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疾控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疾控工作要点

第1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一、转变作风,健全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县疾控中心干部职工作风建设,要紧密结合各项防病工作实际,用过硬的作风确保各项防病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注重实践,纵向比较工作进展,横向比较工作位次,不断增强紧迫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

(二)规范精细。县疾控中心要紧紧围绕职责任务,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细化运行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新理念,制定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指标,规范工作流程,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力求高标准、高质量、重细节、重实效,促进疾控事业整体发展。

(三)协助提升。针对防病任务日益繁重、人员普遍不足等实际,县疾控中心要健全单位内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员协作防病作用,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实现最大化防病产出。以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创新培育帮扶模式,建立团队包抓帮扶乡镇机制,上下左右密切协作,打造亮点,有效提升全县整体防病工作水平。

二、质量优先,注重效率,提升全县整体防病工作水平

(一)卫生应急

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成果,加强卫生防病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风险分析能力,全面推进传染病等针对人群健康因素的日常和专题分析、研判、评估,提出防控策略。健全疾控卫生应急队伍,根据季节流行特点举办2期卫生应急专题培训,开展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协调机制,补充更新应急物资。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传染病防治

1、加强疫情信息管理。县疾控中心保证专报系统正常运行,做好疫情审核,及时分析和预警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罕见)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加强疫情信息报告质量控制,每季度开展一次辖区医院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调查和督导检查,加强疫情和监测资料的分析利用,按月、年进行疫情分析,适时对重点疾病进行专题分析,对重点传染病疫情开展趋势预测分析。

2、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加强艾滋病监测与检测,深入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自愿咨询监测数量和质量;加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和随访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助产机构负责全县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工作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产接种工作,实现全县感染艾滋病的母婴100%负责综合干预治疗和孕产妇剖宫产艾滋病100%免费筛查。

3、强力推进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县疾控中心要统筹做好三热病人血检和血片复核工作,发现病人及时进行网络报告、个案调查、治疗和疫点处置,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疟疾防治任务。尽快启动消除疟疾考评验收工作,抓紧各项资料准备和完善工作,年内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评验收,力争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4、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做好手足口重症、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疫情调查处置工作;要密切关注狂犬病疫情态势,开展犬伤事件监测,广泛宣传预防狂犬病知识,公布狂犬病暴露处置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地址、联系电话,使发生犬伤人员能够及时得到规范处置和狂犬疫苗接种;要继续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高发期前一个月要开展鼠密度监测。

5、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要在5—10月份开展肠道传染病监测,实行霍乱疫情周报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悬滴实验,采集肠道门诊腹泻病人样本50份以上进行病原学检测;10月至次年3月在辖区二级以上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掌握流感样病例变化趋势,提高对流感疫情预警能力。

6、加强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的指导与培训,定期检查疫情报告、晨检、消毒、健康教育等防病措施的落实情况,避免学校、托幼机构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

(三)免疫规划

1、认真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积极推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年底前全县13家预防接种门诊均要达到市级规范化接种门诊标准要求;继续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免疫管理规划工作,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诊断及处置工作,确保全年无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2、全面落实针对疾病监测与防控措施。县疾控中心要规范开展免疫规划对传染病监测,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国家技术方案要求,防止暴发疫情发生,保持无脊灰状态,完成消除麻疹阶段性工作。

3、认真抓好免疫监测工作。全县要开展乙肝疫苗、卡介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及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年内完成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加强免疫后血清采集工作。

4、适时开展培训督导宣传。年内全员培训率要达到100%;开展覆盖全镇的综合督导检查4次以上;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和“世界肝炎日”为重点,开展多层免疫规划宣传。

(四)结核病防治

1、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加强与辖区医疗单位的合作,做好工作的无缝衔接,提高结核病报告、转诊和治疗管理工作质量。全面实施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从2014年4月1日起,要做好痰涂片检查基础上,全面开展痰培养工作。

2、做好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开展病人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特别要加强学校、监狱等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完成年度肺结核病人发现工作任务。继续做好流动人口、跨区域肺结核病人管理工作,落实好肺结核病人免费检查、免费治疗惠民政策。

