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认真严谨,创造佳绩

本人长期的一线工作及对业务的刻苦钻研,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管理成果。主持或主要参与施工了桂林兴安县火车站广场景观改造工程、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南宁市人民公园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提升改造工程(三期)、南宁市长堽路(快环-凤凰岭路)绿化工程、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桅杆坳至清水窝段城市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河北省保定市生态农业园景观工程、龙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桥至五桥)三标段——绿化种植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等几十余项市省内外重点景观工程项目,创多项市优良工程,其余全部达到优良工程标准。

尤其是近5年来本人业绩尤为突出:2018年主持的“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获南宁市建筑工程“真武阁杯”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的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2017年主要参与的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荣获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2016年主持完成的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在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的管理中,每一个项目的施工难度都很大。从方案制定到组织施工各方面技术难度较大,部分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经济核算要求高,工期要求紧,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文明施工难度大。面对种种困难,我没有退缩,凭借多年施工管理经验和一股敢打善拼的韧劲,在施工中协调了业主、监理、设计、勘察、以及沿线村干部村民的关系,克服因征地拆迁与周边村民土地纠纷,市领导对设计提出较大范围修改的诸多客观原因,确保了道路能正常通车、体育休闲公园按时投入试营、园博会期间正常使用,表现了一名优秀项目经理无往而不胜的风采。

二、严格管理,塑造精品

为保证工程质量,作为项目经理就必须提前了解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组织设计,与设计、业主等协调好,做好每一项预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工程施工规范,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经常虚心向施工中的技术人员请教有关施工质量要求的问题,同时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学习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并将所有技术规范组织项目部进行三级学习与交底。

在施工中,狠抓细节,从树木的选择,采购,现场号苗、土建材料的规格厚度、材质的选定等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大到工程中的主体景观建筑、喷泉水电、吊种大树、移植大树,小到树木的支撑保护,植物的养护等等,都严格按技术要求规范、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次因为出差,回来发现做垫层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预订的3公分厚度的花岗岩只有22-2.8公分不等,立即责令把打好的垫层全部挖走、重新打混凝生,花岗岩也责令退货。施工队组及厂家央求我通融一下,被我断然拒绝,并说:“工程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给你开了绿灯,就给我的良心和企业的信誉开了红灯。”本人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一丝不苟,有效的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率,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

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本人转战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该工程是南宁市重点项目。该工程大部分是在南宁市重要路段青环路旁,另一边临邕江,长9.5公里,对文明绿色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特别高。作为技术负责人,除了编制各项专项施工方案外,特别编制了文明施工方案,制订了工地扬尘治理措施。施工过程全程对裸土进行覆盖,对出工地的车辆进行清洗,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全工程在青环路范围进行围挡全封闭施工。由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及公司对该工程加大文明施工的投入,该工程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人主要参与完成了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工程是钦州市重点项目,公司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确定了此项目的质量目标为一次性验收合格,并争取“邕城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人做了以下的工作:

1、以人为本。组织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由投标时组织机构中的五大员组成项目领导班子。

2、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进场计划、机械设备进场设计,并按计划实施。

3、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并把各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每月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来决定工资分配,对服从工作安排、完成任务好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责任心不强且造成经济损失的员工进行处罚,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狠抓质量管理,严格按图按规范施工。施工过程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检验制度并有完整的检验记录。对于绿化工程,苗木在进场前必须由质检员到苗圃实地检査高度、冠幅、胸径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方可起苗,确保种苗的质量。片植类种植前必须按规范进行场地平整、铺种植土、放基肥。乔木种植前必须在树穴中铺粗砂并进行消毒。施工员必须在场指导工人按要求种植。种植后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养护,确保苗木成活。施工过程必须地做好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记录,且保持与建设工程进度同步。

5、狠抓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他注重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督促技术负责人把每个岗位的安全注意事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事项及一旦发生事故的处理办法以书面的方式向操作工人交底。注重落实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及安全培训。

