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陶瓷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陶瓷艺术论文

第1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第2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社会文化对于陶瓷的发展有着根本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都与那个时期的社会民族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陶瓷艺术也记载着那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人文生活文化。

在原始社会,陶瓷的发明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里发现了一些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大概有7000年历史之久。而这些陶瓷器皿以简单的造型以及朴素的刻画花纹为主,反映了当时原始社会里人们简单的生活文化,也体现了早期陶瓷制作的技术范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逐渐提高,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国的奴隶社会中,陶瓷器皿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盛装物件的器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建筑中、祭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这使得陶瓷的应用范围得到更大的扩展,也促使当时朝廷重视陶瓷制作工作。由于陶瓷器皿需求的扩大。民间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陶瓷器皿生产的工种,陶瓷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在商朝的一些遗址中挖掘出一些陶瓷器皿碎片和陶罐。这些陶瓷的做工更加精美,设计更加精巧而且款式多样,有黑陶、灰陶、彩陶、红陶、白陶以及一些带有釉的硬陶。这些陶瓷器皿上都带有一些简单的纹理、符号以及文字,这些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标志着陶瓷制作进一步的成熟。

到了唐朝,由于社会安定和国力强盛使得发展非常繁盛,人们的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在陶瓷上表现诗画艺术方面更为突出,促使唐代陶瓷制作技术发展更加成熟。说到唐朝陶瓷不得不提驰名中外的唐三彩。这种色彩亮丽并以黄、绿、青三色为基色的陶瓷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广泛的追捧和收藏。唐三彩的种类也很多,有人物、动物、酒器、家具等等。由于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还广泛用作陪葬器皿。

到了宋代,陶瓷的制造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不管是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步骤也有了明确的分工。而当时景德镇以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的白度和透光度高的陶瓷闻名于宋朝时期的陶瓷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艺术崇尚素雅和简洁的色彩装饰,让宋朝时期的陶瓷色调优雅并以单色釉著称。由于宗教文化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民间的广泛利用。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相对带有宗教文化色彩。譬如釉里红的出现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这是受到中国喜红传统习惯的影响,陶瓷颜色显红而且稳定醇厚,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悦。

元朝是一个结合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碰撞的多民族文化的朝代。文化艺术上激起灿烂缤纷的火花,绘画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人物花鸟,也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制造了有力的环境条件,使得当时陶瓷艺术更加多民族性。元朝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著名中外。当时的青花瓷体型厚重,装饰花纹由于构图严谨,线条工整,描绘精细而得到人们广大的喜爱。

明清时期让中国的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虽然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极大地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在文化文学艺术上依然不断发展,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时期对于陶瓷绘画水准要求很高,而且绘画风格多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涌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盛行山水画科和水墨画科。加上陶瓷制作技术成熟及多样性,在意境表现上更有神韵因此让明清陶瓷以精湛的造工和技艺享誉世界。随着陶瓷商业得到空前的繁荣,陶瓷制作上也得到大胆的创新。“粉彩”陶瓷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宫廷陶瓷艺人受到漂亮的珐琅彩的启发影响下创造出来,色调独特另类,得到了不少贵族的青睐。

清朝末期,受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陶瓷再一次得到改变,“新彩”的出现能够说明这一点。这种结合西方外来文化大量引进而产生的‘新彩’是陶瓷釉上彩的一种变现技法,而由于技法表现力强而且操作简便,很快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大众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陶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今天的陶瓷不再是达官贵人拥有的专利,也不是特指器皿和陶罐,陶瓷已经平民化,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这得益于科技的创新及陶瓷生产机器化的效益,让陶瓷的制作周期减少而达到量产化,低成本,这也是陶瓷能够迅速被完全普及的重要因素。现代陶瓷主要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三大种类。而且陶瓷还应用到科学研究领域里,陶瓷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越过去。

受到西方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文化的碰撞,现代的陶瓷艺术不但只是注重传统的青花彩绘和传统的单一器皿表现形式,而且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和审美性,让现代陶瓷艺术从现代审美观念潮流里获取世界美术潮流中的活力元素。其主要以表现为创新的个性艺术,充分体现陶瓷的自然本色和强调当代社会文化与陶瓷艺术的相互结合为主。这不仅结合中国传统的陶瓷表现形式继续发展,而且让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得到创新和延续,在表现形式上有了丰富的发展空间。

李超1991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师。作品主攻花鸟鱼虫,手法多变、工写俱佳、形神兼备。作品《喜上眉梢》获首届“御窑杯”陶瓷创新大奖赛银奖;作品《紫气东来》《大富大贵》获江西省工艺美术馆庆“建党九十周年”优秀作品奖,并被收藏。作品受到收藏家青睐。

第3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陶瓷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陶瓷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两方面。中国传统陶瓷有着自身独特的整体风貌和各个历史时期及地区的风格特点,有着新颖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拥有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体现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上,二者完整地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

