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课堂实践教学全文(5篇)

课堂实践教学

第1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一)财经类实践课程的特殊性

实训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补充,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国家召开了第三届职业教育大会,国家领导人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满足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财经类院校的财会实践课程和其他专业行业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业保密性要求等,不能像工科专业、农科专业等更多地参与顶岗实习,财会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多的要靠学校规划设计、开发适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实训内容,方法。

(二)任课教师的特殊性

实训课教师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从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训课程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也称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实训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实际动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靠实训教师通过实训教学来完成。因此实训教师有其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实训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点和特色,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保障,没有过硬的师资,很难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实训教师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一员,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训课教师要能够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需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实现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转向“传、帮、带”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手把手示范指导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实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这个职业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求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过硬的职业能力,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训教师必须能够对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理论和实训课有非常清楚的了解;能够独立指导主持实训教学全过程,熟悉实训课程的各实训项目和内容的操作规范及操作步骤,能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正确讲解操作要领,规范指导学生操作。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训组织指导能力是对实训教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实训课中教师角色的扮演

我们经常讲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结合管理学基本理论,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四个职能。管理是门科学、管理是门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教学活动也有其自身规律,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可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

(一)教师在实训课中扮演的角色

(二)不同角色对学生的启发作用

实训教师要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等。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开设的每一门实训课的目的、学习内容、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兴趣。教师承担实训授课任务后,首先对授课班组有一个基本了解,开课前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组织安排教学方案。比如:《会计基础实训》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实训课,适合每人一组的教学方式;《财务会计实训》我们多采取的是按岗位分工实训方式,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岗位轮岗实训。在实训课教训中教师传授知识、示范操作,更多的是扮演指导者和合作者;发现问题,一对一指导,对共性问题统一讲明,个性问题单独解决。还要阶段性的对每个实训项目进行小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实现最终实训目标。

三、强化实践课程教师地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性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就业者具有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实践经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老师们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提高专业性授课的教学水平。很多学校鼓励年轻教师,考博、读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实训课教师的培养方面投入甚少,实训课教师严重不足。

(一)加强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师资的培训上投入很大,但大多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到假期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一个接一个,但真正对实训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我们必须要改革旧的观念,改革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进行职前职后职业生涯全程培训的规划,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准入制度,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训教师队伍;在企业中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来充实实训教学;形成专、兼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训组织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充分认识实践课程教师重要性,构建以教师为组织核心的实践课堂

1.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者

所谓课程体系的设计,究其根本是分析课程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的问题。具体到我们的会计实训课程,要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组织教训工作、调整课堂节奏、安排课堂分工。一名合格的实训教师不仅能要上课,还要能设计课程,能设计实训项目,指引教学方向和目标,提供教学项目标准。

2.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流程的组织者

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教学效率效能的过程,是实训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实训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课中精心安排,课后不断总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解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系统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3.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教学的过程也是领导的过程,作为过程,教师教学是运用非强迫性影响,塑造学生或实践团队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氛围的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好的运用奖励、强制等各种手段方式,将教学过程艺术化,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学习,掌握实操技能。

4.教师是实现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控制者

教学目标是方向,课堂教学是过程,掌握技能是目标,全程控制是保障。教师要负责监督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和问题,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行动。显然,控制的最终责任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要注重控制的层次、控制的过程、控制的方法,最终实现预定教学质量要求。

四、结语

第2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实践

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现状,教师应当基于现在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3.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理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持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再是指导学生全部的学习,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进行物理学习。

2.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难度适中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3.在物理课堂讨论的时候,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组的形式推动小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组,从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个人性格等角度分组,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课堂进行的整体节奏,保持讨论问题的正确方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地评价,评论的内容要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上,要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期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产生挫败感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引导学生保持自信心,继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自主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如电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了电源、电阻以及电流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电路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组装电路,测量电阻,记录相关的数据,验证教材中的公式,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结论。

2.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以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互助,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内对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的过程进行探究和分析,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总结学习的经验,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理清思路,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搭建物理知识框架,使得物理学习模式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互帮互助,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完善课堂氛围。期间,教师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处理和解决,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制定复习计划,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画出光线的运动规律,举一反三,回忆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成体系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的探究,使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成像规律的对比,模拟光线的传播路线,将抽象的知识以具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心理,为初中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生更容易取得学习的进步和成果,树立物理学习自信心,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物理学习上,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源、音像资料和课外书籍,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利用讨论法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完善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实践动手的机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初中生今后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永强.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2014,(10):28.

[2]益西仁青.浅谈自主学习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科学,2016,(12):59.

[3]周建民.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7,(01).

