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菜园小记范文

菜园小记精选(九篇)

第1篇:菜园小记范文

今天早上,爸爸对我说:“咱们家南边有一块空地,咱俩把它改成菜园怎么样?”我一听,高兴的说:“好啊。”

然后,我们拿着铁锨、镰刀和小铲子,来到了空地。哇!满地都是野草:有高的芦苇,低的茅草,还有爬满地的拉拉秧。我心想:除掉它真是小菜一碟。我抓起镰刀就砍了起来,草虽小,但真不好砍,左砍右砍砍不断。我又用手拔,拔不动。我生气了,狠狠一砍,哎呦!真疼。我一看,手被砍破了,我马上用纸包了起来,这时爸爸说:“割草应该用左手握住草,右手拿镰刀从草根那里一割,就好了。”我试了一下,还真不错。不一会就把草割光了,我正要把砍掉的草扔掉,爸爸说:“别扔,草翻到土里可以做肥料。”只见爸爸熟练的把地翻好,把带来得南瓜种子种进了土里,全部弄好,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看着开好的菜园,仿佛看见种子发了芽,长了叶,开了花,结了果。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啊!

胜利油田第二十三中学四年级:张子任

第2篇:菜园小记范文

——题记

奶奶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

现在,春天到了。前几天,我又去了奶奶家,见到了那个菜园子。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菜园子并不算很大,但同样让我兴趣盎然。

一块块各种形状的田地里,分布着几条错乱不堪的小路。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进去时的一条小路中有个大坑,那时我人小,很害怕,经常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奶奶总是抱我过去。现在,我迈个腿,便可以十分轻松地跨过去了。

这里种了许多菜。我不是很懂菜,跟着种菜的奶奶后面玩了几年,我还是分不清菜的种类,顶多认识大白菜和小辣椒。我刚想摘片白菜叶嚼嚼,却立马停下了下来。还记得小时候,我生吃过白菜叶,还拿给了爸爸品尝,爸爸大笑,说:“傻孩子,这菜是刚刚用粪便淋的呀!”我大惊失色,连喝了几碗水。每每想起这事,那种恶心的感觉都还没有消退。只是现在每每说起这件事,我和爸爸仍是禁不住要笑了起来。

菜园子的西北角,有个老旧的木制的废弃厕所。厕所内的地板上凿了几个长方形的孔,下面有一个超大的坑。在这里上厕所,常有一种悬空的眩晕感,双腿总是不自觉地发抖。多年下来,坑里累积的东西让人无法直视,我总是屏住呼吸,迅速逃离。厕所坑旁有一扇门,奶奶和邻居们会用近两米的“勺子”从这里就地取材,给菜园子里的各种菜施肥。每每这时,菜园子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独特的味道——混合着蔬菜的绿绿的、泥土的油油的、水气的萦萦的、阳光的暖暖的馨香。

第3篇:菜园小记范文

一天,我在“文化墙”下驻足观看“礼”“义”“智”“勇”诸“文化”。忽然,一个学生抽泣着走到墙下,然后蹲下来,继续抹眼泪。我好事,近前问这个哭泣的学生:“怎么了?快上课了还蹲在这里哭,遇到什么困难了?”经我一问,学生哭得更厉害了,跟我说起了事情的大概:老师课前检查作业,这位同学没有写完,老师很生气,不许他上课了,而是撵他回家叫家长来。这位同学知道回家叫家长的“难处”和“坏处”,走到这墙下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只好蹲下来哭泣。

我顿时同情起这个被老师“罚”的学生来,不但没了上课的权利,回家还有要被家长“暴打”的风险。我抬头看挂在墙上的“礼”“义”“智”“勇”,心想老师这般处置学生,真真是“无义”“无礼”“无智”,唯还剩下点“勇”,可又是“无义之勇”,“乱”也——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爱意”。

又有一天,我同样站在“文化墙”下,看到墙上“师生和谐关系文化”的图片。正看时,忽然听到旁边一位班主任对学生厉声训斥——说学生如何懒惰,如何刁滑可恶,自己工作了十多年,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帮不知进取的学生……学生个个被骂得不敢抬头,俯首帖耳。原来这些学生是当天的值日生,不知为什么卫生区里落下一个纸片,被学校里扣了分,以致遭受老师这顿痛斥。

