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第1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已经展现出其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集声、色、光、影于一体,具有图形、文字、影像、动画、视频、音频的综合能力,将视听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其信息量大,采集起来也很容易,不但方便了教师备课,而且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有很多书本上讲解的动作、要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跟着视频做几下动作,就会烂熟于心,远胜过传统课本里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模式。例如,在为学生教授足球要领的时候,以前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听不明白,反复操练过几回,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利用多媒体软件,将足球运动的起源、战术要领、足球规定、场地、动作规范等都一一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并有专业的播音员在进行讲解,学生就像看电影似的兴致勃勃地看完,基本要领就能掌握的差不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还可以在某些重点地方进行暂停,由教师进行复述,最后选录了几段主要事件和比赛结果及精彩片段,加深印象。整节课下来,学生观看兴趣浓,尤其是一些慢动作剖析、关键时刻定格,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难以体会理解的教学效果不佳现象,也为课堂带来了生机与乐趣。

二、课堂教材的整合借助多媒体益处多多

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多媒体化虚无为形象,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把课堂变成了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以前学生对于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现在都可以利用课件来完成实际认知。

三、多媒体让学生兴趣十足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提高兴趣,单纯靠嘴皮子是没有用的。而多媒体在直观感觉上让学生得到满足,通过交流,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例如大家对于排球了解得不多,我就通过网上搜集到的文字和声像素材进行处理,做成教学课件。当学生看到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都十分感兴趣,而且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不知不觉地就模仿起运动员的动作来,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体能差、身体不灵活、身材肥胖的学生,对于体育课是比较排斥的,因为他们怕自己做不好,对于很多的项目,他们都是硬着头皮在做,生怕自己的动作不完美招来别人的嘲笑。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我利用阴雨天让学生看我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动作要领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意义。最后学生都学得很认真,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对于体育运动也逐渐产生兴趣。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团队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获得能力,并且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世界,也支配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科学的方法中掌握要领。不同的技术动作和重点难点,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在做动作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记住这些内容。最后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得出最后的结论。尤其是一些慢动作,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意识。在一些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主动找出来,指出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学生在自己做动作的时候,就会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这些都是主动学习的行为。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练,也会增强感染力。如向学生播放了接力比赛的视频,强调集体观念、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等战术,增加团队协作的凝聚力等等。在一些闲暇时间,我为学生播放了一些重大比赛的视频,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学生都十分激动,鼓起掌来,这个时候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通过多媒体进行的德育渗透,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五、多媒体技术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一)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以往的健美操教材进行改革。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前的状况,对健美操教材内容展开革新,则是作为中职体育老师目前必须要实施的关键任务。在对健美操教材内容展开革新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对体育锻炼技巧的标准操作要点展开创新改革,把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实用技能等有机的综合起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及灵活性,让同学们在实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身的运动能力及兴趣爱好挑选符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式,引发同学们的创新思考才能,培育同学们自主探求知识的才能及创造性思维,协助同学们把握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优良的体育训练的习惯,提高同学们的整体素质。

(二)依据同学们所学的专业内容及特征设置健美操的课程。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把握程度需求很高。而在中职学校设立体育这门科目,实质上亦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达成专业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的进程中,老师需努力转变自身以往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关注到同学们的专业课程内容及特征。此课程的安排,不仅可以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致,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进程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加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忱及主动性,还可以为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起到很好的帮助,而且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进程中,能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同时,让同学们在锻炼的进程中得到健康的身体及良好的心态,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转变以往健美操体育授课方式及评价方式。

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授课进程中,健美操体育教学末有获得很好的重视。此种教学观点阻碍着中职体育教学的革新。作为中职的体育老师,必需努力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唯有在平等的教学评价中才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被尊重的快乐,加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老师的肯定及鼓励中持续地改善自身的每一项能力。老师在对同学们评价时,需多从正面来鼓励及肯定学生,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领悟成功的乐趣,加强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此才可以获得优良的教学成效。

(四)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多样式的教学活动。

读中职学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大部分均是活泼好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一般很难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需依据同学们个性特点,积极带领同学们参加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体育课外活动,让同学们在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健美操体育锻炼的乐趣,建立起健康意识。在进行健美操体育锻炼的进程中,老师需主动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一是为了清楚了解同学们当时的身体状况及学习的情况,把握他们的思维动态;二是为了拉近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让老师与同学相处得更融洽,同时,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此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建立,并且让同学们在体育锻炼的进程中加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推进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带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中职的体育教学获得优良的教学成效。

二、小结

第3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不断利用游戏与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忽略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则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要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动作要领,给学生自进行自由探究与学习。就拿篮球课来讲,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示范正确的运球动作与投篮动作,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结构性练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与比赛,使学生将刚刚学习的动作要领运用于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

二、结合教学与社会,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将初中体育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教育社会化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体育学习闪光点,掌握一项或者更多的体育技巧,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先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最后,发掘最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其进行专项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教学方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利于初中体育课堂的高效化。

1.教师要勇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自己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2.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安排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基本设施水平。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有利于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江南水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水上浮木桥的项目。但是在教学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体育内容时,老师要严格注意学生的安全,使体育课堂的效率提高具有最基本的保障。

