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期中数学总结精选(九篇)

期中数学总结

第1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本学期数学组的工作重点是“强化校本研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

1、我们走出去到上海、扬州、石家庄和晋城等地区学习、交流、取经。更新观念,增加见识。参加由阳泉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展示。向兄弟学校的同仁学习,向优秀的能手、骨干学习。

2、在学校内听了骨干教师、高级教师的展示课。并进行了研讨、交流。

大家感到:

1、自身观念的陈旧。

2、自身教法的滞后。

3、看到了自身的落伍和差距。

经过认真的反思重新调整了计划和设想。确立了“打造品牌教学,打造品牌教师,打造品牌教研组”的长期目标;确立了以“谋、做、写、说”为思想指导的教研组工作思路。即:学做谋事,谋到的事情要做出来,做出的事情要写出来,写出的事情要说出来。务实求真,发展自我;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在组长韩巧芬老师的带领下,扎实基本功,以养成教育、习惯培养、入门教育为切入点,狠抓作业质量,精抓备课,在组里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冯卫红老师代表学校,代表城区,代表阳泉市多次进行公开授课,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初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在组长贾艳红老师的带领下,以期末评估考试为目标要求。强调分层优化,强调基础教育,狠抓学困生工作,加强习题练习,给每个班周周有题练,把课标要求落实在课堂上,把作业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精讲多练中求发展。

初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在组长姚改梅老师的带领下,以中考为终极目标。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教师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每位同仁的个性特长。精心研究每一节内容,努力做到统一进度,同一内容,个性授课,反思补救。

第2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一、备课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从听讲、笔记、练习、反馈等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概念课采用启发引导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巩固课坚持“精讲多练”,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力争使讲解通俗易懂,使方法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消化,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

包括课本上的练习、习题、以及课外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练习题要求全体学生尽量当堂完成,并及时进行讲解;习题中的a组题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作为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全批全改,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及新方法的掌握情况,b组题适当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给与提示,以求进一步提高;课外作业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精选题目,不求数量而求质量,加强和深化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以积累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认识。

四、辅导

第3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学习反思;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有六册教科书的知识要整理复习,还有大量的题目要完成,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尤其是在记课堂笔记、错题笔记和知识点整理等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如何减轻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讲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建构”,即学习者通过反思完善知识建构,促进自身发展。所谓“反思建构”,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复习,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简单的再次呈现或题海式练习,而是一个梳理、提炼的过程。反思建构的主体是学生,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依照课时学习思考小结、单元学习反思整理和学期教学内容,以总结的方式把“反思建构”分为课时总结、单元总结、学期总结。

课时总结:是指一课时教学行将结束时,对整课时学习的回顾小结,或是联系课堂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等。课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学习、有效学习的过程。

单元总结:是指在学完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时后,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单元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引导梳理、澄清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使知识组织化,同时借助错题归类,强化知识建构。

学期总结:是指整册教材学习结束后,对学期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对解题思想和方法进行专题性的指导。通过总结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技能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熟练性的目的。

二、反思建构的实施策略

(一)课时总结:及时反思,当堂整合,落实每堂学习内容

1.逐层引导,递进反思,促进数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呈现的方式是隐蔽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方法的教学要靠平时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已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要获取重要的知识,更要体验学习、研究的方法。课堂上讲解完例题或探讨完一个知识点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思考本题用到的基础知识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本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其他问题中是否也用过,等等。学生一旦懂得反思,就懂得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灵活、简捷的解法是通过反思而得到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2.抓住课堂,做好笔记,促进数学知识的信息整合。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笔记可以完全和书本相结合,把笔记记录在教科书的相应位置。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语言的形式更多,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并且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简洁,形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学会将文字语言及时转化为数学符号。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理等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实现文字、符号、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将课堂习题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对例题和习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在题后及时反思,并将解决的主要思路、方法记录在相应的题后。