“文化墙”下,我再一次有些小小的伤感——老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意,对有小错误(有时未必是错误)的学生如此恶语相向,如何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嘛。

经历了这两件事,我发现墙上的“文化”并没有浸润到老师们的心里,只挂在墙上的“文化”未免太单薄。只有人心里有“文化”了,校园文化才显淳厚。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校园的土墙光秃秃的,什么“文化”也没有,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校园生活特别让人感怀难忘——

我们的班主任姓张。张老师在教室前的空地上开辟出一小块菜地,种了韭菜,还有椒子,也有大葱。他对我们极有耐心,更有爱心。记得常有路远的同学中午不回家吃饭,都是自带点儿干粮在教室里吃中午饭。有一天中午,我手里拿着粗硬的干粮觉得无法下咽,就收起来,走出教室在外面闲逛。站在张老师的菜园子前时,我看到绿油油的韭菜就眼馋起来——要是有几棵韭菜就着吃干粮,粗硬的干粮也好下咽顺溜些。可韭菜是张老师的,我当然不能“下手”,只好在菜园子边上看,看得直咽口水。恰好张老师来菜园里忙活,他见我站在菜园边上,跟我开玩笑:“是不是眼馋这鲜嫩的韭菜呀?”我的脸立即红起来。张老师麻利地拿起刀割了韭菜,让我带回教室就着吃干粮。那顿中午饭我吃得很香甜。

张老师听说自己的韭菜能帮着同学下饭,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割韭菜送到教室里来。我们吃张老师的韭菜,还吃张老师菜园子里的大葱、椒子。菜园子不再是张老师的菜园子,而成为大伙的公共菜园子——闲时,我们就和张老师一起翻地、种菜、浇水、锄草……当菜园有了收获,张老师也不在家里吃饭了,他会来教室里与我们一起品尝“大葱醮酱”的美味。与张老师一起守着菜园的快乐往事,成了我们怀念那段校园生活的原因,成了我们感念师恩的记忆亮点。

第4篇:菜园小记范文

时值盛夏,妈妈的小菜园也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丰盛的收获季。紫茄长弯了腰仿佛得道的老者,一派老成;西红柿如羞答答的娇娘掩在绿纱窗下画红妆;丝瓜、豆角碧嫩嫩的挂满了藤,还有那围着菜园边缘种下的一圈向日葵,低头晗首,充满了沉甸甸的喜悦。

每次回家妈妈不在时,就一定能在菜园中找到她忙碌的身影,就在她忙着锄草、施肥的举手投足间,有爱意缓缓流淌,佛若是妈妈对孩子的爱。记得每年的冬天妈妈都会顶着寒风为萝卜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麦秸,然后再搭上了架子,覆上遮风的塑料膜,为它们建造温暖的避风港,妈妈的手会因此而被冻的皲裂;还有无数个天不亮的清晨妈妈便早早起身担水浇菜,瘦小的身体和大大的水桶寂寂无声,充满着坚韧和力量…妈妈总会对我们说,世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们说的话它们都懂得,你对它们的好它们也都会记得,这些菜儿也一样。而对于见惯了水泥森林的儿子来说,外婆的菜园也是他所情有独钟的乐园。常常妈妈会背着锄头拉着儿子的手走向菜园,然后在这里妈妈锄草浇水,儿子摘菜、玩土、捉小蚂蚱、看小蚂蚁搬家…对于儿子来说外婆的菜园有着无限的乐趣。

看到儿子也会和小蚂蚱对话,放它们回家找妈妈,对不小心踩到的菜秧说对不起,我知道妈妈对菜园的这种独特的爱在儿子这里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第5篇:菜园小记范文