第3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关键词:STEM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变革;学科融合

一、STEM理念的融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能发展其他学科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融入STEM教育能使科学概念的构建的方式发生改变,过去的科学是用数学、科学知识、技术(教师给的)手段去建构概念,现在STEM教育要求应用科学前概念,通过对数学、技术、设计等手段的学习和整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为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同时发展其他学科能力提供了可能。如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哪种材料硬》一课,教材编排上是用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互相刻划并比较划痕,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给以上物体硬度进行排序,并填写教材提供的数学统计表格进行汇报。用STEM理念再审视这个环节,对数学统计表格应做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可先不要学生填表格,实验完成后让他们直接上台汇报结果。学生对物体硬度的排序几乎不会出错,但要让他们说出这样排序的理由时学生很茫然。学生此时需要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了需求后教师抓住这个切入点向学生进行设计数学统计表格的教学,表格设计好后立刻可以用于实践,学生发现把实验现象填入自己设计好的数学统计表格后结论一目了然,叙述表达也更有条理。这里的数学统计表教学就是STEM理念融合后对教学内容的一次丰富,同时又是一次学科的整合,既保证了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实践证明,STEM理念的融入,不仅让教师开阔了视野,实现了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而且在教材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学科融合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其他学科的能力。

二、STEM实践活动的融入促使课堂结构发生改变

由于STEM实践活动的融入能使课堂结构发生改变,这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原来的科学课重对知识的探究,STEM学习方法融入后的科学课既要重探究还要重实践,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探究的有效性还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有更多的学习方法供科学教学选用,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教学观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融合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得到实现,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探索的要求得到满足,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动力。由此可见,探究与STEM这两种学习方法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为同一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服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求孩子既要学会探究方法,还要获取知识,并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对现有的教材资源要做多元化处理,既要兼顾探究的有效性,还要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材设计为由“乌鸦喝水”引入,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以下简称:空气挤水实验)。探究得出结果后再做一个实验进行再次验证: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为什么?(以下简称:纸不湿实验)整个流程的设计为引入、探究、验证。在STEM教育理念下这里应该增加实践环节,教学策略可做如下调整:由乌鸦喝水引入,在故事中强化学生对三个关键词“空间”“有限”和“占据”的理解。概念确立后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纸不湿”的探究(这里把原来的验证实验改成了探究实验),探究流程为猜测、找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测、实验验证,并用绘本的方式完成思维外显,然后再对这个实验进行延伸:如果杯子底有个孔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最后让学生再经历一次猜测、找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测、验证,用绘本的方式完成思维外显,内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过程为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经验,为解决后面的实践问题打下了基础。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知识内化完成后再提出“空气挤水”实验的设想,进行项目驱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与设计完成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空气把水挤出来这一任务,这符合STEM教育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情境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实践等特点。学生对这个实践活动的完成率在85%以上。一个小小的策略变化既让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又让学生的STEM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融合与深度融合的效果。

三、STEM运用的融入其桥梁功能可促进各学科知识技能有机融合

零碎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混合,我们要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千丝万缕联系,要在思维和认识上达到有机融合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通过活动逐步渗透的,也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去经历的。例如,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教学中,在完成对《探索尺子音高变化》的学习后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小课程: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越快发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的声音越低。按这个原理分析可得出“物体越小、越细、越短,空间越小,发的声音会越高,反之越低”的科学结论。音乐课上老师也讲过音阶的知识,从“1”(do)到“7”(xi)音调一直在升高并且有规律,除了“3”(mi)到“4”(fa)是升高半个音高外,其他全是升高一个音高,这就是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用把水加进试管的方法将试管改造成乐器,改造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应用。运用数学的方法(和音高变化规律进行内比)还可以提高制作的效率,最后要求用改造成功的乐器演奏歌曲,这就属于工程项目驱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还融入了艺术,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或拓展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更加热爱、更乐于参与。

四、STEM学习方法的融入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第4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关键词】盲校;语文教学;表情教育;缺陷补偿

表情是情感的外部表现,也是人们判断他人情绪、情感的客观依据,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随着阅历和修养的增加,人们可以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表情,这一过程中视觉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在生活中,明眼人可以通过视觉观察世界,模仿他人,建立情感与形象的直接联系,从而形成丰富的表情。由于视觉的缺失,盲人缺乏对情感表达的形象认识,从而导致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在认知事物时激发特定的情感。这是盲生表情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表情的控制与调节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盲生由于视觉缺陷,难以通过视觉来模仿和学习情感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学习加以补偿。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肢体语言、表情和语气的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盲校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在盲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表情教育对盲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能对盲生今后的生活、社交、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盲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盲生表情发展问题现象分析