经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本工程在第九届广西园博会开园前胜利完成任务,并得到钦州市建委的好评。该工程2017年获得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实现了公司的质量目标,向钦州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主持完成了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的施工任务,本项目设计红线总面积约13.45h㎡,主要对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包括海绵设施工程、海绵配套景观工程、海绵配套绿化工程、海绵配套给排水工程、海绵配套电器工程等,工期90天。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我始终做到方案先行,交底在先,样板引路,加强过程知道和工序验收,重视隐蔽验收工作。对重要工序组织相关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除积极组织整改外,重点放在制定预防措施上,杜绝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主要分项工程设立样板区,展现规范程序和做法,明确验收标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滞留带施工时做到了坡度准确、细部处理规范,石笼安装、石材填充美观大方。雨水花园及基坑开挖深度准确,并对基坑严格按专项方案执行开挖,设备安装规范,各类设备的保护支墩设置规范、美观。在绿化、景观上做出了亮点。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了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施工任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室外绿化给水工程、绿化排水安装工程,电气工程, 园路铺装工程,围墙工程,花架工程,泳池工程等,工期150天,竣工决算1506万元。施工中为答谢建设单位的信任,本人以高标准、高质量争取创优质工程。他经常带领项目一班人一方面针对施工难点挖掘科技潜力,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困难,确保施工顺利,另一忙面利用自己多年在施工班组学到的施工技术科学体系,降低劳动力使用。制定严密的工程质保措施,以确保工程创一流。为了掌握工程施工现状和准确施工数据,他常常深入施工现场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校对,掌握一手原始资料。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时地学习和掌握设计工程施工的新规范、新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同事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也要学习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施工各项进行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从材质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以至于2017年度,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三、文明施工,树立形象

本人作为一名建造师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第一责任人。具有较强的文明工地创建意识。根据园林工程参与施工的工种、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严谨的文明施工方案。以安全生产为龙头,抓现场人员安全培训,现场料具清整及各项内业管理工作,杜绝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确保该工程达到市级文明工地标准,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所负责项目无任何安全文明施工事故。

施工过程中,对5米深基坑开挖提前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各参建方论证后严格按方案执行,严格做好三级教育工作,加大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通过早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技术及事故的有效预防措施,通过讲评方式指出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建立并演练应急预案。每周带领专职人员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领导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他的言行和思想直接影响着本企业员工的意识。如果主要领导不重视文明施工,那么该企业的职工就不可能会把文明施工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企业领导重视文明施工,那么员工们即使开始这方面意识淡薄,也会逐渐增强起来起来。另外,搞好文明施工是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如果企业领导在这些方面不给予支持,那么搞好文明施工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加强教育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并认真去落实。员工是实现文明施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如果员工对文明施工认识不足,施工过程没有管理人员去要求和管理,而是由着工人的性子去随意操作做,就不会搞好文明施工。比如说搭一个基坑的防护栏杆,如果没有监督和检查,工人干的时候很可能随随便便搭上了事,不管它标准不标准。此时就需要基层管理者对他进行纠正,这时这个护栏肯定搭设的就比较标准了;材料的堆放也是这样 。因此员工只有对搞好文明施工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有可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3.企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文明施工是一项枯燥而烦琐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偷工减料、材料就会随意堆放甚至随意丢弃,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质量、浪废了材料还会影响其他工序的施工。所以搞好文明施工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长此下去员工就会养成习惯并自觉执行。

  4.选择有信誉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协力队伍是我们施工的主体,他们的能力和习惯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的程度。选择了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不仅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搞好文明施工,还可以降低我们的管理强度。所以要想做好文明施工必须选择训练有素、又有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

  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在施工现场加强宣传,创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和成绩公布,使优胜者切实得到实惠,使落后者付出代价,从而使大家自觉自愿地去争先创优。同时对那些每次评比都排在后边的单位,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直至清除出场。

四、精细核算,创效增收

本人以强烈的自信心严格把关、抓好精细核算工作,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根据工程情况,有效限定费用支出。在施工工程中,十分注重变更鉴证结算工作,杜绝让企业吃亏。