(3)养成能把平时学习的知识串联的习惯。现在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其显示的知识点、方法、思想等都能找到与本章或其他章节相应内容的联系,因此笔记的设计要有连贯性。

3.归纳整理,巩固交流,促进数学心得的深度整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我校每节课40分钟的课时安排,我们一般把课时总结控制在3~5分钟。有了以上两个步骤的充分准备,课时总结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会留2到3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和重新组织,然后请1~2位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后的口头小结,其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笔记再次整合,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

(二)单元总结:归纳反思,梳理纠错,理清每章知识结构

单元总结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阶段性学习的主要标志,也是连续性的纽带。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汇集起来,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检查单元教学效果的方法,又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为达成以上单元总结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中澄清归总、错题归纳可作为单元总结的基本要求。

1.澄清归总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要保证每个学生能进行反思。单元总结课是单元学习行将结束时的归总阶段,我们需要指导学生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回顾单元知识要点,从“点―线―面”逐一进行分析整理,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单元知识结构脉络分明。同时,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能力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在单元总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归总为知识提要,列出反映知识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照的简表,等等。这样不仅能达到澄清归总单元知识的目的,让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成为可能。

2.单元总结采用错题归类来强化知识建构,确保数学思想渗透到“问题解决”中。到了阶段性复习时期,错题整理本将是学生重要的复习资料。如果学生学会错题整理的方法,错题整理在后继学习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进一步对错题进行分类,系统化,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复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在复习教学环节,我们利用“错题整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归类整理错题,修正知识建构,编制纠错本;阶段复习时,结合纠错本,寻找学习薄弱处,确定复习要点,巩固强化知识建构。

进入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间较为紧张。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求学生每周周末做一次错题笔记整理。为了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有深度的反思,可以将错题笔记的形式固定成一种格式,形成一个表格打印出来。教师在批阅完作业或试卷后,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的题目,让学生按以下表格的要求进行错误订正。

让学生将错题剪下来贴在相应的区域,并针对错误步骤进行订正,反思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利用教师面批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后,画一张清晰的解题思路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三)学期总结:诊断反思,物化知识,解决每册问题要义

学期总结的实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师生对整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梳理、交流、反思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学生梳理和整合出一学期所学数学知识最为核心的理念、原理、策略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最终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主的认知结构,用这些基本的知识框架统率其他知识。为了更加有效设计学期总结,我们提炼概括了两条学期总结的操作要点:

1.聚焦专题,逐一反思,全面梳理知识网。在学期总结中,我们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一学期所学内容。再现一册书的内容,绝不是盲目随意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通过知识梳理后的专题聚焦来明确总结的重点,更好地加强学期总结的针对性,提高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一是全面整理,编织成网。如在复习“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这样一张表,把表中的空格填完后,就是一次系统的总结,这张表便于对比、区别和类比。

二是专题整理,深化学习。专题有知识型和方法型之分,知识型的专题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函数最值问题”等,方法型的专题有“转化与化归”“分类与讨论”等。因此,学期总结时在梳理回顾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及实际学情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罗列后再串联聚焦到一个个专题。通过聚焦专题、分块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视野去整理总结分散在课本中的同一知识点,学会纵向有序的比照、练习,熟练掌握,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这样的学期总结不仅清晰有序,而且因为专题的聚焦而使同一知识点集中放大再现,综合运用,达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目的,建构起一个个完整清晰的知识链。

2.知识物化,借助“题典本”建构知识网。知识物化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所指的物化主要是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即把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学习过程的复习和巩固之用。

在具有较完整的笔记本和纠错本的基础上,再构建“题典本”――记录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例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很多数学题目,把这些题目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助于复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同时,留给学生梳理归纳的时空,教给学生反思建构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回顾反思、有效总结,学会通过总结把书本“读薄”,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智慧地学习,更加有效地学习。同时,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学结,都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和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人人参与了总结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Excel;高职院校;班主任;成绩统计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中,由于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同时承担理论课和实训实践课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学生成绩的统计与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学生各类评优评先、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每学期结束,每位教师除了批改数量繁多的理论试卷和实训报告外,兼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各项成绩,统计计算班级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和名次等,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枯燥烦琐且易出错。