3、加强项目和药品管理工作。按照“中央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结核病防治项目”和“省民生工程结核病控制项目”要求开展工作和支出项目经费,按要求向各级防治人员兑现结核病报病费、督导管理费等激励费用;要建立项目专账,实行专人管理,按时上报项目工作进展报告。要做好结核病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过程中的测算、核对、领取、分发和副反应监测等工作,做到专人、专柜、专账管理,药品分类别、分效期摆放,账务报表相符,严格按照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存贮条件进行保存。

4、开展形式多样的结核病宣传培训工作。以“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结核病宣传活动,全年各种宣传活动的次数不少于4次。继续做好“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结合县区实际,开展多层次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2次,并建立健全宣传、培训工作资料。

(五)地方病防治

1、加强地方病监测工作。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居民碘盐监测,年内完成碘盐监测300份,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开展重点人群尿碘监测,完成120人份尿碘监测任务,其中儿童和孕妇各60人份;开展儿童甲肿抽样调查工作。

2、抓好地方病治疗与宣传工作。做好“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活动和2014年“麻风节”慰问宣传活动。

3、做好调查评估等工作。积极开展地方病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和效果评价工作。开展性病疫情季报和年报工作,全年漏报调查不少于1次。

(六)慢性病防治

1、深入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重点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确保部级复审一举达标。

2、全面提升慢性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慢性病患者管理项目实施工作覆盖率达100%,项目实施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覆盖率达100%,业务督导4次以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首诊测血压率≥90%;做好本县区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累计和新发病例的建档管理工作,每季度末及时上报;辖区内年满35周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30%以上,规范管理率80%,血压、血糖控制率达35%。

3、加大慢性病监测工作力度。年内要完成1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糖、血压4个指标)的监测任务,及时上报监测结果;认真做好慢性病监测和新发病例的登记管理工作,每月10日前及时上报;要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建立基线数据库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按照相关方案要求,继续做好肿瘤登记监测工作。

4、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按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2007—2015年)》,结合我县实际,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合理膳食、吃动平衡等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升,采用合理膳食指导工具。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要稳步增加,继续推进“健康宣传栏”、“健康知识一条街”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

5、加强健康宣传教育与促进工作。按照本年度慢性病宣传工作计划,年内开展慢性病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有活动方案、宣传材料(如:宣传册、影像资料、图片)、工作总结等。

(七)健康教育

1、抓好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积极开展各类防病日主题宣传咨询活动,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宣传和风险沟通工作,开展2014年居民健康知识、行动调查及健康教育资源调查分析。

2、提升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实施质量。要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市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指南》(2011年版)要求,开展“健康县”活动,健康教育宣传栏镇村覆盖率达到100%,探索以县区为单位为镇村统一设计、印制每期宣传栏内芯,逐级下发更换的模式。

3、积极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统筹开展2013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各个子项目,年内健康巡讲不少于5次,覆盖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

4、深入推进控烟工作。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加大控烟宣传工作力度,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工作成效,扩大控烟成效。积极做好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控烟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八)病媒生物监测

1、按照《省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在保证各监测环境类型全覆盖的情况下,每年2、4、9、11月中旬开展鼠密度监测1次;每年2月、4—10月、12月中旬开展蟑螂密度监测1次,每年5—9月中旬开展蚊蝇密度监测1次,并于当月25日前将监测报表以书面和电子文本形式报市疾控中心。

2、严格绩效考核。完善“镇村一体,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强化项目服务,加强督导检查力度,提高预防接种率,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干预慢性病控制率,开展健康县,健康促进活动。

(九)疾控绩效考核

1、健全组织管理。要把疾控绩效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落实专门人员、具体分管科室,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2、按照省卫生厅、市卫生局要求的时间节点,按期完成绩效考核网上数据的填报录入和递交工作,确保录入率100%;按期完成绩效考核评估报告的整理、上报工作,确保指标数据填写完整、齐全,佐证资料条目清晰、收集全面。

三、明确定位,求实创新,扩大全市疾控工作对外影响

(一)明确目标定位。县疾控中心抓紧研究和安排部署今年各项防病工作,力求做到高点起步、良好开局。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我县实际,放眼全局,工作起点要高、标准要细、措施要实、落实要好,确保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等规定性动作到位,并结合本县区实际,选择部分基础较好工作进行创新,以扎实、过硬的综合实力确保我县疾控工作始终处于全市领先位次,部分工作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第2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内部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多个行业均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而对于疾控中心内部管理结构来说,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疾控中心各项事务的协调性与有序性,同时也影响着疾控中心的长远发展。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欠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导致无法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价值,既影响了疾控中心的发展水平,又容易导致各种档案管理问题。对此,需进一步把握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在借鉴企业内部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疾控中心内部管理模式,进而确保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内部管理结构概述