3.教师要合理应用游戏与比赛,促进体育学习氛围的活跃

体育氛围的活跃,是服务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的。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代替传统的热身活动,利用健美操或者追踪游戏组织学生热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弹跳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女学生开展编花篮活动,组织男学生进行青蛙跳比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在课堂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坐下来共同讨论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深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得到了提高,还有利于学生接下来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和谐发展。

第4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学术化表述,是一种容教育新理论、教学新境界和课堂新形态为一体的集成界定,倡行“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六生课堂”就是对此进行的通俗化约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课堂要素进行了逻辑对应,建构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图式。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在这个教育教学通识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真切把握当代语文的特征,努力担当母语教育和课堂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论;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课堂生成;六生课堂

序言: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

该项目研究几近十年之久,内容详实,成果丰硕。作为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申请鉴定,现将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作简要介绍于后:

一、项目研究的基础和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百年以来,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远的不说,“20和21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周庆元教授语)。客观地说,一时由于语文课程本体论的定性问题和语文课程价值论的学术争议,的的确确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偏差,二是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面对世界先进教育文化必然的应激反应,也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代语文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使命”的探究骤然显得迫切;面对新的课程理念和众多的教育实验,当代语文教学亟待有一个,也应当呼唤一个相对完备的、前沿的通识理论,为此,2006年以来,我们从语文教育批判转向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以语文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了“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系列研究,后来又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了“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大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二、项目研究纲要

概括来说,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层面涉关五个W的问题

一是事实层面的三个what:1.什么是“六生课堂”,包括该理论的提出、确立以及核心理念等在内的综述性问题;2.什么是“当代语文”,涉及当代语文的性质、任务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等探究性问题;3.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包括命题的确立的基础,向度和内涵等概念性问题。

二是价值层面的一个why:为什么要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涉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等内容。

三是技术层面的一个how:怎么践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课程资源的生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策略方面作出宏观规划,再通过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作出示范引导。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 “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特征。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六生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再次,“六生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命题的提出和理论背景

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标的颁布,“动态生成”又成为课堂研究的关键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新的课堂形态称之为“生成性课堂”,而把由于课堂偏离预设随机生发的教学机智表述为“课堂中生成”。虽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是既有密切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生成性课堂”具有明显的预设性是由教师的课前预设而生成的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临场性,是由教师及时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因素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的课堂。尽管表述方法上不同,关注的角度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高能耗”和“低效益”的弊端,探讨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同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完全可以统一在“课堂教学”的生态时空中,并且均具有突出的“生成”特征,因此2006年前后我们将其整合为“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根本特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成了“生成的课堂”的逻辑界定和命题表述:“生成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它对应不同的课堂因素和生态本质包涵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这“六生课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生成”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理论探讨时沿用“生成的课堂”这一学术化表述,在基层实验和理论推广时,为了便于解读和实验,通俗的称为“六生课堂”。 因此,“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表述,“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通俗化代称。

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教育研讨会上,我们首次提出的“六生课堂”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0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在2010年11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于2011年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因此,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命题的雏形是“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理论依据是“生成的课堂”理论亦即“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实践。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谱系的英文为 [pedigree] ,中文的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或“物种变化的系统”。这里借“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喻指理论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纵向传承和横向繁衍的文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在“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其理论谱系既有哲学理论的远程追溯,也有教育研究的近距关注。

(一)“六生课堂”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她于1997年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课堂生成”的理论溯源一般止于叶澜教授,因为学界多数认为这是中国原创的理论。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而在“生成的课堂”理论谱系里,其哲学后盾远及斯宾哥勒(1880—1836)20世纪初提出的“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通过对外国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大量比对和相关印证,我们为“生成的课堂”找到了真正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诸如:

1.文化的比较形态学是课堂生成理论的哲学后盾

2.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生成的课堂文化的理论指导

3.建构主义是“生成的课堂”理论基础

4.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参考

5.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借鉴

6.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为生成的课堂实践提供了理论启发

另外,中国的事业多像红十字会一样,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学校乃至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正视并且反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普遍而深远自不待言,对中国的课堂教育不独见于作为教育资源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领域的课堂调控也概莫能外。

毋庸讳言,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渗透于学校管理和课堂操控方面。因为教育产业化、学校行政化、教师官僚化、学问世俗化的争鸣抑或批判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特别是现代经济学以“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或是“经济人”的理论预定,也就是假定人总是计算“成本和效益”来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益最佳”者,解释人类的历史,解释当今的世界,牵涉到的不仅仅有人的经济活动,而且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与实际生活有较高程度的吻合,它迅速地演化成了一种“通学”或是“显学”,为世人所推崇。今天我们探讨的课堂效率、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基于这种现代经济学原理。

关于其现实支撑,一个是现实条件,包括操作的可能性或实施的依据;二是实践的可行性或实证性佐例。在这方面,古今中外举不胜尽。近指就有如下:

1.素质教育理念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依据

2.三级课程政策为“六生课堂”预留了操作空间

3.现代教育技术为“六生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

4.综合课程的特殊性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当然

5.《义务教育法》赋予“六生课堂”充分的法理保障

6.现行教育的不良现象亟待“六生课堂”加以改善

7.课堂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呼唤“六生课堂”进行整合。

自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从来不乏坚持本真,重视生成的教育典范。自觉地践行该教育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只是理论通识没能系统建构而已。“生成的课堂”是借鉴西方的科教文化,按照中国自身的教育发展逻辑并运用本土的话语来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光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中国文化不同凡响代代相传密切相关。从远古生活实践变为教育资源的三皇五帝,到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老子,再到因材施教、愤悱启发的孔子,天人合一、同类相应的董仲舒以及格物致知、我注六经的王阳明……中国有着本土的优秀教育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可惜的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本土教育实践一直为西方的马首是瞻。这里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教育的传统合理合理迁延和生套西方的适应和存活问题。这里也需要说明生成的课堂是本土理论,但需要西方教育理念的支撑和论证,因为东方的哲学思想比较内敛,重视经验,少有开放的气度,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体悟和丰富的理论阐释的事实上,生成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向来不乏其例。先秦时期的教育活动中,所谓的"专家开(治)国"就是圣贤们以自我丰富实践、卓越智慧和特殊技能担负起化育黎民并带领部族趋利避害的历史;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鬼谷子)以自己对天地和生活的体察与感悟作为教育资源兴办私学,以言传身教、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等方法,在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顾随和叶嘉莹的中国诗词讲座、易中天和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引发的热门话题和教学艺术……都闪现着生成教育的理念,饱含着"生成的课堂"的精彩和活力。

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管理的前沿,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控制和利用环境,管理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改善,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让课堂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立足课堂形态研究,着眼于“生成的课堂”文化,构建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发的课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背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理论探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才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从横向来说,它依然属于新语文教学大背景下的产物。“新语文”作为教育领域内语文学科所使用的特有概念最早应当见于1999年任不寐先生编的《新语文》教材,他认为“新语文”首先是一种“大语文”的概念。2000年韩军先生将“新语文”定义为“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一反三’为语文教学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由此观之,传统的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小语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是“大语文”,后来变称为“新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都是一种“新语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是一种新语文课堂观,因其有“六生课堂”理论的全面支撑,也可以当作一种学科的课程教育理论。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直接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作为课堂教学论的“六生课堂”;一个是作为学科教学论的“新语文”教学论。“六生课堂”的上缘谱系多是哲学文化,现实支撑为政策法规和理论实验;“新语文”的产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上世纪90年代对语文教学集束式批判引发的全面深刻的反思;二是上世纪末各类新语文读本的相继出版,使“新语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第三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成为“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双重平台;第四是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促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

三、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价值

"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也是一种课堂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它包含有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始源于南阳理工学院杨天志在2006年南阳市教师培训的专题讲座内容。他的专题探讨的系列文章作为“教育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上发表后,又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用于师范教育本专科学生的课程教学。2009年“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又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以该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理论研究》2010年相继获得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具体来说,围绕该课题的理论研究或成果计有12项:

1.《“生成的课堂”专题探讨》系列文章(之一:“生成的课堂”命题界定及其意义;之二:“生成的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之三:“生成的课堂”践行策略与创生途径)作为“教学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2007年第5期上头条连载予以推广;获得2007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荣获课程类一等奖。

3.《“生成的课堂”专题研究》获准2007年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合格,通过验收。

4.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大学师范教育本专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中,成为该类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该书主编、全国高校教育学会小语教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绍军教授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这项重要成果”编入该书,“填补了该类书籍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空白。”该书曾获2008年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5.生成的课堂---关于关于“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生成”的探究(上)(下)被《消费导刊》分期刊用(14、21/2008)。

6.《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管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9年该书获得全国本色杯教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南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7.《生成的课堂》先后作为南阳市、焦作市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由杨天志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3000余名,反响良好。杨天志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8.《“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2010年3月由《黑龙江高教研究》刊用。

9.《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教学实验研究》2010年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10.《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2011年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11/2011)

11.《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2.《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首先着眼的研究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早期的成果中皆有小学语文或当代语文的冠词,后来形成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现在需要回过头来,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建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

从研究的机缘来说,具有将日常工作和学理探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的职业优势。从研究时序来看,“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升级性和补充性研究,当代语文教学是“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六生课堂”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包括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现实支撑和校准参考。从研究思路上来说,先经历了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推广,而后又从教育实验到理论归纳集成的双重反复,现在的研究是再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该研究时间跨度几近十年,现在看来,它的导向作用、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非常明显:

“生成的课堂”贯穿了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发的课堂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它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教育逻辑和课堂要素,这是正效课堂不能回避的前提条件,因此“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回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体现。

“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的模式建构及理论研究,包括“六生课堂”作为优秀传统教育的升级理论,基本上可以覆盖现行课堂教学的前沿理论和探索,是一个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必将牵引、助推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六生课堂”是集理论导引、课型示例、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它既包含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又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也具有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又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文化元典。在实践层面,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经典的课程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和课堂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作为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理论参考,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提供了理论支点。