、、、、、、、、杞、、杏、、桑、、枣则可能已为人们栽培的品种、而(果)字则为各种果树的通称。因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些果实,也有可能是人们栽培的果树。自然,商代的圃和囿还是不很普遍的,仅为奴隶主们所专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为供他们独占享用,奴隶们吃的还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素隐》说:"召者,畿内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内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们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仅有专门种菜的菜圃,而且设立了专门管理菜果的职官。《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场人"的设置,"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场"二字,说明当时的场不止一处,场人的职责:"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来,在秋收时节,把一定的土地压平筑实,以供谷物晾晒脱粒之用,叫做场。春天到来时,再松土以种蔬菜,就是圃,故场圃二字常连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即说明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场也包括圃。场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礼·天官冢宰》的长官称"大宰",大宰的职文说:"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郑玄《注》说:"树果曰圃,共樊也。"说明当时已有设樊篱的圃。周王室既设官职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实自然也是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了自己专设的种植菜果的园圃,例如见于《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鲁国有蒲圃、郑国有原圃、卫国有菟圃、晋国有桃圃等。这些园、圃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国之圃为囿。"杜预注:"圃,园也。囿,苑也。"苑囿中虽可能种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养野生动物以供天子、诸侯游猎之用,占土地范围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国之囿可以为囿,可见其面积也是很广阔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诸侯公室的园囿外,已出现了平民和农民经营的圃。如《周礼·地官司徒》有"阅师"的官职。阅师是乡官,主征六乡贡赋之税。他的职责中有"任圃以树事、贡草木。"这里的圃要纳草木之贡,当不是王室、诸侯直接经营的圃,而为民间所经营,只向官府贡献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时,园圃发达以后,栽培蔬菜、种植果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的人也因有了专门的经验和技术而自成一业。《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种植蔬菜为终身专业的老人。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告子上》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场师是培养菜果有经验的人,当也是随着园圃事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也是明确的。

西周至春秋,随着园圃的发展,蔬菜和果树的产量已大有增加,特别蔬菜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隶更常用以辅助粮食不足。《尔雅》(汉初学者缀辑周至汉代诸书旧文而成)说:"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与馑相连而说,可见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果实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时期农业还相当落后,人们选择果实的标准,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发热量大而耐饥饿,易于贮存和加工的品种。因此,在果实中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栗、榛、枣等少数品种。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果实的用途也大有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果实已发展到(1)生食:例如:《诗·魏风·园有桃》:"园中有桃,其实之肴殳。"(2)干制,盐腌作为贮备:《礼记·内则》:"桃、梅卯盐。"(3)调味:如梅。(4)礼仪:《仪礼》:"实笾豆、供祭礼、待宾客。"(5)礼品:依《左传》、《礼记》记述的"妇女之贽"主要是各种果品。 转贴于

我国蔬菜果树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是在西周以后,兹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诗经》这部大多数选自民间的诗歌总集,涉及到植物的有一百三十二种,其中有二十来种是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应该说明,菜蔬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利用最早的植物。"菜"字的原意即有"采集"的含意;在远古时代,"菜"可以认为是"采集植物"。它们在人们采食的历史过程中,可能比谷物类还要早得多,因为菜不需要等到一定成熟季节和结成籽实就可以采而食之。因为许多菜,还是幼嫩时期更为美好。但是,我们今天要确定某种蔬菜开始栽培于何时,是有困难的,因为蔬菜都是由野生经过天然淘汰的人工培育驯化而成为栽培作物,但它们一些品种长期以来都是野生与栽培并存,我们要严格地区分某种菜在什么时期栽培格或野生,自然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能依据文献中记述的情况加以讨论。现将先秦文献中见到的重要蔬菜分述如下:

葵:《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先秦,蔡在煮(烹)食的同时也用作菹(腌渍菜),如《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又《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有"执葵嬴,以投主妇……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当时葵已有多种。

冬葵《管子·戎》:"抚公此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

荆葵:《诗·阵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莜,贻我握椒。"《尔雅·释草》:莜,蚍血不。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菟葵:《尔雅·释?》:"希,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蔠葵:《尔雅·释草》:"蔠葵,莃露。"郭璞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戎葵:《尔雅·释草》:"齐,戎葵。"郭璞注:"今易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