1.陶瓷造型陶瓷造型的“造型”一词主要指陶瓷器物的形态和样式,与广义的“造型”有所区别,特指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各种不同的造型因时代、地域以及生活需要而形成。它们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生活习俗,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陶瓷造型形态。正因为如此,陶瓷造型是制陶人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修养的载体,也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的载体,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从模拟开始,进而发展为象形取意的方法,通过长期延续和演变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造型。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借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形态以及人工的各种器物形态和样式的启发,发挥想象、开展构思,创造有别于“原型”的优美的陶瓷造型,甚至比“原型”更为美好、更为动人、更具特点;在完成造型的象形取意过程中不受“原型”的限制,而是根据所创造的陶瓷器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性,把个人对“原型”的观察、理解、感受、爱好表现出来。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很长时期内一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贯穿于各个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制作中。虽然在某些时候会有所调整和突破,但基本制作方法离不开象形取意这一制作理念。象形取意首当其冲的是汉字,中国汉字是最具代表的象形文字,制陶者在制陶过程中会将陶瓷器型与汉字匹配,以此区别其形态特点。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油锤瓶、玉壶春式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鸡腿坛等,“申”字形的橄榄尊、柳叶瓶、莱菔尊、链子观音瓶等,大都是根据造型的大致轮廓、主体部分所处的位置与某字形相像而加以区分的。如果从深层的造型观念来分析,汉字的造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陶瓷的造型方法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存在所谓的“通而同之”的造型意识。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名称更明确地反映着这种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识,如蒲锤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锤瓶、灯笼罐、角篓罐等陶瓷造型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或者其他器物造型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转化而形成的。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是优秀的传统,与国外陶瓷造型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丰富,更富于情感表现,展示的是诗意的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陶瓷纹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印纹陶,常见的纹样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几十种。商代有饕餮纹、方格纹、回纹等。战国时期有云纹、花瓣纹、鸟兽纹。六朝有铺首纹、联珠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宋代陶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刻花、印花是传统方法,绣花则是用针刺出花纹,画花则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的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明代,我国陶瓷工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唐宋时期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已经逐渐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

二、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应用传统陶瓷造型和纹样的实例

1.陈幼坚先生与他的罗汉式瓷碗陈幼坚先生设计的海报作品《民以食为天》,其作品元素选自中国传统饮食工具筷子和端庄的罗汉式瓷碗造型。设计表现形式采用正负形构成,为了更好地凸显罗汉式瓷碗这一传统造型而将筷子密集化处理,密集的中国筷子款式多样,不但有传统木筷、竹筷,还有现代的不锈钢筷子等。围绕着一口碗,留白的处理手法一下子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眼睛,把所有的视线都集中于一口瓷碗上,而这一空碗形象很好地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深化了主题“民以食为天”。密集多样的筷子正映射出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一个现代社会问题,陈幼坚先生采用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材料,利用现代设计手法精彩地展现出来。碗的选择更加说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度的学习和了解,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在现代设计中发挥传统素材所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

2.赵清先生与他的青花瓷赵清先生的海报作品《在中国》很直白地给人留下“中国”的概念。同样的正负形构成处理,同样的传统陶瓷器物,赵清先生选用的“申”字形青花瓷,且不考虑与青花瓷里负形“CHINA”一词有何隐喻,就曲线优美的“申”字形瓷器造型加上以制作精良著称的青花瓷,直观上就为观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和令人着迷的传统文化精神。赵清先生的作品又一次把“陶瓷”推上了当代文化的海报设计前沿。

3.何见平先生的《中国》何见平先生的《中国》拥有传统书法造型和中国风景画的设计元素,其中同样离不开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精神的陶瓷。圆润的笔触内含青花的云气纹,使作者的设计意图传达得更含蓄。作品中国画梅花的意味或许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委婉的视觉传达。这是一件优秀的后现代设计作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需要谨慎处理。

4.杭春晖先生的《苹果电脑标志》2003年靳埭强先生就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一职后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努力探究,因此就有了2004年的“靳埭强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这一隆重赛事,此赛事后来成为中国大学生平面设计的重要大赛之一,是一个有益于整个华人设计界的教育和学习平台,而这一年的主题恰恰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此赛事最高奖项“未来设计师大奖”由当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杭春晖先生的海报作品《苹果电脑标志》获得。这件烙印明显的后现代作品表达是现代科技在成为主流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融合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新思考,或许也更想说明现代科技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用苹果电脑公司标志作为主要图案在图形处理上没有什么新颖独特的手法,只不过把标志主体部分换成了代表我国璀璨传统文化的青花瓷图案,那片蓝色的叶子最耐人寻味。作品最终传达出的是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在现代科技面前正生发出新的嫩叶,完美地演绎了此次大赛的主题思想,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当之无愧。