内部管理结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学者Williamson所提出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其中,该思想基于人力资源的专业度与个体劳动产出的可计量度来构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构,并确保部门工作能效的显著提高。在Williamson对人力资源专用程度与产出可考核程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借鉴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将疾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划分为三种不同治理结构。

(一)内部人力现货市场。在通常情况下,疾控中心内部职工尤其是保洁、保安等人员并不会积极维持与疾控中心长期的雇佣关系,即其与疾控中心的合作是建立在固有利益之上,而这便构成了疾控中心的内部人力现货市场。针对该种内部管理结构,多依托薪酬措施以保证人员的向心力,且对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不高,多适用于市场需求较多、市场规模较大的人员群体。而对于疾控中心的大多数部门来说,由于其日常工作关系到疾控中心的运营质量,因此人员相对固定,并不会涉及内部人力现货市场这一管理层次。同时,不同于私有企业,疾控中心的人才培养渠道相对特殊,且要求员工对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具备较深认识,这同样也使得疾控中心的内部人力现货市场相对较少。

(二)初级团队。针对初级团队,其一般具有难以计量的特征,即能够精准计量初级团队的整体绩效,但个体的绩效却无法通过固有标准进行计量。在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中要考虑到疾控中心工作的特殊性。例如,针对疾控中心日常工作,涉及对疾病尤其是流行性传染病的追根溯源与防范治疗工作,因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度要求较高,需要不同人员发挥自身能力优势以保障工作质量。

(三)有约束市场。针对疾控中心的大部分实验人员,其专业能力往往与疾控中心持绑定关系,即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专业性,并可借助系统的人力资源衡量标准进行计量,而这便构成了有约束市场内部控制结构。其中,该在结构限制下,确保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疾控中心和员工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疾控中心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提供应有的展示平台。

(四)关联团队。除初级团队外,疾控中心内部人事管理结构,更加倾向于就员工集体荣誉感激发的关联团队。借助系统的思想培养,构建完整的疾控中心员工队伍,通过形成融洽的人事内部管理氛围以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可借助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措施提升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疾控中心创新性与发展性的显著提高。

二、内部治理结构下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形式

依托于上述四种人力资源治理结构,可以看出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存在较大差异,而针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结构,需选拔招聘、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而保证疾控中心员工队伍的工作能效,并确保疾控中心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选拔招聘。在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内,考虑到员工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疾控中心的服务质量,因此针对不同员工群体构建完善的选拔招聘制度是确保疾控中心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基于内部人才现货市场视角下的员工选拔招聘,疾控中心与员工间不存有长期合作的必要,所以不会耗费较多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考虑到疾控中心工作的特殊性,明确其工作认识,在端正其工作态度基础上避免给疾控中心正常医疗工作带来影响即可;其次,基于初级团队,考虑到其不以个体的贡献作为工作能效的衡量标准,因此,应重点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与集体意识,而这始终是疾控中心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在人员招聘过程中,疾控中心所投入的成本往往高于内部人才现货市场,这一方面与疾控中心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疾控人才培养的难度限制;再次,基于有约束市场,疾控中心与员工间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且疾控中心获取专业性人才的渠道较为单一,因此,保证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有约束市场结构下疾控中心人事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应重点围绕员工的离职率、缺勤率进行分析,并依托外部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来组织选拔招聘活动,进而一方面确保疾控中心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保证疾控中心的发展水平;最后,基于关联团队,疾控中心往往会耗费大量的资源与时间,而这不仅是疾控中心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发挥疾控中心特殊社会价值的关键前提。因此,在选拔关联团队结构下疾控中心的人才,应重点围绕市场人才构建完善的选拔体系,通过分析其人力资源价值以确保其能够适应疾控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而确保疾控中心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性。

