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课堂内外论文精选(九篇)

课堂内外论文

第1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应用 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14-02

一、课堂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交互决定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交互决定论和自我调节理论(Bandura,

1977,1986)指出:行为、个体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向的相互联系。因此,如果学生能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激发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和判断,其学习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与策略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国内学者李秀英(2000)、陈远祥(2001)、韩光(2003)也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

语言教学中通过互动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一贯的目的和追求。课堂互动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其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二)交际英语教学理论

互动教学是交际教学的重要手段。交际英语教学理论认为:为了获得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着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交际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互动这个性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明确提出,语言的互动是一种合作的活动,互动不只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状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课堂互动逐渐成为了国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对课堂互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互动模式、互动效果、互动的影响等因素上。国内学者对国外互动理论进行引进和探讨(李秀英、王义静,2000),并引用国外课堂互动研究手段在外语课堂内进行实证研究(庞继贤、吴薇薇,2000)。此外,研究者们分别从课堂互动设置(王丽萍,2004)、生生互动模式(董明,2004)及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联系(杨党玲、李民权,2004)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004)和归樱(2004)则分别从认知语言学和网络课程中的互动两个方面对课堂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在查阅的文献中发现,尽管课堂互动研究的相关理论近年来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研究缺乏延续性,特别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存在明显的理论和实证的缺失,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此外,研究的视角不够宽广,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将互动视为一种文本活动。

三、课堂互动有效性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应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反应大学英语课堂上互动教学的现状,进而找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堂互动效果的有效模式及方法。其研究的难点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并要求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准确,以求真实地再现课堂互动现状。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实录、转写以及数据分析。2.研究尽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进而找到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模式。

四、课堂互动有效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堂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找到有效地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的方法及策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学英语课堂的互动研究能够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更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堂互动的资源可以是与教材相关主题的讨论和相关影视材料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是教材单元内容学习语言点的呈现,这些做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思维互动。课堂小组活动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语言资源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标志。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二)有助于为延伸后续的课堂互动研究

本研究是着眼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将从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出发,走进大学英语课堂,通过实证研究再现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并对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梳理,进而通过对大学英语师生互动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到大学英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找到提高大学英语师生互动的有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这将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继续研究提供有效的实证材料。

(三)有助于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又突出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消除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都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尤为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的整个过程。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有计划、合理地指导和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跟踪辅导,密切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强个性化指导。因此,有效地提高课堂互动,正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必备素质的“英语”的重要手段,对课堂互动的研究对大学英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陈晓湘,张薇.修正后输出对目标语发展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79-286.

[2]邓秀娥,郑新民.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4):41-46.

[3]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0-33.

[4]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22-25.

[5].论互动教学中的认知传递过程[J].外语教学,2004,(6):62-65.

[6]归樱.从SLN看网络课程中互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4,(1):50-54.

第2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英语 教师角色

一、研究背景

1.“翻转课堂”的发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策略、学习技术、社交媒体技术等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重要课堂教学技术变革――“翻转课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首次在高中化学课上尝试让缺课的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上由教师讲解作业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2011年,孟加拉裔美国人Salmankhan创办了Khan Academy(可汗学院,罕学院),免费提供优质教学视频,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难度,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2011年后,随着Moocs亦称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崛起,“翻转课堂”在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早期的课前观看视频、课上老师讲解的“翻转课堂”相比,慕课更重视“互动与反馈”,提倡建立“在线学习社区”。

2.“翻转课堂”的定义及特点。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由教师提供视频教学资料,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再由师生在课堂上协作探究、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翻转了原有的“教师课堂上课,学生课后写作业”的教学结构,重新建构了“学生晚上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白天在课堂在教师的辅导下参加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给予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助教和辅导员。

3.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义及其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角色”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或是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也指工作中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教师角色”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对教师的期望。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传授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是教师的核心角色。而英语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而介于学生互动所形成的不同教学作用的统称。

该课堂形式首先被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国内外的学者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理念也可以应用于职业院校层次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层次或是课程的操作流程都不是“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广的障碍,教师角色转变和准确定位是此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基础和关键。未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是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担任的不同角色对高职英语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未来的“翻转课堂”也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英语教师角色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的角色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从教学法变革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在不同教法中的角色和作用。Harmer(1983)认为外语教师的角色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知识源头(resource)。Voller认为在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扮演的最重要的三种角色分别为促进者(facilitator)、指导者(counselor)和知识来源者(source of knowledge)。Wells(1993);Hall(1998);Hall& Walsh(2002)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研究了语言教师的角色。Richards and Rogers(1986)所著的《语言教学的途径和方法》,Breen and Candli(1980)发表的《交际语言课程的要领》,Widdowson(1987)发表的《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Tudor(1993)发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等论文和著作中都体现了这一角度。

二是研究教师信念(belief)对英语教师角色的影响。教师角色信念系统对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信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西方语言教师的信念可能和亚洲语言教师的不相同。研究教师角色信念的代表作主要有:Williams and Burden(2000)所著的《语言教师心理学》,Richards(2001)所著的《超越专业技术训练》,Brindley(1984)所著的《成人移民教育研究的需求分析和目标设定》。

