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课堂教学活动全文(5篇)

课堂教学活动

第1篇: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整合各种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教育资源是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而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资源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认真备教材。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吃透教材,要深入理解历史课的课程标准。每次备课时,教师心中都要有历史课新课程标准这把尺子,要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再围绕这些目标,结合自己整合的教学资源,参考相关参考用书,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充实具体。其次,认真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课上学有所获,教师课前就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和习惯来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活起来。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设,想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力求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认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考虑适用于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有序进行。另外,教具的适当使用也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实物、多媒体、视频资料等,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时候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就好。

二、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的基本条件。那么,历史教师到底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首先,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历史氛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所以,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要搞好师生关系,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倡导自主学习,鼓励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即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总结

第2篇: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文学社团活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助力

一、前言

高职院校将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集听说读写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核心竞争力。纵观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不少院校未重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效率有待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佳,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和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被动,语文课程人文性有所欠缺。本文将基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文学社团活动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文学社团活动实施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助力的可行对策

语文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平台,在实际实施环节大多浮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实际运用效果,不少任课教师仍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不佳。为此,探讨文学社团活动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完善课堂管理体系,明确文学社团活动的重要性,丰富和拓展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完善课堂化管理体系,将文学社团活动融入其中,基于组织结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考核方式等角度,规范文学社团活动,确保文学社团活动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及流程,将两者有效连接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在课堂化管理体系中,融入文学社团活动,能够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增加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对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增进对语言、情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但是,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上,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相对较少。高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文学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集体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经典作品诵读大会,等等。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让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弥补,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推进素质化考核机制构建,监理多元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纵观当前传统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范围相对较窄,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对考察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上存在不足,如在表达、写作、演讲等考察上不够完善,亟待有效改进和优化。为了应付考试,不少学生会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上存在不足。为此,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社团积极性强、主动性佳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应活动之中。一般而言,文学社团内聚集了兴趣爱好相投、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通过构建数字化考核机制,在测试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时,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内,有助于完善评价环节,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课程学分内。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科学运用诗歌朗诵、即兴演讲比赛、文学创作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任课教师可以运用比赛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比赛、竞技比赛等,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运用多元化评价机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具有积极作用,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文学社团活动助力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价值

(一)运用文学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节课为四十五分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职业能力上存在不足,亟待有效改进和优化。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当讲到戏剧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社团活动,如举行戏剧表演、进行剧本改编等,带领学生鉴赏中外优秀戏剧作品,并进一步研究戏剧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等,并让学生完成专题报告,将所学所感展示出来。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戏剧内容后,可以改变剧本,并以小组形式将相关内容展现出来。《雷雨》、《茶馆》等属于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经典戏剧作品,通过让学生参演戏剧,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戏剧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及内涵,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文学社团实践,有助于增进学生、文学、作者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及欣赏水平,在提升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运用文学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拥有灿烂辉煌的文学,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属于我国文学上的璀璨明珠,当代文学、散文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要想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不能单纯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仅仅运用朗读、鉴赏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文学社团活动,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形式及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现诗词作品。通过开展多样化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略诗词之美。通过将文学社团活动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运用文学社团活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施以援手。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确保文学社团活动和教学内容相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形式。在运用文学社团活动时,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将写作视为难题,在写作时往往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下笔。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可以开展专项活动,举办写作专栏,将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到写作专栏上,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并在专栏上给学生推送适宜的阅读目录,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讲解关于写作的技巧,拓展学生学习写作技能的形式,并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写作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向教师寻求帮助。

总结: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学习习惯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构建社团活动平台,将文学社团活动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为此,在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时,要以语文课堂实践模式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健全完善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燕.高职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教学的策略分析[J].北方文学,2017(36):176-177.

[2]李秀媚.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教学模式的引入[J].职业,2017(1):92-93.

第3篇: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教学探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教师只有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确切含义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给学生以科学有效的指引。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泛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经常也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洞察人性,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净化精神世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因此,借助中学英语这样一个人文类的学科,教师可以有很多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很多与人文相关的话题。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的课题,学生们之前可能也有过很多思考,却没有那么深入。借由中学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和自我的归纳和总结。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效地体现人文性教学的内容

一个精彩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导入环节,可能迅速地激发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教师要善于使用导入环节,并将人文性的一些内容自然地融和进去。比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思考围绕课文可以提出哪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也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思考。在涉及地理文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入的时候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或视频,这样可以迅速地引起他们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

(二)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在中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也已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于人文性的很多相关课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人文性的教学没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所想所做。最重要的,首先是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其次,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学工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教师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们讨论学习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在人文性问题上有哪些不同观点。例如,在讲到有关火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完成相关的预习工作,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如何提前预知,自然灾害中和之后又该如何应对。

(三)在课堂上用浓厚的人文气氛,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高中学生兴趣非常广泛,并逐渐能够摸索出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兴趣的领域,因此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自信。例如,在讲授美国的相关内容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梦的由来以及美国梦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我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课后许多学生要求我进一步讲述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说,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这样一种氛围非常宽松、自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被深深地激发,同时,也能够联想起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从而使课堂真正变成一个自然生成的课堂,变成一个活力满满的课堂。

(四)在中学英语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应用当中才能被充分激活,学生在头脑中才能迅速形成英语的知识网络。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英语的实际操练活动。首先布置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小组成员经过分工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表演和非常友好的互动,把这些教学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总之,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人文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非常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更多地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思考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刘沛.高中英语的人文性特点及其教学呈现[J].江西教育,2016(36).