(二)薪酬福利。针对疾控中心人事管理体系,薪酬福利是确保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考虑到疾控中心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应着手于思想教育层面提升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外,还应尽可能依托完善的薪酬福利措施满足其工作幸福感的需求,进而减轻职工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疾控中心发展问题。首先,在个体产出相对容易计量的内部人力现货市场结构中,仅需要依托个体的产出能效构建薪酬机制即可,且由于员工与疾控中心的合作关系较短,并不需要支付额外的报酬以确保疾控中心的吸引力。但是,需注意的是,疾控中心对于大多数职工能力素养的要求均相对较高,因此围绕个体员工确立最佳的薪酬标准是确保其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其次,针对初级团队,由于团队的产出与个体的产出并不持绑定关系,可将个体的资历作为薪酬福利的考量标准之一,其中,针对疾控中心内部资历较老、疾控经验较多的职工,可适当提升薪酬以保证其工作幸福度;最后,针对有约束市场与关联团队,其主要管理目标在于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由此薪酬管理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工资设置。其中,应重点加强荣誉对员工的鼓舞激励效果,如定期通过开展评比活动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等等,此外,通过对疾控中心实际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调查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职工都满足于简单的工资待遇提升,相反,借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工作权限、帮助员工构建完善的健康保险体制和职业规划,同样也是薪酬福利方面提升员工向心力的重要途径。

(三)绩效考核。在疾控中心内部人事管理体系中,绩效考核是阶段性考察员工工作素养、及时剔除不合格人员并挖掘有潜力工作人才的重要手段。首先,针对内部人力现货市场,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应建立在精确的产出分析之上,而不同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有所不同,应基于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及时发现有长期聘用必要员工的基础上保障疾控中心的发展活力;其次,针对初级团队,其同样以员工的支出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标准,而由于初级团队更加倾向于关注员工的团队支出,因此一般应以团队管理人员的支出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其中,以疾控中心科研团队为例,当其获取优秀科研成果时,应给予全部团队人员相同奖励。进而既可提升团队的荣誉感与集体感,又能促进个体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再次,针对有约束市场,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依托雇员的风险规避心理进行管控,但对于疾控中心来说,大多数职工均通过固定的聘用渠道进入疾控中心,因此应以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来增加员工的向心力作为重点,在借助员工责任感约束员工行为的基础上保障疾控中心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最后,针对关联团队,考虑到其不以简单的薪酬奖励作为主要员工激励手段,因此,应重点围绕疾控中心工作特点建立富含价值观的疾控中心文化,尤其是可定期开展关爱生命的疾控交流活动,进而保证疾控中心职工的奉献精神与服务精神,并在提升其疾控中心忠实度的基础上促进疾控中心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第3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 疾病预防;能力建设;必要性;途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20-01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能力建设,适就一支高索质的队伍,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按照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的疾控队伍要求,为加快疾病控制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加强能力建设是基层疾控机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部门,具有集社会性、政治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点。特别是2003年之后,疾控工作而临着新要求,疾控工作成为政府、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但是,基层疾控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反映在基层疾控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上,特别是疾控人员能力方面的差距上。只有加强疾控人员能力建设,方能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1.2 加强能力建设是改善和提高基层疾控队伍现状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疾控工作量大幅上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队伍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反映在基层疾控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为:技术队伍整体整体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业务科研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存在不足。人员编制数量不足,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年龄比例失调,专业属性弱化;缺乏业务骨干和领军人才;队伍能力培养机制尚末建立。

1.3 加强能力建设是推动基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保障人民健康、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疾控工作要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配置、运行和管理评价机制。其中队伍建设是核心,要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素质,使之进一步地发挥作用。

2 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是对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疾病,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措施、技术和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和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不断提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疾控队伍能力建设主要包括:

2.1 专业技术能力 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培养和储备高层次、高技能的骨干人才,积极培养本辖区公共卫生专业的业务专家,如免疫规划、慢病和传染病防制等方面的业务骨干或业务权威。同时要提高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发挥基层疾控中心传染病快速检检测技术的作用。

2.2 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病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既要培养疾病控制业务上的“全才”,又要造就出管埋与服务上的“全才”、“通才”和各个专业以及行政管理上的能独当一面的骨干,这是提高目前基层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2.3 综合协调能力 不善于协调是基层疾控人员能力方面的弱点。而当前疾控工作则需要多向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协调沟通,寻求支持帮助;多向社会、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沟通解释,寻求理解谅解和支持等。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