三、结语

第4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日用瓷;造型;形式美

罗伯特·奇美尔曼在《美学》中说过:“具有审美精神的人与非审美精神的人的区别在于想象、概括、思维(的形式)如何,而不是在于它们(的内容)是什么。”日用瓷的独特造型的形式美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一、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法则

(一)统一与变化这里所说的统一,就是日用瓷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能够和谐统一,形成视觉美感。达到调和统一,也就是外形中必须有共同的因素存在。统一使人感到整洁,而变化给人带来刺激。如果只注意整体统一,日用瓷的造型就会显得呆板、单调、乏味、枯燥。所以,在整体和谐一致的情况下必须要有适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又称对照,对比关系是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深浅、锐钝、方圆、冷暖、强弱、光滑与粗糙......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以及通过重心、空间、有与无、虚与实的关系元素的对比,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觉。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用在增强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上有实用效果。对比强调了个性,调和则强调了事物间的共同因素,它与统一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表现更加的委婉、宁静。

1.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完美形态,对称的视觉感受是庄严、秩序、安静、平和。对称是有机生命的完美的形式体现,如:人,各种动物大多都是对称的形态,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所以在设计时间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日用瓷的造型的形式美感大多延续了古瓷的风格,对称的原则体现殆尽。

均衡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来源于自然事物在力的状态下稳定存在的视觉感受,所以均衡是力与量的视觉平衡。在日用瓷的设计中是日用瓷要素在总体配比中的平衡统一,是利用设计要素的虚实、气势、量感等相互呼应和协调的整体效果。在日用瓷设计中的整体形状构想方面均衡是首先思考的设计要素,因为它具有构成的完整趋向,也是日用瓷的形式美感的完美体现。

2.节奏与韵律

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韵律”的“韵”是变化,“律”是节律,造型要素有规律的重复为节奏,节奏的变化才有韵律之美。如图日用瓷壶的流畅的外形线条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感,使壶身有运动感,并有变化丰富的效果。

二、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概括元素

(一)概念元素

所谓的概念元素是那些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和其他的视觉元素,例如日中瓷壶造型的轮廓,感觉上是有边缘线的存在,这个看不见的边缘线决定了日用瓷壶的外形特征,它的形式美是日用瓷壶造型形式美的直接体现。

(二)视觉元素

视觉元素包括产品的大小、形状、色彩等。对于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尺度大的东西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但是从日用瓷方面考虑,精致则是最吸引人的;对于形状而言,从古至今日用瓷的形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所以全新的奇特的形状是从视觉方面要考虑的;对于色彩,暖色比冷色更引人注意,现代时尚的生活人们把视线多转移到了有色彩的瓷中壶,这是时尚色彩形式美的表现。

(三)关系元素

关系元素指的是视觉元素在产品上如何组织、排列。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例如图案在日用瓷上的表现,图案是日用瓷造型的一部分也是体现日用瓷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它的方向是要与日用瓷的形状相呼应的,跟着瓷中壶的外形走;它的位置不一定非要是在日用瓷显眼的位置,但一定要是恰当的位置;它的空间感是与日用瓷默契的融合的;它的中心也一定要是根据日用瓷的外形而定夺。

(四)实用元素

实用元素指产品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及设计的目的和功能。顾名思义日用瓷的造型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也表达着人们在时代中的精神,它的形式美也同时被体现了。它造型的目的和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日用瓷的使用,而且要满足人们对它的在审美上的欣赏。:

三、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体现

由于日用瓷是一种机械化的大生产,受到工艺技术上的制约,因而在造型上不可能有太过怪异或夸张的设计出现,在装饰上不能太过繁琐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市场上所售产品造型特点不鲜明,趋于雷同。工艺技艺上的客观条件是阻碍日用瓷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设计的任务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工艺技艺与造型法则的调节。在可实现的工艺技艺条件下,尽可能地对造型做一些突破性的创新,以达到丰富效果。另外,在一种造型、材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几种不同的装饰手法以产生不同的变化。这一点说明了形式美感对于造型设计的辅助作用。

结语:

美国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虽然率先提出产品的可用性,但同时也提出不能因为追求产品的易用性而牺牲产品的艺术形式美感。这样人们对产品产生的情感就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形式美的基础不仅培养知性美,也培养形式的愉悦感。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本着给人愉悦感的态度紧随着时代的步伐稳健的前进。

参考文献:

第5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明清时期陶瓷绘画艺术中民间艺术精神的作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第6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一、论陶瓷文化

中国最早而众多的古陶片,在距瓷都景德镇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装饰。这是陶瓷文化史的重大发现,它刷新了古陶瓷文化的发展史。陶片简陋的线条,说明了那个时期的先辈们就已有陶器绘画,开始用图案来装饰陶器,以此来表达某种语言,可以说开创了陶瓷美术的先河。