藿:《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藿,前人都注为大豆的嫩叶。先秦时是作为蔬菜吃的。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卜藿",可能是与豆叶共煮的羹,但春秋至于战国,藿主要是平民和奴隶的食物。例如《说苑·善说》:"献公之时……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点,藿食者何与焉?"祖朝对曰:"……食肉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脑之涂于中之地乎?"藿食者自然是在野的平民了。

芹:在先秦时是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小雅·采菽》:"沸植泉,言采其芹。"又《齐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也用作菹。如《周礼·天官·醯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醯。"《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尔雅》注释看,可以认为先秦的芹,是后世的水芹。可能大部分是野生的。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里说:"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波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后世的芹菜可能是水芹培育而成的。

茆(蓴、莼):《诗·鲁颂·沣水》:"思乐沣水,薄果其茆。"郑玄笺:"茆,免葵也。"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鬻,滑美,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诸波译水皆有。"孔颖达疏:"茆,江南人谓之莼菜。""春、夏采食其嫩叶,也可作菹。如《周礼·天官·醢人》中有"朝事之豆,共实茆菹。"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野生,在先秦应是野生蔬菜。

蒲、苟:《诗经》中有关蒲的诗句是很多的,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大雅·韩奕》:"其蓛非何,非苟及蒲。"蒲在先秦时,用途已很多,可能主要用以织席,但也可食用,据《尔雅·释器》:"采谓之敕"郭璞注:"敕者菜茹之总名",可见蒲和苟都是作菜用的。《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醢,涂蒲,醯醢,芖菹,雁醢,苟菹、鱼醢。"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深蒲,蒲弱入水深故曰深蒲。"《尔雅·释草》:"苟,竹萌。"郭璞注"初生者。"说明蒲与苟都用作菹。 转贴于

菖蒲:《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歇。"杜预泾:"昌歇,菖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即苕蒲根也"说明菖蒲是用作菹吃的,但也可作鲜草吃。如《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之,缩安页(不安之意)而服之,三年然后安之。"这即先秦时菖蒲作菜的记述。

荷:《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又《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尔雅·释草》:"荷,芙渠,郭璞注别各芙黄,江东呼荷;其茎茄,其本密。郭璞注:茎下曰在泥中者,其华蒸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莲子也"。对于荷的根、茎、叶、花、果实、仁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解释,自然各部分也都是食用的。

薇:《诗·召南·草虫》:"涉被南山,言采其薇。"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阻有杞木夷。"《尔雅·释草》:"薇,垂水。"郭璞注:"生于水边。"又陆王笼疏:"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上两说都成立,则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可能后代才开始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这一野菜,在历史上很有声誉。这是由于《史记·任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看来,这种野菜可以维持生命。但薇究竟是什么菜,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明白记载。

芥:在西安丰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菜籽,据鉴定认为有可能是芥菜籽,说明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先秦文献里有关芥的记载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门之鸡门,季氏介其鸡 。"杜预注:"季平子后阝昭伯二家相近。故鸡门。"孔颖达疏:"正义曰:’读介为芥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迷后阝氏鸡目。"《礼记·内则》:"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郑玄注:"芥,芥酱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经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汉代以后,芥菜的栽培已正式见于农书,而品种日益发展。后世,芥的利用也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葑:《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是不少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庸阝风·桑中》:"爰采葑矣。"《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尔雅·释草》:"葑、须、葑芚。"可见葑是一类菜的名称。据郑玄笺:"葑,蔓菁也。"蔓菁,又叫芜菁。

菲:《诗·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韭(芶)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

葍:《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尔雅》:"葍,*[上艹下富]",郭璞云:"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今人认为是开白花的小萝卜。

山葱:《尔雅·释草》:"苍,山葱。"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夏小正》文字简略,后人有不同解释。据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中说:"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明代人王徐光启《农政全书》里也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尔雅·释草》:"芻,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湿有把木夷。"《尔雅·释草》:"蕨,芺。"又据陆玑疏说:"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按:蕨,古今同名,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可吃称蕨菜。根茎曼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以供食用或酿造。)