三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中教师角色的不同之处。他们(Watkins & Biggs,2001;Holmes,2005)认为东方教师倾向于专制主义(authoritarian),不善于沟通(antisocial),善以考试为主、以大量信息大量记忆等方式进行辩证法实践论证(dialectic approach)。西方教师通常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友好的评价者(friendly critic)(Pratt,1991;Cortazzi & Jin,2001)。

此外,也有学者根据教师风格的分类,研究英语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发挥的不同作用。如Lewin,Lippitt,& White(1939)等人将教师的领导行为归纳为三种:专制(autocratic)、民主(democratic)、放任(laissez-faire)。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英语教师角色。曲文婕(2004),申海霞(2008),赵蓉(2011)等调查、分析并评价大学了英语教师在语言课堂的中介作用,徐锦芬(2007)进行了“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中介作用调查与对比分析”。华维芳(2001),徐锦芬(2004),王一普(2005),项茂英(2010)等探讨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及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刘士祥(2013),但冰洁(2014)等研究了外语教学改革下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唐卫红(2009),刘毅(2012)论述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和教师角色期待之间的关系。陈冰冰(2008),丁仁仑(2014)等对大学英语教师信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大部分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都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较少,仅有庞继贤(2004),王霞(2013)等进行了量化教师角色行为的实证研究。笔者以“翻转课堂”和“教师角色”为关键词在搜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后发现,相关研究文章的数量仅为5篇,以平面分析和展现“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为主,以“翻转课堂”,“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研究文章数量为0篇。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很局限,还没有深入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还需学者们作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研究内容

传统高职英语课堂角色单一,而“翻转”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是教师角色全面重塑与革新,给身处改革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完整课堂教学活动的分析,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包含内容及影响因素、教师角色现状,提出其改革需要;通过研究分析提炼角色相对应的特征及细分角色的演化过程,从多维度提出促进教师角色转化的诊断性建议,重新定位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构建新角色模型,实现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顺利演化。具体内容包括:

1.把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建构、师生角色、师生关系、师生信念等问题作为研究内容,研究教师角色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各种影响教师角色的因素。

2.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思考。

3.传统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对比研究;预计通过对“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班级和传统教学班级中师生角色对比,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演化过程,研究教师角色的不同作用,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诊断性建议,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入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翻转课堂”中教师新角色呈现方式和作用的研究分析。

四、创新点及研究价值

1.创新点。目前国内能够检索到的相关研究大都是针对“翻转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角色期待或是角色转变的意义讨论研究,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实用性不是很强,很少有深层次的应用研究。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本研究的思路更系统、全面,容易找出影响教师角色的关键原因,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科研的效率,优化教学改革的方案。

2.研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堂结构的彻底变化,从而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国外对“翻转课堂”中外语教师角色的实践和研究比国内早,也更为丰富,但由于国外“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发展水平、办学层次、评价体系等和国内的情况不尽相同,而这些方面又都影响着“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能力发展,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有借鉴价值,但未必完全适合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下:

(1)本研究旨在对高职英语教师角色进行多维度分析,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研究“翻转课堂”中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并对教师角色特征进行分析和证据性描述;并结合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诊断性建议。通过研究转变教师角色来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探索者和体验者,解决本院英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如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效率不高、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弥补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2)本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学者及教学一线的老师所用,用于不断完善自身角色定位,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为探索深度课堂交互提供指导,促进“翻转课堂”的推广,实现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顺利演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而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3)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教学研究,如教师角色冲突、角色行为与技巧等问题的研究。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可以进行迁移性应用,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层次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3]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

[4]柯森.论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1997(6).

第3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翻转课堂 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

一、引言

翻转课堂译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美国“翻转课堂”取得的经验,还是我国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进行的探索和实验,都证明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

二、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中西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存在本质区别。国内是“填鸭”式教育方式,而国外是“放羊”式教育方式。国外高校课堂教学除教师讲授外,有一半时间是课堂讨论,即专题讨论课。教师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给出目前学科中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由于课前布置,让学生广泛阅读讲义、参考书籍和科研论文,学生准备充分、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活跃,对该主题目前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理论体系,并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国外高校每门专业课程分有习题课、实验课和辅导课。通过习题课讲解,加深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认识。如悉尼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课程(包含电子学与电路课程内容),总学时78h,其中,课堂讲授26h,实验16h,习题课26h,辅导课10h。而国内高校课程越开越多,但课程学时数越来越少。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64h,其中,课堂讲课56h,自学交流2h,课堂讨论4h,实验辅导2h,课外实验20h。因此,国内高校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习题讲解和专题讨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较差。

通过近几年课程教学发现,国内教师和学生以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为教育目的,而国外则以实用的知识传授(教师)和求知实用(学生)为教育目的。

在课堂教学方面,国内、外高等院校都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西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与提问,教师必须回答。由于学生对授课内容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有些问题与教师的观点不同。而中国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问。因为,他们平时很少看书,只有期末考试前用功一下,如有问题也是寻求考题之类的。