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尤其是陶瓷装饰艺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装饰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视觉艺术,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凝聚了古老民族美化生活的方式,又揭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时代标志,是陶瓷文化发展的象征。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陶瓷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注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是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

由于陶瓷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景德镇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西欧人把中国称之为“C h i n a”,其实“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原来西欧人是通过景德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当时的陶瓷艺术品也荟萃在景德镇。汉世南北朝时就有冶陶史,陈朝就生产了宫廷用的陶器。唐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并有“假玉器”之称。宋景德元年(1004年),因景德镇的瓷质优良而获宫廷诏令烧制御瓷,景德镇也因获此殊荣而得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对景德镇陶瓷的美誉并名扬海内外,至今已经走过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制瓷业特别发达,无论何种瓷,都具世界首例,成为中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土民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名城。

漫游陶瓷文化名城,里弄遍布古陶瓷文化遗迹,河床由碎瓷片铺垫,老房屋由窑砖头砌成,山丘由匣砵堆成,地下埋藏着古瓷。这一切都与窑火有关,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火与土构成的陶瓷文化,如今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呈现出瓷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貌。

二、论陶瓷艺术

陶瓷的出现,带动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是以形态方式反应山、水、花、鸟、鱼、龙、神,以及人类自身等,也就是以纹饰方式;画鸡像鸡,画猫像猫。而主观意识是借以大自然形态,应用艺术手段,倾诉作者想表达某种情感的一种方式。它涵养了文化品味,表达了人的想象思维,美化了自然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陶瓷艺术它表现的是人类的真情,是以物象制成艺术品转化成优美的形象,使人类在享受美的同时,在感知另一世界,这是人的一种精神文明,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人们用价值观来衡量某个作品,是衡量某个作品的技术含量以及艺术含量。当人们用不着用价值来衡量某个作品的时候,那这个所谓的作品就是“艺术垃圾”了,当人们无法用价值来衡量某个作品的时候,那这个艺术品就成了无价之宝。得以“无价”而著称,说明了这个作品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含量。也说明了人类所创造的陶瓷文化,其特殊价值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陶瓷艺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扩展人们的情感视野,其受众接纳程度,必须面对多层次对象的情感需求。许多成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其风格有的是结合着周围事物而产生的奇想;有的是靠生活体验来升华主题;有的是艺术家对新鲜事物而产生的灵感;也有的是将不同的元素引入环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其粉彩人物瓷板画《钟馗照镜》图,“平生貌丑心无愧,何惧狰狞对镜看”。看诗句就能领会主题,看神态就可以找到答案。钟馗睁开的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人间任何卑鄙下流之事也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他东张西望的人物造型,正描述着这位严谨、执法如山的判官,丝毫不敢懈怠,唯恐妖魔鬼怪逃离他的视线。《钟馗照镜》图更是以诙谐幽默的情调,再现了钟馗面虽丑陋,但心地善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天地的坦荡的本质的惬意。

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熏陶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个形态艺术,它的文化含量是从多方面摄入的,传统的中国古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基石,外来文化的摄入,影响了陶瓷艺术,如陶瓷粉彩艺术就是鲜明的例子。粉彩艺术写实层面的技能与西欧绘画艺术的传入息息相关,陶瓷艺术从“形神论”中去理解外部现象和内在精神的关系;从“气韵生动”里去了解表现的最高要求;从“迁想妙得”去认识想象与移情的作用。

陶瓷艺术善于从中国历代的造型艺术中,吸取形象的风格和艺术的趣味。素描艺术的应用,使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从古代青铜器或者盛唐仕女画里去吸收浑厚、凝重与丰满的风格;采用文化游牧的态度,从汉字书法里去吸收俊秀、挺拔与精炼的笔墨风格;从汉代画像石里去吸收奔放、强劲与古朴的风格;由此丰富了陶瓷粉彩艺术。这些不同风格的渗透,由画内到画外,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陶瓷艺术的语言与表现力。除此之外,陶瓷艺术还借鉴和吸收了版画及民间艺术等等创作方法,使陶瓷艺术语言有了更多表现的技巧。表现性素描核心培养了陶艺家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理想的境界融入各画种形式的文化因素、审美精神与情趣,造型概括、真实、有强大的感染力。

第7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景德镇学” 陶瓷文化 创意产业

“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及其构成体系

“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可见,“景德镇学”并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或景德镇市学,而是两者的有效组合,且有所超越。

首先,“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景德镇学”跟景德镇陶瓷有关,它当然要研究陶瓷,而且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消费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并由此拓展和延伸至这些文化所积淀和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工艺思想、经济思想等,并进而研究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因此,它决非是单一的瓷学所能概括的。瓷学主要是研究瓷本身,是有关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质及其组成、工艺过程等,着重阐明的是与陶瓷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技特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性学科。“景德镇学”是要研究瓷学的,但仅仅研究瓷学是不够的。而且,瓷学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早已取得辉煌成就。“景德镇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