在担任工程项目经理以来,在成本管理上完善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设置。以项目经理部作为项目成本核算的控制中心,对整个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定控制目标和决策。本人按项目部按组成和职能的不同分成四个成本空置版块:生产组、技术组、材料组、财务组分辨进行成本核算。根据与公司签定的项目目标责任书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审核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控制和总结成本控制过程中岀现的问题。要求成本核算员编制项目实施成本,为项目工程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为材料组提供材料成本单价,作为材料采购单价的依据,按月结算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找出原因反馈给领导以便改正。要求生产组控制和对各施工班组材料领用严格实行限额领用制度,领用时必须有各主管工长签字方可领料。要求材料组以成本核算员提供的用量和单价进行采购,材料质量合格、数量一致方可验收。要求财务组每月按实际发生的现场经费提供给成本核算员,以便计入当月成本。新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使项目成本管理中每个参与者的职责更加明确,各小组间的配合更加密切,材料的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克服过去先干后算,不负责任的成本可算形式,项目部各管理人员水平逐步提高,使项目管理完全处于良性循环和有效监控状态,从而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五、苦干拼搏,为人师表

对所负责的项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把项目当成家,心里只想着把工作做好。

工程吃紧时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摸爬滚打,身体力行,亲自吊装景观石的摆放,亲自点坑放线,手就是我的画笔、地球就是我的画纸,石灰粉就是我的墨水,一幅幅作品就这样在现场画出来,种出来。

本人对项目中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视,每一项目也帮助学校带一些毕业生实习,亲历亲为的教导一批又一批的实干型学生。在项目现场教学中,讲专业,讲细节,施工方面的经验只要有人问到都毫无保留地倾囊而授,细心培养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第2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现状;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人民银行中占比较高,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效能,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支行为例,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大余支行共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3.87%。

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9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0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23%。

从专业技术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1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4%;会计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政工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方面

存在的不足: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不够合理。我支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系列,7人中达到6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7%;而会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明显偏少。2000年以来,我支行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资格的人员5人,而仅有1人通过考试获得会计师资格,由于政工系列未开考,2000年以后通过分行评审有1人获得政工师资格。

产生原因: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方面,经济师的考试通过率要远远高于会计师、工程师。而在目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各岗位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取得经济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在聘任上没有区别,这就使得大部分职工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上更多地选择了经济系列,由此造成了各中级专业技术系列人员分布的失衡。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

存在不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失衡。按照支行中级职称的聘任上限,大部分支行可聘中级职称职数已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的快速增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小于求的矛盾在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

产生原因:目前职工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经济师资格)变得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通过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来提高工资待遇就成为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同时,由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比例的限制,使得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一是要结合多能型员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通过给调研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鼓励优秀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称职外语和计算机模块考试。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并积极向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投稿,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创造条件。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失的现状。

(二)强化和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寻找支行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把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激发工作潜能。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多给工作,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严格用人条件,注重“德”的培养,要有用人的大环境,让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职位来之不易,是综合能力和知识的堆砌,牢固树立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就是关系中支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形象。通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宣传,从而推动支行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制度的安排应与工作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相一致。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人成才。

(四)激励促进,加强职称评聘考核管理。大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专业技术的评聘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实行培养、激励、监督并重;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大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加干部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的紧迫感,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作者:宋静平

第3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适用范围

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

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鼓励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8.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高等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在确定岗位总量时,应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综合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高水平大学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辅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

三、岗位等级设置

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0.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分为9个等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1.高等学校现行的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二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2.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实行总体目标控制的要求,按照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在总结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5.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7.高等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18.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5%左右。高水平大学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

19.高等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应主要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20.高等学校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高等学校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高等学校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高等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1.高等学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2.高等学校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3.高等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4.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5.高等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6.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7.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8.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确因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岗位交流到管理岗位的人员,可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本人条件,直接聘任到相应的管理岗位。

2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员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校职员的具体条件。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高校职员制度。

30.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1.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2.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和合作精神,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3.高等学校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的条件。

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5.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6.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7.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38.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0.国务院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2.地(市)以下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3.高等学校设置特设岗位,按照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程序进行。

4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0条、第41条和第42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高等学校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5.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6.高等学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47.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高等学校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8.高等学校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要成立聘用委员会,院(系)成立相关聘用组织,分别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在聘用工作中,学校应充分发挥院(系)聘用组织和专家教授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制度。根据本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新聘用教职工时,应积极实行人事制度。

