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精选(九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第1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一、语言风格创新

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言尤其需要具备独特的魅力,它要求教师在表达中词意清晰准确,表达生动而富有感召力,用语凝练而机敏,追求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枯燥、单调、平淡的教学语言,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因教师的语言而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时间一长便产生了厌学心理。反之,良好的语言修养,极有特点的教学音色和和谐一致的表情动作,都能成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先感受到教师的语言,因此,课堂教学创新者的首要就是语言风格的创新。语言风格的创新来源于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生活中性情的交融,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吸取语言精华,经过反复的、有意识的斟酌、锤炼,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达到较好的语言效果,从而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走进教室的心田,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接收教育。

二、组织课堂内容创新

创造型人才及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从教学过程中来说,受课堂教学的内容影响较大。它包括教学形式、内容安排、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等。它要求教师从语文教学环节的最初入手,结合新课改深入教材,从学生能力出发,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布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原则。

三、问题设置创新

问题设置恰当与否,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教师怕花时间,或自身水平的限制,对教材把握不够,更多的是在教学方面引导不利,造成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简单,更不用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类问题具有一个通式,即提出的问题要求按已有的条条框框力求答案标准化、唯一化、规范化,缺少灵活性、智慧性,当然更谈不上创新。相反,一个精彩的提问会提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共同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创新

第2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一、课堂科技文化与科技创新教育

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本着多元对话、倡导探究、尊重证据、激发想象、培养情感、关注社会、追求创新等课堂对话和课堂组织精神,积极遵循“在动手实践中学、在疑问探究中学、在合作体验中学、在情感发展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全面培养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努力形成从善审美、关爱人类、关注科技发展、献身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德,这就凸显了富有个性、创造性、审美性和高度人文性的课堂科技文化的特点,成为校园文化的高级形式。

科技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的思想方法、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精神等,其实质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能够为课堂科技文化的发展培根、固本、导向、疏流,而课堂科技文化则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

二、建构课堂科技文化,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景类科技教室,建构课堂科技物质文化

在开放性科技创新活动室、通用技术活动室或研究室、学科类情景教室和综合教室中采用板画、板报、壁图、微缩模型和模具、实物或标本、实验器具等物质手段或设施,静态或动态地展现科技知识,具化科技原理和再现科技场景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是课堂科技物质文化的基本构成。

情景教室的布局特别有利于开展多元智能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手段及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及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景类科技教室使学生们由“身临其境”到“心在其间”,由外在地参加科技活动到内在地感悟科技过程,这就是科技文化的力量。

2.创设研究型校本课程,建构课堂科技制度文化

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型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获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创新能力。从课堂教学角度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必须依赖严格的课程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保证每位学生和教师真正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建设中来,认真确定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实施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以及对学校各级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等。这种管理一经制度化,就成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地。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构课堂科技精神文化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创新型教师,还有创新型教师团队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这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的精神文化。

首先,创新型教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其次,创新型教师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大胆的想象力和灵动的创造激情。探究欲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挑战的精神;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灵动的情感和思维是创造力激发的心理要素。再次,创新型教师能以适应新课程精神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地采取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此外,创新型教师能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4.确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建构课堂科技质疑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心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落实在课堂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施“思维型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构建课堂的科技“质疑文化”。在这种科技“质疑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把学生的质疑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应敢于在课堂上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鼓励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探索素养型教学内涵,建构课堂科技团队文化

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课堂中就必须开展“素养型教学”,即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素养型课堂教学”对于科技创新教育而言,其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基于人人交往、平等对话的精神交流和人际合作,是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团队文化”。当交往意味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独特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上课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时候,科技创新教育就拥有了扎根课堂的团队文化的强力支撑。

6.创建多元化评价系统,建构课堂科技评价文化

结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从新课程的根本精神出发,对整合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应当采用激励性、过程性评价,并注重评价的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试、行为观察、心理问卷等多种方式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尽量采用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

这种富有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导向、调控和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着强劲而持久的作用,这一具有鲜明的思想共识基础和稳定有效的行动方式的评价体系就成为课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课堂的科技评价文化。