其次,“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市学。“景德镇市学”是以景德镇为对象,研究景德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区域比较研究,也包括了“景德镇学”的相关内容。但是,“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区域的学问,又不仅仅限于区域研究,而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起和主要线索,由景德镇的研究拓展和延伸,并用新的学术理念,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意思就是,“景德镇学”是景德镇这个地域的,又不仅是这个地域的,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的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中外交流的研究,要拓展至研究人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与样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又回归理论,从理论到生活到社会而又服务于生活与社会的一种研究。

可见,“景德镇学”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意。

景德镇学的构成体系。“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即“景德镇学”的本体研究,主要由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三个部分构成。

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即直接研究景德镇陶瓷本身,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二、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三、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四、景德镇官窑文化。五、景德镇民窑文化。六、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七、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八、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九、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十、景德镇陶瓷与科技。

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陶瓷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二、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三、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四、景德镇地域文化。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六、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七、景德镇陶瓷文献。八、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

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学”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二、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三、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四、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五、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

基于“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是“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体系的完整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它不仅仅是器物馆,而且还是集材质馆、工艺馆、装饰馆、器物馆、习俗馆、传播馆、官窑馆、民窑馆、陶瓷与生活馆为一体的综合馆,是对“景德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全而展示。可见,“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借鉴,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而且还可以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

一、“景德镇学”博物馆建设指导思想。“景德镇学”博物馆将本着“弘扬陶瓷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引领陶瓷文化发展方向,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着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与鉴定、研究与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与信息编撰、发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基本原则。“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将通过事先的精心规划和充分的全盘考虑,在准确定位和充分考虑未来困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将“景德镇学”博物馆建成富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具体的说,“景德镇学”博物馆将采取三新三高二多和综合发展的原则。

三新原则。新思路:在吸取同类博物馆经验基础上,以博物馆为载体,将博物馆建成收集、展出、研究和交流中心。新特色:从空间上拓展博物馆的界限,增加陶瓷民俗文化走廊、传统陶瓷手工艺走廊、世界文化遗产陶瓷墙等室外展区;在表现手段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博物馆具有动感,赋予时代的新精神。新观点:博物馆将充分吸取国内外陶瓷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对展示内容进行新的安排和论述。

三高原则。高起点:要树立建设一流博物馆的观念,制定战略性规划,并保证博物馆长期有效的运作。高技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高标准:注重博物馆建筑物的庄重和陶瓷文化特征,体现景德镇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

的有机结合。

二多原则。多变化:采取模块化手法,使一些展厅以吸引观众再次或者多次参观博物馆。多形式:形成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呆板表现形式。 综合发展原则。博物馆将建立包括展示,收藏,研究,交流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切实做到收藏是基础,研究是手段,展示是目的,交流是影响。并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博物馆由主体展馆、陶瓷艺术走廊、陶瓷体验馆三大部分组成。

主体展馆包括中心展厅和办公楼两个部分。中心展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与现状的展示场所。具体包括:陶瓷名人馆,主要收藏陶瓷世家、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教授的作品;陶瓷名品馆,主要收藏历代名瓷,如素雅如玉、温润清婉的青瓷,光致茂美、冰肌玉骨的景德镇青白瓷,似玉如冰、类银似雪的白瓷,黑色珍珠、气象独特的黑釉瓷器,艳丽纯正、受人喜爱的高温颜色釉瓷,五彩缤纷、爽心悦目的低温颜色釉瓷器,幽雅沉静、清婉温润的釉下彩瓷器,多姿多彩、娇爱迷人的釉上彩瓷器,清新自然、朴素醇厚的民间瓷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雕塑瓷0;陶瓷文献馆,主要收集和展示历代陶瓷文献、古籍、诗词等文献书籍;陶瓷文化标本馆,主要收集、制作陶瓷文化与中国文化,陶瓷文化与宗教,陶瓷文化与神话传说,陶瓷文化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陶瓷文化与文学,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陶瓷文化与饮茶等标本;陶瓷技术馆,主要收集和整理历代陶浇工艺、陶瓷装饰、陶瓷烧成等方面技术,以多形式再现实际操作景象;口述档案馆将主要是运用数码音像技术,从制瓷原料的采集、制作、加工、装饰、烧制、到包装、运输、销售的整个景德镇制瓷业产销链,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老一辈陶瓷艺人的经历录制下来,再现优秀的传统制瓷手工艺。

陶瓷艺术走廊是连接中心展厅和陶瓷体验馆的地带,主要是以陶瓷壁画的形式再现陶瓷古代生产、商贸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景观。

陶瓷体验馆一方面在建筑上除了复原古代景德镇城市的风貌之外,还尽可能地收集和展示古代的制瓷器物,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能进入“时光隧道”去体验当时的生活与情调;另一方面,陶艺现场表演与游客动手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成为实训基地。

