观於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礼相助奠。”)[4]卷第八内则第十二(P29)诗中刘兰芝自述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以刘兰芝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封建礼教教育。“……焦仲卿妻篇:‘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何工于赋美人也!……古人重其行,兼及其容。妇容不与德、言、工并列耶?”[5](P72) 由此可见刘兰芝是完完全全的接受了其所在的封建时代所要求她必须接受的闺德教育,并掌握了作为一个贤妻孝妇应该掌握的各种礼节和技能,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但刘兰芝自尊、敏感以及倔强个性的释然,又注定了她在封建家长专制的代表——焦母面前不会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因此婆媳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在深处逆境,不断受到外界力量的挤压之时,封建闺德束缚下的刘兰芝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善良的一面就被刚强的一面所取代而占了上风。她对婆婆的刁难挑剔,即使碍于礼法虽不敢公然反抗,也难保没有怨怒之情形于色,这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焦母眼中所认为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满怀委屈和怨愤的刘兰芝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反抗焦母的专制,她毅然的突破封建时代女方以归休为耻辱的常理,自陈“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当刚强的性格与封建家长专制激烈碰撞之后,刘兰芝也就开始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

刘兰芝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其对婆婆的反抗中还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不满上,她并没有像旧时的女子那般虽独守空房却不敢有任何抱怨,反而是一针见血的斥责起丈夫“勿复重纷纭……仍更被驱谴,河言复还来?”。在封建时代,已婚女子被遣返回娘家是极为不光彩的事情。通常被谴的女子总是自叹命苦,以泪洗面,而刘兰芝坚毅的个性却使她在如此的情况下显得从容镇定,没流露出任何的软弱和狼狈。临别时,穿起严妆“事事四五通”,十分的考究,末了还“纤纤做细步”显示她的“精妙”和“世无双”。既肯定了自己的魅力,还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这种带有炫耀性质的打扮,既是对焦仲卿不能坚决保护爱情的软弱行为提出的沉默的批评,更是对焦母发出的无言的挑战。

社会造就了刘兰芝追求个性解放以及生命自由的性格,而这样一种性格又促成了她爱情高于生命、自尊高于爱情这样一种价值认同。从刘兰芝特立独行的主动要求谴归到她的再嫁、再到她用生命进行抗议之时,她的婚姻悲剧、爱情悲剧背后无不折射出她的性格悲剧。

三、“个人”、“自由”观念缺失,社会中的艰难反抗注定了反抗者必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按梁漱溟的话来说是一种“伦理本位社会” [6](P11),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并使个体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产品”,即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社会所赋予他(她)的某一特定角色,角色又规范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个体对于其所承担的角色是否称职直接关涉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一生命运的顺逆” [7](P34)。在焦家,焦父去世,焦母守寡并一手带大焦仲卿兄妹,长期操纵着家庭大权,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传统“三从”、“四德”的观念已经成为焦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而刘兰芝作为新一代人,带着“自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家庭文化烙印走进焦家语文教学论文,持续几年都没有完成其所承担的角色转换,即她始终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媳妇在她所处时代不应该有的“举动自专由”的个性特点。在焦母的思维定势中,她所需要的是一个孝顺的儿媳,一个在她眼里看来能够让其儿子“得自由”的儿媳妇,但刘兰芝在焦母眼里偏偏是不能让她的儿子“得自由”的女人。在刘兰芝三番五次的打破焦母固有观念中的伦理纲常之时,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激化,直至最后演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悲剧。

既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社会,那么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尽管他是一个自然人,应该过着自然的本性的生活,但在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家却竭力把人伦理化,让他过一种“伦理人的社会生活” [8](P102)。“所谓伦理人的社会生活,必然遵守古代圣贤的礼法和固有的道德,克制自己的情欲,统治自己的生活,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成为一个道行优良、理智坚定的善人。”[8](P102)在这样一种伦理本位社会中,“个人”、“自由”的观念是不存在的,人不是在为自己而存在,而是为了伦理关系中的对方而活。尽管刘兰芝所处的魏晋时代重视自身生命,追求美好情感的意识已经萌芽,但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却没有丝毫的变化:“家长未变,社会未变,依旧是卫道士们在利用着礼教、家长的特权在行恶,恶势力还是以其强大的惯性摧残着一切” 。[9](P85)礼教束缚在一定程度上的减轻并不意味着它的消失。即使是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在礼教的重重规范和压抑下也依然被视为 “举动自专由”的不合伦理之举,也就注定了刘兰芝的抗争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只能是飞蛾扑火。

综上所述,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在于她没有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点,更在于她倔强、敏感的性格特征使其没能很好的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历程,而任由其性格发展,因而没有扮演好伦理本位社会所赋予她的儿媳妇应尽的角色,以至于遭受了人生的巨大挫折,直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惜的是,刘兰芝的一句“儿实无过错”,说明了即使在被休弃之后,她也没意识到正是她“举动自专由”的性格为她种下了婚姻悲剧的苦果。

总论

刘兰芝的性格悲剧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意蕴是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必然冲突,尽管魏晋时期人性觉醒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刘兰芝这样一个有着自尊自爱的性格以及勇于反抗精神的女子依旧不能见容于这个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刘兰芝的抗争也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10](P76)。特殊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刘兰芝特立独行的性格,而恰恰又是这种性格导致了她婚姻和爱情的悲剧。刘的性格悲剧所揭示出来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社会传统的巨大滞后影响力对于初生历史的窒息性。

参考文献

[1]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增补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M] .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清]沈德潜.说诗睟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汉]郑玄注.周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汉]郑玄注.礼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7]胡欣.《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天中学刊2002(8)

[8]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2

[9]王亚林.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悲剧《孔雀东南飞》[J]社科纵横2004(2)

[10]游芳.《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特征[J]闽西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07(9)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