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国内学生较差,课程学习是为了得到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而西方学生一旦进入本科学习,就能制定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教材

国内专业课程及内容设置较细。如自动化专业分别设置“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而国外高等院校分类较粗,将上述课程设置为“电子学与电路”和“电路分析”两门课程。另外,国内自动化专业基础课“控制理论”分为“自动控制理论1”和“自动控制理论2”,而国外设置为“控制导论”和“高级控制”两门课程。

课程内容上国内外高校也有差异。国内高校基础课程内容多,国外基础课程内容少而浅,但国外可通过选修课加强基础课程内容,如“模拟电子学”和“数字电子学”单独作为选修课,可弥补基础课学习的不足。

其次,国内外高等院校本科生课程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国内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教材,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区均有各自教材,甚至有些是所谓的“精品课程”,一本教材可以使用多年;国外除基础课“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有材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自编讲义。国外高校要求老师每年根据学科发展增加新内容,这样,教师每年工作量较大,要花大量时间备课,但教学效果较好,可结合学科前沿发展授课。总之,国外课程内容自由灵活,注重实践。

四、结语

通过国内外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培养的对比,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一方面,中西方高等教育起步时间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投入匮乏等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及课程设置趋于专业化,而不是系统科学化。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教学理念不同,中国以“灌入式”教育为主,虽然基础较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西方更注重实践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除保持基础扎实特点外,应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点,遵从高等教育自然规律,积极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和方法,创造更能适应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即减少必修课程数量,改进专业化培养模式,实施“工程师”培养模式。同时,采取自主学习、专业灵活选择、注重实践的方式,以通才教育(通识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祖来,刘瑞瑜,黄国雄,杨盛安.“翻转课堂”在材料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5(17):173-174.

[2]UTS Handbook[EB/OL].2014.http://handlook.uts.edu.au/archives.

[3]江学建等.大学课程设置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78(1):26-31.

[4]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131(3):155-157.

[5]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5(5):138-141.

第4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IDHT 201304089);北京联合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线性代数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京联教〔2014〕18号).

一、引 言

《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堂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状态,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思考,课堂学习从讲授转向了讨论与互动.本文结合网络学堂的教学功能,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目标、形式、方法、内容、评价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设计,从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尝试全新的能引发学生互动、共同学习.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学习音像资料代替教师课堂上面对面的授课;二是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关键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答疑、探究等自主学习和辅导;三是“翻转”指的是传统课堂讲授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在课外完成学习.这与传统教学模式遵循着由问题或案例导入新课启发式讲授小结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教学过程正好相反.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音频等资料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提问答疑等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1].

图1 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模型

三、线性代数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对于线性代数课程来说,教学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可以通过讲授一个基本概念、一个计算公式、一道典型例题解释清楚.线性代数的这种便于总结和归纳的课程特点更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我们要建立线性代数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将课程的知识结构细化,分成若干个微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录制教学视频,扩展阅读等;第二,建立和完善网络学堂,课程基本资料、课程简介、课程进度、章节练习、章节课件、微知识点视频、小测验、教学交流、留言板、社区互动等;第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课堂、网络学堂和学生的学习有效的结合,相互配合,做好课堂上的互动和知识的内化,并及时反馈交流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1.微知识包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网上看教学视频也是很枯燥乏味的活动,因此大约每隔15分钟左右,在线视频会弹出一个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实验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提问、交流等共同学习的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教学视频的时间长度、互动性、视觉效果等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需要重视主题要点、设计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或微知识点,切忌平淡冗长.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线性代数课堂教学转化为若干个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知识包,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长度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重构课堂教学设计,实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翻转教与学的方式,微课程不一定要在课外看,能够及时解决教学难点的微课程也可在课堂中观看.我们对于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得到课程的微知识包结构.课程围绕着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这三大知识块,展开分析和讨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或学生的理解力等教学要求,可以灵活的添加或删减学习内容的微知识包.

2.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包含了多种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理念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优势在于: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协作、学习和借鉴;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有很大的提升.

具体实践方法:

(1)课堂.由教师事先将课程内容放入网络学堂,学生于课前上网收看预习,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直接提问与讨论.在教室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本重点的深度讨论、援引课本以外更多实例进行分析、从事操作性或合作性学习活动、甚至直接进行作业的讨论与实作.采取学生分组坐在一排或者是前后桌,对于一段教学内容(微课形式,一个概念或者是一两个性质、一个计算方法等)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讲解、做练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测验.学习完成一个单元时,学生分组的形式做练习(小测、例题等),相互研讨分工完成.

(3)目标与过程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的细节管理,注重以平时的笔记、小报告、章节总结、网络学堂的课外学习等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平时作业,强调学生学的情况,可以用补交作业、修改作业、修改试卷、补充笔记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讨论式的学习和互助式的学习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教师很明显的能感觉学生的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以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目标、内容和评价为手段,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支撑,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四、结 语

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外先通过视频、课件等自学知识点,到了课堂上,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实际操作的任务和练习,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进行指导答疑.这样,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充分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化指导和项目式学习.