3 全面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

3.1 转变观念,树立职业化建设理念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以及队伍的专业性和核心作用,要求疾控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公共服务、专业性强的公共卫生职业队伍。要按照职业化队伍建设的准入、运行、考评激励机制来规范建设,严格管理。

3.2 强化培训,拓展能力建设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要坚持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锻炼并重、岗位练兵与人才培训并举,不断拓宽队伍能力建设途径。要加强教育培训。要突出实践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在基层一线、在乡村社区工作实际中来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和本领。要加大岗位学习练兵力度,提而基层疾控队伍队伍整体功能。

第4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惠及13亿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把做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做好医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医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破解各种难题,积极投身于医改各项工作。

今年月,国务院医改办与31个省签订了年医改工作责任书,卫生部与各省(市、区)卫生厅局签订了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责任状,明确了医改任务和要求,明确了各方面责任与义务。每一份责任状都是对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庄严保证。我们对医改任务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必须树立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构建分工明确、上下畅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组织实施机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时间进度要求,扎实推进,全面落实。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医改从去年4月份实施,至今已有1年多的时间。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局良好,稳步推进,初见成效,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累计接种3038.2万人,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际检查50.7万人,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6个项目省共计完成改炉改灶6万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164万余座,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推进落实医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一些新旧情况和问题的叠加,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具有较大差距。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同志思想还没有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对医改工作存有消极观望和等待情绪,没有做到主动思考,大胆破题,全力推进。缺乏借医改的东风,以有利的政策设计为契机,解决多年来影响和制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敏感性和长远眼光。二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中央财政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给予补助,要求地方配套,并在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但是一些地方配套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任务如期完成,同时中央财政资金逐级拨付缓慢问题在各地也较突出,这些直接影响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落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公共卫生机构仍没有摆脱“以副养主”和“以医养防”的做法,公共卫生服务出现越多越亏的不良局面,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三是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队伍数量、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当前一些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人员学历、职称和专业人员比例也存在明显差距,“人多干不了活”与“人少干不完活”的现象在不同地方并存,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亟待加强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缺乏工作的计划性与协调性,缺乏细化、实化的管理措施,具体责任没能落实到人;一些工作未能摸清底数、科学测算,制定的指标超出基层实际服务能力;有的不能及时掌握工作信息,而掌握了信息又不能够及时报送和利用,不能通过这些信息主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及时分析研究并切实解决。

在工作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医改重点工作与日常疾控工作之间的关系,确保医改重点工作突出、按时完成,确保日常疾控工作规范开展、不受影响,二者决不可有所偏废。一方面,要始终把推进医改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做好。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三年任务看今年,能否圆满完成今年的医改任务,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中央确定的三年医改重点工作目标的完成。各地要全力抓医改,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医改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落实医改任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疾病防控工作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实惠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医改这个机遇,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工作方法、突破长期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的瓶颈,特别要注重把完成医改工作任务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预防与控制重大疾病联系起来,通过医改达到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的目的,全面促进日常疾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实现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全面完成年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一)精心组织,促进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各地要对医改任务,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把医改任务指标按时间段逐条逐项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实时监控任务完成进度,动态掌握改革推进情况,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内容要进一步细化指标、明确要求、分解任务、层层部署。凡是能落实到责任人的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有责任、有监督,才能有落实。

去年年底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函〔〕1079号),各地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沟通工作,要建立月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报送工作。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好地为决策服务。要充分利用好上报信息,掌握工作真实进展;对各地上报的情况,我们也要及时总结,每季度通报工作进展。

卫生部将加强对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实施考核评价的力度,特别对执行进度缓慢的要进行重点督导,对执行不力的人和单位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对执行不力的项目要提出适度调整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各地也要加强监督和评价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核心评价原则,根据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方案,按照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实的要求,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动态掌握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学会做好工作沟通和协调,要做好政策衔接和宣传。对内要积极协调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医政等方面,对外要做好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沟通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共同做好医改工作。

(二)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要按照医改的要求,依据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和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公共服务上来。当前,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管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认真总结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内涵,健全与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