目前学校教师大部分都有电脑,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应用最广泛的办公软件之一,它集数据管理、数理统计、绘图、制表于一体,既可以作为数据库使用,又可以完成多种表格与图表设计,而且Excel内置了数百个函数,能够完成绝大部分数理统计分析和复杂的数据运算,精度也达到了专业系统分析软件的水平,因此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可以让班主任迅速完成多个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2010级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成绩为例,借助函数功能完成学生成绩的统计计算,充分展示Excel在班级学生成绩统计中的应用。

二、建立工作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由总评成绩、加分值和扣分值三部分组成。总评成绩又包括文化课成绩与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其中文化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由学生各月的班级考核总评值构成。在Excel中,分别建三个工作簿,取名为“过程自动化104班X月份班级考核表.xls”(以11月为例)、“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平时表现总评表.xls”、“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综合测评表.xls”,在相应工作表中输入该学期学生各项管理信息。

班级月份考核由晚自习、早操出操、上课纪律及出勤、宿舍卫生、团生活海报、团生活表现、劳动加分和其他加分共同组成。在班级月份考核工作表(以11月为例)中,在单元格A2中输入“序号”,单元格A3中输入“1”,再单击A3单元格,先按住Ctrl键,再移动空心十字光标至单元格右下角,待光标变成小实心十字(“填充柄”)时,按住鼠标左键沿行向下拖动鼠标至最后一行,可以自动按顺序生成每位学生的序号。在单元格B2中输入“姓名”,然后依次输入每位学生姓名,在C2至J2单元格中依次输入各项考核指标的内容名称,在单元格K2中输入“总分”,单元格L2中输入“名次”,完成工作表表头制作,如图1所示。工作表中各项考核指标分值由班主任和班干部成员各司其职,采取班主任不定期随机抽查和班干部每天考核的方式,打出每位学生分值。如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上课和晚自习的纪律和出勤,团支部书记负责团生活,体育委员负责早操出操,卫生委员负责检查宿舍卫生等,各自负责一项考核指标的打分,避免部分班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同时便于班干部之间相互配合和班级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最后所有数据在每月结束后的下月初由班主任统一汇总,计算总分,并向全班同学公示。

每学期末,班主任即可对班级学生的班级月份考核统计,进行平时表现总评的计算。在平时表现总评工作表中,A列为序号(单元格A2内容为“序号”),B列为学号(单元格B2内容为“学号”),C列为姓名(单元格C2内容为“姓名”),D列至G列为学期各月份的班级学生考核成绩,H列为平时表现总评值(单元格H2内容为“总评值”),I列为名次(单元格I2内容为“名次”)。

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结合已计算出的平时表现总评值,两者综合,就可进行班级学生综合测评的统计计算。在综合测评工作表中,A、B、C列分别为序号、学号、姓名,D列至M列为各门理论课与实训实践课成绩(单元格D2至M2内容为各门课程名称,单元格D3至M3内容为各门课程所占学分),N列为平均学分成绩(单元格N3内容为各门课程的总学分),P列为权重70%的文化课成绩,Q列为平时表现总评值,S列为权重30%的平时表现总评值,T列为总评成绩,U列为加分值,V列为扣分值,W列为最终计算得出的学生综合测评值,X列为综合测评值的班级名次。

三、学生成绩的统计与计算

在三个工作表中输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所有考核指标成绩分值,如晚自习考核得分、每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加分值和扣分值等,即可开始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功能,综合统计计算班级学生成绩。

1.计算班级月份考核。各班干部先将各自统计的学生各项考核指标分值,依次输入到班级月份考核工作表的C列至J列中,班主任再根据随机抽查结果,重点检查班干部及各位学生的考核指标分值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出入较大的打分结果,防止部分班干部,弄虚作假。待检查确认无误后,利用SUM函数及RANK函数,计算班级月份考核总分值及名次。