49.高等学校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聘人员,积极探索短期、中期、长期合同相结合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与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和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按规定约定试用期。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高等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50.高等学校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51.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2.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高等学校管理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并严格控制。

53.尚未实行聘用制度的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54.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5.高等学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地方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57.岗位设置工作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这项改革作为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精心组织,稳慎实施。要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状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4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学校现有正式在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均适用本实施方案。(不含试用期教师)

二、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设岗、宏观调控的原则;坚持优化结构,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平稳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与结构比例

(一)岗位总量

学校现有编制105人,实有人员103人,设岗总数105个。

(二)岗位类别及比例

1、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三)岗位等级及结构比例

1、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3人,分为2个等级,兼专业技术课程,具有小中高专业技术职称。

2、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卫生岗位,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岗位的主体。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9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其中副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十一级至十三级,十三级是员级岗位。教师岗位名称:小中高教师岗位等级名称为小中高教师五级岗位、六级岗位、七级岗位;小高教师岗位等级名称为小学高级教师八级岗位、九级岗位、十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岗位等级名称为小学一级教师十一级岗位、十二级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岗位等级名称为小学二级教师十三级岗位。3、工勤技能岗位

本单位设置工勤技能岗位2个,岗位等级为四级。

四、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

1、三类岗位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2)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习,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严于律己。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管理岗位任职条件以德才兼备和业绩能力为导向。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泉委办[2011]73号有关规定执行。

2、管理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详见各级岗位说明书)。

管理岗位任职条件以德才兼备和业绩能力为导向。

3、专业技术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详见各级岗位说明书)。

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综合考虑学术资历、对学校贡献和学术影响等因素,体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第5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高等职业院校岗位设置的原则

1、高等职业院校的岗位设置要以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比例为根本依据,再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人员情况进行设置。设置时应以学科(专业)为基点,以教学科研、管理任务为依据,以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料、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学院发展为目标。

2、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应本着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兼顾各学科、专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情况设置。

3、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要本着统筹兼顾、适度倾斜的原则,根据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建设任务,对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分类、分档、分级管理。

4、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优化配置的原则,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前提,保证岗位的满负荷工作,做到岗位的责、权、利相统一,发挥岗位的最佳效能。

二、高等职业院校岗位设置的依据

根据《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依据。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特点、办学理念、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特征、考核及晋升导向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岗位设置除了要遵循高等学校的设置原则外,还应体现自身的特点设置岗位。

1、正高级岗位设置依据

(1)高职院校中起到学科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学科的负责岗位;

(2)具备重点专业对应的实践领域的实践指导岗位,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已形成实践特色的负责岗位。

2、副高级岗位设置依据

(1)学院级重点学科的重要岗位;

(2)“双肩挑”的院校主要负责岗位,系、教研室、研究室,主要业务管理部门的负责岗位和承担重要管理职能的重要岗位;

(3)负责主持指导系和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岗位;

(4)承担学科重要实习实训指导的岗位;

三、高等职业院校高级职务岗位比例设置

1、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比例:

高职院校教师高级职务占教师定编总数的20%―30%,教授与副教授之比约为1s7。

2、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比例:

教师以外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级职务和中级职务、初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应为2s5s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所占比例应略低于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比例,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师系列是学院的主干系列,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以外的专业技术系列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系列不设置正高级。

四、高等职业院校目前专业技术职务分布存在的问题

1、副高级职务在高级职务中所占比重过大,但教学实践经验相对较低。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高学历层次人才补充进教师队伍,博士毕业生占了引进人才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在教师岗位上满两年即可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由于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高,副高级职务评审的一次通过率基本可以达到100%。但是由于他们从事教师专业岗位工作时间较短,教学经验及实践指导教学能力整低偏低,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从副高级职务向正高级职务晋升,受到年限、学术要求、科研要求等因素的制约,正高级职务的通过率相对较低。因此造成了副高级职务在高级职务中所占比重过大,给副高级职务的岗位聘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高级职务与中级职务比例过大。

大部分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务存在于“双肩挑”的管理人员中,他们大部分是工龄长、学历偏低的老职工,没有严格的晋升导向他们基本就保持在中级职务状态,造成中级职务比重过大,不利于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3、正高级职务在整个专业技术职务中所占比重过小