第3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课改新思路

始建于1921年的临汾市解放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校,现有56个教学班,3786名师生。近百年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让这所传统老校承载着文化的厚重。十年课改,全国各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浪潮,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让这所百年老校有了危机感。特别是“生本教育”如火如荼,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与课改步伐的严重脱节,让学校新一任管理团队有了更深的思考。2012年,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分析农村教育发展现场会上提出了“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新研究,指出了后十年课改努力的新方向。面对机遇和挑战,为让这所传统老校重新焕发生机,身为校长,笔者立足传承与创新,首次提出“以学为本,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新思想,提出了“创意课堂”的新思路。

说到“创意课堂”,就永远规避不了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创意”?简单说,就是创新,就是打破陈腐的创新。打造创意课堂,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处处有着一种创新精神,时时处处有着一种创新意识。因此,“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就成为创意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找准切入点

学校认为,内容的创意应该是构建创意课堂的第一个切入点。在实践中,学校注重课内的统筹重组,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比方说,对语文教材的统筹重组。提倡“精度带略读”,精读学方法,略读用方法;精读从单元主题入手,抓好单元训练点,略读突出单元主题,抓大放小,夯实单元训练点,从而最终达到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让教材仅仅成为范例,真正实现了语文的大阅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校还积极拓展阅读篇目,充实课外读本。仅上一学年,围绕学段主题单元,学校为学生推荐读本统计共达204部。此外,根据教材主题内容的不同,学校还制定了不同年级上下册的阅读书单。书单阅读篇目有必读与选读两部分内容,且书目内容可随时调整增删。

与此同时,学校还立足课堂,带动课外,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为各学科搭建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如教师读书沙龙、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书香亲子共读、快乐英语角、智趣擂台赛、科学小实验、啄木鸟行动等。此外,学校还特别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比方说,小学数学各年级都有“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相比不同的年级只是在知识内容上做了不同层次的延展与加深,这就需要教师们教给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学会知识的整理,明确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方法的创意则是第二个切入点。其中,搭建创意资源库成为首选。为强化单元目标的落实,各学科建有自己的“创意资源库”。资源库里内容丰富,仅以五年级第八单元《走进》为例,为大家具体介绍:首先,有“分教材的资料链接”,每单元每一课都建有自己的资源库。比如五年级第七单元《七律・长征》,链接的资料有创作背景、战斗历程、参加人数、典型故事及相关图片;此外,还安排有“作品推荐”,这里不仅有文本作品的推荐,相关的影视、歌曲作品也是学生试听阅读的一项内容。最后,还有“选读资料”的充实――诗词选,共记载有67首,仅短短两周时间,全年级在诵读展示中累积成诵34首。这对当时听取汇报课的老师来说,至今还是一次记忆犹新的震撼。在“选读资料”中,学校还安排有“有关的故事”,以供师生课中选读使用,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上”的大阅读。此外,每个单元“资源库”结尾处都附有参与单元整编的教师名单。整个资源库的搭建内容丰富多彩,而不庞杂,它把单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统整与链接,其中内容的筛选均来自师生的共同参与,并在教师集体备课中不断充实与完成,并公开在教师的个人博客中,以供同行借鉴,学生分享,操作方便简捷,形成了学校的校本教材,并供下学年师生借鉴与充实。

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创意成果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像班级图书角、班级文化墙、学生的网络日记、班级的漂流日记、师生经典诗文诵读、主题读书小报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平台。2016年5月,学校对部分优秀班级创意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与推广。五(6)班阅读展示中学生自编的课本剧,五(7)班积累诵读中全班的读书氛围与学生的读书气质,让“书香文化”润泽校园。

第4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拓展课外课程资源,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创新精神根植于孩子的脑海里。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要想很好地完成语文课程这一任务,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能清晰、科学地选择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能力,我们教师必须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引领学生进入广阔天地。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 融洽师生关系,平等对话,赢得学生信任

在教学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学生信任,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前行。

2 改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铺垫进入广阔天地的路基

在教学中,笔者曾认为“怎么教”“教什么”,不就是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吗?而“为谁教”的提出,其实就是新课标第三部分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