由于C3至J3单元格连续,在K3单元格中输入:“=SUM(C3:J3)”,求出学号1学生的当月班级考核总分,单击K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完成公式的复制,求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总分。

计算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总分后,确定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名次,在L3单元格中输入:“=RANK(K3,$K$3:$K$44)”,求出学号1学生的当月班级考核名次,单击L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即按降序方式求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名次。需要说明的是,RANK函数对重复分数的排位相同,但重复分数的存在将影响后续学生分数的排位。如图2所示,过程自动化104班11月份班级考核中有多名同学总分为93分,并列名次11位,故名次中不再出现12位,而是直接跳到23位。按月对全班学生平时表现进行考核,计算出总分并排出名次,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对大部分学生起到积极督促作用,在班级中营造出“人人争先,个个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同时班主任也可及早发现部分落后学生情况,在下个月对落后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心理、生活上各种问题,使其尽快赶上,不致掉队。

2.计算平时表现总评。班主任在做好每月班级考核的基础上,由于已掌握班级学生每月的考核成绩,待学期末即可对本学期班级学生平时表现进行总评,这样按月分步完成,大批量考核数据的输入就不会觉得工作量繁重巨大。利用AVERAGE函数及RANK函数,计算班级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及名次。

在平时表现总评工作表中,D列至G列为班级学生各月份考核总分,因此只需进行复制粘贴即可。首先在已生成的X月份班级考核(以11月为例)工作表中复制相应的单元格区域,如复制K3至K44单元格区域,再打开已建立的“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平时表现总评表.xls”,在其工作表中单击F3单元格,单击“编辑”菜单,选择“选择性粘贴”选项,在对话框中选择“数值”,完成11月份班级考核总分的粘贴,工作表中9月、10月和12月各列操作以此类推。由于D3至G3单元格连续,在H3单元格中输入:“=AVERAGE(D3:G3)”,求出学号1学生的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值,单击H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全班学生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值。最后计算全班学生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名次,方法同上。

统计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时,为进一步观察学生各月平时表现变化情况,希望学生平时表现成绩大于90分的以蓝色显示,小于70分的以红色显示,如图3所示。选中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所在的D列至H列,单击“格式”菜单,选择“条件格式”选项,打开“条件格式”对话框,单击第二个方框右侧下拉按钮,选择“大于”选项,在后面的方框中输入数值“90”。单击“格式”按钮,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将“字体”的“颜色”设置为“蓝色”。再点击“添加”按钮即可。重复上述操作,设置小于70分的数值为红色。

3.计算学期综合测评。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班主任拿到班级学生各门课程成绩单后,即可着手统计计算班级学生学期综合测评。下面重点介绍对班级学生学期综合测评的统计、计算和查询分析。

(1)计算文化课成绩。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生文化课成绩采用平均学分绩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质和量。所谓平均学分绩,也叫加权平均分,是指各门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各门课程所占学分,求和后再除以各门课程总学分。公式如下:

以往统计学生成绩常用的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方法,已不适用于计算学生平均学分绩。通过Excel的求乘积和函数SUMPRODUCT和对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可以巧妙解决这一问题。