“景德镇学”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艺术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则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为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与人文基础。一方面,景德镇官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特别强的影响力,如世界上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瓷业遗址――珠山御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现存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皇家瓷厂,埋藏着世界上最精美的并可供复原的古瓷堆积。另一方面,民间陶瓷文化影响力也深远流长,如形成了“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还形成了“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特别的节日规定。同时,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它所包含的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房、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依然能够完善结合,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景德镇陶瓷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属地景德镇。该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以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此外,景德镇还有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设计与创作大师。

第三,景德镇市实施“文化瓷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陶瓷旅游业,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

第四,景德镇市拥有较为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也初具规模,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环境。据统计,2007年景德镇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10000万元,税收409万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哈哈尼)工业总产值5498万元,税收479万元,出口创汇594.4万美元。两企业分别位居景德镇市2007年部分陶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排行表的第二位和第五位。

“景德镇学”研究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

第二,“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景德镇学”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服务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

第三,“景德镇学”研究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精髓揭示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道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成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对策

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依托,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培育市场主体,适度建设

产业园区,构建以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生产研发、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为龙头,陶瓷新产品设计、陶瓷产品包装设计、陶瓷广告、陶瓷文化演艺娱乐为重点,陶瓷网络文化、陶瓷会展为支撑,陶瓷时尚消费、陶瓷产业咨询策划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推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必由之路。

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原则。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不仅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要与景德镇城市转型目标相衔接,通过对相关战略目标资源的整合,最大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创意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既是产业的前导,也是产业的延伸。因此,在产业规划中,在结合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重点关注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超前性。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可行性实践与实现超前性规划相一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产业发展的空想。

第三,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促进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引导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运作中壮大和发展自身。

第四,要坚持发挥群体优势和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激发产业活力,不断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使之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各类企业相互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合作相协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第五,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陶瓷产业集群相结合原则。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对传统产业集群的陶瓷产业构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传统陶瓷产业集群不仅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基础,也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延伸发展成产业的先决条件。

第六,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景德镇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人文环境氛围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集聚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应与景德镇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注意产业内涵的提升和置换,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使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物质遗产为新产业发展服务。

要求。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学术支撑,以支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建设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指导与扶持几个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使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初步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实现激活陶瓷文化艺术资源,使之由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向创意经济方向发展与跨越。着力打造一个具有景德镇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品牌,成为在国际有影响,在中国有特色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中心。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策略。

第一,高度重视着力加强不断深化对“景德镇学”的研究,尽快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国际“显学”,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库。首先,“景德镇学”是以区域和产业两个纬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并使之深化提升为国际“显学”,是一个创意集群,是对传统陶瓷文化研究的飞跃,更有利于景德镇城市品牌的提升和导入新的精神与灵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学术的思想智慧的理论。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而是景德镇市政府和社会需要全力打造的学问。其次,“景德镇学”既重视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实践的研究。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其理论支持,更需要加强对其实践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支持其既出理论成果也出实践成果,以取得示范作用。

第二,加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

一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谋划。二要定期、不定期召集国内外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涉及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三要围绕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加快各类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

第三,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推进管办分离,从以往对产业建设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实现政府“办产业”、“办文化”逐步过渡到“管产业”、“管文化”。

第8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瓷文化 产业陶瓷 发展趋势 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品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珍贵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艺术品,见证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兴衰,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基本核心是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有具有文化内涵以及灵魂的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体现出中国陶瓷的精髓所在,才是一件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灵魂的艺术品,否则,就只能被称为普通器物,无法体现出陶瓷艺术品应有的气韵。

一、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陶瓷艺术品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时代下的陶瓷艺术品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从早期的雄浑、深厚或淡薄、清幽到中期的繁荣、精致或富贵、豪放再到晚清时代的极致优雅和精湛手工,都见证着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先人的聪明智慧并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历史的见证品,陶瓷不但融入到了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还被广泛的流传至今。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刮起了新一轮的艺术风向。因此,当代陶瓷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似乎走上了一条平庸化、刻板化、模式化的道路,完全没有了中国陶瓷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灵魂,无论是在设计造型上还是在艺术装饰上,都在逐渐的失去应有的灵气。因此,需要陶瓷设计人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民族特色进行融会贯通,设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的增加生活阅历,注重陶瓷设计每个细节上的的综合创新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陶瓷设计更加的人性化、生动化,从而能够引起人们观赏时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立足于文化、融合与文化,才能使陶瓷艺术品不但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能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观赏器物。从而为产业陶瓷提供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更加能够将代表中国文化特色、代表中国文化内在灵魂的艺术品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使中国陶瓷产业焕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产业陶瓷不断的持续发展,并且发展的更加壮大,就需要陶瓷产业人员牢牢抓住陶瓷发展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大力发展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同时结合时展的需求和审美,不断融合现代新型文化,从而创建产业陶瓷发展新道路。只有依靠民族文化,才能为中国产业陶瓷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中国陶瓷文化,才能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奠定稳固基础。因此,陶瓷设计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陶瓷文化发展的起点,并将现代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作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走向世界的连接点,才能够广泛的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