我们只有深刻领悟了“为谁教”,才能科学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习为基点的课堂里,我们要实施的是自学要先于引导,评议要长于讲解,读写要胜于做题,质疑要强于告诉,学生自主解读要优于教师单边授予。”

于是,笔者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现在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学、去说,甚至去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变化。

3 教学不局限于课本,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课程外资源

在教学中,笔者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薛法根提出,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

4 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现在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甚至少数学生;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如出一辙,鼓励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不局限于当前的发展;尊重不同区域里的学生的特色发展。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敢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 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6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5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一、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的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如我们教授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可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然后通过配乐朗诵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明白诵读好文学作品,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整堂课目标明确,张弛有道,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提供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而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所以,学生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边听边思,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课外延伸,巩固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老师可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可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也可由教师指定,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的心得体会;可指导他们办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生课外读书的成果。

第6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选、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强化课内、课外联系,构建大语文课堂应是改变语文教育现状的有效方法。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文字,人与人将无法交流,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周培源先生说:“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不但能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来影响文史研究。”语文,它既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出很大的效用,也可能因为指导思想的偏差,走入与生活严重脱节,无实用价值的误区,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要走出误区,为语文教育找到一片亮丽的天空,必须将语文课堂开放起来,将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各种渠道沟通,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理论。李镇西老师说得好:“语文教育应提倡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

放——要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形式要开放——灵活多样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思维要开放——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教师思想要开放——教师应是真正意义上

的‘高师精神体现者’。”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应将“得法”与“得益”有机结合。只有得了法,才有可能将语文课堂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自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课堂内的学法指导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树立语文大课堂观念,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学内容要不拘囿于课本,适时引入时代的新内容,为课堂补充新鲜血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借助现代媒体,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开启思维之窗,养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的良好语文习惯,才能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负效应。

树立大语文观,构建优质的语文大课堂,可以从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语文阅读大课堂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动力、以训练基本技能、发展语文特长为目的,抓住时机,将课堂的终点作为课外的起点,大力开展各种渠道的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辅助与延伸,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练笔,鼓励学生写好日记、周记、读书笔记。

二、构建语文写作大课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

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检验,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语文写作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写作素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将写作“课内课外”完美融合。学生写作要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每周的作文课堂几十分钟;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与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条条框框,让学生真正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课内写作”主要从“导写”与“巩固”入手,训练学生类型作文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的写作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内写作”中要反思、要思考、要进步,敢于质疑与创新。“课外写作”要鼓励学生不落窠臼,冲破羁绊,敢于借鉴创新,敢于探索未知世界,创作科幻、玄幻、神话、童话、小说、诗歌等,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思维和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三、构建语文活动大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科,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

堂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圈子中跳出来,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

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它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就是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拓展课堂空间,构建语文活动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阅历,让语文教与学由“死”变“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语文活动课堂:

1.口语交际活动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作品(他人或自创)朗诵会、故事会、专题演讲、辩论、模拟影视表演、记者招待会等,培养学生机敏的反应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创作素质活动

成立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建设,定期举办创作讲座,开展课外写作,有计划地深入街道社区、村镇采访,写通讯报道,鼓励向社团刊物和报纸杂志投稿,提高学生写作、创作的兴趣与能力。

3.思辨能力、欣赏能力培养活动

第7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本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工作实践,对于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有关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改革以及创新初中语文具体课堂教学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初中语文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创新改革研究以及实践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有很多中学还一直沿袭着传统之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单调的进行内容讲解,利用黑板粉笔进行辅助。这样的方式非常陈旧,在有关语文方面的课堂教学时,往往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方面的输入,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拥有大量的知识却不晓得怎样有效的运用。与此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以及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教学当中所占有的地位,这种情况致使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根本无法对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培养。并且中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没有成熟,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但是语文知识的单调性却无法满足中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理,所以若想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对教师在教学方式应用上的一个考验以及挑战。