在综合测评工作表中,分别在D2至M2单元格输入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所有文化课课程名称(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在D3至M3单元格中输入所有文化课课程各自所占学分,在N3单元格中输入:“=SUM(D3:M3)”,求出所有文化课课程总学分。在D4至M45单元格区域中依次输入班级学生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了能够及时核对成绩,需要进行窗口冻结,让课程名称、学分行和学生姓名列始终显示。选中课程、学分行下姓名列右侧的那个单元格(即单元格D4),再单击“窗口”菜单,选择“冻结窗格”,就完成了单元格的窗口冻结。这样,我们在输入分数的过程中,无论班级学生数量多少,课程名称、学分和学生姓名始终能在窗口中显示,可以随时进行核对,增加输入成绩速度。在N4单元格中输入:“=SUMPRODUCT($D$3:$M$3,D4:M4)/$N$3”,求出学号1学生的平均学分绩。其中$是绝对引用符号,$N$3表示绝对引用N3单元格,即是已计算出的所有文化课课程总学分值。$D$3:$M$3表示绝对引用D3至M3单元格,SUMPRODUCT($D$3:$M$3,D4:M4)表示对应绝对引用D3至M3单元格数值和D4至M4单元格数值,先求乘积再求和。最后单击N4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学分绩,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SUMPRODUCT函数要求数组参数必须具有相同的维数,否则,将返回错误值“#VALUE!”;同时SUMPRODUCT函数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0处理。对应H10单元格,该名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作弊,注明“作弊”字样,计算该生平均学分绩时,该门课程成绩即做零分处理,不影响SUMPRODUCT函数的计算。设置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将期末考试课程成绩不及格(90分)学生的成绩用蓝色显示,便于班主任今后迅速查询学生成绩及跟踪学生学习动态。

(2)计算总评成绩。学生总评成绩由70%的学生平均学分成绩和30%的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两部分组成。在O4单元格中输入“0.7”,表示70%权重,在P4单元格中输入:“=N4*$O$4”,应用对O4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求出学号1学生的70%平均学分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70%平均学分绩,如图5所示。复制图3工作表中已计算出的班级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选择Q4单元格,执行“选择性粘贴”操作,粘贴数值到Q列。在R4单元格中输入“0.3”,表示30%权重,在S4单元格中输入:“=Q4*$R$4”,应用对R4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求出学号1学生的30%平时表现总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30%平时表现总评成绩,由于P4和S4单元格不连续,在T4单元格输入:“=SUM(P4,S4)”,求出学号1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学期总评成绩。

(3)计算综合测评。班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由学生总评成绩、加分值、扣分值三部分组成。我院加分和扣分值规定如下,学生文化课在各级统考、竞赛中获前三名者:部级加1分,省(部)级加0.5分,院(系)级加0.3分;在各级报刊、杂志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地(市)级加0.3分;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工作出色者,院学生会干部加1分,系学生会干部加0.8分,班级学生干部0.5分;获院级及以上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者加0.2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地(市)级加0.3分,院级加0.1分;在各级文艺、体育比赛中获奖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院级加0.3分;因特殊原因作出突出贡献者加1分。考试作弊者扣3分/门;有旷课现象者扣1~3分;受警告处分者扣4分;受警告以上处分者扣5~10分。确定班级学生加分值和扣分值后,综合已计算出的总评成绩,在W4单元格中输入:“=SUM(T4,U4,V4)”,求出学号1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最后求出班级所有学生学期综合测评成绩。再利用RANK函数,就可确定班级所有学生学期综合测评成绩的名次。

四、结论

班主任在第一次完成上述班级学生成绩表的统计后,如图6所示,可以把它保存为一个模板,每次利用这一模板创建新的成绩统计表,只需将其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如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名称、课程学分、班级人数等)换成新的数据,那么所有成绩统计工作将会自动完成,大大提高学生成绩统计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同时当学生成绩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进行修改时,因为成绩统计工作表中各项统计数据是通过公式互相联系的,当工作表中数据发生改变时,成绩统计工作表中各项统计结果会自动修改,从而保证了学生成绩统计始终是正确的。采用上述方法,本系学生成绩统计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中文Excel 2003入门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雷蕾.巧用Excel进行有效的考试成绩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第5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 000次,1种超过1 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 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 000次,2种超过2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 000次,2种超过3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参考文献

[1] 吕慰秋,黄亚博.中医药期刊发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1998,(2):34-36.

[2] 黄苏萍.中医药期刊50年发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 10(3):40-41.