线性代数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的优化,微知识包的设计,网络学堂的辅助教学,教学模式优化等方面探究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2]刘 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7-2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黄 琰,蒋 玲,黄 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0-115.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6]屈艳丽,杨成.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协作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49-51.

第5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贸类专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改项目《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项目标号KG20139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6-02

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重担。而当前外贸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实践能力弱,用人单位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是当前外贸专业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是否以人为本,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有没有在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需制定“职业性、人文性”并重的教学目标,结合理论与实战技术的学习,通过科学性、有序性的课堂管理,调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最终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二、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现状与影响因素之调查

为了研究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设计《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和信件方式对省内外共1506名被调查者(其中学生1160名,教师 160 名 ,教学管理者 36 名,行业企业150名)进行问卷调查 。分别从教学论维度(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调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别与很有效 、有效 、较有效 、较无效 、无效相对应 ,计 5、4 、3、2、1 分。从育人体系维度(包括素质、文化、实践等)、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包括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很重要 、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分别与影响很大 、影响大 、影响较大 、没有影响相对应),分别计 4 、3、2、1 分。

从教学论维度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整体平均分为3.54,处于有效与较有效之间,这说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其有效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育人体系维度和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被调查者对育人体系维度素质、文化、实践三个子指标选择很重要 、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的人数,得出相应的占比,最后计算得出育人体系维度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平均数为3.18,现代教学系统论从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和投入、教学理念、教学效能感、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学生(学生投入、学生配合、学生支持)、社会(社会投入、社会配合、社会支持)、教学环境(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硬环境、课堂教学软环境)等指标调查最后得出平均数为3.32,均处在“影响大”(3分)和“影响很大”(4分)之间 ,说明这些因素对有效教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 高职外贸类专业教学论维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表2 被调查者对影响课堂有效教学

育人体系维度、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影响因素的评价

综上可知,高校课堂教学只是比较有效,其有效性还有提升空间,育人体系维度、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的各子因素都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从该三方面提出并探讨提升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三、提高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对策

(一)完善育人体系促进有效教学

表2表明,认为育人体系维度对有效教学很重要、重要的分别占48.61%、31.63%。对有效教学影响程度的得分为3.18分 ,因此,完善育人体系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措施之一。

新形势下,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素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三维育人体系:即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宽素质教育的路径,建设经贸文化、诚信文化、校友文化,延展素质教育的空间维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不断提升综合性外贸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要实施有效教学

表2表明,现代教育系统论维度对有效教学影响很重要、重要的分别占50.81%、35.82%,对有效教学影响程度的得分为 3.32分。影响有效教学的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影响程度的得分分别为3.47、3.44、3.01、3.38,处于很重要与重要之间。因此,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均要实施有效教学。

一是教师。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其次是扎实开展有效教学,三是加强教学反思与研究。

二是学生。学生作为有效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只有配合、支持、投入课堂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三是社会。在外贸行业发展新趋势下,只有更加深入的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路子,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共构育人体系、共育技能人才、共管育人过程、共促学生就业”的育人模式。

四是教学环境。一是校园环境。应突出师德、校风、学风、安全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课堂环境。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学硬环境。教师要在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轻松、和谐、积极的教学软环境。

(三)创新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提升有效教学

表1表明,从教学论维度判断有效教学的得分为3.54。介于有效与较有效之间。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对提升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设计更为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或工作的促进者、指导者和推动者。摒弃传统的“独角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合作、现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从“临时演员”变成“主要演员”,甚至是“导演”,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突破。教师需要把握这些变化和利用这些变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思考,利用视频、微课、翻转课堂、情景剧表演等技能载体的创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需求,增进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与多元性,尽可能减少“教师本位”,提倡“学生本位”。在院系领导、督导、同行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教师自评,并吸引用人单位参与评价,切实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综上所述,要提升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三维育人体系,又要在微观层面从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方面实施有效教学,并进一步推动课堂创新,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2]张力,王莉. 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研究,2012(5):127.

[3]张玲文.提升高职教学有效性途径的在审视[J].华章,2012(20):195.

第6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社会交换理论 英语课堂 互动

近三十年来,课堂互动是国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语言教学史上,人们曾经热衷对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如翻译法、直接法、认知法等。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方法是个动态的系统,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于是研究者们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的研究。他们从互动的各个层面(包括互动的影响因素、互动模式、互动效果等)对课堂互动展开了深入研究。国内对课堂互动的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得到广大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徐锦芬、曹忠凯对近二十年国内外二语课堂互动研究做了梳理。课堂互动研究主要可分为五类:(1)课堂互动的优点及特征,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的优点;(2)课堂互动的设计与开展,如互动策略培训、互动的信息分配、互动初始阶段的引导等;(3)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如年龄、任务难度等外在因素,语言水平、交际意愿、面子因素等内在因素;(4)课堂互动模式的探索与比较,如互动课堂应关注语言形式还是意义交流等;(5)网络环境下的互动特征,如自主学习中心、网络环境下的互动特征研究等。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关注理论和方法层面,20世纪末至今,研究则更加注重通过微观的课堂观察来验证已有的假设或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互动理论和方法。