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特点,很多现有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教师队伍的构成中由于原中等专业学校不设立正高级职务,大部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都存在着学历低、学术水平不够的问题,因此晋升正高级职务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造成了正高级职务人数过少,影响了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随着职院校的不断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正高级教师带领学院的专业建设、学术水平提高层次,正高级职务比重过小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中级职务中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不够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区别就在于职业实践技术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实践环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这就要求高等职院校的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的要求。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校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中级职务教师中要以培养双师教师为导向,提高具备双师能力教师的比重,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五、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岗位设置的几点探索

1、建立合理的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比例结构

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整体上控制各级别的结构比例,可以适当调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高、中、初级比例为了3:5:2。一方面,高级职务占到30%,缓解了目前副高级职务人员较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高级职务中正、副高级的比例建立晋升正高级的政策导向。

2、各级岗位通过档次分布比例建立良好的档内晋升导向

每一级岗位中的三个档次的比例也要考虑晋升导向,兼顾双师型的教师的构建,通过档内比例引导教师向双师型人才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

第6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实行范围和职务名称

高级技师是在高级技术工人中设置的高级技术职务, 评聘高级技师是技师聘任制的组成部分。

机械电子行业高级技师的评聘应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和能够反映综合技能的生产岗位进行, 按专业确定其职务名称。 凡符合上述要求并在生产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师均可申请参加高级技师考评。

二、任职条件

(1)具有本专业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及高超、精湛的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2)任技师3年以上,并做出突出贡献, 在本企业或本地区的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3)在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在防止和排除大事故隐患方面, 在大型和高精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等方面成绩显著, 贡献突出。

(4)具有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能力,并且积极主动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或绝技。

(5)能够坚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三、比例限额

高级技师的比例限额,控制在应聘技师总数的10%以内。 具体名额和津贴指标由各主管部门根据所属单位的实际情况,统一掌握和使用。

四、职务津贴标准和待遇被聘任的高级技师实行高级技师职务津贴。 每级技师职务津贴标准,按每月人均50元标准核算。 每个高级技师的具体职务津贴标准由各单位在每月40~60元的幅度内自行确定,不得压低或提高,更不准挪作它用。高级技师的职务津贴从本人受聘之日起执行。 已享受的技师职务津贴予以取消。高级技师的职务津贴从本人受聘之日起执行。 已享受的技师职务津贴予以取消。高级技师在受聘期间(2年以上)退休,其职务津贴列入工资基数计算退休费。对核准下达的增资指标,企业列入生产成本,机关、 事业单位由工资科目开支。

被聘任的高级技师可享受本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 高级技师的退休年龄应根据单位生产的特殊需要和本人身体的实际状况可适当延长,不搞“一刀切”。凡确需延长的要经单位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五、评审组织

试点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机械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都要建立健全高级技师评审委员会,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所属单位评审高级技师的工作。 评审委员会应有1/2以上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参加。

试点单位亦应建立相应的考核组织,负责本单位考核高级技师的工作。

六、评审程序和要求

高级技师的评审工作一般要经过学习动员、本人申报成绩或成果、 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单项成果论文、填写申报表格、 单位组织专家答辩考试、考核审查推荐,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和颁发证书。

各级考评组织在考核审查时,应注意本人的实绩和对单位做出的贡献。坚持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任职条件进行考评, 不搞照顾和降低标准。要特别注意从中、青年技术工人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七、审批权限

高级技师的审批权限,地方所属单位的高级技师分别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发证;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负责直属单位高级技师的核准发证。 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和机电部直属单位的高级技师由机电部核准发证。

上述各级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高级技师评审呈报表(附件四)应报部人事劳动司四份备案。

取得高级技师合格证书的,由本单位的行政领导进行聘任、 颁发聘书和签定聘约。聘期一般为3~5年。聘任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可以续聘。

八、评聘高级技师的其他问题,均按技师聘任制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机械电子工业主管部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部直属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7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原因分析;营建;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缺失问题日趋明显。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紧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快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 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1.1 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文化素质均过低:

宣钢炼钢厂现有员工2487人,其中工人2351人。在技术能力结构方面,技师、高级技师72人,仅占工人总数的2.8%;高级工697人,占工人总数的28%,中级工131人,占工人总数的5.2%,初级工和未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1587人,占工人总数的64%。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仅占工人总数的30.8%,高技能人才缺乏。在员工的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大学学历的只占3.7%,大专学历的占11.7%,技校与高中学历的占40.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3.9%,文化素质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很大。? 1.2 传统的人才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发展: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历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更为糟糕是,社会上不少人把当工人,学技能视为没出息,社会地位低,导致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更不愿意学技能,认为技能学得越好,越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再加上技能型人才由于其技能的专业性很强,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相应较大。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1.3 技术工人的成长通道不畅,新酬失衡:一个青工从进厂到跨入技师、高级技师行列,大约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6-8年内就可以取得中级职称。技术工人即使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成了高级技工,但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不高,使得技术工种岗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造成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1.4 对职工培训的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工作的职业培训投入少,职工失去及时有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的培训,导致技术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造成了提升经济效益的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2 营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对策

2.1 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机制:

其一、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看,企业需要抓紧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鼓励员工开发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要求部门领导把支持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纳入管理工作中。其实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是一致的,企业只有健全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才能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其二、企业、院校应结成战略联盟,发挥各自的培训优势。要大力拓展菜单式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三、促进员工技能培训机制的创新。完善考核鉴定,扩大鉴定工种,放宽晋级年限,加快技能鉴定的改革步伐,为技术工人的快速成长提供绿色通道。要建立鼓励个人发展的机制,构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实行技师社会化考评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员工考核逐步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

2.2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机制: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队伍的骨干力量,是技术进步、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以新的观念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开通人才成长通道。首先,要解放思想,把高技能人才与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同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抛弃“唯学历、不唯能力,唯资历、不唯业绩,看身份选人”的陈规陋习。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中难题,或者有绝技、绝活,以及在带徒、传授技艺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均可不受名额、比例等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要进一步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办法,加快推进技师考核制度改革。 其次,利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来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三,建立技师、高级技师带徒制度。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技术工人素质,宣钢炼钢厂实施高级技师、技师带徒制度,让具有精湛技艺、又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具备一技之长、绝招绝活的技师、高级技师,在生产岗位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将其高超技艺、优良职业道德作风传授给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工人,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使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更好地为炼钢生产发展服务。

2.3 强化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企业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难题或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优秀选手,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如炼钢厂为促进宣钢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在主要生产操作关键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立 “操作技能专家”和 “技术专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第8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下同)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成果;出版、发行、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下同)工作的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专业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 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延迟2年以上申报;

(三) 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或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四)大学专科毕业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对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技术发展规划。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城乡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市(厅)级以上城市规划科研项目或课题,其研究成果经评审鉴定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2、参加或承担编制过综合性市域以上的区域规划设计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20万人口以上的分区规划设计;

3、独立主持或编制完成过县域规划或县城总体规划或规模与之相当的开发区、科学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并能跟踪实施;

4、组织和主持过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交通规划或国家和省级风景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区专项规划2项以上;

5、编制过居住区级用地规模以上的各类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项以上或专项规划、交通规划、重要风景区的详细规划或其他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2项以上;

6、组织和主持编制过3万人口以上的城镇(镇规划建成区)总体规划4项以上;

7、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二)从事建筑(装饰装潢)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完成)过市(厅)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或成片开发项目中5项有一定规模的民用建筑的设计;

4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5、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三)从事工程(结构、岩土工程、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材料、电气、建筑智能化等)设计、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单位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设计项目;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设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6、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四)从事工程(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作为技术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项目施工;

3、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并经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施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五)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工程科研项目或课题,并在其中承担实施方案和技术报告的编写;

2、作为工程负责人组织、主持1项大型或2项中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2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为主编制了主要有关文件;

3、独立主持过2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2项以上的可行性研究;

4、主持开发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并在工程中应用推广;

5、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承担过相当一、二级工程3项以上,或相当于三级工程5项以上的科技管理;