荼:先秦时,已是一种为广大群众采食的野菜。《诗·豳风·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吕氏春秋·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资生。"《尔雅·释草》:"荼,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为野生蔬菜。

见于先秦的果实主要有:

桃:河北省藁城是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为我们的先民食用桃实提供了实物证据,但还难以确定当时桃树是野生还是栽培的。到了西周以后,桃树已成了栽培果树当应确切无疑。这从《诗经》里一些涉及桃的诗句中见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有肴殳"。既然桃树在园中,结的果实又很大,自然是栽培的桃树了。桃是果实中高级品种,生食和加工均宜。

李:在我国栽培食用也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丘中有麦和丘中有李并提,麦多为人们植于丘中,李原生深山,现在丘中,亦当为人们所栽培。《诗经》中的诗歌,歌桃者也多有李。例如《召南·何被衤农矣》:"何被衤农矣,华如桃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诗经》时代,桃李亦为人们所并重。春秋至战国,桃、李可能是人们栽培或采食最广泛的果实,如《管子·地员》:"五沃之土,……其桃其李。"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更多了。《中山经》:"卑山其上多桃、李。"《东山经》:"岐山其木多桃、李。""孟干之山,其木多桃李。"《北山经》:"边春之山多桃、李。"等等。

梅:《夏小正》:"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五月,煮梅。"古时凡供蓄存之果品,必须使干。生果若欲使干,必先煮过,故此煮梅。梅味极酸,先秦时的主要食用方法,可能是用以与盐共作调味之用。《礼记·内则》:"曾用梅",可见梅为重要调味物料。梅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春秋时期已引至黄河流域,驯化为栽培果树。

杏:《夏小正》除有"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的记载外,还有"四月,园有杏。"的记述。杏是原产我国的果树之一,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已有很大发展。

枣:《夏小正》:"八月剥枣。"《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从《诗·七月》之诗可以看到,枣已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当也是普遍种植的果树。

栗:《夏小正》:已有"八月*$(采)零"的记载。零,夏玮英释为落,栗实外有猬状之刺包之,至秋成熟时,外皮裂开而实零落。果实富含淀粉而甜美,为人们食用是很早的。西周后已成为普遍栽培的果木,可从《诗经》里见到:《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土单》:"东门之栗,右践家室。"《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阝显有栗。"《秦风·车邻》:"陂有漆,阝显有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这些诗章里歌唱的栗,绝大多数都可肯定是人工栽培的。

枣和栗不仅在《礼记》里被列为人君燕食所加庶羞,而且日益成为民间的重要食品。《战国策·燕策》论:(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战国时期,这两种果木(也是优良木材)种植之多,产量之大,几乎可以为充饥的木本粮食了。

榛:桦木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榛实(坚果)比栗小,很早已为人们采食。《诗经》里有关榛的诗句,有:《邶风·简兮》:"山有榛"《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曹风·尸鸟鸠》:"尸鸟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管管青蝇,止于榛"等等。可以认为,西周至春秋以后,榛已被人们栽培,但大部分还是野生的。但是,榛实和枣栗一样被人所重视。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木具、榛、脯、、枣、栗。"这种习俗见于春秋时期及以后的记述,起源当是更早的。

梨:我国原产梨,属于东方系统的亚梨种,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梨树有悠久的历史。但《诗经》里却未出现梨字,而梨属的许多品种则以不同的名称,分见于《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尔雅》等书,主要的品种有:赤罗、甘棠、杜、沙棠、木且、山橘、棋等等。 转贴于

梨树的野生繁多,战国以来,野生型逐步演化,劳动人民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自汉以后,梨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品。

柿:柿属植物是分布在热亚带的果树,但唯有中国是著名的温带果树。在先秦时已有栽培。柿的鲜果充发成熟后,多汁味甜,干燥后含糖可达百分之六十二,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鲜食和加工食品。

第6篇:菜园小记范文

父亲的第一个菜园,在鲁西平原上一栋平房旁边。父亲用半生的积蓄,在他37岁那年建起那五间平房,又在三年间的每个早晨,用小推车从别处推来土,垫高紧挨平房的大湾,种上各种菜,形成一个菜园。