本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探究教育哲学的高度,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入手围绕这三个“W”: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为什么要倡行以及怎样倡行——这是理论研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解读其典型特征、实现六生课堂教育境界的基本途径——为实践应用提供通识性结论;进而提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课堂确立典型案例。所以,从课堂的特定时空上来看它也是融教育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包括课堂认识论、课堂实践论和课堂方法论在内的模糊集成。当然,从系统的特定因素来看,它的子命题又是符合课堂要素和课堂流程的精准对应。

“六生课堂”是立足教育原点,探究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如朱永新同志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样,他认为教育的原点是“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因此,“课堂是什么?”“课堂上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就是教育最基本、最元典的问题。而针对当代语文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必须回答“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这些本原的也是终极的问题。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现行课堂质量进行反思,势必重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的奠基工程。

该课题的创新在于:a.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和历史时空的视域聚焦语文课堂文化,b.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寻教育的元典问题和高效课堂的本质,c.以实践的集成性理论总结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互动生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

所以,它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

再次,“生成的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四、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和践行策略

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点也是目的,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六生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文化形态,倡行"生成的课堂"文化,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高效低耗的效益观,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关注现实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指在“生成的课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境界,是运用上述通识的教育教学论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在生成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可以说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践行生成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只能说是诗意的翱翔,只有提供“怎么办?”的结论才是诗意的栖息。教育需要灵魂的安顿,也离不开本体的营生;需要有能入的身心体会,又需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判断理论是否是哲学层面的通学,最关键的就是牵涉“how”的营生办法,在今天更是如此,毕竟民以食为天,生存和经济的生存、生活和高效的生活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向度。

吴蔼中在探索现代文课堂教学模式时,例举了四种效果较好的模式:一是资料汇编式,二是猜想争鸣式,三是随笔拓展式,四是活动排演式。每种模式适合的篇目类型不仅相同。

蔡伟、方蓉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也提出了四种“新语文教学”的模式:

1.体验性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并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体验、参与性学习、实践性运用等原则。

2.生活化教学模式。新语文教学论者信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的观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融通。因此新语文教学的课堂里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最大程度减少刻板的匠气和斧凿痕迹。

3.探究式教学模式。形象感性思维与逻辑理性思维的紧密结合是新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运用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强调课题选题的价值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学生探究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科学性。

4.协同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协同关系,以使系统平衡有序,且“合作”日益成为新人类素养中的重要因素。协同式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条件要素,使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效应。

其所谓的“新语文”,就是该课题界定的“当代语文”,主要是区别于“传统语文”而言的;新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笼统概念:

“‘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域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

因此,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的课堂(教育资源)、生本的课堂(教学主体)、生命的课堂(教育对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生发的课堂(教学目的)诸多要素为逻辑重点的、区别于传统“预设的课堂”的“生成的课堂”体系,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教育新理论。

理论具有指导和普遍的价值,模式和规程一般来说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依据“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为:

备课(预设生成):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的理念(备课标),立足生本实际(备学生),文本细读(备教材),开发适切的生活的课程资源,一部分体现在教学案中,一部分暂置于素材库里。

上课(即时生成):首先按照预设生成的内容,选用生动的方法进行流程实施;遇到非常态情景,要动用素材库里的知识储备,运用教学机智即时生成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资源,变原来的流线设计的刚性贯彻为模块教学的弹性运演,尊重生命的本质,以突破课堂涩滞或阻力为目标问题,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流变生成。在生态的情景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块化、序列化,从而内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生发的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生成):及时把课堂情景变成反思性生成文本,置于新一轮的教学案中或者素材库里;同时要根据该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近期的教学中及时作出调整。遗漏的或者重复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效课堂来说都是大忌。课堂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这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一般操作流程,是按照教学时空来设计的通用模式。在我们编著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一书中,我们将广大语文教师和名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部分归纳,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规程的具体参考:

1. 激趣--启发--提问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关注,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或可由教师提出,启发学生思考,解决。

经典案例例首选《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2. 互练--反馈--内化

由学生分组(或单个)练习,遇到障碍及时反馈,引导或合作解决,进而作为一个体现一般规律的模块加以内化,成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参照或方法指导。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也叫内隐学习。推荐案例为许地山的《落花生》。

3. 造势--讨论--点评

有人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能缺失临场造势的能力,语文课堂尤其需要适度的煽情。造势的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探究问题的学习角色中,以期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专注,激发其自由表达见解的欲望并能够投入到讨论中,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灵活多变,真挚诚恳、亲切委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肯定和正面评价,指向要多样,若就事论事的是非理性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可用以下方法: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敦促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4. 创景--涵泳--感悟

运用多媒体音像制品或互联网教学资源,或实物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意境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以个性化或移情入文进行涵泳体味,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达到神交古人或将心比心并移情于现实中进行观照,以习得语言和体验情感来濡染学生,进而增强其人文修养。

5. 异误--善对--逆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偶尔的教学失误甚至失败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这种失误和失败往往也是二度教学时一种可以挖掘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6. 诱思--探究--分享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有助于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的改变。往往在学科交叉或边缘的地方触及到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通过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开阔视界,学会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改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共同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7. 事件--重组--放大