[3] 靳 琦,谢晓余,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10-13.

[4]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林被甸,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朱 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潘云涛,马 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 潘云涛,马 峥.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1] 潘云涛,马 峥.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第6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效率 测评

一、引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201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现已日渐流行,在北美乃至世界广为传播和采用。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借鉴了这一教学模式,很多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微课堂”教学,高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多见。本研究分别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两所院校进行,测评研究的对象为2013级非英语专业且必修课程为大学英语的在校学生,参与测评总人数为 1000人。测评时间为2014年1月及2015年1月,总计测评试卷1000份。本测评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由指定班级参与,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采用常规数学计算方法。本文将针对所研究教学对象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可靠数据作为测评依据。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优势和劣势,尝试性寻找适合以理科专业为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模式。

二、测评方法及对象

本次测评的对象为2013级新生,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中抽取多个专业500名学生作为测评对象,其中男生320人,女生180人。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本次测评采用问卷调查与期末试卷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主观上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反映翻转课堂的真实教学效果。

三、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包含四部分问题,共分发1000份,有效问卷调查1000份。其中,对问卷第一题的回答,有800名学生表示不了解,占总体的80%;178名学生表示听说过,占总体的17.8%;仅有12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只占总数的1.2%。

对问卷调查第二题的回答,有750名学生认为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占总体的75%;有217名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占总体的21.7%;仅有33名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占总体的3.3%。

对问卷调查第三题的回答,有859名学生表示知识量有所增加,占总体的85.9%;有141名学生表示知识量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增加,占总体的14.1%;没有学生表示知识量有减少的现象。

对问卷第四题的回答,有760名学生表示非常想尝试新教学模式,占总体的76%;有213名学生表示愿意配合新的教学模式,占总体的21.3%;有27名学生表示不愿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仅占2.7%。

以上问卷题目的结果表明,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普遍不够了解,但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普遍愿意尝试。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而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知识量的收获较之传统教学有所增加,且没有人认为翻转课堂模式会减少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2.期末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因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试卷测试在本研究中包含两次期末测试,分别在2014-2015上学年期末和2014-2015下学年期末,以便对学生成绩进行对照,得出最终结论。测试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订,所授知识覆盖率为100%,其中客观题占75%,主观题占25%,难易比例适当,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014-2015上学年期末测试试卷共发放1000份,拟参与测试人员1000人,因中途休学1人、出现疾病等突发状况缓考4人,实际参与测试人员995人,实收试卷995份。期末考试期间,学生表现良好,无作弊抄袭现象。试卷评阅按照学校规定流水批阅,不存在主观故意加分或减分。试卷测试结果如下:在995份试卷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78人,占总体的7.8 %;成绩在80分以上(含80分)的119人,占总体的 11.9%;成绩在70分以上(含70分)的336人,占总体的33.8%;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390人,占总体的39.3%; 成绩在60分以下的72人,占总体的7.2%。本次成绩分布总结如下图:

2014-2015下学年期末测试试卷共发放1000份,拟参与测试人员1000人,因疾病等突发状况缓考5人,实际参与测试人员995人,实收试卷995份。期末考试期间,学生表现良好,无作弊抄袭现象。试卷评阅按照学校规定流水批阅,不存在主观故意加分或减分。试卷测试结果如下:在995份试卷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79人,占总体的 7.9%;成绩在80分以上(含80分)的129人,占总体的12.9%;成绩在70分以上(含70分)的402人,占总体的 40.5%;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350人,占总体的35.2 %; 成绩在60分以下的35人,占总体的 3.5 %。本次成绩分布总结如下图:

如图所示,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期末测评中,优秀人数和良好人数都有明显增加,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均下降,尤其是良好人数增加较多。这说明经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绩均有提高,但仍存在不及格现象,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调整授课内容和计划,以因材施教,保证学生有效地学学英语。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多,几乎涵盖学校各专业学生,学生入学成绩高低不齐。同时,因不是专业学科,大多数学生不能给予本学科足够重视。且两所院校均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氛围均不乐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不是十分了解,但经过实验教学,他们对其普遍持有欢迎态度,认为有助于英语学习并愿意尝试新的方式。在期末测试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总体成绩有所改进,但个别学生依然无法提高自身成绩。这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存在缺陷,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还有需要弥补的弱点。

参考文献:

[1]吴贵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与教学体系建设.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2]曹裕虎.网络环境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之我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S1):243-244.