6、参加起草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7、独立编制过3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3项以上的招标书或投标书。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优秀设计(含优秀勘察、优秀标准设计、优秀建筑软件,以下统称“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四)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开发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五)成功地推广应用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六)解决设计、施工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3项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七)在建设工程中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有较大创新和突破,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处理重大工程事故或工程隐患中,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九)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任现职期间,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等专业文章3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外语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以上:

(三)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计算机应用技能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或参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者;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位)以上;

(三)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

第四章 附

第十二条 申报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9篇: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46-05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指出,实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完善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完善初中毕业生5年贯通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就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从社会需求看,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重要形式,五年制高职适应了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已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无疑对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正是职业院校实现向质量发展战略成功转变的关键所在,也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及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的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下设若干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并设若干个办学点。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一)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队伍结构日益改善

2008年年底,学院34所分院专任教师总数为0.77万人,其中专业教师近0.5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0.15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截至2015年年底,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26万人,其中专业教师近0.84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0.4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其中双师型教师及兼职教师更得到了普遍重视。同时,各分院通过业务培训、进入企业实践、以老带新等形式指导和督促专业教师过好师德关、教学关、技能关和育人关。

(二)创新教师成长机制,师资培训成效明显

作为“小学院、大学校”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在推动专业建设、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发挥联合优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学院又先后成立了路桥专业、艺术专业、动漫专业、服装专业等4个协作委员会,共有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各专业协作委员会在牵头学校的精心组织策划、各成员学校的积极参与和众多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及紧密配合下,成立了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市场开发等6个项目组,2015年学院又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类课程教学和德育管理的指导与协调,还成立了公共基础课教学协作委员会和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上专业协作委员会、基础课教学协作委员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都开展了形式多样和富有成效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5年、2016年建立江苏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85个,其中54%以上来自学院49所分院,学院于2012年、2015年分别建立29个、18个优秀教学团队,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和优秀教学团队,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配套科研经费,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政策地位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明确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推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密切政产学研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向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健全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重点服务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注重开展社^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岗位。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兼职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75%、85%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均达25%左右。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中提出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增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职教教师培养能力。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中关于师资质量保证这一诊断项目涉及:1.学校、院系、专业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规划目标达成度;2.是否能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3.是否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是否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以上政策性文件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建设有职教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渠道和建设措施,为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引导和政策保障。这就真正确立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一)职称体系初步形成

客观、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随着我国职称评审工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职称评审在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充分,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在时间上要求高职院公共课教师指导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累计6个月以上;专业课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2年以上或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6个月以上,系统掌握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6个月以上,熟悉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在技能水平上,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指导的学生个人在校级以上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且本人获指导教师奖。在制度上,实行阳光评审,通过校内公示、教育部门网站公示等方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了职称评审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素质。

从2015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中28所分院、13个办学点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副高级职称比例为29.51%,中级职称为44.64%,初级职称为19.68%,正高级职称为0.61%,职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拥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34.82%,中级工12.43%,无证书比例为55.85%。2016年5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学院教师职称体系基本形成。

(二)师资结构明显改善

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对2005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间节点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教学团队数量有了飞跃式增长,增长幅度为200%;H谓淌ψ苁呈增长趋势,其中女性较男性多,并且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也呈同样的增长趋势,标准生师比从15.52降至12.90。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5年35岁以下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9.8%,35~49岁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9.47%,50岁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0.73%,数量较少;副高级以上比例为30.12%,中级比例为44.64%。从年龄与职称对应表中可以看出,中级晋升副高级、初级晋升中级都存在一定的压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44岁以下教师数量比例达到75.92%,本科生比例为82.68%,硕士研究生比例为15.79%,博士生偏年轻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8.21%,硕士生以上比例为15.28%,学历与职称结构水平明显提升。

(三)联合共享机制初步建立

作为“小学院、大学校”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在推动专业建设、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发挥联合优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

(一)共享经验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法规为指导,针对学院“小学院、大学校”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工学结合理念有章可循,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与管理办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通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的通知》等多个文件都提出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规定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进修培训、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等的具体办法,按照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努力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而进一步明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各分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都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且步步为营,针对目标层层推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营造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汇聚人才、用好人才。1.以“精英引领”为重点,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2.以“培养工程”为主体,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3.以“双师素质”为基础,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4.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科技与文化创新团队建设。5.以“借智发展”为补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