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之与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并着意把生活、教材、古今中外的时空打破,再进行重组,进入课堂,作为学习的媒介,让学生在过程和细节中,以小见大,以少知多,由人及已,由物及人,在体验和关注中促进心智的成长。

8. 寻机--融合--拓展

教学要打破原先单一的教材观,教师要面对现实,研究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见解的诱因。教材中有好多重复、同化、异化或异形同质的知识点,也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难点。这一些问题都可以整合出不同的教学素材,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前题下大胆生成,独避蹊径,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9. 打乱—重构—评析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一而足,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根据教育指向,在次序、内容等方面进行打乱分解,随机整合重构,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将其引渡到现实世界,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评价赏析。类似将阿Q和孔乙己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表演……

10. 主题—荟萃—活动

规定主题共同检索,荟萃语文教育资源,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深圳黄田小学刘宪华校长的“主题式经典诵读”,从理论、教材到实践都有很好的经验。

11. 对接—转换—演习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之间的对接和转换可以选择游戏活动的方式,把机械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演课剧、接力竞赛、信息传递、讲课文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能够把握说话--听话--记录--写作 、说话—写话—写作、文本—读书—讲述等序列的练习,揣摩语言、文字、写作、阅读之间的逻辑关联及能力转换和传递,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强化的要点。

12.细读—精思—体悟

注重文本细读,发挥自身优势,作出具有语文个性和读者个性的思考和体悟,这里我想重点推荐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也许他的教学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纯技术的操作规程又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新的套路,只有抓住语文之本、当代之特、课堂之旨、教育之道,才能左右逢源进退有据,达到出神入化自由灵动的境界。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充分把握当代语文的特点,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通过语文教学,担当起母语教学的历史使命。

1.探究当代语文的主体特征和终极价值。

当前的语文教育很不景气,这里边的原因很多。从学术层面上说,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资源、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概念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也不太明晰,造成了学科定位不准、特点不清、目标不明;资源不充分、不经典、不系统;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科学、任务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亟待正本清源。(10年前项目主持人写有《语文难教的N个原因》在网络上可见,近来似乎引起了一些同仁和家长的重视,《当代语文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使命》现在尤为紧迫。)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建构及教学实验研究》已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这是一个集理论构建、学术推广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除了贯彻“六生课堂”的理论通识之外,还要加强当代语文的特点和历史使命的研究,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之本:语文是以汉语为基础母语的中国语言文字交际系统和“百科之母”,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她的基础工具性和传统承继性构成了语文之特。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和言语文化的承继特征是语文学科必须通透彻悟的根本关键;

当代之特:基于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要转向语言思维品质的提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加强语文承载科学文化的功能,达成品质高效的沟通,担当新人立人的历史使命当是当代语文的当务之急。要注重言语的质地、言语的温度、言语的情意、言语的色彩、言语的节奏、言语的时空、言语的趣味、言语的声势、言语的风雅、言语的姿态等,特别是在表达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言之得法、言之合宜。

课堂之旨: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要求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性价比,课堂教学旨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节约教育成本且适应教育批量化,提高了教育效率,是知识普及和技术养成的基本形式。多快好省、又好又快的高效的课堂是其中应有之意。课堂是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育之道: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使人学会担当且具备担当的能力。教育是立人的事业。教育改变命运,教育赢定终生,教育振兴民族,教育强大祖国。

现在的语文教学少了语文的个性和滋味。有的课好像是政治课,满堂说教和德化;有的课好似历史课,在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中纠结;有的课似乎又是自然课,环保理念、科学术语翻来覆去。如果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那么“学的准比学得多更具意义”。语文课自然有语文课的特殊性,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语文味”。要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必须在语文课的逻辑重心和语文特色上下点功夫。一是从文感和语感出发实现交际和沟通,古今沟通、人本沟通、师生沟通、中外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真立人。二是按照语文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文本“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的3W原则一定要落实,常态和变态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三是根据不同的语(文)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语体文教学和文体文侧重点不同;不同表达方式关涉的语(文)感觉和思考方式以及表达要素乃至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四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重点也各有特色。四是遵循4D教学传统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需要更多的体验感悟较少推理运演,语文教学一定是较多感性的总结归纳,较少理性的逻辑演绎。因此当代语文是开放的系统、生态的过程鲜活的情景、诗意的栖息。

2.把握“六生课堂”理论和操作流程。

关于“六生课堂”,为方便浏览,兹作如下解读:

生活的课堂主要是指教育资源要立足生活、关注生活、吸纳生活、面向生活、服务生活;重点体现在课前预设环节,在课堂流变生成是可以是即时择选适切资源的参照。

生本的课堂是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交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

生命的课堂是指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以及个性且有差异。他们不是装载知识的物品,而是有着独立见解和特殊性格的鲜活的生命。

生动的课堂是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精彩和效率。

生态的课堂就是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要真实自然,摇曳多姿而又主次分明。

生发的课堂是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生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初衷,通过学生的外在提高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这是理念,也是尺度,更是境界。