2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需要创新的方面

2.1课堂教学的使用方法:对于教材选择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学情、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进度,从而灵活、正确的选择教材。这是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合理优化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依照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合理的控制教学进度,并且还要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这也就是说教师实际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全盘托出所有的内容,必须要筛选其中的重点部分然后再给予详细准确的分析,合理的给学生留白,从而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思考,并主动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例如在讲解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寻找脑海里有关父亲的背影,这样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2.2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语文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其更加活跃生动。所以,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当中仅仅局限在黑板粉笔上的教育,应用多媒体相关教学设备,利用音频、图片以及视频等有关方式辅助教育,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所具有的趣味性,同时还深化了学生在内容上的理解。与此同时,图片以及视频能够给予学生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音频更是能够为学生的朗读方面提供正确的模范。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巧妙的附上图片,从而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习效率。

2.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师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应该合理的进行导入,这不仅需要本课内容的正确导入,同时还需要使学生的状态正确的导入。其有关方式有很多,例如讲解《黄山奇石》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导入有关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浏览一遍黄山的景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然后再合理的导入课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当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小活动,从而促进课堂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例如进行短文朗读比赛,由教师选取某段和课本之中的人物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们开始朗读比赛。这样做不但能够打破课堂当中沉闷的气氛,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自身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并纠正其朗读上的错误,使学生对课本之中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优化,合理的设置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所具有的趣味性。

3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3.1创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初中语文有关教学当中,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以及兴趣,和善细致的强化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以及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以及练习,培养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以及研究问题,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准确的结论。

3.2创新初中语文自主教学的内容设置: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在讲完相关的课程规定之后,不能仅仅局限在参考书以及教科书的范围之内,还应该自主设置有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利用个性化课堂有关教学内容的设置,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认知与学习,稳步提高语文课堂实际的教学效果。

3.3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评价:在语文课堂的有关教学当中,老师应该使过程性相关评价和终结性相关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用多种合理有效的形式,利用师评,理解并尊重个性化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潜能;利用互评,培养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以及互动流等方面的能力;利用自评,提高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并主动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

3.4改革和创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外延: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其是和日常生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生活当中进行应用。有关语文教学的相关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之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组织学生们切身投入到相关的情景当中,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以及互动,进而妥善的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以及主动思考。

4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堂有关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在教学改革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一定要敢于创新,依照学情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准确的实施革新。除此之外,对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开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所具有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教”和“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有关方面更加完善、更加高效,进而妥善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玲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8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在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再如在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2、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石壕吏》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养成质疑问惑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其次,建立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最后,全班讨论。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长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的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二、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剖析

1.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形载体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起到了直接的激励作用。一方面,正是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广大同学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树立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活了“追求什么”和怎样努力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进而带动并感染周围一大批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并通过科研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求知欲和研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2.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孵化器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小组同学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树立起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多个个性、多个发散思维交织在一起,起到了相互启发和点拨的作用。产生出新颖而又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了创新合力的效应,使学生理解到,每项操作、每个课题、每个小制作必须密切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同时通过对每个小组成绩的点评和奖励,激发学生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9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

一、通过问题牵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儿童思维的创新活动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能让儿童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使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规律,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让学生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叶欣面对危险时的行为与语言的描写,给学生呈现问题:课文的标题为什么叫“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叫“永远的白衣天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叶欣在面对危险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精神。又如:在小学语文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中,很多小学生对互联网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要养成质疑的习惯,用质疑问难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催生学生创新的火苗。

二、倡导自主合作,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行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行为。这种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被动跟进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亦步亦趋。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就对语文课堂心生厌倦。教学新理念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体验主人翁的感受。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很多内在的情感、思想的感悟需要学生潜心走进文本,认真领会文章内涵才会产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体会谈迁面对困难挫折时,如何勇于与命运抗争,最终完成自己心愿的事迹,最后再让每一组学生献上一句与命运抗争的名言。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更让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能。

当然,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首先,学生要对教材充满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本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学生不易感受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体会语文课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浓缩着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产生主动深层探究教材的欲望,从而借助教师的指导,利用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构建语文情境,拓展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九寨沟》一文时,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风光旖旎的九寨沟的图片,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九寨沟的迷人景色: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银白色的雪峰,绿色的森林……到处苍翠欲流,宛如进入人间仙境。借助这声、色交融的图画,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此时你流连在这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人间天堂。通过这些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自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学习。

四、有效延伸课堂,呈现创新空间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但课堂和课本之外的生活,更是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只有注重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如: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组织开展“故事会”,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