1、改变设计思维,引进新型观念

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无论在陶瓷的品种、制作工艺还是规格上,都是单一的,缺乏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材质的选择不合理,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单一陈旧,从而使中国陶瓷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的局面。为了推进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创新融入现代的陶瓷观念,打破传统陶瓷发展思维定势,从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出发,突出陶瓷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出属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富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使我国陶瓷产业走向精品陶瓷发展的道路。

2、融合现代陶艺,寻找市场突破

将传统的产业陶瓷与现代的陶瓷艺术进行融合,不但使陶瓷艺术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审美风尚的变化,还能将现代文化充分的融合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更加扩大了产业陶瓷的发展道路,为产业陶瓷的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在数量生产和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取得胜利,真正的陶瓷艺术优势是存在于陶瓷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上的,只有注重陶瓷艺术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生命力,才真正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因此,融合现代陶艺和传统陶瓷艺术,是打开市场突破口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个性化的产品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内涵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创造观念融合成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陶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需要进行创作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陶瓷产业长久以来必须重视的发展因素。只有将历史文化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结合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的陶瓷企业结构,才能够使陶瓷产业经久不衰,才能在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中,创造出符合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孔明.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 红河学院学报.

[2] 陶建.陶建紫砂壶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2(11)

[3] 韩复兴.论中国易经八卦与陶瓷调色之间的关系[J]. 佛山陶瓷. 2012(10)

[4] 方梦雪.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J]. 佛山陶瓷. 2012(10)

第9篇:陶瓷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当代陶艺;亲和力

人的情感产生于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及其所渴望的满足感,而这种情感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具体的物或由物产生的现象。人最为亲近的是饥饿时的食欲满足,寒冷时的衣物满足,恐惧时的安全满足。而人类对艺术审美满足是在这些物质基础得到解决并逐步提高之后产生的一种纯粹精神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要。

第一,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人的心理需要之上,即满足人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条件下所缺乏的精神匮乏的需要。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1]因此,最初对人最为有用的就是食物、衣物、住房等物质生活条件。换句话说,食物、衣物和住房等是与人最有亲和力的物质。随着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便将精神提升上来,提升到具有较大亲和力的高度。艺术从劳动、模仿、游戏、崇拜等各种活动中凝聚出来,形成了对人具有巨大亲和力的事物,不论内容、形式,还是内涵等,都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并越来越同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从人造物的历史看,陶瓷是最先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人造物质,随后,它在功能上的不断扩大越发加强了这种亲和关系。现代陶艺从精神方面与人建立了陶瓷文化史上空前的亲和关系。现代陶艺是出现在20世纪工业化繁荣时代的陶瓷表达,它从理念上彻底打破了陶瓷实用化而转向精神层面,为人的精神愉悦服务。而当代陶艺又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巨大的一步。

“激进的现代陶艺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的艺术主张,即‘瓶罐既艺术’的理论,用后现代观念去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罐,赋予陶瓷‘器皿’以新的艺术生命。”[2]如果这样给当代陶艺下个定义,未免有点笼统。当代陶艺有着广泛的语义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表达文化的总特特征上说,它企图设法与人建立一种亲和关系,――但是,这种亲和关系已经不是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那种关系。以往的不论是陶瓷为人们生活实际需要和审美需要做了多少,现在都被搁置在一边。它一反过去不曾有过的将制陶行为看成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观照行为,体现的是大众化的心理反应。这种与过去孑然不同的做法是直截了当地与人(大众化的人)的心理结下了关系。由于现代社会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从物质生活需求上满足了审理与心理需要,但是,在精神需要上却倍感失落,为此,精神匮乏的需要达到了一种迫切的不满足感。而,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向就是设法消除这种不满足感。

第二,当代陶艺从现代陶艺发展而来,在表现人的心理行为方面鲜明的与现代陶艺有别,它不仅展现了人的心理需要,是人心理需要的显露与行为表达的统一,而且,从陶瓷艺术创作的主体上也做了无限衍生。

一般地,一种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延续与更迁,现代陶艺到当代陶艺是人们在生产及利用陶瓷为自身服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延续与转化。从陶瓷材料上看,物质基本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创新,也因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新式工艺方法与制作方法不断涌现,这便构成制作陶艺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这个基础在相当长久的过去就早已同人类结下了彼此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表达的思维与方式上看,从室内到室外,陶瓷以据各种形式排列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姑且不论这种形式起着何等作用,它们总是与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疏关系。当然,所有的关系都与人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其中,还极大地渗透着各种生命的力量,这种无法用具体物质形态体现的力量,就是陶瓷与人类所具有的亲和力。