尽管现有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文献中没有同时从互动双方的角度来研究。即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交际愿意时,双方的互动也不一定能成功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不否认有时交际的双方确实不相吸引,而成功互动的双方似乎有一种力量吸引着彼此。本研究借用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影响互动效果的一些因素,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课堂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等。简而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在宏观层面把英语课堂互动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将相关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引入英语课堂互动研究,进一步拓宽了互动研究的视角。

一、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流派之一,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去研究社会的做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体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

Homans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Homans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他提出了一组关于社会交换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以及攻击与赞同命题。Homans之后对社会交换理论最有影响力的是Blau。他认为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因此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固然是受利益的引导,但也承认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结构同样影响交换。他还区分了社会交换与单纯的经济交换的不同,指出前者比后者产生的人际关系要亲密得多,因为只有社会交换会产生责任、感谢和信任,它包含的将来的责任未特别指定,它因为善举所产生的未来回报不像讨价还价的买卖。

Cropanzano & Mitchell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比较。他指出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在其核心本质上,包含的是一系列的依赖对方回报的行为,并逐步提供相互回报的交易与关系。互惠原则是社会交换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它建立在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不依赖单方的力量来完成某项行为。社会交换的资源不仅仅是实物,更包括社会情感资源,如信任、爱、尊敬、忠诚等。社会交换过程产生未明说的善举与回报的互动行为,它们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每一次成功的互动都是互动关系进一步向下发展的阶梯,并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在组织行为中,领导、员工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中的公民行为。课堂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窗口,课堂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笔者拟用社会交换理论来研究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深层次动机问题,并探究社会交换理论对促进课堂互动效果的启示作用。

二、对英语课堂互动的启示

1.社会交换理论中动机研究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启示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英语学习中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束定芳和庄智象解释,动机是“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所以,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目的或需求。蔡基刚调查显示:21世纪的外语教学面临着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般综合英语能力无法适应“今后工作”,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不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最主要的需求有三种:应对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查阅专业文献,跟踪学科领域的世界先进成果;参加学科领域内的国际研讨会等。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愿意关注课堂的学习,参加互动活动,对课堂有一种归属感。

2.社会交换理论中对方的反馈作用对英语课堂互动环境构建的启示

社会环境影响着交换行为,环境是互动的一部分(Blau,1964)。社会环境中,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随着受惠—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这又促进了进一步的交换。如果施惠而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不被接受,可以预料双方会互不信任,并避免进一步的交换,所以对方的反馈决定着交换是否会进行下去。在诸如亚洲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愿意参与到互动的活动中,教师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在我国,当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时,可以实施干预计划。比如教师从文化角度向学生介绍一段课堂上的规则。在每种文化里学生课堂表现的规则不尽相同,在有些国家,学生只是听,教师控制着话语。但在英语国家里,向教师提问甚至用提问打断教师的话语是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在听讲并对所讲的内容保持着兴趣。在你听不懂的时候,问问题是你应该做的。教师还应向学生要求,如果在提问和回答的时候语言能力不够,学生可点头和摇头。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增强。教师还可以更努力更有意识地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可以更加靠近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并重复问题,以便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所以教师要让课堂里的学生了解教学的目标和文化环境要求,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学,形成一系列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英语课堂互动环境的成功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如果能与教师平等对话,成为课堂互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语言的习得就会产生。

3.社会交换理论中互惠原则对英语学习者课堂承诺的启示

Homans的成功命题指出,就人们的所有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人们倾向于重复能获得回报的行动。Blau认为交换是个人受到可以从交换另一方那里得到回报的激励而产生的自愿行为,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做出报答就停止的行为。社会交换过程遵循互惠原则,社会交换理论经常用该原则来解释社会组织结构关系。组织行为学用组织承诺来代表员工的忠诚感,课堂承诺也可以用来代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及时的积极反应,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回报。例如:把学生的表现与他的平时成绩相关联;挑选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做小组活动的组织者;从学生的表现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之外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学习补充。其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及时性反馈很重要。这些及时性反馈应该是具体和积极的,如对学生有创意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的用词或语音语调进行赞许等。有些不一定是具体的话语,可以是非语言的评价,如手势、表情(眼神、微笑)及其他肢体动作语言。一个欣赏的微笑或真诚的点头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激励和成就感,并能让良好的表现保持下去。有研究表明,如果某一行为的回报是无规律的(可变周期鼓励),而不是有规律的(固定周期鼓励),那么任何生物体(包括人)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Homans,1958)。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应该是及时捕捉,这样的肯定不需要刻意设计,是自然真实的,学生不经意间受到肯定,他们的满意度更高。学生不管受到的肯定是实质性的分数还是象征性的鼓励,他们对教师和课堂这个小社会环境的归属感就会更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他们的课堂承诺就会得以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互惠原则。

4.社会交换理论中协商原则对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启示

交换的各方为了“互益”可能会进行规则的协商,他们对交换的职责和义务会进行细化和明确。英语小组成员在交换中的协商可能发生在对任务和职责的分配与讨论中,其中意义的磋商贯穿于英语课堂的小组活动中。Pica & Doughty研究了执行单项任务的齐步走式课堂环境和小组活动,没有发现互动修正有量上的变化,而在要求信息交流的任务情境下,互动修正的量明显上升,因为小组活动可以带来更多的意义协商,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构建话语的更多机会从而促进习得。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互动对话完成的。课堂里的互动话语分为两种,一是师生互动,二是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互相补充,师生互动的话语更多地是提生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机会,生生互动的话语更多地是提供内化所学的机会。而小组互动中是以生生互动为主的,它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语言学习、实践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因为班大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均衡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研究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堂互动环境的要求,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意义的磋商,实现承诺与互惠。当然,新视角的研究还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1] Blau,P.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 York:John Wiley,1964.