⑴ “六生课堂”是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

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

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生发的课堂

⑵“六生课堂”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课堂要素。

生活(课程资源)生本(教学主体)

生动(教学方法)生命(教育对象)

生态(教学情境)生发(教学目的)

⑶“六生课堂”明显区别于“预设的课堂”,其核心特征和本质表述是“生成的课堂”。

预设的课堂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任务中心

生成的课堂 --课程中心 学生中心 发展中心

⑷“六生课堂”是遵循教育时空逻辑的模糊集成。

教育新理念一种教育理论(现在进行时)

课堂新概念一种课堂形态(过去完成时)

教学新观念一种理想境界(未来进行时)

⑸“六生课堂”不仅重视课堂的“流变生成”,也非常关注“预设生成”。

“六生课堂”的本质是生成,根据生成时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即时性生成”,“即时性生成”又可分为“瞬时生成”和“流变生成”。

3.完善教育主体阅读,面向“五度”确立“大教育”理念。

一是要弄清教育的本真和现实中的异化,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把握教书育人的尺度;回归教育原点,尊重课堂本真,切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历史和现状,明确自身职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所然,拓宽师德的厚度。

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效益的力度。

第5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iming at "two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proposal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思政”教育;两个课堂;问题与思考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wo classes;problems and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69-02

0引言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高职院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各级领导和部门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还处在探索之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学院的特点,认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思想上有忽视目前,高职院校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看作“第一课堂”,而把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看作“第二课堂”。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第一课堂”有老师、“第二课堂”有活动就行。而领导过问参与少、经费支持投入少、“思政”老师工作任务重和实行合班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表现出学院在指导思想上的不重视。

1.2 教学内容上不连续根据国家教育部“05方案”中“思政”课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在内容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是不连续的。“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在“第二课堂”得到延续,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也不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同时,专业课程的技能性和“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两张皮”现象,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影响力。

1.3 教学目的上有差异应该说“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在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其目的不是把它作为育人的平台来对待,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多以实施课程教学过程、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为目的;“第二课堂”则是以组织学生举行一些常规性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两个课堂的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对两个课堂的教学也只是忙于应付考试、完成任务,或流于形式。

1.4 师资队伍上不统一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忙评估、进重点、争示范、比扩招,各个院校都在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而各显神通。“思政”老师也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学院只是忙于引进专业课教师而疏于引进公共课教师,并且公共课教师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一些因课程精简的老师几乎都转行当“思政”老师,“第二课堂”的老师更是参差不齐,从而造成“思政”教师任务重、专业不一致、队伍不统一、教学水平提高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就大打折扣。

1.5 教学管理上有区别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在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形式简单化,多以演讲、辩论、党团活动、观看影视等代替实践教学;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等。在管理上也存在明显区别,许多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教学是由教务部门和“思政”老师安排和实施,“第二课堂”则是由学工部门和辅导老师及班主任安排和实施。

2产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

2.1 学院管理决策层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认识缺乏高度性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层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评估、扩招、重点、示范、“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实用型、技能型”等成了学院的重中之重,“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和空间。有的没有按要求设置“思政”机构、有的把“思政”老师看成“回收站”、有的把“思政”课安排合班上课等,这种对“思政”教育的“非政治待遇”,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学院应该将“育人”与“育才”至少放在同等的地位,做到兼顾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2 学院教学管理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安排缺乏科学性

学生“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一课堂”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实践和形式上需要“第二课堂”来延续和完善;而“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活动、内容与效果,在师资和管理上也需要“第一课堂”来指导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安排中,却出现了事实上的“两张皮”现象,两个课堂几乎完全分开、各行其是,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无法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教学管理力度更难以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而得到应有的提升。

2.3 学院“思政”工作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缺乏积极性由于学院“思政”教育的“非政治待遇,加之两个课堂的教学被分割为不同的部门,所以“思政”工作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作为一种任务、工作、过程来进行,缺乏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主动和责任。学院的“思政”教育,本应通力合作,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但因学院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割,学工部门主要抓学生的日常起居,党团组织主要负责学生党团活动,教研部门主要进行教学与科研,老师也只是“自扫门前雪”等。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挑战。

2.4 学生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学习存在被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己高考成绩不很理想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了高职这条路,加上来自社会方面的一些干扰和影响,本人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此,多数同学入学后学习的被动性表现非常明显。同时,“思政”教育的一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差不多从小学就开始,这种客观上的重复教育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变化、互联网上的广泛知识、同学之间的快速沟通,也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不以为然。这就使“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老师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3.1 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学院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则是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大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这在学院育人工程和院校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院的各级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经费上支持、行动上落实。

3.2 切实加强“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的联系与衔接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第一课堂”需要“第二课堂”来延续;“第二课堂”也需要“第一课堂”来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靠上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也不是靠搞一两次活动就能转变思想,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过程。表现在“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上,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对此,无论是在师资、内容、安排、管理等方面,都应该统一考虑、搞好衔接。“思政”工作者要参与学生活动中,掌握情况,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