为了在后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优化表情教育,笔者首先对盲生表情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一是面部表情能力普遍较差。在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笔者发现,不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盲生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呆板、冷漠的,同时,他们经常会做出“不合时宜”的表情。例如,有学生歌唱得很好,但缺乏表情,无法使人感受到声情并茂;有学生相声说得不错,但面无表情,手势也很少,想引人发笑却常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学生犯了错,老师批评他时,他脸上却一直却挂着“笑容”;等等。二是身段表情能力总体不佳。笔者对某盲校高年级39位盲生(其中全盲学生18名,低视力学生21名)进行观察与测试,结果发现:90%的全盲学生、25%的低视力学生不会做摆手、握手这两种动作;仅有23%的低视力学生能较正确、自然地做这两种动作;其余的学生能做这两种动作,但较为生硬、不自然。可见,盲生在身段表情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三是言语表情能力亟待提升。盲生在说话时语调大多缺乏变化,讲话速度较为缓慢;发音时嘴唇动作少,音调普遍低沉;经常出现“语义不合”的问题,将许多没有切身经验的词语概念不求甚解地任意套用。此外,盲生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言语表情大多单调且不合时宜。可见,盲生在言语表情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不足。但在盲校,朗诵、合唱等社团活动非常丰富,经过练习,很多盲生在言语表情方面提升较大,能够较好地掌握言语表情技巧。总体而言,盲生表情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两个方面,言语表情能力在经过一定的练习后会有较大提升。因此,盲校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的教育,同时继续抓好言语表情的指导,从而全面有效地增强盲生的言语表达和情感表现能力。

二、盲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表情教育的步骤与内容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第四学段“口语交际”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要“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新课标在中高年段提出表情发展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了盲生能力发展特点和盲校教育教学实际。然而,盲生的表情教育应是全学段都要注重的内容,盲校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从中挖掘表情教育的资源,从认识词语词汇入手逐步开展表情练习,使盲生在理解表情词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增强表情管理能力。

(一)注重对表象词语的理解表情是一种视觉直观,由于盲生缺少对视觉形象的认知加工,在了解表情时需要借助直观学习。因此,要提升盲生的表情管理能力,首先应当培养他们对表象词语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逐步增强直观表象能力和感性想象能力。教师在盲校语文课堂上教授蕴含感情色彩的表象词语,如麦穗、波浪等时,要为盲生进行详细的解读,引导他们努力去感受表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盲文凸点图或搜集一些表示喜、怒、哀、惧等基本面部表情的泥塑品,方便盲生使用触觉感受词义中蕴含的情感,逐步提高盲生对表情及其所对应的情感的感知和认识水平,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二)重点强化姿态、神态词汇的练习在盲生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之后,教师要就姿态、神态方面的词汇开展重点强化练习,引导盲生去感受和理解自己或他人表情的变化。在教授如“抬头、摇头、挺胸、招手、挥手、微笑、皱眉、屈膝”等表示基本面部表情或姿态的词语时,教师要准确地描述,并做示范表情或动作让盲生触摸,鼓励他们尝试模仿。在盲生模仿出相关表情后,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帮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情概念。当盲生掌握这些基本面部或身段表情后,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表示神态心情的词语,如“喜出望外、动人心弦、垂头丧气、大喜过望、情不自禁、聚精会神、忍俊不禁”等,帮助盲生将相应的情绪情感与姿态神态词汇形成正确的对应关系,强化对这些表情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的表情教育活动对于盲生来说,抽象词语词汇练习必须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等丰富的表情教育活动,让盲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并运用面部、身段以及言语表情来表达。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荷叶圆圆》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角色扮演贯穿整节课堂,让盲生分别带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利用身体姿态的变化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样不仅可以使盲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盲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练习了对表情的控制和调节。

(四)重视多种表情的综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各种表情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因此,课堂上仅仅教会盲生运用某一种表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盲生综合运用多种表情进行沟通的能力。例如,盲生在表情达意时容易出现动作生硬的情况,做不到各种表情的自然配合与协调运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表情朗诵法对盲生进行指导,让盲生在言语表情外再配以适当的面部与身段表情,既加深盲生对文本的理解,又使其练习综合运用多种表情进行表达。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和社团活动,鼓励和引导盲生综合运用多种表情,不断优化日常的沟通交际。

三、盲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表情教育的成效与思考

第5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社会,人类的视野更为宽阔,信息的种类与渠道更为多样化。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于教材与教室,将学生的视野限定在教材与教参上,无疑会造成学生学与用的脱节,这样也便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学习要紧跟教育形势与社会形势的发展,要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与社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视教材为经典、为权威,抱着教材不放,认为只要读懂教材、钻研好教材便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便能教出好的学生来的教学观,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树立大的教学观,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重视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中心,立足教材,同时又要超越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及时将社会发展、知识的更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要将教学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生活向社会延伸,结合本地区的办学实际及基本学情,研究与开发校本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教材为中心,向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辐射与延伸,为学生开拓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学习与运用中加强理解、进行发明与创造。

二、开展互动教学,实现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

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不是教师一方的活动,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交流互动活动。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知识互动与情感沟通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探究教学,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1.以问启思,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互动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问题,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知识的重难点处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设置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2.相机诱导,师生展开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既不能事无巨细全部过问,也不能冷眼旁观,不管不问,而是要扶放有度,也就是说既要放权,又要作好扶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以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来参与教学,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同时又要成为学习的合作者与指导者,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与学生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