[2] Eisenberger,R.,Armeli,S.,Rexwinkel,B.,Lynch,P.D.,& Rhoades,L.“Reciproc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

[3] Homans,G.C.“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3).

[4] Russell Cropanzano and Marie S.Mitchell.“Social Exchange Theory: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

[5]蔡基刚,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3).

[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文秋芳.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H.Douglas Brown著)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徐锦芬,曹忠凯. 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外语界,2010(3).

第7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阅读 网络环境

高效阅读,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阅读出最多的作品,当然还要求相当高的质量。教师以一课时为一个单元教学,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训练一种阅读技巧。例如筛选文中的议论句,通过大量的试题,强化这种技巧。通过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正答率,分析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利用一节课有针对性的训练。初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学生面临中考和各学科的压力,他们不可能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如何在初中三年完成大纲要求的课外阅读量,提高鉴赏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名著多为节选内容,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衔接所学内容这一过程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过程,通过网络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维结构,联系自己的经历,完成阅读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内外兼修”。

一、“内修”之课内文章阅读

课内文章阅读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法。应有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巩固、完成。这应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本内容分类讲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要讲、练、巩固、提高、拓展有机地结合、统一。根据内容难易,先训练快速阅读说明文,筛选信息,找出议论语句,做选择题,试题可以选择历年的中考试题。其次训练议论文。找到议论性语句,划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最后训练记叙文阅读,找出抒情、议论语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否定旧我,塑造新我。要强迫自己甩掉以往的包袱,切实落实课堂质量。

二、“由内而外”的可行性

学生阅读现状是他们对课本中名著的节选部分仅止于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对名著的整体把握却失于偏颇。初中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著片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此外,《读本》中也有很多相关的优秀文章,这些都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时就需要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完成整体阅读。

三、“外修”之课外一般文章的阅读

教师开设每周一节阅读欣赏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喜欢诗歌的学生,他们自觉地组合成一个诗歌小组并且制作了自己的主页。主页设计策划都由小组讨论完成,定期更换主页内容。他们的网页主要涉及国内外的著名诗歌作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他们也在网页上发表自己创作诗歌作品。在学完课本上的一个诗歌单元后,学生就开始大量阅读课本中提到的作家的作品,并分析其诗歌风格,从而进行模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在阅读的同时积累的丰富的“源头活水”。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讨论平台上,任由别人去评说一番,然后合理采纳意见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齐头并进,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除了利用假期阅读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教师利用网络筛选相关信息,制作阅读主页。此时,教师需要把学生原有的理解平衡打破,提供他们与课本内容不平衡的相关知识体系。网络提供了很多这种不均衡的机会。如果教师事先选择好能够拓展学生阅读的站点,那么学生的经验将被引向达到智力平衡的方向。当学生在网上寻找信息,他们需要再把这些信息作为正确的信息使用前,知道如何评价和证实它们。

第8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在关于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献中,一些研究者将师生间三合一的对话序列结构称为IRE,而其他研究者则将其称为IEF。为避免混淆,有些学者区分了这两种交互模式(IRE/IE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evaluation),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个话轮(turn)在两种序列中的作用。

1.1IRE模式及其局限

IRE模式与IEF模式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由三个部分构成。IRE模式的功能如下:教师通过提问引发互动(I)一个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R)随后教师以诸如“完全正确”“好主意”或者“不、不对”等评价学生的反应来结束该回合(E)。因此教师通常负责回合中的第一和第三个话轮,而学生仅仅参与互动中的第二个话轮。在该模式中,教师作为专家负责主导着互动,并评价学生反应的正确性。教师通过决定谁、何时以及在师生之间发生多少互动来主导学生。教师在IRE模式中控制着课堂上发生的交互数量和类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能否以有意义的方式参与互动和回答是由教师决定的。该模式限制了学生讨论有关课堂主题的自由,并且阻止学生扩展和阐述他们的话语。还有一些研究则显示IRE序列促成了语言课堂中非对称话语模式,阻止了学生管理话轮转换,发展会话主题,协商教学走向等。IRE模式将教师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限制学生的反应和对讨论的贡献。