3.3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特点与优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最能体现它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特点与优势。“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可以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具体与延伸,而“第二课堂”讨论、调查的问题也可以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提炼与升华。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如组织学生开展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红色旅游、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4 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系统化机制与管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系统化机制与管理。首先是学院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理顺机制,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和工作格局。其次是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体作用。再次是“思政”教育工作要实行党组织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3.5 积极采用“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方法与手段

一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二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三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四是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努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工作中真正体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五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搞好组织发展和开展健康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第6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进程

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它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古往今来,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人们信效、运用并加以改进,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导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新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又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物质与技术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本文所指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大量经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在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但又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异性。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涉及因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此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

一定时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影响,所持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构建教学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采纳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近代以前受机械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也带有机构性;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反传统学派代表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进入50年代,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促使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也不断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教学模式是在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有先进的,也有保守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1.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反映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

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全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终身教育思想,即学习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素质教育思想,即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能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吸取先进教育理论的观点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观点,比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根舍因批典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等。布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在于探索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巴班斯基探讨的是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现代先进的学习理论提介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应充分反映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国近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改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在探索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语文“四结合”实验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都做了许多工作。近几年推出了双主教学模式,整体性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语文“四结合”识字、阅读、作文、听说等方面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建立,为探索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兼顾技术与人的因素

1.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技术因素的位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教育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它的优势,在应用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功效,以达到最估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同样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考虑,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将技术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某一新兴的技术运用于教学,即成为一种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教学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些人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过分夸大,认为未来的教育是网络教育,未来的学校就是网络学校,这是不够明智的,这是受“惟技术论”思想的影响。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谨记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可以用它来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进行练习等,使教学生动活泼。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用于个别化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是以“教”为主,也可以是以“学”为主。在当今时代技术渗透到教育之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因此,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因素。

2.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注重人的因素

在探索利用技术手段于教学过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使技术成为教学的动力,但是不能只注重技术成分而忽略了人的因素。

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人是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发展个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因此,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人的因素。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置者、学习的引志者、活动的组织者;强调人的情感因素。如果在教学时学生长期面对的只是冰冷的机器,在与机器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其认知,可想而知,时间久了学生只能成为机器的牺牲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一种眼神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它弥补了面对机器学习时的情感交流欠缺之处。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让技术成为推动教学的动力。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形成新的教学进程结构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形成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可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形成新的教学进程结构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创建的新模式是否具有自身的特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是否具有生命力。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班级教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将教学进程归纳为: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课堂教学模式;杜威的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自己的教学进程结构,这些进程结构并非是他们任意组创在一起的,这其间各个环节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是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进程结构,借鉴其他较有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根据自身特殊因素,发展与创造新型的模式。新型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测试,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要体现学科的特性、知识类型的特性、教学的规律性,以教学原则为准绳,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突出的特性

1.新颖性、独特性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该是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否则“新”字就无法体现。“新”包括以上所提到的新时期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教学结构进程。独特指某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因为,某一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的,它不是万能的,如果超越了应用目标、条件和范围或者不具备其特定的应用目标、条件和范围,就很通信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可行性、推广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构建符合和体现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要求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要求和基本程序。这里的操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应该是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可行性,否则它也不能叫做模式。具有可行性才有推广价值。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进程应该清晰明了,人们便于操作,这样才能推广。这里的操作不是机构地重复操作,程序是相同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教学的结构进程主要是为了人们的模仿和运用。如果人们无法进行模仿、运用,这一所谓的“模式”就会昙花一现。

3.稳定性、发展性

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模式一旦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趋于稳定,模式的进程结构也趋于稳定,模式才具备可行性。是埋变化的“模式”人们无法把握它,也就不具备可行性,这种模式其实是名存实亡。但是,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稳定是相对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模式也要经历一个完善的过程,一成不变的模式同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课堂教学模式由其弟子补充完善为五段教学法,在教育史上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可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才具有价值。

4.多元性、录活性

第7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化;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6

教育是一孕育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鲜活的过程,因为它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美。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改的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近年来,我校深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科学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雅行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精细和精致;教学工作,高效和精彩;教科研工作,真实和有效;特色工作,扎实和创新;少先队工作,规范和灵动;后勤工作,安全和放心。使学校真正成为“雅”的校园,“雅”的管理,“雅”的德育,“雅”的课堂,“雅”的师生。

“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雅”,是教师内外兼修的气质,是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行”,是学思具备、知行统一的能力,是长期实践活动培养出的较稳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在传承积淀、深入挖掘、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日常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学科德育渗透相结合,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雅行教育”理念体系。

一、打造名优课堂,铸就高效课堂

教学的魅力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是不断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出彩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是简约、精致、真实、灵动、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历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更多地关注教师课前对文本的阅读深度、课中对课堂的驾驭力度、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强度。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涵,实现文化引领

文化影响人,文化教育人。只有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师生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进而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打造高效课堂校园文化,用课改文化引领师生永葆激情。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浓厚校园课改氛围,使人步入学校,就能处处感受到课改的气息。如学校精心制作了高效课堂文化展板,电子屏对高效课堂的宣传。各班的班级文化打造也彰显高效课堂氛围。如班级黑板上绘制“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栏”,在每个教室外墙统一布置了一块特色展板,展示学生风采等。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课改才会内化为师生所需。