人才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水平,核心是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各地要大力加强城乡疾病预防控制适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做文章,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和实验室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整体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素质和服务保障能力。注重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结构,探索人才制度建设上的“有进,有退”。要结合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岗位绩效考核的机制与方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落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充分调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积极性,推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医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医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任务艰巨、复杂。要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智慧,探索工作思路和解决办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许多好经验和做法来自地方基层、来自第一线。全面完成医改工作任务,要充分发挥政策、管理、业务专家的智囊团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广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智慧、因地制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形成工作经验,推广应用。浙江省面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两难问题,提出实行资源整合、网格管理、团队指导、绩效考核的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指导团队建设制度,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最近,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集中力量结合医改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现状,对一些地区进行了现场调研,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地区在落实医改工作任务的情况,对各地所反映的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各地克服畏难情绪,不等不靠,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策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把深化医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今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迅速上升,突出特点是范围广、病例多、重症多、死亡多,病情发展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已超过百万例,重症超过万人、死亡超过500例。疫情严重的地方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强化疫情监测报告,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要加强农村基层人员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防治能力,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要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规范临床用药,努力减少农村儿童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要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学校等重点场所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充分营造社会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到整洁行动中来;加强健康宣传,做好风险沟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开展好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要确保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措施的落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配合和协作,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把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认真加以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相关部门了解这项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做好风险沟通。加速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置工作,确保接种工作安全有效。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强化对疫苗的管理。从今年开始,疫苗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的流通和储存逐步实行电子监管码,这项工作要纳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疫苗流通监管工作中。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进程。

三是做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年,中央财政投资91亿元,改扩建约550家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目前,年的20亿元投资已经下拨,100所医院建设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通过建设,改变全国精神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现状,消除资源空白地区,整体提高全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能力;各地要大力推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实施,不断扩大防治工作覆盖面,建立起医院社区衔接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和社区管理率,推动实施社区康复指导工作,实现年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目标。

第5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25-02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等对人类各个方面的所产生的新影响新挑战呈增加的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不例外[1]。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给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也因此面临着新思想与新技术等方面的挑战。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本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

2011年7月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之一,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创新、管理、应急、服务以及执行等多个方面都应达到先进的水准,不断完善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发展需求的软、硬件体系,进而满足时展与民众日益增长需求所提出的要求[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控制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的进步,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施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技术现代化三个不同的方面。设施现代化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环境与配套设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确保应有的人性化设计,建筑要以人为本,营造生活氛围。以无锡市疾控中心设施现代化为例,其综合楼的电梯厅以及走廊等都配有背景音乐,同时还有专门的乒乓球馆与室等文体娱乐活动设施。技术的现代化则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服务检测设备、人才档次、技术服务以及学术水平等提出了科技化的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则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体制、运营机制以及制度化建设等提出了要求,管理现代化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以标准体系为基础,对自身所涉及的各类业务、行政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进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部工作的全面系统化管理[3]。除此以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文化建设也是管理现代化的应有内容。简而言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是涉及到多方位的系统化工程。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的情况出发,结合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本文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3.1 管理现代化的应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首要的重点是管理现代化的应用。管理现代化对技术现代化与设施现代化有着极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条件并不是制约现代化建设应用的障碍,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的落后才是制约中心发展的原因所在[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通过确立共同愿景等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进而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能。这就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而将管理现代化理念与管理方式应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中。

3.2 技术现代化的应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现代化的应用主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本身有着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不同级别的疾病控制机构在技术现代化目标上应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侧重点,高级别的疾病机构应加强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而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在实践与实用方面的投入[5]。除此以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应建立以科研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以疾病预防控制促进科研的方式来进行技术现代化的应用。

3.3 设施现代化的应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施现代化的应用是疾病控制中心现代化的基础。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设施现代化的应用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支持。中心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符合法律与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发展有偿服务。以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体检这一有偿服务收入得到的资金,来改善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各类设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值得强调的是,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设施现代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机制的建立,涉及到应急机制与应急管理等管理现代化内容的同时,还包括了实验设备与应急设备等设施现代化等等,进而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来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总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调整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进而有效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祖鹏,张秋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11(12):585-587.

[2] 陆耀良,朱立国,谭兆营,丁小磊,黄自发,周明浩.构建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指标体系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4):434.

[3] 王芳.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首都公共卫生,2009(05):231-233.