上学以前的我,是那个菜园的看管者。

常记得去下地干活的人们冲着菜园啧啧赞许,更记得住我家前面的和泉哥哥,刚成家,长得高大帅气,但他种的菜园长势稀疏。稀疏的菜园里,他手扶着篱笆笑得灿烂:“你家菜园的黄瓜长得真好,你敢不敢摘一个来吃?”我立即跑去摘几个适合生吃的大头黄瓜来,并往自家水井里放些引水,快速地把地下水压到水桶里,把黄瓜泡在里面,对和泉哥哥说:“等我爸妈回来就可以吃清凉的黄瓜了。”然后我坐在父亲亲手做的小板凳上,一口又一口地吃着那清脆的黄瓜。一会儿,和泉哥哥就怏怏地走了。父母下地回来,我和他们说起这件事,父亲笑着夸奖我:“丫头真会看家。”同时却让母亲摘了一大篓黄瓜给和泉哥哥送去,“他们小两口刚开始过日子,还不太会种菜。”

尽管还不太懂父亲话语里的含义,但我依然知道父亲为菜园忙碌。早晨的乡村,晨曦微露,大路小路上就已有父亲的身影。他一手提着箕畚,一手拿着镰钯,看见路上留有猪肥牛粪,手轻轻一拨,很麻利地就把肥料挑进了箕畚中,父亲是在积攒肥料。不到一个早晨,父亲就满载归来,出现在菜园中,刈草、施肥、捉虫,身影不时弯下,又直起。累了,就倚靠着锄头小憩,大口地喘着气。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再去村里的小学上课。

菜园的围墙是几垒很矮的土墙,有的地方只用些许干枯的松枝围成。园内,滑滑溜溜的茄子、姿态优美的白菜、雍容富贵的冬瓜、体壮结实的南瓜,红得耀眼,绿得迷人,畦畦朝气蓬勃,叶叶绿色如茵。姿态轻盈的韭菜则是“杏梢红韭嫩泉香”地一任镰刀切割,总是无怨无悔地疯长,以最娇嫩的芬芳为菜园平添醉人的惬意。偶尔伸手一摘,满手绿意,一种毛茸茸、酥软袭人的感觉弥漫开来。尤其是那瓜茎的卷丝,曲折缠绵、尖尖细细,如新生的婴儿。那繁密的南瓜藤,如瀑布一般肆意缦爬,硕大的叶子早就遮住了根茎,唯有尖嫩的芽穗倚墙而上,张扬着生命热切的向往。

第7篇:菜园小记范文

酱园店,是一个人对味觉的最初记忆。酱油盛在一口缸里,可以弯弯晃动一个人的影子,那个影子是逆光,加之酱油是黑黝黝的,看到那个人的动作,看不到他的表情,提着个竹筒子舀酱油,用一只小漏斗注入瓶中。

小孩子的任务是打酱油。有时候瓶子打碎了,酱油流了一地,是犯了天大的错误。

打酱油是一种神态,不慌不忙。我记得那时的酱园店是一排榻子门,一扇一扇地卸下,或者一扇一扇地上起,到了晚上打烊时,一溜门面渐渐变窄。有一个人,家里炒菜没有酱油了,摇一摇空瓶子,急急忙忙跑出来打酱油。那个对生活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人,趿拉着拖鞋,从一扇虚掩的门挤进酱园店去。

酱园店院子里,摆着一排陶缸,瓮口用荷叶包扎,荷叶的清香会蹿到酱油里吗?也不知酱油是怎样酿成的?

后来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油法,“用大豆三斗,水煮糜,以面二十四斤,拌罨成黄。每十斤,入盐八斤,井水四十斤,搅晒成油收取之。”

酱油作为做菜的佐料,宋代就有。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酱油已经悄悄潜伏到嫩韭之中。

古代的酱油,是浓,是淡?不知道会对谁的胃口?