1.2IEF模式及其作用

一些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其它种类的交互模式进行了调查。Nassaji和Wells在考察加拿大的英语常识和文学课堂时发现,IRE模式第三部分的微妙变化,会导致参与全班讨论的学生增加。IEF回合的前两部分跟IRE一致,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发第一个话轮,然后学生回应是第二个话轮。然而在第三个话轮中,教师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反应,而是提供一个非评价形式的回馈,如要求学生通过证明或者澄清自己的观点来详细阐述他们的回答。Nassaji和Wells认为传统IRE模式中的第三部分限制了学生以有意义方式对教师做出反应的能力,但如果教师能按IEF模式提供回馈,学生就有更多机会参与讨论,并详细解释他们的回答。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两种经典模式并不是全对或全错,教师采用的模式是否正确还依赖于互动的性质,参与讨论的人员或者课程的目的等。IEF话语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师生的课堂交互在事实上更为平衡(学生也可以提问,要求澄清,以及探寻更多的信息)。然而,IEF话语模式依然被研究者所质疑,虽然IEF模式更鼓励学生多发表观点,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且整个课堂并不完全是由IRE/IEF的循环构成。此种模式只是部分揭示出外语课堂互动的结构形式,如据此分析课堂话语,很难了解教师的课堂话语功能。研究者建议应将此结构形式与话语功能结合起来,以更为具体地分析课堂互动,如就引发互动的话语而言,有学者就指出包括发起、认可、评价、评论、提示、导入、提问变换、直接纠错、纠错性反馈、拓展、澄清请求、确认核实等多种类型。

2影响外语课堂话语互动的因素

2.1课堂内的教师和学生因素

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都注意到外语课堂教师话语量、提问形式、反馈类型等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在一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话语研究中,McCormick和Do-nato对不同的数据来源(如课堂录像、教师采访、教师日记等)进行分析,以了解教师提问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中是如何用来支撑学习的。基于上述研究,McCormick和Donato认为教师提问不应该扮演引发者的角色,作为引发者只是引出了学生关于讨论内容的知识,而且教师已事先知道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提问应该界定为“动态话语工具,用来建构合作以及支撑理解和可理解性”。在美国的一个社区教育项目中,Waring分析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人课堂互动转录。他关注了教师在全班情境下和学生共同检查家庭作业时,对“明确的积极评价”语言的使用。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教师在IRE模式中经常使用评价性语句可以建立积极的和鼓励性的课堂氛围。然而,研究者也指出明确积极的评价话语限制了学生参与交互,并且限制了学生围绕改正作业任务的主题进行学习的机会。Waring总结认为,就语言习得而言,教师适当的行为并不是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反馈,而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能拓展其在外语环境中讲话的反馈,这样才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国内也有众多学者从提问、反馈话轮、话语量等方面揭示了教师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态度和任务中的合作也有助于话语模式的转换及语言的学习。Waring对一个成人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谈话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我们理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中的IRE模式提供了更多细节。研究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上的IRE互动模式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学生几乎没有空间讲话以及和他人或教师进行自由的互动。他发现IRE序列在整堂课中构成了一个形式话语群(如IRE———IRE———IRE),如果学生在IRE集群中的沉默空挡间向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则可以穿透并改变该模式化的互动。Huong分析了越南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互动。研究者观察并对比了当更熟练的非英语母语者参与小组任务和没有参与小组的情况,结果发现,当熟练的讲英语者加入小组讨论时,小组整体的英语使用和词汇使用量都有所增加。该研究强调了更具有丰富知识的学习者参与讨论能影响会话的数量和质量,且能够潜在促进低熟练度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国内的基于案例或者实证资料的研究则较少关注外语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因素。

2.2课堂外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9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外实践 红色资源 教育形式

[作者简介]刘华政(197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法社会学。(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教育学院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本土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开发与合理运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JGB10,项目主持人:刘华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政治性、理论性和导向性强是其显著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实施经由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来完成。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延,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凭,侧重于教师对理论的讲解、脉络的梳理、知识的传授;课外实践以体验为核,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成效的检验、情感的领悟。思想政治理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并途经课外实践,真正做到“入脑”,方能内化为学生的养分,并外显于其言行。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教学资源均是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的更多是置身其外之感,课外实践资源赋予他们的则是置身其中之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史上留来的那些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人和事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和表现出来的精神,俗称“红色资源”。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红色资源如何界定、有何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如何体现,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红色资源及其功能

(一)“红色资源”的界定

红色资源属社会资源,内容既有人物,也有事物;形式既体现为物质,也体现为精神。“红色资源”是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是革命的象征,代表着进步、健康、积极、向上。先进性,是红色资源的时代特征。现当代红色资源在精神价值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非典”精神、08抗冰冻灾害精神、08抗震救灾精神和航天精神等;在物质载体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蕴涵这些精神的人物、事迹、文献、文艺作品、纪念地、纪念物等。

(二)红色资源的功能

1.资政育人。红色资源是革命理论的源泉。“红色”,表明了其政治性的价值取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无不体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念、无畏追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无私情怀和高尚品格,这些精神财富是国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不竭源泉和无尽动力。蕴涵党的创新理论的红色资源一经民众所掌握,便产生生生不息的物质效应。这些资源蕴藏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用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透过潮流把握主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守住信仰、开辟未来。