第7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第8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淋巴结转移度(LNR)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120例行根治性切除大肠癌病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病理学检查以及随访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NR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均与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NR是总存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对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未超过12枚的病例,LNR与5年无病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R与大肠癌术后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度;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09-02

[作者简介] 牛文博(1979.12-),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肿瘤外科, 邮箱:39728149@qq.com。

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目前,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大肠癌以每年增加2%的速度上升,仅次于胃癌、肺癌,并且以结肠癌上升更为显著,同时青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升高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无转移的大肠癌病人5年存活率可达80%~90%,而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5年存活率仅达60%~68%[1],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关键因素[2]。当前多以TNM分期对结直肠癌进行分期,强调肿瘤局部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部位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目前,有些学者关注LNR在肿瘤预测中的地位,并且肯定其在胃癌和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3],为更加准确的反映大肠癌的预后,可补充添加LNR作为衡量指标。为研究分析淋巴结转移度(LNR)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对该院2006年9月—2008年9月期间随访时间大于5年的120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LNR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0例并且随访至2013年9月的大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理学检查以及>5年的随访记录,随访率达98.33%。根据随访资料,无病生存终点的判定标准为肿瘤转移或复发,生存终点的判定标准为肿瘤相关死亡。选取的120例患者均为TNMⅢ期病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并且无远处转移,其中结肠癌76例,直肠癌44例;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62.14±10.46)岁;ⅢA期10例,ⅢB期62例,ⅢC期48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LNR=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统计120例患者全部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和转移淋巴结数目,计算LNR。统计LNR,根据LNR的4分位数进行分组,分成3组,通过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预后差异,研究LNR对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同时研究病人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大体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筛选出大肠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

1.3 统计方法

依据LNR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后,LNR和转移淋巴结数目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法分析;利用χ2检验LNR及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等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及术后5年总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检验与Ⅲ期大肠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需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以上结果均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

2 结果

2.1 LNR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均与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相关

该组120例病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累计检查淋巴结1225枚,平均每例检查淋巴结数目(10.21±5.25)枚,发现转移淋巴结共415枚,平均每例转移淋巴结数目(3.46±2.90)枚,LNR平均值为0.339±2.215。按LNR的四分位数将120例大肠癌患者分为3组,得到LNR<0.17、0.17≤LNR<0.58、0.58≤LNR3组。30例LNR<0.17的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分别是83.3%(25/30)和93.3%(28/30);60例0.17≤LNR<0.58的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分别是58.3%(35/60)和70%(42/60);30例0.58≤LNR的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分别是43.3%(13/30)和46.67%(14/30)。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且以Log-rank检验,得到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与LNR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依据淋巴结转移数目可以将124例大肠癌患者分为2组:N1组转移淋巴结数目1~3个,N2组转移淋巴结数目≥4个。80例N1病例的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分别是67.5%(54/80)和75%(60/80),40例N2病例的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分别是47.5%(19/40)和60%(24/40)。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且以Log-rank检验,得到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目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LNR是大肠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以病人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大体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为依据对120例患者进行分组[6],对各组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LNR对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以及总存活率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对大肠癌术后5年总存活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对大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以及总存活率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LNR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LNR为大肠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见表1。