《浮生六记》中,芸娘喜食臭乳腐,每日饭必用茶泡:“以麻油加白糖少许拌卤腐,亦鲜美;以卤瓜捣烂拌卤腐,名之日双鲜酱。”臭乳腐、卤黄瓜,都是一个酱园必卖的品种。

我至今弄不明白,李逵这厮在荒村野店里吃饭,口中骂骂咧咧:“嘴里淡出个鸟来”。既然重口味,为什么不在菜里多放些酱油?

打酱油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找的零钱毋庸上缴,算作小费,买一根棒冰捏在手里。打酱油,也是小孩子初出家门最早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

汪曾祺小说《茶干》讲述了酱园店的故事。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

酱油汤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汤,用虾酱,放猪油、白胡椒粉、蒜泥、味精,沸水冲就。

那天,有个做官的朋友对我说,他喜欢下班后一个人回家,吃一碗茶泡饭,旁边放着酱油汤、萝卜干。油腻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脂肪肝,高血压,有些应酬会让人厌烦。

酱园店摆卖的都是些平民的美食,与山珍海味无关。

第8篇:菜园小记范文

在成都口传着一个很经典的段子:2005年的郫县安德镇是一个抽1支烟就能走完的传统农业镇,全年财政收入不足500万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6年以后的今天,因一个“国”字号川菜产业化基地,这里已发展成一座现代繁荣的新型城镇,要走完小镇需要抽1盒烟。从1支烟到1包烟的变化,折射出郫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

第一步:城乡要素的统一配置

战旗村,成都平原众多新农村中一个很普通的村庄。全村耕地2000多亩,人口1600多人。几年前,战旗村还是个传统的农业小村庄;如今的战旗村,村民们全部搬进了集中居住社区。村民们的感受是:白天进工厂,晚上到广场。空气比城里好,环境没城里闹。更重要的,一个村、企、农互动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成为了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典型。

战旗村1社村民姚崇根一家,以前一到蔬菜收获时节,不是焦虑蔬菜价格便宜卖不出去,就是担心人手不够。请人工钱又高,入不敷出。“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姚崇根告诉记者,自村上对接安德镇川菜产业化基地、为园区基地配套后,这种焦虑就完全消失了。姚崇根将土地租给公司后,在村上开了自家的茶楼,日子悠闲多了,年收入超过5万元。

村上既有像姚崇根一样出租土地的,也有留下自种的。战旗村村民们说,土地流转后,比较灵活,可以出去打工或干点别的事,也可以在村里打工种地。村主任介绍说,村里土地流转完全实行自愿的原则,全村2600多亩地现在有三种形态:大部分自愿流转给村里合作社集中耕种,少部分在农户之间自己协商流转和留给自己耕种。

过去几年中,战旗村建起了15亩现代化育苗中心、800立方米气调库和4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还引进成都榕珍菌业等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有机蔬菜等高端项目,就地吸纳了近1000名农民务工。

战旗村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地年收入不足千元,除去成本所剩无几。现在,战旗村农户每年可从战旗村农业股份合作社获得稳定的收入: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保底收入不低于800元;高出保底租金部分的50%新增收益用于扩大合作社生产经营;村民可以在村里的蔬菜加工企业务工,也可以自己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在园区打工,还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土地上的收益最终属于全体村民,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还能旱涝保收。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

第二步:依靠市场的“大手”

走进安德镇川菜产业化基地,记者看到,场镇边上的安唐路已经焕然一新,一栋栋气派的建筑拔地而起。这条路就是特色餐饮休闲街,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总面积2.3万平方米,面积4000平方米的川菜体验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这里还将打造川菜体验一条街,聚集一批实力高端餐饮企业和特色川菜开发企业入驻,成为各式地方川菜体验的特色街区。

2005年初的安德,在成都市14个优先重点发展镇中,综合实力排名仅第11位。无论是城镇建设、经济基础还是社会事业,都很薄弱,安德到底发展什么产业?从县到镇都抠破了头。安德穷,但是安德有个产品全国闻名——“郫县豆瓣”。它是川菜普遍使用的原辅材料、调味品,围绕这个产品体系能不能做点文章?