第6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1 明确职能定位

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迫切需要各乡镇卫生院相应防疫工作职能转型,面向服务群体转变服务模式,明确自身任务承上启下,切实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1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

1.2 完成传染病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3 指导有关辖区内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4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1.5 承担辖区具体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1.6 指导督促村卫生所(室)开展相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7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只有职能定位明确,才能熟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组织相应技术力量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乡镇卫生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能,确保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责任目标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由卫生局局长和院长签定,内容主要为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指标和责任,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卫生院疾控科(公卫科)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疾控科长(公卫科长)签定,内容主要是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标和奖惩措施;辖区卫生所(室)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卫生所长(卫生室负责人)签定,内容主要是对卫生所(室)具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和责任的界定,质量要求和考核奖惩措施。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不仅让乡镇卫生院在疾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目标任务清晰,而且通过建立的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基层疾控(公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有效地促进各项疾控工作的开展。

3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是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保证,能力建设工作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克服等、要、望的观念,要立足自身,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稳定基层疾控工作队伍,提高队伍工作素质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不少乡镇卫生院由于在体制机构发展过程中沉积的用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疾控工作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对此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切实拿出具体政策进行干预。另外,还需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乡镇卫生院也要建立相应绩效分配机制,留住人才。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建立起一支专业型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才能确保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第7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对疾控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了各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提高了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全省计划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三个零”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的中期目标;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的态势;构建了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两个百分百的目标;通过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各种传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制试点工作取得进展,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

虽然“十五”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各种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时有发生;免疫针对性疾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卫生与安全、伤害、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大。而现行公共卫生体系尚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疫情信息监测和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相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时期,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要求,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防控、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工作范畴,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在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疫情信息报告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是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实现工作重点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是以改善检测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装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疾控工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0/10万以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得到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为:

(一)艾滋病防制。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健全艾滋病防制工作队伍和网络,实施自愿咨询检测和重点人群监测,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到2010年,将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万人以内。性病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15-49岁人口中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有效干预措施覆盖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保持率达到6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省级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覆盖县以上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维持在15%左右。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对症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中医治疗服务;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获得母婴阻断服务。

(二)结核病防治。实施DOTS策略,加强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坚持双向转诊制度,肺结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提高病人发现水平,确保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认真执行督导化疗制度,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全程督导覆盖率达到8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95%。新发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85%以上。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为实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扩大全省流感监测网络,加强流感实验室建设,加强疫情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提高快速检测和预警能力。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疫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报告、快速诊断、果断处置,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四)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加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建设,开展疫情监测,做好外环境病原学检索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小、严、实”的要求,立即扑灭,力争不出现二代病例。

(五)乙型肝炎防制。落实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以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到2010年,我省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死于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明显减少,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0%;2002年后出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六)慢病防制

加强慢病防制能力建设,各设区市疾控中心设立慢病防制科室,建立慢病防制专家指导队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与监测和与慢性病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慢病防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率不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病人的管理,到2010年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牙病知识的知晓率达60%以上,管理率不低于35%。“十一五”期间,各设区市至少设立一个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区、市),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七)学生常见病防治

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常见病监测体系和学校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加强学校防病工作的技术指导,完善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卫生保健服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落实防病措施,提高学生体质,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及时控制突发疫情。

(八)免疫规划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相关保障制度;全面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控工作。以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继续维持全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AFP监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WHO的要求,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处置能力。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力争将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进一步降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实行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到2007年,完成全省所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和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省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新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率≥95%,应补种儿童完成全程补种率≥90%;白喉发病率控制在0.001/10万以下;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控制在2/10万以下。

四、工作策略

(一)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1)疾病监测

根据疾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建立覆盖全省涵盖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制定全省疾病监测工作规划,强化对监测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监测内容、方法、效果的研究,提高监测水平,对部分重点疾病建立预测预警分析模式,制定动态预警阈值。到2010年,对国家规定重点监测的法定传染病全部实现实验室诊断级别的监测,做到每周预警预报。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监测,通过生活方式与发病规律的研究,指导群众科学防病。

(2)健康水平监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若干个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的监测,对全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若干个学生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以及因病缺课等指标的监测,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科学指导防病工作的开展。建立若干个居民营养状况监测点,开展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的监测,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危险因素监测

设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点,以健康相关产品监测、水质监测、病媒生物监测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职业危险因素监测、伤害监测、心理-行为监测等,进而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为群众提供健康安全警示。