第4篇: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生活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它对于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与“生活”剥离,打通课本和生活之间的鸿沟,使他们能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梭和徜徉,意义重大。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触手可及,地理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用,并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本节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设的一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特征;第二部分是本地区的农业,彰显绿洲特色;第三部分是本地区的资源,凸显能源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灌输,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没没有参与,没有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和心灵的扼杀,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亵渎。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生活化”处理:第一,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教学行程,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的形式,参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生活事件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课尾部分,笔者又采用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地理快板结束新课,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这样有生活、有体验、有参与、有感受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有意义的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情意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四、总结

第5篇: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活动教学;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活动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1]。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且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2]。笔者以深度学习的视角,审视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现状发现,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活动教学要立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激发

活动需求是学生在课堂活动前,由于对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堂活动缺乏兴趣、被迫参与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恰当引导让学生对活动内容充满期待,对活动意义产生认同感。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策略1:展示活动将获得的成果策略1适合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项目学习倡导“做中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形成学习产品。如果这一产品具有趣味性或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学生就会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充满期待。例如,学完“物体的浮与沉”后,准备让学生制作一个浮沉子,以深刻体会浮沉子浮沉的原因。活动之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小魔术展示,握住塑料瓶的手隐蔽地握紧、松开,不让学生发现同时,为了转移学生注意力,另一只手在瓶边向下或向上挥动,塑料瓶中倒置的小玻璃瓶跟随这只有“魔力”的手下沉或上浮。而当学生模仿教师的表演时,因为握瓶的手没有任何动作,小玻璃瓶安静81地浮在水面。因此,当教师揭开谜底后,学生制作浮沉子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若此时再引人竞赛机制,比比哪些小组更好地完成了任务,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策略2:明确活动将解决的问题策略2通常运用在探究教学之前,通过活动热身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前,让学生玩一玩凸透镜,看一看书本上的字,望一望远处的物体,观察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缩小的像,还能成正立、倒立的像,自然就唤醒了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需求。策略3: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基于挑战的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的特点,在活动中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初始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节,学生学会了“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在下一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前,教师可提出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例如“增加一个小灯泡,你能使这两盏灯都发光吗?你能连接几种电路?”等。

二、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分解呈现

当前教学中,存在学生活动漫无目的,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活动前没有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如果活动任务指向模糊,应由教师主导进行内容分解,例如“观察水的沸腾”活动,由活动名称获取的信息是“观察”,但“观察”表达的意思太抽象,观察“什么”是实验前学生应该清楚的。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活动内容分解为:①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②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③若沸腾时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停止沸腾。如果活动任务本身包括分析推理过程,应主要由学生来分解活动内容,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梳理活动思路或原理,让学生整体把握后面的观察和测量重点、探究步骤。例如,“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活动,分解后的活动要点为:①测量气泡经过每段路程经历的时间;②计算气泡在各路程中速度的大小;③判断气泡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还是变速?由于分解后的活动要点容易遗忘,这些要点应在课件或板书中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要点,进一步明确观测重点,理清活动思路、调整实验方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要重视核心器材的探究理解

物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人们对微弱作用的测量感到困难,直到扭秤应用于物理实验,使物理学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库仑发现了库仑定律,卡文迪许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并测出引力常量。受这一科学事实的启发,活动教学需重视对核心器材的探索,改变以往事先提供给学生所有活动器材的思维和习惯。虽然创造工具对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可以从基础起步,如选择什么探究器材,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等都应是学生活动之前弄懂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这种“理解”应包括对选择核心器材原因的领悟,在探究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例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提供的器材有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小车沿斜面从相同高度滑下,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斜面的作用显而易见,用斜面来探究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不给定学生器材,让学生根据活动目标自主确定合适的器材,会是怎样的情形?木板、玻璃板、棉布等阻力不同的器材以及小车不难想到,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小车的初始速度相等?学生讨论交流,有人建议直接用手推,每次用相同大小的力;有人提议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和小车接触,每次将弹簧压缩相同的距离等。接着,教师请学生拿出抽屉里的斜面,从可行性和简易性上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学生就会对为什么选择斜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案例从活动目标出发,将活动器材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生成了原生态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创造了深度学习的机会。

四、要着眼离阶思维的锻炼发展

在学生活动中,“外在活动”是观察、操作、交流,“内在活动”则是思维过程。物理课堂活动教学中,经常出现“外在活动”热闹、“内在活动”缺失的现象,通常的表现是学生被活动单牵引、控制,按图索骥,或活动没有挑战性,太过简单,或活动难度超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太复杂。活动教学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钟启泉教授指出:发展高阶思维,要以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开展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要形成知识共享、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同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环境营造,注重教师有意义地引导[3]。这一观点旨在发展髙阶思维的活动教学提供实践策略,这一策略可具体表述为: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学生在活动中不怕犯错,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教师化作“麦田守望者”,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为发展高阶思维创造条件。其次,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学中的问题。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优质问题的催发,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例如,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教学时,教师可投影几个核心问题供学生在活动中讨论思考:电路有几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点?开关在不词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否相同?学生要在活动的基础上,将自己与其他人连接的电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和开关的不同作用。最后,活动中要注意搭建脚手架。倘若活动的某个环节或知识点超过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的活动容易卡住,后续思维将无法进行。例如,在“设计楼梯照明电路”活动中,因学生还没有学习单刀双掷开关,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介绍,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普通开关对比,分析其优势,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设计出楼梯照明电路。

五、要加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