有了思路,就有了出路。川菜要走向世界,要让别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川菜,标准化是唯一的路,安德人盘算着,要是安德为这些著名企业打造标准化的川菜,生产符合企业标准的原辅料和加工产品,川菜就能走出去,产业园区能做活,还能带动周边的农业发展!

确定了产业发展思路,安德镇的园区建设加快了步伐。同时,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引起国家商务部的关注。经过调研,商务部正式将这里命名为“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川菜工业园。

现在,丹丹调味品公司是安德镇最大的郫县豆瓣生产企业之一,拥有数百名员工,年产值达2.3亿元。与传统的郫县豆瓣作坊式生产不同,这家公司的厂区完全是一幅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场景:漂亮的办公楼、标准化的厂房、各种机械设备、身穿制服的工人、整齐排列的运输车辆……工业化生产方式既确保了郫县豆瓣的传统风味,又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如今,公司的郫县豆瓣远销海内外,在欧、美、日、澳都能买到。

有了豆瓣“打底”,郫县建成了中国首个以地方菜系(川菜)为支撑点的产业功能区,规划了3.7平方公里的川菜产业化园区。这个园区以川菜原辅料为特色,已聚集了丹丹豆瓣、京韩四季、棒棒娃、四川徽记、重庆有友等82个食品加工企业,投资总额达62亿元。这些规模化的食品企业,串起当地“农业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安德镇一片数百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内,大棚林立,辣椒、茄子、黄瓜、豇豆等各种蔬菜枝繁叶茂,这些都是给园区企业提供原料配套的。

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吴蓉娟说,园区的工业集中度达到86%,去年实现了39.39亿元的工业销售收入。园区企业还带动一、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建成8万亩配套蔬菜种植基地,实现5.5亿元总产值。

安德镇党委书记骆开富介绍说,安德镇将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发展餐饮旅游娱乐业。今年将投入1000万元建设川菜文化体验馆,9月底正式运营。安德镇还将组建旅行社,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购物……

没有城乡一体化,没有科学、有力的城市经营,偏僻的安德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更不会从僻旧的农业小镇向新兴工业小城市逐步转变,“市场!只有依靠市场的大手,才能把个偏远的农业小镇变成国字号的川菜产业化基地。”这是所有安德人的共识。

第三步:迈进城市综合体时代

在郫县东南部新城,总投资18亿元的“五彩城”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车来人往,一派紧张而繁忙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招商,欧尚、必胜客、肯德基、保利影院、国美电器、乡村基等一连串知名商家均已签约入驻,世界五百强企业欧尚则要在这里打造西南最大旗舰店。

与此同时,投资5亿元的蜀都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全面完工,商业和酒店投运在即;在“双铁”交汇的犀浦镇,总投资3亿元的成都后花园城市商业广场(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进入筹建……

步入2012年,“城市综合体”成为郫县现代服务业一个最为耀眼的词汇。从县城所在的郫筒镇到犀浦镇、红光镇、德源新城,一个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密集签约、密集动工、密集建设。目前已经签约和开工建设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超过18个,总投资额超过180亿元以上,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多点开花”,标志着郫县城市综合体集群发展时代的来临。

第9篇:菜园小记范文

可是,我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那不是我在家里做家务的辛苦费,而是自己写作文得到的稿费。刚得到这桶金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说实话,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元。这是一笔属于我的收入。

记得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白菜长得很好,便对妈妈说:“我要卖菜!”

“傻孩子。”妈妈不在意地说。

“我傻吗?”我心里想。于是,趁妈妈不注意,赶快跑到菜地里去采来了几棵白菜,一溜烟跑到路边。

我把白菜一棵一棵摆好,学着菜市场的阿姨,边喊边卖:“卖白菜了,又大又白的白菜。”

路过的人都笑我,没有人来买。我只好拿着白菜沮丧地回了家。我没有如愿得到第一桶金。

我的第一金来得出其不意,换言之,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有机会得到《古楼峰丛校报》的稿费。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诉妈妈,尽管她已然忘了我六岁时的那一“壮举”,但是我要向她说:“我有能力转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

虽然我可以转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但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这第一桶金。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