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为上极大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现时的人们生活的具体物质形态绝大多数为这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所取代。然而,陶瓷留给人的眷恋却丝毫未减。

随着世界工业步伐的加快,工业发展较快地区或国家率先将现念附加给传统的陶瓷物质形态,并使之携带了具有纯粹审美意义文化因素。于是,在陶瓷文化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思维与表达,这就是对现代陶艺的高度概括。就在现代陶艺方兴未艾之际,新的思潮在不断涌现,人们对陶瓷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语义都在循序渐进。在此,人们不仅将过去用的陶罐瓷瓶看艺术品并加以创作之外,还在创作队伍上扩大了,――以前,作为欣赏者的部分或大部分受众,而现在却成为陶瓷艺术家,最起码他们也在履行陶瓷艺术家的职责,尽管他们的创作是为了自己的欣赏。在现代艺术思潮中,有人形象地将之称为“行为艺术”。这里,姑且不论它属于何种行为的艺术,单从过去陶瓷文化产品的参与主体上说,它扩大了这个陶瓷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或者从现代陶艺创作的主体看,它也无限扩大了这个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陶艺的创作,不仅在思维上突破了以往艺术的界限,就是在艺术创作主体上也无限延伸了“陶瓷艺术家”这个主体。这个延伸实质上是陶瓷艺术家或现代陶艺家的衍生,――尽管他们的行为是艺术的行为,可是,他们的创造却与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有十分鲜明的区别:他们甚至不了解陶瓷材料及其工艺,不熟悉陶瓷艺术表达语言及其风格,不理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的不了解,他们却创作出属于陶瓷艺术领域的文化产品。

第三,当代陶艺与人的亲和力虽然以物的形式出现,但其最终归宿于精神需要层面的陶瓷制作行为,从而加强了人类与陶瓷表达的亲和力。

针对当代陶艺思潮衍生下的陶艺家群体及其创作的陶艺作品而言,与其说他们是陶瓷艺术文化活动,他们创作的作品是陶艺作品,还不如说,他们的活动和结果执行着宣传陶瓷文化与传播陶瓷文化的职能。这样,十分合理的理解,是他们的行为扩大了陶瓷文化在非物质领域的影响力,即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非物质文化方面与人的亲和力。

原本在历史上,人们与陶瓷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发生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奠定了人们喜欢利用陶瓷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浓厚兴趣。后来,随着陶瓷文化的逐步分工,一种精神上的产品从陶瓷物质文化效应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仅从这个独立并形成的陶瓷文化新体系而言,它与人所形成与维系的亲和力,无论如何都是缩小了。其一,人们广泛地利用陶瓷的物质功能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的这种亲和力,无论受众群体的数量,还是对受众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上,与从前相比都趋于下降;其二,由于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过去由陶瓷参与的人们的文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被其他物质所取代,诸如,“新型”的钢铁、铝材等金属材料,塑料、玻璃以及化学纤维材料接踵而至地进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不仅取代了陶瓷的作用,也削弱了陶瓷与人们所结下的原有亲和力。这样,陶瓷参与人们文化活动的机会在日益减少,毋庸置疑,它与的亲和力也在日趋削弱。

除了陶瓷与人原有的物质关系之外,现代陶艺从某种意义上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就是在世界工业革命逐渐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也就是在东方陶瓷传向西方逐渐被认知的时候,一种新型的审视陶瓷功能的思维在西方世界率先发展起来,――在陶瓷文化创造及其利用中一种纯粹的艺术观诞生。尽管现代陶艺方兴未艾,――毕竟它所产生的影响及社会效应与古老陶瓷文化在东方世界的影响相比,相差甚远。不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世界,陶瓷文化的影响力都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衍生。现代陶艺从根本突破了陶瓷文化的原有界限,从意识思维到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树立自己的规范:它与人的亲和力是建立在纯粹精神上的,是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一种“普遍”观照。随着人们认识这种普遍观照的发展,从广度上普遍产生了一种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意识,而对于这种意识的践行,成功地突破了现代陶艺创作的界限,即由陶艺家参与践行行为而转化成普遍的大众化的践行行为。

因此,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与人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在现代陶艺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和力的进一步扩大,――这种亲和力以物的形式出现,其最终归宿,归属于精神需要层面并且是一种陶瓷制作行为,它加强了人类与陶瓷文化亲密感,扩大了陶瓷文化与人所形成的固有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人类在陶瓷文化上的需要及需求之满足,不论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皆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的满足是在陶瓷物质基础作用得到展现并逐步提高而生成的一种非物质基础的,即纯粹精神的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它从精神上发展并日益扩大着与人类群体的关系,这种非物质文化效益所具有的与人的亲和力远远超出了历史的界限。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