2.传承历史。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具有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它所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越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越丰富,红色资源的沉淀越厚重。党的事业是在连续不断中开拓前进的,后一时期总是包含前一时期斗争的成果。这就决定红色资源总是一脉相承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概括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含义时,总会包含以往革命精神的成分。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其表述上却很难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目标联在一起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3.陶冶情操。现当代红色资源中,各个历史阶段留下来的纪念地、纪念物,以及反映当时人物的事迹、档案记录等文献和影视、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都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向世人讲述和呈现了那段艰苦岁月和革命历程,使身处其境者无不从内心深处受到革命教育及人物无私精神、无我品格的洗礼。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沐浴其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交融和忆苦思甜的教育。这种感受,会使外在的物质和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个人身上的素质并通过自己的品行来体现。看着一座座饱经风霜的建筑、一件件沉淀历史的工作生活用品,听着伟人们感人的故事,体会着领导人们那种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身处其地其境、面对其物其事,无不心潮澎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必将进一步强化个人的爱国信念,积极履行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教育形式

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传承历史”“陶冶情操”功能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可为。课外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环节,无疑在红色资源开发运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红色资源的教育形式大体如下:

(一)组织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即红色旅游。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内容的红色旅游,其侧重点在体验式的课外教学,这有别于一般的休闲式度假观光。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红色之旅有很强的目的性,旨在通过实地的经历和感悟,使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领略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观点。为此,师生需事先做好做足相应准备。对旅游之地及其相关景点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旅游线路要认真设计,对拟参观点的背景材料要加以了解。旅游内容要不脱离思想政治理论有关课程的大纲,要尽可能将教材内容与旅游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将课外旅游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实现两者的内在衔接。这样,才不至于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二)开展现场教学

严格来说,现场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与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地点在学校内教室里不同,现场教学的课堂不在教室之内,其地点是在学校之外。基于此,本文将现场教学列为课外实践的内容范畴。这里的现场指的是分布于校外的革命教育基地。教学的内容是基地涉及的人、事、物及其承载的精神。教学的方式是基地导游或课任老师就着实地、实物、实景讲解。现场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点一般没有直接的内在关联,很大程度上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用于现场教学的这类革命教育基地通常布于学校附近或学校所在地的周围地区,路程不远。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是其中的氛围,人受到的是震撼,心灵经历的是洗礼,留下来的是思考和敬仰。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更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学生大脑,效果比简单的课堂教学要好。

(三)举办主题活动

国家规定的每年的法定节日和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时间节点。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开始走到前台。为纪念这一次学生爱国运动,国家规定每年的5月4日为青年节。大学生是青年,这个节日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师不妨在每年五月的这一天或五月围绕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开展校园青年论坛、革命岁月追忆、青春飞扬演讲等系列青年主题活动。活动项目及内容可向学生征集,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有革命岁月追忆的内容,至于其活动形式可以不限。毕竟,现在“90后”大学生对过去发生的知之甚少,而教材中对过去的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有所提及,也难以做到深入全面,更多的是概要介绍。因此,有必要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不然,他们就真的成为没有历史记忆的一代了。这于国于民族都是不利的。大学生中值得和需要认真记忆的重大节日、纪念日还有每年7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生日、8月1日的建军节、10月1日的国庆节等。借助这些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要由系列项目组成,形成“组合拳”,努力营造秉承先烈、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氛围,而不能过后无痕。当然,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任教师所能完成,尚需团委、学工处、学生会等一起来共同完成,属全校性的活动。

(四)播诵经典作品

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而为大家喜爱和传诵,经久不衰,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等特点。这些经典,或表现为著述,或表现为歌曲、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它们均以不同的文艺表现手法,描述或讲述或重现了过去的那段令人铭记的岁月,使受众忽觉“时光在倒流”,能从图文并茂、声像共汇中获得直观的忽受。这里的经典作品特指革命进步题材的。在高校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红歌合唱、诗歌朗诵、影片展播等。经典作品传诵可结合上述提到的主题活动来进行。这项活动也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来共同参与,形成全校一步棋,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统筹。老一辈的大学生大都经历过校园播诵经典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来自于《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雷锋》《今天我休息》《》《咱们的牛百岁》《十八个手印》《月亮湾的笑声》《甜蜜的事业》等影片展播,《东方红》《白毛女》《沙家浜》等戏剧演出。这些作品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了优秀人物不断涌现、事业不断推进。电影周、红歌比赛、诗朗诵会等这些经典作品播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深化了他们的理论认识,还指明了他们的努力方向,修正了他们所定的目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重在理论说教,后者倾向于实际体验。就思想政治理论而言,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外实践也断不可缺。不过,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课外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之外以活动为载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印证式体验,而不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理论说教与实际体验相符,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大脑,化为动力并见诸行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能否发挥效用,内化为学生的动力,取决于学生实际体验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环节只能加强而不是削弱,不能忽略更不能省去。当然,课外实践的方式仍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仍需充实、赋予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外实践才不会“走过场”,甚至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2]郭代习.红色旅游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2009(2).

[3]廖运生,陈勃.论井冈山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