三、构建扎实灵动的雅行课堂

在探究雅行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经历了“分层教学―合作教学―有效教学―生本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教育理念浸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反思整合。首先定位雅行课堂为“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

我们通过“学名师、听讲座、重研讨、抓展示、写反思”的方法,激励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创新中超越。通过开展“名优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以及“一师一故事”“一师一论文”“一师一优课”“人人上一节精品课”等系列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历练技能、激发活力、凝聚智慧、形成特色;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金钥匙导师团队、优课团队、微课团队等6大团队,实现名优教师引领,团队互助发展,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四级平台”,达到目标激励、分批培养,梯次成长目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联盟发展工程”“理念提升工程”,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强弱联动、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一诵一读一讲”微课堂系列活动,通过“晨诵、午练、暮读”,达到语文课前一诵,课外延伸阅读;数学课前一讲,分析辩解数理;英语课前一测,强化积累应用,达到与常规课堂高效融合,助推雅行课堂深入开展的目的。

为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丰富内涵,我们以“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学习研讨,释疑解难―反复锤炼,形成体系―反思总结,理论提升”为研讨思路,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学习与发展。通过开展教师论坛、雅行论坛、微课论坛、教育叙事、沙龙研讨、课堂困惑专题解疑等特色系列活动。使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实现教师因教研而发展,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雅行课堂文化。

四、教育科研实效化,引领教师走进课改天地

第8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开展,使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充满了新鲜与活力,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的发展趋势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在传统的封闭教学观已不适应时展的今天,随着生成性思维的建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激励,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生成性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动态生成的教学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证。但这些理论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实施与检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应创设动态生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为此,研究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条件,把握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成为我教育实践研究的方向。

一、动态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生成性教学,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相关的论述,是形成生成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从多个视角搭建了生成性教学的框架,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就通过幼儿教育展开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认为生成性教学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自发、随意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是美国的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在《生成课程》一书中指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对生成性教学作系统深入理论研究的是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

从我国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来看,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促进了传统教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成性教学。我国最早也最直接提出建立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的是叶澜教授。1997年以来,她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等文章,她主张“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后现代的新视角,还是从国内对动态教学过程观的分析,都有着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使生成性教学成为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发展形态,为生成性教学理论充实了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策略。

二、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策略

1、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有效的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当学生在学习时的质疑,教师更应高度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这有赖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并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2、把握应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教师需要把握住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运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第9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堂文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5-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使该门课程一直以来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愿意学、用得上”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大难题。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研考察,本课题组老师结合本校及区内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这一目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工夫,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

实施教学改革,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必要前提。教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素质影响到学科教学的创新,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改变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权威,控制学生。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促进者,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朋友。因此,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探究,并对学生适时的进行点拨,努力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生生之间的交流就更少,课堂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代的教学活动,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因此,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即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对话式、项目式、讨论式、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置主题演讲、热点话题讨论、角色转换等教学环节,来体现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多个小组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评述、话题讨论、角色换位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养成、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达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建构积极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众多文化的聚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想要改变单调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除在教学设计上要别出心裁外,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有所创新,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时展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教学等,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皆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课堂昏昏欲睡的状况。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APP平台,创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中设立有课程学习区、互动交流区和公告事务区等栏目,可以在课程学习区里上传课件、微课,学习任务,进行作品展示等栏目,在互动交流区里设有课堂讨论、课外答疑、开心灌水等栏目,通过后台管理了解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来进行学习,使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教学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门槛要求比其他学科较高,不是谁都可以,特别是对从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而且还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才有可能为我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过硬,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所以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他自己就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此,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经常进行研修,积极参加国家或本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了解和掌握一些前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只有不断的摄取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才会使自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问题是能够应对自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整合教材,构建生活化课堂文化

教育在实践上是生活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去领悟生活的真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偏重于灌输,对人进行“教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灌输和教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因此,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多发掘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实施人性化、生活化的教育,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的光辉。

(一)整合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要反映和评价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状况,但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育等方面还不全面和成熟,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时候,可能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从这方面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并进行正确引导,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富含时代特点的思想文化知识载体,在众多社会思潮中弘扬“主旋律”。

(二)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

高职院校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统编教材理论性较强,而教材内容与现实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情况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编写一些校内讲义,讲义内容除需要保留统编教材的知识点外,还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加一些时事热点,并插入一些图片,讲义分别设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想一想”、“课堂讨论”、“比一比”、“议一议”、 “课后思考”、“课外阅读”等栏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五、发展多元多向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理性课堂文化

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开展多元多向开放的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关注教学结果的评定转向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的评定,要把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而且全面,才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正在不断完善,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老师自评,同行测评,系部测评,督导室测评和学生测评。而且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多学校采取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者各占50%;部分学校也采用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占40%,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60%的评价方式,总的来说,这些评价考核方式相对都比较理性,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避免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而又取得好成绩的尴尬,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加注重过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完善自身、整合教材内容以及发展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汝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下新型教学文化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覃秋燕,祁道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探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C版),2015(9)

[3]王思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2(1)

[4]杨泽宇.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文化现状的调查与研究”(2014LS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