2.3 淋巴结检查数目不超过12枚的病例,LNR与无病生存率相关

TNM分期系统为了精确诊断,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建议至少应评估12枚淋巴结。所以将该组87例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12枚的病例(5年无病存活率为57.47%)按转移淋巴结数目分组,N1组5年无病存活率为56.72%(38/67),N2组5年无病存活率为60.00%(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NR四分位数分组,3组的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80.00%(12/15)、62.22%(28/45)和29.63%(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剩余33例术后淋巴结检查数目>12枚的病例,根据转移淋巴结数目分组以及LNR4分位数分组,发现5年无病存活率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肠癌的转移有直接侵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其中以淋巴转移为主要扩散途径。对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有助于预测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同时为术后的放化疗提供依据。当前对大肠癌的分期尚停留在淋巴结转移数上,但是LNR这一概念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7],LNR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LNR的降低,很多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我院就LNR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展开研究。

该组选取120例病例,根据LNR四分位法分为3组,对12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以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为预后的标准,统计分析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的临床病例特征。在病人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大体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度等特征中,得出LNR不仅与预后相关,更是大肠癌术后5年总存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这与张兴茂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8],Wang等的研究表明,LNR对生存的影响独立于淋巴结检查数,在预测预后方面LNR优于淋巴结阳性数,对Ⅲ期结肠癌是更为准确的指标;在术后淋巴结检查数目≤12枚的病例中,可以考虑将LNR列入到TNM分期标准,作为补充,但既往有研究表明,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独立预后因素[8],却不影响Ⅲ期患者的预后,该院的研究表明,术后淋巴结检查数目≤12枚的Ⅲ期病例中LNR与无病生存率是相关的,造成其可能的原因是<12枚淋巴结检出数的患者主要在腹膜反折处,此处的大肠癌向上方转移的同时也向侧方转移,而大肠癌根治术是没有进行侧方的清扫,导致术后检出的淋巴结数目减少。实际临床工作中,术后标本淋巴结数目往往<12枚,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分期和更好的预后,每例患者应尽量检出12枚以上的淋巴结,同时目前提出的LNR指标可达到满意的分期效果,LNR越大则预后越差。目前国际上对LNR的分割标准并不一致,有必要进行更多更庞大的回顾性研究以明确LNR的有效分割点。

综上所述,就该院研究而言,认为LNR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预测术后病人预后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等.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6,12(27):1819-1921.

[2] 孙江华.结肠癌患者病检淋巴结数和分期与预后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11):15-17.

[3] 朱雄文,吴崇山,袁世超.淋巴结转移度与Ⅲ期直肠癌预后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7):506-508.

[4] 姜可伟,刘岩,叶颖江,等.淋巴结转移度与结直肠癌预后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6(31):501-505.

[5] 邵小林,韩洪秋,何小玲,等.淋巴结检出数和淋巴结转移度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4):249-253.

[6] 张建军,龙晓彬,王小平,等.淋巴结转移度和淋巴结检出数对Ⅲ期直肠癌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0):39-40.

[7] 黄凌敏,谭洪育,雍铁山,等.淋巴结转移度与直肠癌生存率关系的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10):892-894.

第9篇:期中数学总结范文

一、主要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激起我的挑战欲望,决心立志要在新的老师角色中争取教学教研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我每天花很长时间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教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七(4)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我还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制作课件,本学期我制作了10多个课件,下载修改20余个课件,争取每周都到多媒体室上课2至3次。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即每章一总结,期中、期末一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常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由于学生乐学,兴致高昂,通常学生获得的知识都超过教材和我备课的范围。

3、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由于没有新课标教学经验,所以我的教学进度总是落在其他老师之后。我虚心向他们请教每节课的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参与我们初一备课组集体备课2次,上集体备课的公开课一节(日历中的方程)。

4、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根据七(4)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潜力,我把他们分成三类:优生10人,中层生共23人,待进生13人。利用每天利用午休辅导。除了老师辅导外,我还要求学生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即一名优生负责一至两名中层生和一名待进生,优生经常讨论学习问题,弄懂弄透了才去辅导其他同学。但是本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效果不佳。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新课标学习与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