(二)加强健康教育

围绕疾控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各种适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素质,增进健康。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三级VPN专有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基本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办公、疾病监测、应急反应和检验检测的需要。抓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12320的建设,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设立群众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工作中来。建立健康信息制度,发挥预警和健康提示的作用。加强疾控系统办公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努力达到实验室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市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标准。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建立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基本功能。重点建设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艾滋病监测确证、脊髓灰质炎监测等实验室,形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到201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能100%开展检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强化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全员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4个学时,重点培训不同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防治所需的基本技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开展对乡、村防保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年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2天,着重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水平。省、市疾控机构要有计划地接收下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进修培训,重点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和疾病检测、卫生检测专业人员,争取在5年内对相关专业人员轮训一次。

(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以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监测、疾病检测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领先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的行列。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开展防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测、诊断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全面落实防病工作职责。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工作策略;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逐年提高对防病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为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疾病控制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和任务,严格依法办事。

(三)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健全以各级疾控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各级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发展,拓宽疾控服务的范畴,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疾控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重点围绕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机构建设装备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考核标准等,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第8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我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1],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们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融合医疗、健康教育、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种,是城市卫生工作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卫生保健的最基本环节[2]。为了加强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我市决定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本文中笔者调查了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探讨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意义、发展方向及职责。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在我市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

1.2方法①现场调查横断面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等情况进行调查。②通过开展专家咨询、评议活动,或召开专家讨论会,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发展方向及应有的职责。找出影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

2结果

2.1基本情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建立在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

2.2人员配备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医师和实验室检验人员。

2.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成立的目的、现阶段职责及发展方向。

2.3.1目的实现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区域化管理,让人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面的、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2.3.2现阶段主要职责积极参与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防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及时控制,避免事态进一步地扩大化。

2.3.3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充分地利用本市公共卫生资源,建立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网络,全面提升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2.3.4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场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消毒设备。

3讨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3.1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措施时,应体现大卫生的观念[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放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4]。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使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管理上实现了区域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3.2本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主要的任务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可以对突发事件就地及时解决,克服了因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同时更便利地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及样品采集等问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为我市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通过专家咨询及专家评议,可以得出:制约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验室设备、现场检测设备、消毒设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现阶段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包括检测仪器、办公设备等。通过配备仪器。可以满足处理突发事件时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和日常办公需要。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我市卫生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项新探索。以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现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业勤.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0-212.

[2]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10(2):123-125.

第9篇:疾控工作要点范文

一、工作要点

(一)认真实施疾控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检验人员进修率达到100%,2013年,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达标。完成卫生部第二轮疾控工作绩效考核。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率达到90%。2012年没有达标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率在2013年必须达标。各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率达90%,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管理率达100%。

(二)认真抓好免疫规划工作,继续保持常规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90%以上,确保省卫生厅组织好第三批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复核验收达标。做好重点人群脊灰强化和麻疹补充免疫工作,目标人群强化/补充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成立消除麻疹技术指导组,推动消除麻疹工作进程。继续开展入学、入托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协助做好疫苗电子码监管管理。继续开展“优质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创建活动,2013年全县继续创建2个“优质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保持全县传染病网络报告率达95%以上,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均达到98%以上。加强手足口病、流感、霍乱、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做好全县突发疫情处置工作,提高传染病病人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四)认真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和《省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为指导,抓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较快的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推动艾滋病检测点建设,2013年6月底以前,全县所有中心卫生院以及30%的一般卫生院设立艾滋病检测点。落实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医疗救治政策。开展全县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紧紧抓住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这两个关键环节,全面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结防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农村困难人群耐药结核病人救治政策。提高县级定点医院耐药结核病人的诊断和救治能力。开展以县为单位的结防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五)积极做好慢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推进多部门合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限盐降血压行动”,活动范围覆盖60%的乡镇。建立以县为单位全覆盖的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病网络。要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开展社区诊断,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

(六)继续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资金地方病、麻风病、疟疾防治项目工作,认真做好人群碘含量监测工作,大力宣传推广低钠盐。

(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县被列为重点监测县,按照监测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

(八)加强对中央和省级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监管,强化项目督导检查。组织实施重大卫生宣传日(结核病、艾滋病、计免日、爱牙日、碘缺乏病日、疟疾日等)宣传活动。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县、乡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工作措施,要抓住薄弱环节,切实拿出解决的办法来,要勇于创新,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